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黄州,有许多献爱心的志愿者服务着群众的事迹值得大书特书。在这里,我想写一写“虽是毫末之技,却是顶上功夫”的理发师艾启华,16年如一日开展志愿理发服务的事迹。
事情还得从2019年6月说起。当时,我从外地回黄州看望年迈的父母,顺道儿在黄商购物中心买几样刚需的生活用品,途经四海社区门口时,发现路边有个献爱心的活动。我瞄了几眼,在活动现场的角落,有一个理发师正在为老年人理发,似乎还有两个老人在排队等候。
当我走近一看,理发师是一位40岁左右的女性,身高大概在一米五八左右,旁边摆着个免费理发字样的牌子。
“你好!我们这里正在搞活动,可以免费理发,如果有需要,请你稍稍等一下!”理发师微笑着和我打了个招呼。我点了点头,停止了前行的脚步。理发师一边为老人理发,一边和几个老人聊着家常。这几位老人来自农村,因为孩子进城买了房,偶尔来城里小住几日,今天遇上免费理发的好事,哪能不开心嘛!
师傅也爽快地答应了,这才知道师傅的名字——艾启华。剪完头发,我看到活动主办方有个为社区老人捐款的小纸箱,掏出了身上仅有的二十元纸币放了进去,我也感到很开心。
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我待在家中足不出户两月有余。好不易盼到解封了,在黄州区的一家电子厂,谋得一份行政课长的职位,只是工资不太理想。这份工作对我来说还算是得心应手。因为招工的需要,我第一次主动联系到艾启华师傅,让她帮忙介绍几名员工。艾启华二话没说,满口答应了。
还记得是母亲节那天,她在四海社区为我们争取到一个展位,她一边为老人理发,一边为我们厂做招工宣传。在她的热心帮助下,介绍了几位宝妈到我们厂入职做临时工。从此,我们的联系开始多了起来。
在黄州区举办的一次扶贫活动中,我有幸认识到黄州区作协的孙建勇主席。在孙主席的推荐下,我加入了黄州区作家协会。当时,看到社会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我萌发了想去写写这些可敬可爱的人和事。于是,我又想到了艾启华师傅。
一个看似成熟,但实际年龄只有十三四岁的女孩,拿着手机走到艾师傅面前,小声问道:“阿姨,你可以为我剪一个与相片上相同的发型吗?”艾师傅认真地看了看,微笑着对小女孩说:“没问题!稍等一下可以吗,小妹妹!”经过艾师傅半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为小女孩剪好了发型。爱美或许是人的一种天性,小女孩连忙用手机,从不同角度地来了几个自拍,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下午两点十五分,我们刚进入到B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有几个老人在大厅排队等候,其中还有两个老人行动不便,是工作人员用轮椅推过来的。看得出来,这里的大多是子女常年在外的空巢老人,或是孤寡老人。
大厅里,有几个老人在一起,家长里短地聊着在外工作的子女,有的老人在聊自己的当年,满满的都是回忆。
艾启华依次给每位老人理发,事先都会认真询问老人对发型有没有什么要求,是剪长点,还是剪短点?有的老人比较随意,觉得舒服就好。当然,也有些老人还是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尽量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发型。艾师傅都会尽可能去一一满足老人们的要求,工作中时不时还陪老人聊上几句,手中的剪刀,忙个不停。直到下午六点,艾师傅当天的工作才告一段落。
记得还有一次,大概是2023年5月下旬的一个周末,我得知艾启华正在龙王山老年公寓为老人理发。说句大实话,我就是想再次到活动现场去亲身感受一下,去寻找一些灵感以及我想要的素材,于是骑上摩托车立即赶了过去。
这家老年公寓规模并不大,是原来的县医院住院部改建成的。走进一楼接待大厅,发现有五六个人还在排队。艾师傅一直在忙着手中的工作,依次为在场的老人理发。透过大厅的玻璃窗,我看见公寓外的篮球场上,有个中年男人在篮球架下陪儿子练球。事后我才知道,这是艾师傅的老公和孩子。他们是在等候艾师傅理发工作结束后再一起回家。这一刻我才明白,这是家人的陪同,何尝不是支持她献爱心的一种方式?通过几次接触,让我更加深了对艾师傅的了解。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23年6月16日下午一点钟。我骑着摩托车,将艾师傅接到我们路口镇东岭社区二组。艾师傅到我家后,一边礼貌地对我的母亲嘘寒问暖,一边和我一起将母亲扶到椅子上坐好,开始为她理发。谈笑间,我发现母亲非常开心,不停地夸艾师傅是个热心快肠的好人。
艾师傅一边工作一边对我说:“董大哥,你看看村里还有没有其他的老人需要理发的,我待会儿也可以为他们免费理发。”我听到之后感到非常开心,便去找妇女队长舒银枝,她很快就去通知了塆的其他几位老人。
