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3日电(施麟)世界动物保护协会近日发布《犬只人道管理手册》,指出科学管理是解决流浪犬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流浪犬是遭到遗弃和意外走失的宠物,也包括流浪犬产生的后代。追根溯源,流浪犬的产生与饲主是否尽责有关,也与犬只的销售和繁育管理政策有关。因此,管理流浪犬要从“人员管理”入手,尤其是犬只的获取、饲养、遗弃等环节。目前,国内犬只的销售和繁育尚缺乏有效监管,各地犬只无序繁殖的现象非常普遍。只有从源头上加强管控,才可能减少并最终消除流浪犬问题。
此外,需加强对现有犬只的标识管理。每只出售、领养的犬要注册和进行电子芯片标识。犬只标识有助于追溯宠物主人,找回走丢的犬只,追责遗弃宠物的恶意行为。一些国家甚至将养犬者的违规行为纳入个人信用体系。
相比购买这一途径,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更提倡领养。领养不仅满足了饲主拥有宠物的愿望,也可以减少流浪犬的数量,并给流浪犬一个新的家。
责任养犬、和谐社区
社区和谐不仅需要人与人的和谐,也需要人与动物的和谐。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提倡“责任养犬“,即在人与人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化解养犬人与非养犬人的矛盾,共创文明和谐的邻里关系。
社区应经常性开展责任养犬教育,增强居民对犬只行为、咬伤预防、人犬共患病等常识的了解,因地制宜,积极化解矛盾,疏导对立情绪。
除此之外,社区可尝试设立供犬只自由活动的封闭场所,允许犬只在特定时段内可在该场所内自由活动。建立这类场所可以减缓居民与动物的需求冲突,特别是减少儿童与犬只的无准备接触。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因此特别需要学习如何与犬只安全相处,了解犬只的肢体语言,避免与犬只接触时发生意外。
末端治理
犬只的末端治理也很重要,而且需要因地制宜。在城市地区,收容和领养是最可行的临时性治理方法,并且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及个人的作用。对于现有的民间收容组织,需要健全管理标准,保证动物福利和人员的安全。在流浪犬较多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收容所的数量。所有收容机构都应加大推广领养力度,确保资源的高效使用。在欧美等流浪犬收容与领养高度规范的国家,街头几乎看不到流浪犬的踪迹。个人的力量也很重要,爱心人士可以提供临时寄养,为流浪犬领养前提供短暂的住所。
在农村、乡镇、城乡结合部,要推动犬只栓养,减少犬只游荡的机会。此外,推广犬只基本护理,增加犬只免疫和绝育的比例,对减少流浪犬数量和降低人犬共患病几率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