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购物节持续火爆,电商平台玩法花样百出
NOW6.18
自从电商行业在中国兴起后,网购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现已成消费者日常消费的重要渠道。
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有44.61%的消费者认为618购物节活动的折扣最大,其次是双十一购物节。
在购物平台的选择中,大部分消费者表示会根据产品的需求在多个平台进行购买,有74.23%的消费者认为不同平台之间的活动差异很大。
每当购物狂欢节来临之际,各大电商平台开始打起价格战。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618的购物节活动力度最大的电商平台是淘宝(33.94%)、其次是京东(27.98%)和天猫(18.50%)。
近年来,电商平台的促销玩法花样百出,设置了不少凑单满减、捆绑销售、游戏组队等活动,活动复杂到让消费者感到不悦。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有半成的消费者最反感的618购物节平台活动是捆绑套餐出售,其次是超级喵运会等游戏组队活动和满减凑单等。
电商大促的活动越来越花样百出,让不少消费者都怀念起曾经商品直接降价的形式。
商品类目众多,美妆鞋服依旧霸榜
从消费者购买或意向购买的品类来看,美妆护肤占比最大(55.85%),其次是鞋服类(50.06%)、家居日化类(49.60%)和食品类(46.31%)。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显著上升,也为服饰行业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类商品零售额达9974.6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纺织业“十四五”发展纲要》等一些促进服装行业发展消费的政策,为企业线上销售铺平了道路,2021年后,服装市场的销售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未来,中国服饰企业向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国民接受度进一步提升,预计2025年达11071.8亿元。[2]
618恰逢父亲节,实用性为消费者送礼首选
当618与父亲节相碰撞,电商和实体店的激情都被点燃了,也给消费者们带来了更多的购物机会和选择。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有89.70%的消费者表示已经为父亲准备了节日礼物。鞋服配饰以及茶叶礼盒成了最受欢迎的礼物类型,分别有55.74%和45.80%的消费者选择。
鞋服配饰是日常刚需品,材质多样风格广泛,可满足父亲质朴或新潮的需求。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饮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茶叶礼盒也成为了送男性长辈必备品。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茶叶礼盒市场规模达达到468.3亿元,礼物市场规模逐渐庞大,国人对茶叶礼盒的消费也将逐渐增长。[3]
在消费者选择父亲节礼物的过程中,实用性(72.83%)以及质量(70.03%)是最主要因素。对于长辈而言,比起花里胡哨的观赏性礼物,实用性礼物更能感受到子女的诚意与关怀,“真诚”永远是吸睛共鸣的情感筹码。
即时零售加入618大促,行业竞争加剧
2022年“双十一”开始,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平台及美团、饿了么等即时零售就加入了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大促的战斗节点中,而小红书、B站这些内容社区的参与更是影响着节日氛围。
近年来各品牌积极在全渠道提升份额,多平台发展成为常态。以“本地门店+即时配送”为特征的即时零售异军突起,让线下实体商家也能参与到原属于线上品牌商家的购物狂欢中。
以去年的双11为例,即时零售以高速的增长从大盘中突围,成为零售商和品牌们的“必选项”。[4]
在今年“618”大促前,苏宁易购宣布与饿了么达成战略合作,成为正式入驻饿了么平台的首家家电3C品类大型连锁品牌。
饿了么有此动作,美团自然也不甘落后。5月25日,美团闪购宣布开启“超级门店购物节”活动,联合全国360余城,数码家电、母婴玩具、美妆个护、日用百货、服饰鞋包、宠物、超市便利、花果鲜食共8大核心品类超70万家线下门店,并称“为用户带去‘最快30分钟到家’的体验”。美团披露的数据显示,刚过去的“六一”峰值为例,玩具乐器品类整体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117%,其中盲盒销售额增长159%、手办增长110%;母婴用品销售额增长152%,奶粉、童装等商品销量排名靠前;宠物用品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88%。
商品家家有,除了在优惠力度上下功夫外,平台也将半小时达、小时达作为大促卖点之一。
京东数据显示,618开场的10分钟,全国超700个县区市的消费者已收货,其中,京东小时购首单送达仅用时9分钟。京东到家、达达是京东近年在即时零售的重要布局。
即时零售平台覆盖的商品品类不断拓宽,消费者线上消费、即时性消费习惯日趋养成,成为一大亮点。优化本地供给、整合本地商家资源、丰富商品供应则是未来各平台需要迎接的挑战。作为零售行业的重要渠道,即时零售持续为线下实体、品牌带来新增量。
直播电商持续发力,助力市场进一步增长
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765.2亿元,同比增长了83.6%。近年短视频平台不断在商业模式上进行探索、开拓新的变现渠道,多维场景融入助推“短视频+”跨界发展,例如“短视频+直播”“短视频+媒体”等,推动市场进一步扩大,预计2025年中国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会达到10660.8亿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直播为代表的KOL带货模式给消费者带来更直观、生动的购物体验,转化率高,营销效果好,逐渐成为电商平台、内容平台的新增长动力。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的总规模预计到2025年规模将达到21373亿元。[5]
资本加持、平台扶持与政府引导,共同驱动直播电商行业向高效、有序、理性方向发展。目前,直播电商行业的投资已向全产业链蔓延,从MCN机构、直播运营机构、直播代播机构到新型直播电商平台,均可见资本入局,推动直播电商各环节的优化。
直播电商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主播将获得巨大流量入口和多元化的直播场景,各大平台主播资源实现跨平台共享,持续探索流量红利、升级直播场景,推动内容创新、主播造星、收益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电商直播的兴起加剧了流量争夺和电商内容化的趋势,在拉动消费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播带货成电商平台、内容平台的新增长动力。随着短视频平台入局,多渠道、多平台分流趋势不可避免。近年来各品牌积极在全渠道提升份额,多平台发展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