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产生负面情绪时,总想着如何分散精力、调节状态从而实现自我消化。而如今,特别是年轻人,将情感寄托放在了虚无缥缈的事物上——先有迷信星座,希望通过占卜、算命,躲“水逆”、避“太岁”、迎“转势”;后来各式各样的情感类虚拟产品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吸引广大年轻人纷纷尝试,这些商品似乎自带“魔力”,成为消费者的情感“安慰剂”。
网络交易平台情绪类虚拟产品花样繁多、天马行空
情绪商品是指能够对人的情绪进行安抚、舒缓、调节、管理的产品,说到底即是具有心理暗示作用的服务。
打开淘宝,输入“情绪虚拟”等类似关键词,就能找到五花八门的情绪类产品。尤其是此前暴火的“爱因斯坦的脑子”,通过与客服的沟通可知,这款产品通过“脑电波”发射给顾客,顾客就会感受到“自己变聪明”。
听着无厘头,但一看销量已达惊人的8万多,该产品售价5角。商品提问区不少网友十分好奇:这是诈骗吗?有作用吗?回答也令人忍俊不禁——“高考前拍下,结果录取到物理专业了”“脑子变得特别好用,已经回购”“别说科目一,就算二三四联考都能过”……
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大家购买此款商品大多只是当作娱乐消遣,对于其宣传的效果并不抱有产生实际效果的幻想,主打的就是“一个敢买,一个敢卖”。
进入这家店铺,记者发现还有各种搞怪的虚拟产品:拍下后能按收货地址走过去的“会撒娇的大象”;下单备注名字就能让其智商归零的神器;下单后能到村里走一圈的“汪汪队大队长”……实在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卖不了的。
其实,消费者通常知晓这类商品并非真实存在,只是通过购买而产生某种正向的心理暗示。比如“智商归零”类似“踩小人”,“野生大象”如同“云养”宠物……毕竟,谁又能真的将问题解决寄希望于一个几角钱、几元钱就能买到的东西呢?大都是“花点小钱图个乐子”罢了。
“情绪买卖”不“胡闹”
提供情绪价值即是价值所在
除了上述通过购买者自身产生心理暗示的虚拟产品以外,另一些情绪类虚拟产品或许实实在在提供了服务。
相信不少准备考公、考研的备考生都听过“线上监督室”这个产品。这其实类似于酒店提供的叫醒服务,线上监督考生学习。
春节过完后,今年的省考准备就进入冲刺阶段。考生小池平日喜欢刷短视频,一刷就是好几个小时停不下来,这严重影响了他的备考进度。他在备考群里了解到淘宝可以购买到一种监督自己学习的产品,价格不高,还能定制各类监督服务,就动心了。
在淘宝上,他找到一家名为“线上学习监督室”的店铺,咨询了“真人一对一视频或文字监督”的产品。客服告诉他,这项服务可通过文字也可通过视频,视频监督价格较高,同时还能选择监督强度,也就是查岗频率。值得一提的是,消费者还能和监督员协商奖惩,也就是提前给监督员赚钱,监督员按时检查备考进度,如果考生按进度复习,监督员会将款项退回,但如果考生耽误复习进度,这笔钱可能“有去无回”。
思考再三,小池对自己并没有足够信心,于是他定制了“普通文字监督”服务,花费29元。没想到,无论自己是否完成任务,监督员总能温柔地鼓励自己,让他鼓足信心,以更专注的状态投入备考。
“开导的小姐姐超耐心,让我一下人间清醒。她告诉我情绪反扑是很正常的,即使我上一秒释怀,下一秒也有可能钻牛角尖,但我只要坦然面对,我也并不是怪人。”“开导员思路清晰,很有帮助,真的解决了我的问题。放不下的姐妹可以试试,现在已经清醒了。”……
数年前在微博上受追捧的“树洞”,只是单方面接收倾诉,而如今能在淘宝上买到有回应的“树洞”,它不仅能消化消费者的负面情绪,还能提供解决一些问题的“灵丹妙药”,商品是虚拟的,作用却是可感知的,越来越多虚拟产品正在为消费者提供安慰、陪伴等多种情绪价值。
虚拟商品也应有规则
“情绪出口”并非“免责出口”
不要小看“情绪价值”这几个字,《咬文嚼字》编辑部将其列入“2023十大流行语”。人们慢慢从忍耐压抑、内藏情绪中解脱出来,希望自己微小的、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安放的情绪,可以被看到、被接纳、被理解并且被回应。当压力得到了释放,情绪有了宣泄出口,这种令人满足和开心的价值便体现出来。
《2023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九成人都有健康困扰,情绪问题居第二。当此之时,解压和治愈难免成为很多人的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