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救助站让流浪乞讨人员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昨天,是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启动2017年度“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后的第七天。这一周来,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工作步骤,巡逻摸排,一个个按划定的片区范围寻找被救助对象的同时加强对银行自动取款网点、公交站台、建筑及拆迁工地和城乡接合部区域的搜寻。
本报记者蔡艳荣通讯员杨国勇文/图
一大早
两辆救助车同时出发
11月9日上午一上班,石家庄市救助站的8名工作人员,乘两辆救助车同时出发,9日摸排的重点区域是中华大街以西、西二环以东、北二环以南、中山路以北的范围。该站于11月3日正式启动了一年一度的“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全力救助包括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等在内的各类街面生活无着流动人员。
“昨天我们在这个区域重点摸排的是南半部分,今天重点是北半部分。”石家庄市救助站救助二科科长盖瑞军介绍。临近中午,没有发现有流浪街头的流乞人员的身影。
深夜接回
一个务工不着的大爷
说到晚上,工作人员介绍,11月8日19时许,救助站24小时救助保护热线接到一通热心群众来电:“新华区友谊大街与北二环交叉口东南角便道上有一位年约50多岁的拾荒老人,晚上冷了,希望你们给予救助。”
没找到拾荒的老人,工作人员继续在街上进行夜间巡查。当天23时左右,上街巡查小组常规巡查至市区裕华路与民心河交叉口东行30米处时,突然发现有一个人影在不远处的某小区门口来回踱步,于是上前了解情况。经询问得知此人年已70岁,前几日刚到石家庄打工,因年龄偏大,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溜达到了河边,想找个背风处休息。
“跟我们去救助站吧,那里有床睡,有饭吃,还暖和!”工作人员讲清救助政策后,老人连连点头致谢,表示愿意到救助站去。回到站里,老人洗过热水澡,换上新衣服,吃着热乎饭,脸上也有了笑容。
织密服务网和临时避寒场所
“谢谢啦,你们回去吧!我有家,天冷了,就不出来了!”昨日下午,在石家庄市中山路与公里街交会处的一处天桥上,一位伏地乞讨的年轻男子接过方便面、矿泉水后,面带微笑地婉拒了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发出的“站内避寒”邀请。
“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流浪街头,大多不爱与人沟通,不喜群居生活,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这也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救助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创新救助管理工作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站长白月成说,基于对工作形势的调研,他们着力在“早”“快”“近”“广”“传”五个字下功夫,以确保“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取得实效。
“早”,即早准备。根据往年工作经验,入冬前提前采购了大批棉衣、棉被、大衣和方便面等救助物资,以备发放给那些目测身体健康基本健康又明确表示不愿到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御寒之用。
“近”,即便捷化。着眼构建困难群众“身边的救助管理站”、打通服务生活无着流动人员“最后一公里”目标,依托已开设的石家庄火车站、石家庄火车北站临时救助点,开办开放式临时庇护避寒场所,为附近生活无着流动人员提供救助服务。
“广”,即范围广。一方面,抽组人员组成多个上街巡查救助小组,对城区重点地段、车站、桥梁涵洞等开展大规模常态化巡查,积极开展劝导救助服务。另一方面,借力于市区星罗棋布的福彩销售点,由其协助开展发现报告、提供临时避寒等工作,进一步织密救助管理服务网络。
据了解,自“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启动以来,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已先后为大约50名街面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劝导、物资、医疗救助和寻亲等救助服务。
“让流浪乞讨人员过一个暖冬!”白月成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采取多措并举的工作方法,全力推进“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尤其要加强对银行自动取款网点、公交站台、建筑及拆迁工地和城乡接合部等生活无着人员可能露宿区域的夜间巡查工作,把应救助的、能救助的尽力接回站内救助,让流浪乞讨人员在寒冬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务工不着、寻亲不遇都在救助范围
据悉,经石家庄市民政局协调,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还与石家庄市福利彩票中心建立了合作联动机制,从市区数百个福利彩票网点中优选出了多个地理位置优越的福利彩票站,作为临时避寒场所,由彩票销售人员代为临时提供避寒服务,再由救助专用车接回站内予以救助——这也是今年首次采取这样的措施。
近年来,伴随着民政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救助管理工作的范围也不断拓展,“兜底线、救急难”的职能体现得越来越明显。除了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外,因务工不着、寻亲不遇、被偷被骗等各种原因而陷入困境、自身无力解决食宿、已经或即将流落街头的各类生活无着人员,也纳入到了救助管理工作的服务范围。服务范围的扩大,服务对象的骤增,使救助管理工作面临更多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