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将在龙洞堡安置新家
本报记者王超佘梅
贵阳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近日在龙洞堡选址,着手修建新的救助中心。预计年底动工,一年内完成。届时,流浪儿童的救助范围从原来16周岁以下扩大到18周岁以下。
贵阳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副主任罗福勇说,现在的救助中心活动空间狭小,图书室没有图书,孩子缺少娱乐活动,心理障碍缺乏专业疏导。随着新中心的开工建设,这一切将大大改善。
据悉,新建的救助中心占地40613平米,包括篮球场、图书室、教科楼,其中床位有200张,比现有的中心多出150张。
新址建成后,救助中心将请专业心理老师对流浪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并让他们参加技能培训,让流浪儿童出去之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千多孩子流浪城市街头本报调查贵阳流浪儿现状
冯荣(化名),12岁,三年前从家里偷出50元,开始了流浪的生活。用完身上的钱后,向路人乞讨成为他每天必须的工作。“如果没有要到钱,就饿(肚子)。”冯荣用手指了指肚子说,晚上随便找个地方睡觉,天冷的时候,就躲到没风的地方。
一个月前,冯荣被巡逻民警将送到救助中心,结束了流浪乞讨的生活。
在贵阳市,像冯荣这类流浪儿童约有2500人左右,绝大部分来自偏远农村。
更糟糕的情况是——不少儿童
在流浪过程中被不法分子控制,成为街头的“专业乞讨队”。在火车站、喷水池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场面:一两名流浪儿童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抓住你的衣角要钱,如果不给,他们会一直牵着你的衣服,跟在后面。这样的乞讨方式很凑效,除非你对他们动怒,他们才撒手离开。
“那些都是被大人控制出来专门要钱(乞讨)的,大人坐在附近的台阶上,他们就在旁边向路人要钱。”一位在此工作的清洁工大姐说,他们常常换地方,最近不知道去哪里了。
救助中心曾对这些流浪儿童进行劝导,希望他们到救助中心接受救助,但遭到了他们的拒绝。
原因:家庭环境冷漠让他们离家流浪
一天前,救助中心先后将6名流浪儿童送回家,但冯荣没有回家,救助中心查不到他的家庭地址。问他家庭地址,他说不记得了。
事实上,冯荣根本就不想回家,他恨那个家。几年前,冯荣的母亲去世,父亲很少管他,后妈对他经常打骂。
和冯荣一样,李刚也不愿回家。他的父亲经常酗酒、打骂他,甚至让当时年仅11岁的他上煤窑挖煤。
救助中心副主任罗福勇调查发
据贵阳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简称“救助中心”)不完全统计,目前,贵阳流浪儿童数量约3000人。其生存状态令人担忧。记者连日来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救助中心今年共救助流浪儿童600余名。“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涨。”罗福勇说,每年有1000名左右流浪儿童被送到这里。
“但是,很少有流浪儿童主动前来寻求帮助的。”罗福勇说,他们对流浪儿童主要实行“保护性救助”。救助中心只能对流浪儿童进行劝解,不能强制救助。结果,不少流浪儿童被不法分子组织起来,进行团伙性乞讨,甚至被
利用起来从事一些偷摸盗抢的不法行为。
为此,贵阳市救助管理站决定对流浪儿童实施“保护性救助”,一经发现流浪儿童将进行无偿救助,解决他们的临时吃住,保护他们安全回家,或帮助他们找到长期的庇护所。
目前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主要有以下方式:派出所民警巡逻发现并将其送到救助站;救助站每天派人上街巡逻;社会好心市民将流浪儿童送到救助站。
现状:乞讨与被迫乞讨的流浪生活
救助:主动求助的流浪儿童少
专家:家长与孩子做朋友
贵州师大心理学老师黄亚夫说,流浪儿童群体的出现,大部分原因是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沟通,父母常常对他们的行为产生错误的判断,让他们很难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如果青少年在家被父母否定、在学校被老师否定,他们会变得自卑,迫切希望找到一个能不被否定的群体,而这就是整个流浪儿童群体。”黄亚夫认为,父母不能认为给予孩子的物质享受等同于他们精神上的需求,父母不仅是孩子的教育者,更是他们的依恋者,父母需要和孩子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学会和他们沟通,而不是靠“家长权威”以暴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