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华市区往东约40分钟车程,一个绿水穿镇而过、青山傍镇而立的古镇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它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佛堂。
相传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年间,天竺高僧达摩云游义乌双林寺时,恰逢义乌江洪水泛滥。为救被洪水围困的百姓,遂投磬江中,以普渡众生。后人感其恩德,于投磬处建“渡磬寺”。因寺内有“佛堂市兴永千秋”的楹联,此地于是得名佛堂。
佛堂建镇已有200多年历史,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佛堂已有街镇,物产丰富,商业发达,是邻县及义乌江沿岸的重要农副产品集散地和通商口岸,素有“小兰溪”之称,为浙江四大古镇之一。评剧小说《武松》中说到,恶霸蒋门神是浙江金华府佛堂镇人氏。创办于清光绪32年(公元1906年)的稠南小学是现今佛堂镇小学的前身。早在1920年,佛堂镇就已建立了邮局,外省有人写信,写浙江佛堂即可收到……这些都可见证佛堂古镇的悠久历史。
因佛缘而得名的佛堂,不仅有大批保存较好的民居,还有街道、商埠、宗祠、庙宇、牌坊、码头等,处处流露着古朴淳厚的清代商埠遗风,使到此考察的国内有关专家大为惊叹。2001年3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罗哲文、郑孝燮一行考察了佛堂后,称佛堂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瑰宝。有关专家还认为,以小桥流水和民居为主要特色的江苏周庄尚属小家碧玉,以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为背景的佛堂则似大家闺秀。
于是,沉睡的义乌“周庄”终于醒来了。它梳理着长发般的佛堂老街,整理着珠簪似的浮桥码头,拨弄着环佩样的古建筑群……以焕然一新的面貌,构起一幅多彩的“清风商埠图”,并与周围的双林寺、朱丹溪陵园等景区和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购物旅游相结合,成为一条假日购物旅游线。
商风鼎盛的佛堂老街
长2000多米的老街是佛堂古时的商业中心,老街由直街、商会街、盐埠头横街、浮桥头横街和东西两条副街组成。佛堂老街基本上保存着古代市井的风貌。这里巷弄窄而弯曲;木排门的店面屋为两层楼结构,且多是清末和民国初期的建筑;块块相连的青石板镶嵌在鹅卵石铺就的石子拼花街面上;店前的商号更是耐人寻味,茶楼、酒肆、客栈、钱庄多取丰、盛、隆、昌等吉利字眼,药铺称号则如太和、天德、回春等以示吉祥,文具店则爱用三元、文光等科举时代的吉兆文字。
今日的佛堂老街,仍然店铺林立,生意兴隆。虽然由于各种原因,部分遭到破坏,但老店新开,更有一种特别的味道。那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木头转角货柜,挤挤挨挨的木排门,无言无语的“美人靠”,雕刻精美的“牛腿”……依然光彩夺目地诉说着佛堂老街的鼎盛商风。
如诗如画的浮桥码头
“桥浮佛镇贯长空,两岸云衢路自通,一带松舟横水面,千寻铁索锁江中。”这是古代诗人赞美佛堂万善桥的诗句。修建于清乾隆初年的万善桥,横卧义乌江上,行人如梭。义乌江水深,与金兰徽杭相通,船运便利。佛堂因此留下了许多古码头。
佛堂最早的码头后来改成了装卸官盐的盐埠头,于是又新建了装卸百货的“新码头”和供木材起岸的“友龙公码头”。浮桥建成后,浮桥头也成了码头。后来又相继建了“狗市码头”、“猪市码头”等10多个码头。这些码头造型各异,分工明确。据《义乌地理志》记载,经常停泊在江面上的船只最多时达500艘以上。佛堂将启动义乌江自伏虎桥到渡磬桥江岸码头的原貌修复工程,重现“江流滚滚过桥边,梅柳参差映画船”的如画美景。
景致迷人的云黄山色
