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2002年元旦,一条叫“新闻坊”的弄堂出现在上海电视台的演播室里,弄堂邻居王叔叔、李阿姨与观众像是唠家常一样,聊这座城市里发生的家长里短、凉风暖意。[1]演播室背景是老上海熟悉的“石库门”,栏目取名“坊”字,也代表了里弄、社区,那份想要“走近”观众的初心跃然纸上。或许如今在电视荧屏或者社交媒体上,说新闻、聊新闻已经司空见惯,但在20年前,有别于传统新闻主播的正襟危坐,用百姓语言、百姓视角坐在弄堂口聊天的形式,还是让人眼前一亮。《新闻坊》首任主持人王玮,在透露当年节目组头脑风暴讨论创意时,回忆道:“小时候夏天在弄堂口,摆着一排竹榻竹椅,阿姨爷叔吃完晚饭端着茶、摇着蒲扇,边乘凉边聊天的场景,这不就是《新闻坊》的构成吗?”
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种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新闻类型,《新闻坊》创办团队成员池驰,在谈到当初创办节目的宗旨时说:“把镜头对准社区、把话筒交给百姓,《新闻坊》就是要反映老百姓的生存状态。”或许,与每晚的《新闻报道》、《新闻夜线》相比,《新闻坊》的选题过于鸡毛蒜皮,但这些老百姓的“身边事、烦心事、稀奇事、关心事”,恰恰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与责任担当,为老百姓所认可和喜爱。
一、《新闻坊》的传播策略
(一)从“19路军”到16家区融媒体中心
(二)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兴起与发展
二、《新闻坊》的突围策略
(一)大小屏联动,全媒体发力
(二)平台升级,为民服务初心不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主持人在民生新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主持人贴近生活、扎根一线,从家长里短中见微知著,耐心倾听、认真梳理,用平民化、接地气的播报风格来叙事说理,始终立足于人民所想、所言,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面对新闻事件所映射的现实问题,思辨性地提出建议和对策。
结语
从传统的你播我看,到如今的融媒交互体验,《新闻坊》又要重新踏上新的征程,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继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未来,无论节目形态如何调整,传播形式如何变化,《新闻坊》根植上海的“烟火气”不会消散,抛弃假大空,坚持接地气,坚持说人话,坚持说贴近老百姓的话,为民服务的初心也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