2019年7月9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全文如下:
目录
引言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路径
(三)总体目标
二、主要指标
三、重大行动
(一)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占到60%。本行动旨在帮助每个人学习、了解、掌握有关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增强自我主动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健康管理能力。(二)合理膳食行动
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研究结果显示,饮食风险因素导致的疾病负担占到15.9%,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本行动旨在对一般人群、超重和肥胖人群、贫血与消瘦等营养不良人群、孕妇和婴幼儿等特定人群,分别给出膳食指导建议,并提出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的主要举措。(三)全民健身行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3.9%,缺乏身体活动成为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行动主要对健康成年人、老年人、单纯性肥胖患者以及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分别给出身体活动指导建议,并提出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的主要举措。(四)控烟行动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抑郁症患病率为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本行动给出正确认识、识别、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特别是抑郁症、焦虑症的建议,并提出社会和政府应采取的主要举措。(六)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良好的环境是健康的保障。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占到17%。爱国卫生运动是促进健康环境的有效手段。本行动主要针对影响健康的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问题,室内污染等家居环境风险,道路交通伤害等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分别给出健康防护和应对建议,并提出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的主要举措。(七)妇幼健康促进行动
妇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我国出生缺陷多发,妇女“两癌”高发,严重影响妇幼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影响人口素质和家庭幸福。本行动主要针对婚前和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早期各阶段分别给出妇幼健康促进建议,并提出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的主要举措。(八)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我国各年龄阶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0%、71.6%、81.0%。本行动给出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等知识与技能,并提出个人、家庭、学校、政府应采取的举措。(九)职业健康保护行动
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健康保护的权利。我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群约2亿,职业病危害因素已成为影响成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本行动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有关职业病预防控制指南,分别提出劳动者个人、用人单位、政府应采取的举措。(十)老年健康促进行动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近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本行动针对老年人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定期体检、慢病管理、精神健康以及用药安全等方面,给出个人和家庭行动建议,并分别提出促进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社会和政府主要举措。(十一)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
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心病患者1100万。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饮食习惯等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本行动主要针对一般成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和患者,给出血压监测、血脂检测、自我健康管理、膳食、运动的建议,提出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的自救措施,并提出社会和政府应采取的主要举措。(十二)癌症防治行动
癌症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80万,死亡约229万,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城市死因的第一位、农村死因的第二位。本行动主要针对癌症预防、早期筛查及早诊早治、规范化治疗、康复和膳食指导等方面,给出有关建议,并提出社会和政府应采取的主要举措。(十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为代表,患病率高,严重影响健康水平。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为13.6%,总患病人数近1亿。本行动主要针对慢阻肺、哮喘的主要预防措施和膳食、运动等方面,给出指导建议,并提出社会和政府应采取的主要举措。(十四)糖尿病防治行动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糖尿病患者超过9700万,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本行动主要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和糖尿病患者,给出识别标准、膳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指导建议以及防治措施,并提出社会和政府应采取的主要举措。(十五)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
传染病、地方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我国现有约2800万慢性乙肝患者,每年约90万例新发结核病患者,且地方病、部分寄生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本行动针对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流感、寄生虫病、地方病,分别提出了个人、社会和政府应采取的主要举措。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开展监测评估
(三)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四)健全支撑体系
(五)加强宣传引导
健康中国行动主要指标
领域
序号
指标
基期水平
2022年目标值
2030年目标值