云黄山又名“松山”、“塔山”。传说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教,途经义乌,极目南眺,见松山天际有团团黄云缭绕,风吹不散,深蕴佛气,遂专程前去查看。恰逢义乌江洪水泛滥,百姓遭殃。达摩投磬救出受灾百姓后,直奔松山。呈现在达摩眼前的松山果然翠峰叠嶂,云缭雾罩,佛光四射。后来松山因此改名“云黄山”。远远望去,如今的云黄山一片葱郁,万绿丛中有一古塔高耸入云,霞光掩映,风姿独具。半山腰上,依稀露出一堵黄墙,这黄墙、青松、白塔,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
雕刻精美的古建筑群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认为,佛堂是一个完整的古民居古镇,又是一个雕刻艺术的博物馆。
佛堂有大批清末和民国初期的建筑,其中培德堂、吴茂记、留轩、毛家大院、植槐堂、潘园、懋德堂等保存较好。它们白墙黑瓦,庄重典雅,结构独特,与佛堂老街一脉相承。这些建筑上精湛的石雕、砖雕、木雕和精美的壁画,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融“建筑、绘画、雕刻”于一体的特点。
木雕散布在佛堂古民居那玲珑剔透的牛腿、巧夺天工的门拱、古色古香的门窗、别具匠心的梁栋上,不仅精美绝伦,而且工艺高超,独树一帜。佛堂木雕中的浮雕极为精细,到了纤毫毕见的程度,就连人物衣服上的褶皱也清晰可见,而且注重表现画面的层次感,使佛堂木雕纵深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佛堂木雕中的阴雕画面远看就像一幅传统的水墨山水画,既体现了雕刻者细致的笔法,也使木雕疏密有致、意境深远。这些木雕艺术精品有取材于历史、传说、神话的经典,有表现生活的场景,更有金华的特产,如佛手、茶花、葡萄等栩栩如生的再现。
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
渡磬寺是佛堂最具传奇色彩的地方,原建于达摩投磬处,但已被毁。渡磬寺气势恢弘,包罗万象。现在的渡磬寺是佛堂民众自发募建的。现正在修复中的双林寺又名“宝林禅寺”,始建于南梁朝普通元年(520年),是义乌建寺最早的寺庙。梁武帝曾亲临听法,北宋时僧舍达1200余间。历史上,双林寺与海外佛界交流甚密,唐宋元时,曾有许多日本僧人到过双林寺。唐代诗人张籍慕名双林寺这一佛国圣地,和当时众多文人墨客与寺内僧人结交,参禅论道,吟诗作赋。张籍的《送嵇亭山僧》一诗,可间接证明双林寺在1200年前的兴盛,诗曰:“师住嵇亭高寺处,斜廊曲阁倚云开。山门十里松间入,泉涧三重洞里来。名岳寻游今已遍,家城礼谒便应回。旧房到日闲吟后,林下还登说法台。”(诗中的嵇亭即现今佛堂的嵇亭村。)
双林铁塔为五代后周时期所建,是研究古代铸造工艺的珍贵史料。双林铁塔结构严谨,塔身有九山八海图案,线条流畅,工艺精湛。双林寺虽未完全修复,但是佛堂作为百年商埠的特性却已在此重现。寺门外,简易的营业房早做起了旅游商品的生意;寺门内,占卜的生意也颇兴隆。
多姿多彩的风物土产
相传达摩祖师投磬登岸那天正是农历十月初十,为纪念祖师,每年农历十月初十,佛堂都要举行一次庙会,进行历时3天的物资交流会。
义乌江横穿佛堂镇,以前每逢干旱季节,就可以见到从江边一直到田边每隔一段一辆“水车”的情景。踏“水车”抗旱称为“打高车”。“水车”最大为9踏,即9个人在上面踏,最小为3踏。踏车时还配有“车子歌”。如今抗旱“打高车”已不复见,“水车”也成了稀罕物。
义乌三大特产火腿、红糖、南枣中,佛堂有其二———火腿和红糖。民间一直有“金华火腿出义乌,义乌精品在佛堂”之说。清道光年间,林则徐曾手书“培德堂”牌匾,以表彰佛堂田心村的王姓祖辈在苏州开火腿行时所做的善事。此匾现仍挂于田心村培德堂祠堂内,为义乌市文物保护单位。佛堂的燕里自然村有一“糖公庙”,为义乌红糖祖宗庙宇。义乌红糖解放前曾荣获巴拿马国际金奖。
另外,佛堂嵇亭村人善做酒曲(红曲米),用该村生产的红曲米酿制黄酒,味醇、色正、营养好。今日的佛堂已形成味精、袜业、皮件、服装、拉链等10大支柱产业,蜜蜂牌味精名扬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