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日前,民政部下属的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发布《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研究报告》,首次发布我国老年人口走失的总体情况。该报告显示,全国一年约走失老人50万人,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370多位老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据海口市救助站统计,救助站平均每月救助约100名走失老人。
日前商报曾报道多起老人走失新闻,昨日记者一一回访得知,已经有两位走失老人平安回家,但部分老人仍杳无音信。那么,社会和家庭应该如何防范老人走失?走失老人存在哪些共性特点?救助模式如何?如何让走失老人找到回家路?
全国每天有1370多名老人走失
据《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每年因迷路、精神疾病和老年痴呆等原因走失的老人多达50万人,平均每天就有1370多名老人走失。走失老人中,65岁以上老人占81%(66-79岁占44%),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占37%,走失老人趋向高龄化。走失老人中,男性占比42%,女性占58%。同时,失智成为老人走失的主因。
海口救助站每月救助百名老人
商报记者从海口市救助站获悉,该救助站平均每月接收和救助的走失流浪的老人约为100人,同时近两个月来数量略有上涨。走失流浪的老人多数患有精神疾病和老年痴呆症。据海口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介绍,来到救助站的老人,多数意识模糊,不能陈述出有效的家庭住址信息和亲属联系方式。“我们救助走失流浪老人的程序是,市民发现老人流落街头报警后,警方将老人送到我们这里,我们会提供吃穿住方面的临时救助。一般家属报案寻人,通过信息比对,很快就可以帮他们寻回家人。”
但是该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有些老人不愿待在救助站,会离开继续流浪,这让她感到既心疼又无奈。“有位70多岁的老人,被送来救助站后,不愿意跟我们交流,没过两天自己又偷偷跑了,四处流浪。他的子女要是知道父母在外边风餐露宿,会很心疼吧。”据了解,针对走失流浪的异地老人,如果老人神志正常,救助站会帮其购票回家;如果其身体有缺陷或神志不清,则会有工作人员全程护送老人回家或将老人移交至户籍所在地救助站。“救助站一般能提供10天救助,特殊情况可往后延。”
商报报道助两名老人平安回家
近期商报刊发多则老人走失的新闻报道,昨日,记者再次回访获悉,目前已经有两位走失老人平安回家,与亲属团聚,但仍有老人下落不明。
事件一:外地八旬老人走失已找到
事件二:八旬阿婆走失已平安回家
11月30日下午,一位高龄阿婆在海口市新港天桥走失,神志不清呆坐路边,好心路人李先生发现异常后报警,辖区派出所对老人进行了救助。这位阿婆约80岁,疑似患有老年痴呆症,身上没有任何能证明身份的物品,警方也无法联系上她的家人。老阿婆与人无法进行语言沟通,意识有些模糊,不能说出家庭住址。
事件三:63岁老人走失杳无音信
日前,海口市民梁女士向国际旅游岛商报求助称,其63岁的父亲梁定荣于11月12日走失,至今未归,老人患有帕金森,行动极其不便,已连续23天未服药。老人平头,胡子浓密,中等身材,有点驼背,走失时身穿深蓝色细灰条纹羊毛衫,穿拖鞋。
“三招”防止老人走失
调查报告显示“失智”成老人走失的主因,同时,老人意外走失时,子女往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才能找回。那么,如何防止老人走失呢?商报记者采访了海口某医院心理医生和警方,总结出以下三招。
1。在老人身上放一个体积很小的定位器,子女(监护人)在手机上安装定位软件,在软件上的电子地图上可以实时看到老人的位置。当老人迷路时,家属可依靠定位器迅速锁定老人位置。
2。经常走失的老人多数患有老年痴呆症(记忆力差),无意识走失、不能辨别方向是一个主要特征。可通过物理治疗避免老人走失,首先,应调整生活节奏:日常生活尽量简单化、有规律,避免增加不良刺激。对老人不能做的事应及时提供帮助,不要勉强其做能力达不到的事。其次,居所固定对老年痴呆症患者非常重要,最好让他们生活在自己家里,避免换住所。最后,安排适当的活动,让老人经常活动,可以减轻老人的无聊感并分散其注意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冷了,让走失的爸妈回家,让年迈的老人安享晚年,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