性质
(一)
健
康
知
识
普
及
行
动
结果性指标
1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4.18
≥22
≥30
预期性
说明: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水平是指具备健康素养的人在监测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计算方法: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人数/监测人群总人数×100%。
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
2
个人定期记录身心健康状况
倡导性
3
个人了解掌握基本中医药健康知识
4
居民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说明: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术、急救包扎和固定搬运、海姆立克急救法(对气管被异物堵塞的患者,通过向其上腹部施压,促进异物排出)等。
5
医务人员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并在诊疗过程主动提供健康指导。
政府工作指标
6
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
—
实现
约束性
说明:建立并完善国家和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组织专家开展健康科普活动;建立并完善国家级健康科普资源库,出版、遴选、推介一批健康科普读物和科普材料;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的机制。
7
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
8
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室比例(%)
90
100
(二)合
理
膳
食
9
成人肥胖增长率(%)
2002—2012年平均每年增长约5.3%
持续减缓
说明:体重指数(BMI)为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按照中国成人体重判定标准,体重指数≥28kg/㎡即为肥胖。成人肥胖增长率是指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的年均增长速度。2012年与2002年相比,我国成人肥胖率上升了67.6%。
10
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
比2019年提高10%
比2022年提高10%
计算方法:具备基本营养健康知识的人数/监测人群总人数×100%。
11
孕妇贫血率(%)
2013年为17.2
<14
<10
说明:孕妇血红蛋白<110g/L诊断为贫血,此指标是衡量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计算方法:监测孕妇贫血人数/监测孕妇总人数×100%。
12
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
2013年为8.1
<7
<5
说明:儿童生长迟缓是指儿童年龄别身高低于标准身高中位数两个标准差。
计算方法:某地区当年5岁以下儿童年龄别身高<(中位数﹣2个标准差)人数/某地区当年5岁以下儿童身高(长)体重检查人数×100%。
13
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g)
2012年为10.5
≤5
说明: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g。
14
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g)
2012年为42.1
25~30
说明:监测人群的每日食用油总消耗量与监测人群总人数之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30g。
15
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g)
30
≤25
说明:添加糖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具有甜味特征的糖类,以及单独食用的糖,常见有蔗糖、果糖、葡萄糖等。
计算方法:监测人群的每日添加糖总消耗量/监测人群总人数。
16
蔬菜和水果每日摄入量(g)
2012年为296
≥500
说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300~500g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17
每日摄入食物种类(种)
≥12
说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及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18
成年人维持健康体重
2012年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比例为52%
18.5≤BMI<24
说明:体重指数(BMI),2012年成人健康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内的比例为52%。
19
每万人营养指导员(名)
(三)
全
民
身
20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2014年为89.6
≥90.86
≥92.17
说明:《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由国家体育总局等11个部门在2003年发布。
21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2014年为33.9
≥37
≥40
22
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工间操
23
鼓励个人至少有1项运动爱好或掌握一项传统运动项目,参加至少1个健身组织,每天进行中等强度运动至少半小时
24
鼓励医疗机构提供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鼓励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健身场所等地方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高健身效果,预防运动损伤
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不以收取报酬为目的,向公众提供传授健身技能、组织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并获得技术等级称号的人员。
25
鼓励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更多更好地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
26
城市慢跑步行道绿道的人均长度(m/万人)
持续提升
27
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
1.6
1.9
2.3
28
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
88
基本实现全覆盖
(四)
控
烟
29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2015年为27.7
<24.5
<20
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
10左右
≥80
说明: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是指通过无烟立法而受到保护,避免在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遭受烟草烟雾危害的人群数量。
计算方法:全面无烟法规覆盖人群总人数/全国人口人数×100%。
31
个人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都不晚。创建无烟家庭,保护家人免受二手烟危害
32
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在控烟方面的引领作用
33
鼓励企业、单位出台室内全面无烟政策,为员工营造无烟工作环境,为吸烟员工戒烟提供必要的帮助
34
建设成无烟党政机关
基本实现