这次义剪之后,艾师傅每月16号都会定期来我们村为老人们免费理发。村支书谢友兵对艾师傅的到来表示非常欢迎。他非常感激地说:“艾师傅的到来,为村里的老人解决了实际问题,村里的老人们就再也不用到四五公里外的街上理发了。”同时,他还特地安排村妇联主席张瑾认真作好接待工作,并及时在村里的共享群发布消息,让各小组妇女队长逐户上门通知需要理发的老人们,并以村办公楼办公区为活动现场,方便有序地组织老人们参加免费理发活动。
东岭社区二组的谢医生快八十岁了,先后两次中风,白天一直躺在睡椅上。艾师傅到谢医生的家中时,我同艾师傅一起将谢医生扶到客厅的椅子上。虽然比较费力,但艾师傅没有丝毫怨言,我在一边配合着将谢医生坐好。
艾师傅的手法格外轻巧,前后用了近半个小时,很快就为老人剪好了头发。老人像换了个人似的,精神了许多,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六组村民王德清,七十多岁的老人,眼睛看不见,加上多次中风导致躺在家中生活无法自理。幸好有他老伴儿一直在照顾他的生活。我进屋和躺在床上的老人打了个招呼,他立马知道我是谁。当时,我倒是有点小感动,我离开家去广东谋生近十七个年头,老人还能听出我的声音,确认到我是谁,着实不简单。
由于老人是一直瘫痪在床,身上难免有些异味。那天,但艾师傅没有丝毫抵触的情绪,我喊来了同村的吕细卫,和我一起站在床边扶着老人,老人的老伴儿在旁边牵着理发围布,不让头发掉到老人的身上。艾师傅就利用好每一个有利时机,为老人剪发。
在剪头发的过程中,艾师傅发现老人的头皮有大量脱落的症状,就倒了一些热水,用温热的湿毛巾,亲手为老人洗着头发,一遍又一遍轻轻地揉搓,才将老人的头部清洗干净。
细心的艾师傅,发现老人的脚指甲也很长,应该是好久没修剪了。于是她拿出自用的指甲剪,用酒精消了消毒,低下头专心地为老人剪起了指甲。老人的老伴儿站在一边,连声道谢说:“现在党的政策真好,今天自己又遇到了贵人。”
原四队老队长方浩,因为一次交通事故造成下半身瘫痪,至今整整23年在家未出过门。村妇联主席张瑾主动开车,带着我同艾师傅一起来到老人家中。
艾师傅一边为老人剪发,一边鼓励老人要对生活充满信心,真诚地说,你过好了孩子们才可以在外放心工作呀。老人不停地点头,剪完头发,老人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艾师傅在东岭社区一组,为八十多岁的刘玉兰老人理发时,多次听到老人在反复唠叨着一件往事:在2022年的夏天,她到新华路理发,返回的途中自己迷路了,幸亏走到谢家小塆时,被从镇里刚办完事的村妇联主席张瑾在路边遇到,张主席立马意识到是老人迷路了,连忙将摩托车停在路边,扶着老人往戚家岭村的方向走。两里多一点的路程,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将老人安全送回到家。从此,老人逢人就夸张主席是个好人。艾师傅听完老人的讲述,深感老人们的生活不易,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的这条义剪道路。能够多为老人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她觉得值。
11月16日,路口镇宣传委员艾霭,得知艾师傅在东岭社区义剪,就开车赶了过来,对艾师傅的热心深表感谢,并现场听取了张瑾的汇报:艾师傅每次来村里义剪,从未收过一分钱,但她态度非常认真,剪发细心从不应付了事。在场的老人们都夸艾师傅的手艺不错,夸她心地善良,是个大好人。
每月16号,艾师傅都会出现在路口镇东岭社区,为村民义剪。每次到东岭社区戚家岭时,村里的人都会说,艾师傅又来为我们理发了。
从2019年开始认识艾师傅,到现在已有五个年头了,我和艾师傅包括她的家人都成了好朋友。1999年艾启华一家从武汉黄陂搬到黄冈,凭借自己的理发手艺自主创业,一直在江家塆打理自己的门店,2004年嫁到上巴河,落户黄冈组建起自己的小家庭,爱人在外搞装修,子女尚在学校读书,每个月的开支不小。2018年她老爸两次中风,至今还卧床不能自理,每个月还要花不少医药费。
有人质疑艾启华自家经济也很困难,为什么还要到去给别人免费理发,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当我问艾师傅这个问题时,她的回答是“每次我看到一些老人,他们和我的父母年纪差不多,操劳了一辈子,到最后他们都老了,就觉得每个老人的都不容易,尤其是很多高龄的老人们。他们的子女长年在外打工,没有人照顾,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关心爱护他们。虽然我们家现在也比较困难,这也只是暂时的,只要不怕吃苦,肯努力,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哦,我明白了!正是因为艾启华师傅身上的这种乐观精神、这种助人为乐的善念,支撑着她十六年如一日地坚持义剪,将爱心奉献给社会上需要帮助的老人们。(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董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