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睡街头,也不愿到救助站“看一看”
在这裹着羽绒服都会打冷颤的冬夜,不少的进城务工者宁愿露宿街头,也不愿到救助站“看一看”。
2月5日晚上十点过,多彩贵州网记者和民政人员在火车站旁的小巷子搜索着露宿街头的流浪者。工作人员提醒,“你们走我们中间,安全些。”问其原因,答:“这里有些人脾气大,有时还会动手。”
在飞机坝一栋民房的屋檐下,发现了露宿者的身影。周围的环境非常脏乱差,装着他们私人物品的纸盒起着挡风的作用,五六个人卷缩在各自临时床铺里。所谓的床,大多是用纸壳或者旧衣服、旧棉絮铺就的。
有个“条件好点”的,身下垫了两张“席梦思”床垫,只是寒风里,他冷得连头都不愿伸出被窝外。听见外面有人问话,只是从被子里面探出个头,发现是民政工作人员来了,又把头缩了回去。
“你们住在这里太冷了,要不要去救助站?”民政工作人员关心地询问另一名流浪者。
“不去!那里又脏又乱!”回答者操着河南口音。
“你去看看再说好吗?”
“说了不去就不去,你们为什么一定要我去,来点实际的不好吗!?”
工作人员摇摇头,无奈地递上了一床崭新的棉被,“给你加床被子,你的被子太薄了,这样总实际了吧?”一米七几的汉子,竟从语气中透露出了委屈。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经常遇到,除了劝说,也无计可施了。关于务工人员不愿意前来救助站的原因,大体包括:对救助站不了解,东西太杂太多,担心自己的财物,打随机的散工不方便。
贵阳的瑞金北路沿街有很多小商铺,这样的地方由于雇主集中,所以露宿的背篼也集中。晚上十一点过,贵阳开始飘起了雪花,三四个睡在商铺台阶上的背篼,身上清一色盖着救助站提供的军绿色棉被。
对于似乎是“突然”出现的救助站工作人员,他们表现得并不陌生,虽然坚持不愿意前往救助站,但乐于接受棉被、牛奶等物资救助的同时,也愿意和工作人员交谈几句。
“谢谢!”一个来自六枝的“背篼”接过牛奶,边喝边与工作人员闲聊,还不忘炫耀手指上戴着的雇主送的戒指。
救助站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贵阳的救助站都能提供哪些帮助?
生活在救助站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一起来看↓
他们,是救助站常客
来过就常来,住下来就不愿走
贵阳市外来务工人员临时服务点位于贵阳市贵惠路,服务点最初成立时叫农民工寄宿点,能容纳120人的床位,2016年更名为外来务工人员临时服务点。
采访车在立交桥下穿梭了几次,调了三个头,才行驶到目的地。这个临时服务点并不太好找。
见有记者来访,一位借宿者主动迎上。“每年农闲时,我都会来当背篼,就住在这里,环境好,有热水,不要钱。”他表露出的满足和感激没有参杂一丝客套。
据工作人员介绍,他叫吴邦云,61岁,是惠水县鸭戎乡的一个村支书。他每次来贵阳都会连续住上一两个月,这几年几乎年年来,算是这里的常客。在救助站的住宿区,记者看见他的床铺,非常的干净整洁,他说自己当过兵,79年参加过自卫反击战,并且立过功。
借宿者大部分都是随机打着零散的小工,为了他们能更容易找到工作,救助站设立了待工区。“白天找事做挣钱,晚上回来烤烤火,看看电视,连这件棉衣都是救助站发的。”来着四川绵阳的谭成开着玩笑说,住着都不想走了。
据了解,贵阳市所有的救助站大概有700张床位,入住率并不高。于是,很多时候在劝说无法的情况下,也就默许了这种常来常住。
要么不来,要么不走
在这彻骨的寒夜里
民政救助站显得“很尴尬”……
其实,民政救助站并不像他们所想的脏乱
这里不仅有温暖的房间和床铺
还有暖和的棉衣和随时供应的热水
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有一群温暖的人
他们,就是巡查救助小组的成员
为了寒冬里的这份温暖
他们几乎天天晚上“在路上”……
他们,是民政工作人员
无奈、委屈,有时候会忘了辛苦
民政工作人员全天24小时无休接待,每天都有应急值守人员在单位待命,处理应急事件。
巡查救助小组的成员,几乎天天晚上“在路上”。1月24日至2月1日,贵阳全市出动车辆1779台次,出动工作人员10648人次(含乡镇、社区、村居),劝导129名流浪乞讨人员,发放棉被174床,棉衣106件。截止2月1日,贵阳市救助站站内接收救助183人次。
按照规定,执法人员只能告之流浪乞讨人员可以寻求救助,而不能强行带走。尽管每次都尽可能劝说,但仍是接受的人少,拒绝的人多,甚至在开展工作时遭到辱骂也只能咽下去。
“不理解是一方面,最害怕的是万一露宿者出现意外,还得面对指责。”“辛不辛苦?更多的是无奈和委屈吧,都习惯了。”贵阳市救助站站长魏功强说。
在寒风凛冽的街头巡查了一晚上,发完了当天带出门的棉被和牛奶,魏功强尴尬地看了一眼身旁的救助专用车,“做了这么多工作,他们连看都不愿意去看一眼,又放空回去了,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