持续保持
说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把各级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各级领导干部模范遵守公共场所禁烟规定,以实际行动作出表率。
(五)
心
促
进
35
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说明: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居民对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的知晓情况、认可程度、行为改变等。
36
失眠现患率(%)
2016年为15
上升趋势减缓
37
焦虑障碍患病率(%)
2014年为4.98
说明:焦虑障碍是以焦虑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精神障碍。焦虑综合征包括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两个方面。精神症状指提心吊胆、恐惧和忧郁的内心体验,常伴有紧张不安;躯体症状指心悸气短、胸闷、口干、出汗、肌紧张性震颤、颤抖或颜面潮红、苍白等。焦虑障碍患病率美国为18.2%(2003年)、澳大利亚为14.4%(2007年)、巴西为19.9%(2007年)。专家预测,我国焦虑障碍患病率将呈上升趋势。
38
抑郁症患病率(%)
2014年为2.1
说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指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持续2周以上,有显著情感、认知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并在发作间歇期症状缓解。抑郁症患病率美国2003年为6.6%、法国2002年为5.9%、巴西2007年为9.4%、澳大利亚2007年为4.1%。专家预测,我国抑郁症患病率将呈上升趋势。
39
6.5
7~8
说明: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加大患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损害认知功能、记忆力和免疫系统。
40
鼓励个人正确认识抑郁和焦虑症状,掌握基本的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41
各类临床医务人员主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诊疗活动中
42
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名/10万人)
2.55
3.3
4.5
说明:2015年,中高收入国家精神科医师6.6名/10万。
计算方法:我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人口总数×10万。
(六)
环
境
43
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
明显改善
持续
改善
说明:指当地居民饮用水的水质达标情况,包括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达标状况。
44
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
2018年为12.5
≥15
≥25
说明:环境与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并理解环境与健康基本知识,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对常见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做出正确判断,树立科学观念并具备采取行动保护环境、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是指具备环境与健康素养的人数占监测人群总数的百分比。
计算方法:具备该素养的人数/监测人群总人数×100%。
45
积极实施垃圾分类并及时清理,将固体废弃物主动投放到相应的回收地点及设施中
46
防治室内空气污染,提倡简约绿色装饰,做好室内油烟排风,提高家居环境水平
47
学校、医院、车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应定期开展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
48
提高自身健康防护意识和能力,学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化学品安全标签及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七)妇
幼
49
婴儿死亡率(‰)
6.8
≤7.5
50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9.1
≤9.5
≤6
51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19.6
≤18
≤12
说明:从国内外经验和发展规律看,我国妇幼健康主要指标下降到较低水平后,下降速率趋缓并进入平台期。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主要指标将呈现基本平稳态势,省以下范围内可能会出现小幅波动。
52
主动学习掌握出生缺陷防治和儿童早期发展知识
说明:出生缺陷严重危害儿童生存和生活质量,对家庭带来很大影响。根据2016年调查,全球每33个婴儿就有1个有出生缺陷。学习出生缺陷防治知识可以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概率。同时,学习科学育儿和儿童早期发展知识,有助于提高养育照护能力,充分开发儿童潜能,促进儿童体格、心理、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53
主动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54
倡导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为6个月以上婴儿适时合理添加辅食
55
产前筛查率(%)
61.1
≥70
56
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
97.5
≥98
57
新生儿听力筛查率(%)
≥90
58
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覆盖率(%)
52.6
说明:覆盖率以县为单位统计。
(八)中
小
学
59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
31.8
≥50
≥60
说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的评价标准,实施这一评价标准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计算方法:学年体质综合评定总分80分及以上学生数/参加评定学生总人数×100%。
60
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
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
61
62
63
中小学生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屏幕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
64
学校鼓励引导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良好及以上水平
65
符合要求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
66
≥1
67
学校眼保健操普及率(%)
接近100
68
寄宿制中小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00名学生以下的非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保健教师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
69
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校比例(%)
80
(九)职
业
保
护
70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亿人)
2018年为2.36
