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范围看,最古老的剪刀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中东地区,发明者是美索不达米亚人。这种剪刀也是交股剪刀,多为“U”字形,它们由两片刀片组成,没有枢轴,剪刀的后端有一片较薄的软金属连接刀片,使用时挤压即可。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地区出现了剪刀。从形态上看,古埃及的剪刀与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剪刀相似。不过这一时期剪刀的尺寸较大,也很重,估计是以户外使用为主。
在今天的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埃及馆内,珍藏着一件公元前3世纪的埃及青铜剪刀。与这把剪刀同时出土的是一位女性的工作篮,篮子里有各种各样的针、别针和梳子。这一发现激发了学者们对古埃及妇女生活习俗、职责和娱乐方式的想象。这把典型的“U”形交股剪刀长约26厘米,两片刀刃上对称地刻有狗、人和斯芬克斯的画像。专家们认为,这把剪刀虽然具有浓烈的古埃及尼罗河装饰特征,但也显示出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在英语中,一直有两个单词来表示剪刀,即“shears”和“scissors”,前者被翻译为“羊毛剪”,形制为交股剪;后者被翻译为“剪刀”,是双股剪。“scissors”一词源于拉丁语单词“cisoria”,意思是一种切割工具。这个词在842—1300年的古法语中才出现,称为“cisoires”,现代法语剪刀“ciseaux”就是从这个词衍生而来的。而“shears”一词则源于日耳曼语的词根“sker”,后来又改为“skeresa”和“skaerizo”。羊毛剪和双股剪在西方语言体系中的不同起源,其实也隐约勾勒出两种剪刀在欧洲不同的旅行路线。
直到1761年,现代剪刀才在英国的谢菲尔德诞生,当地工具生产商罗伯特·辛克利夫首次在剪刀制造中使用铸钢,开启了高品质的日用剪刀的大规模生产。19世纪初,更多工业锻造的并带有精心装饰的把手的剪刀被生产出来,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要。1847年,瑞士剪刀匠雅各布维斯移民美国,开始了现代剪刀从欧洲到美洲的正规旅行。这位巧手工匠从新泽西州纽瓦克的一家小店铺做起,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为联军医疗队制造剪刀,随着生意越做越大,维斯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剪刀生产公司。1914年,维斯(Wiss)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剪刀生产商,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中国豁拳与日本手戏:剪刀游戏的世界旅行
1995年3月,奥地利学者赛林哈特出版了一本名为《关于日本手势游戏的一些思考:基于比较文明的研究角度》的著作。在书中,赛林·哈特发现在18世纪的日本广为流行一种类似于“石头、剪刀、布”的“三步棋”手势游戏,也可翻译为“三人互相威胁”游戏。游戏只需要使用三种手势就可以决出胜负:玩家用拇指代表青蛙,小指代表蛞蝓,食指代表蛇,规则是青蛙胜蛞蝓、蛞蝓胜蛇、蛇胜青蛙。经过深入研究,赛林·哈特发现当时日本人在玩这个游戏时都是用汉字发音进行的,他断定“毫无疑问,这个游戏的源头在中国,中国人直到今天仍在玩相似的手势游戏,而在古埃及、古罗马和古希腊,这样的手势游戏并不为人们所知”。
随着游戏的发展和改进,尤其是受剪刀使用的日常影响,更方便的“握拳”“伸掌”和“剪刀”的手势快速流行。到了19世纪,“石头、剪刀、布”在日本更加风靡,并得到亚洲各国人们的接受和喜欢。伴随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到世界各国游历,这个游戏也旅行到欧美国家,这也是今天欧美人将这种游戏称作“日本游戏”的原因。
我们知道,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都有用特定手势传达意思的习惯,但只有中国人最早将手势用于游戏。早在汉代,中国人就已经在宴会和酒席上玩类似的手势游戏了。明代《五杂俎》中记载:“后汉诸将相宴集,为手势令,其法以手掌为虎膺,指节为松根,大指为蹲鸱,食指为钩戟,中指为玉柱,无名指为潜虬,小指为奇兵,腕为三洛,五指为奇峰。但不知其用法云何。今里巷小儿,有捉中指之戏,得非其遗意乎?”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三步棋”游戏方式与中国汉代的“手势戏”如出一辙,显然是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此外,中国史书中关于手势游戏(后来亦称作“豁拳”或“划拳”)的记载很多。如《新五代史》中记载:“他日,会饮章第,酒酣,为手势令,弘肇不能为,客省使阎晋卿坐次弘肇,屡教之。”明代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记载:“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又名豁指头,盖以目遥觇人为己伸缩之数,隐机斗捷。”清代郎廷极的《胜饮编》中也记载:“唐皇甫嵩手势酒令,五指与手掌节指皆有名,通呼五指为五峰,则知此戏其来已久。”
从裁剪物品到猜拳定胜负,从轻盈精巧的手术剪刀到短小安全的儿童剪刀……剪刀的使用越来越广,也越来越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今天我们在诗歌里、在博物馆中、在文献里、在不同的大地上追溯剪刀的旅行过往,也算是对这个日常小器物的一种致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