稳步提升
实现工伤保险法定人群参保全覆盖
说明: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是国家对职工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职工应当享受的基本权利。
71
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比例(%)
明显下降
持续下降
说明:该指标提及的尘肺病是指经职业病诊断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GBZ70—2015)诊断的职业性尘肺病。
72
重点行业劳动者对本岗位主要危害及防护知识知晓率(%)
73
鼓励各用人单位做好员工健康管理、评选“健康达人”,国家机关、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等用人单位应支持员工率先树立健康形象,并给予奖励
74
75
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或消除工作压力
76
辖区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服务覆盖率(%)
说明:《职业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规定,各级政府部门应健全职业病防治服务网络,显著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服务水平。该指标指设区的市至少有1家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本辖区内职业病诊断工作,县级行政区域原则上至少有1家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本辖区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实现“地市能诊断,县区能体检”。
(十)老
年
77
65~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
2015年为18.3
有所下降
说明:降低65~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将失能的发生尽可能延迟至生命的终末期,维持老年人的功能发挥,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健康老龄化目标之一。
计算方法:65~74岁失能老年人数/65~74岁老年总人数×100%。
78
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
5.56
增速下降
说明:据预测,随着老龄化发展,老年痴呆患者绝对数量将呈上升趋势,我国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将略有上升。美国老年期痴呆患病率2012年为11.6%,日本2001年为8.8%,韩国2008年为8.1%。
计算方法:抽样调查65岁及以上人群中,过去一年符合老年期痴呆诊断标准的人数/调查人群总人数×100%。
79
老年健康核心信息知晓率(%)
不断提高
说明:引导老年人掌握正确的健康知识和理念,掌握自我保健和促进健康的基本技能,增强老年群体的健康生活意识,可以强化老年人自身的健康管理意识。
提倡老年人参加定期体检,经常监测呼吸、脉搏、血压、大小便情况,接受家庭医生团队的健康指导
81
鼓励和支持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协会、有资质的社会组织等为老年人组织开展健康活动
82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83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
说明:设置老年医学科的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比例。
计算方法:设置老年医学科的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数/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数×100%。
84
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比例(%)
93
说明: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养老机构比例。
计算方法: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养老机构数/养老机构数×100%。
85
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
(十一)
~
(十四)
脑
血
管
疾
病
、
癌
症
慢
性
呼
吸
系
统
糖
尿
防
治
86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1/10万)
2015年为238.4
≤209.7
≤190.7
87
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
2015年为40.5
≥43.3
≥46.6
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1/10万)
2015年为10.2
≤9.0
≤8.1
89
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
2015年为18.5
≤15.9
≤13.0
说明:指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死亡的概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统计数据,美国为14.3%,英国为12%,俄罗斯为29.9%,印度为26.2%。
人群健康体检率(%)
持续提高
91
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监测血压,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和其他高危人群经常测量血压
说明:血压正常高值在医学上是指收缩压介于120~139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介于80~89mmHg之间的情况。
92
40岁以下血脂正常人群每2~5年检测1次血脂,40岁及以上人群至少每年检测1次血脂,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血脂
基本实现40岁及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
说明:糖尿病前期人群是指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群,血糖轻微升高,无明显症状,但存在糖尿病高患病风险的人群。
94
基本实现癌症高危人群定期参加防癌体检
95
40岁及以上人群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群每年检查肺功能1次
96
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
2012年为47
≥55
≥65
说明:该指标是指调查确定的30岁及以上高血压人群中,在测量血压之前即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者(经过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或医生诊断)所占比例。
97
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
2015年为50
说明: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进行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人数占年内已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人数的比例。
98
高血压治疗率(%)
2012年为41.1
说明:调查的18岁及以上高血压人群中,近两周内服用降压药物者所占的比例。
99
高血压控制率(%)
2012年为13.8
说明:调查的18岁及以上高血压人群中,通过治疗将血压水平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者所占的比例。
静脉溶栓技术开展情况
所有二级及以上医院卒中中心均开展
101
35岁及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检测率(%)
2012年为19.4
≥27
≥35
说明:该指标是指35岁及以上居民中每年对自身血液中所含脂类进行定量测定的人群比例。主要是测定血清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等。
102
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
2012年为36.1
说明:该指标是指调查确定的18岁及以上糖尿病人群中,在测量血糖之前即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者(经过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或医生诊断)所占比例。
103
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
说明: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进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人数占年内已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的比例。
104
糖尿病治疗率(%)
2012年为33.4
说明:调查的18岁及以上糖尿病人群中,采取控制和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和(或)药物)者所占的比例。
计算方法:采取控制和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和(或)药物)者/调查确定的糖尿病人群患者数×100%。
105
糖尿病控制率(%)
2012年为30.6
说明:调查的18岁及以上糖尿病人群中,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及以下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及以下者所占的比例。
106
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
66.4
107
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
2015年为48
提高
说明:高发地区主要指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的项目地区;重点癌种是指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乳腺癌、宫颈癌;该指标是指发现的癌症患者中患早期癌的比例。
计算方法:高发地区所有重点癌症筛查发现的癌症患者中患早期癌的例数/筛查发现的患者总人数×100%。
108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村卫生室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
109
鼓励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取得培训证书的居民比例(%)
≥3
说明:依托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和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开展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应急救护培训,合格者颁发相应资格证书。
110
40岁及以上居民慢阻肺知晓率(%)
2012年为2.6
说明:该指标是指调查确定的40岁及以上慢阻肺人群中,在测量肺功能之前即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者(经过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或医生诊断)所占比例。
(十五)
传
染
地
方
111
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
2018年<0.1
<0.15
<0.2
计算方法: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数/全国人口数×100%。
112
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
<1
<0.5
说明:指5岁以下儿童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的比例。
计算方法:5岁以下儿童中表面抗原阳性的儿童/5岁以下儿童总数×100%。
113
肺结核发病率(1/10万)
<55
有效
控制
说明:有效控制是指我国肺结核疫情呈稳定下降趋势。
114
达到基本控制要求的包虫病流行县比例(%)
≥70#
说明:基本控制包虫病是指流行县人群患病率小于1%,犬及家畜感染率小于5%。
115
疟疾本地感染病例数(例)
消除#
说明: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以按蚊为媒介传播的全球性急性寄生虫传染病。
116
血吸虫病防治
3.76万患者
有效控制和消除危害#
消除
说明: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73个国家。血吸虫病是全球第二大寄生虫病,2017年感染人数2.3亿人。有效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危害,即现症晚期血吸虫病人全部得到有效救治,防治措施全面落实,防控体系得到稳固加强。消除血吸虫病,指达到传播阻断要求后,连续5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
117
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危害
保持基本消除#
说明:保持基本消除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砷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危害指全国95%以上的病区县达到控制或消除水平。
118
饮水型氟砷中毒、饮茶型地氟病和水源性高碘危害
有效控制#
说明:有效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砷中毒危害是指90%以上氟(砷)超标村饮用水氟(砷)含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70%以上的病区县饮水型氟中毒达到控制水平,90%以上的病区县饮水型砷中毒达到消除水平。有效控制饮茶型地氟病危害是指在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7个省(自治区)大力推广氟含量合格的砖茶,逐步降低人群砖茶氟摄入水平。有效控制水源性高碘危害是指水源性高碘病区和地区95%以上的县居民户无碘盐食用率达到90%以上,水源性高碘病区落实改水措施。
119
120
咳嗽、打喷嚏时用胳膊或纸巾掩口鼻,正确、文明吐痰
121
充分认识疫苗对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积极接种疫苗
122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0
说明: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免疫规划内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率。
计算方法:免疫规划内接种疫苗适龄儿童数/适龄儿童数×100%。
健康
水平
123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7
77.7
79.0
说明:指在一定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根据寿命表法计算所得;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6年中高收入国家平均为75岁,高收入国家平均为80岁。
124
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
2016年为68.7
显著
说明:是一个相对数据,估算的是一个人在完全健康状态下生存的平均年数,这一数据是基于现在人口的死亡率和普遍的健康状况。根据《世界卫生统计2018》数据,2016年中国的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为68.7岁,高于美国的6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