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中心广场,市城管委监察支队执法人员正在对违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记者唐健扬摄
消防救援人员对发现的“飞线”充电行为进行剪线处理。(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
交警联合志愿者对未佩戴安全头盔的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进行教育。记者陈静摄
南环路上,环卫工人正在清理落叶和榕树籽。记者李思静摄
在七星农贸市场,七星区市场监管局稽查大队队员日常巡查超摊经营等不文明现象。记者李思静摄
2020年,桂林荣膺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但这并非桂林市创建文明城市的终点。
一直以来,桂林市委、市政府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2021年顺利通过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周期首次年度测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成绩全区第一;选树道德模范、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今年以来,随着桂林市常态长效创城工作扎实推进,职能部门走街串巷,下足“绣花功夫”,积极探索城市善治之道。
找问题、补短板、强管理、再提升。桂林,正在共建共享文明城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头盔成标配出行更文明
傍晚时分,繁忙大街小巷上,骑电动自行车下班的市民川流不息。在电动自行车的大军中,一顶顶各种式样的头盔让人目不暇接,不戴头盔者已经难觅踪迹,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的安全意识日渐提升。
从8月22日起,桂林市公安交警部门还上线了“安全教育点对点”小程序,通过这一便捷的方式对未佩戴安全头盔的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进行教育并备案获得不少市民的认可。
“戴头盔宣传了很多年了,我身边的朋友基本上都成习惯了,不戴头盔上路反而感觉有些另类,学校也一直在给我们家长宣传,不能只有家长戴孩子不戴,大人孩子都要提高安全意识。”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
去年8月以来,桂林市由公安交警部门牵头,各部门联动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骑电动自行车必须佩戴头盔的教育引导,宣传行动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在社区基层、行业一线等城市细枝末节,“文明出行,规范佩戴头盔”的理念也不断生根发芽,尤其是快递、外卖等需要大量使用电动自行车的行业。
据统计,2021年8月1日至今,桂林市公安交警部门将针对驾乘电动自行车规范佩戴头盔纳入每日的常态化执法管理。其间,签署承诺书、发放头盔5万余个,共劝导电动自行车驾乘不戴安全头盔人员18万余人次,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几百场次。
整治“飞线”亮出文明“天际线”
“以前我们楼道里不少人都从楼上私拉电线充电,如果有个漏电啥的好危险,现在‘飞线’充电没了,设施安全了,住着更舒心了!”纷杂凌乱的“空中飞线”变整齐了,楼道上方墙体焕然一新,赢得群众交口称赞。
“‘飞线’充电是小区火灾隐患高发的‘导火线’,一旦造成火灾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在秀峰区,检查组深入阳江苑西岭御景小区逐栋进行排查,发现不少电动车乱停乱放、私拉“飞线”等问题。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联合检查组督促户主将电动车停放到小区充电棚进行充电,大多数户主愿意配合检查组收回私拉乱接的充电线,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对无法联系或拒不整改的户主,物业部门对“飞线”实行了剪线处理并收缴充电插板。
其间,检查组还督促社区、小区物业等完善居民楼院基础设施,采用防火材料搭建充电棚,按标准铺设充电桩,合理划定电动车的集中停放和充电专区,按照“三集中”原则,规范电动车集中停放、集中管理、集中充电。
从细处着眼“汗”卫城市秩序
炎炎夏日,热浪滚滚。为了维护城市的市容市貌,市城管系统干部职工不惧烈日“烤”验,依旧坚守工作岗位,维护城市秩序。从主次干道,到背街小巷,再到摊贩易聚集的农贸市场,无论清晨还是深夜,他们奔波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力争在常态化创城工作中交出一份满意的城市管理答卷。
“人行道上不能停车,请将电动车推至旁边的白线内……”在市中心广场,市城管委监察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伍逾桑正在对违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从细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这是伍逾桑在执法时的“十字真言”。
连日来,市城管执法人员采取日常执法、错时执法相结合等方式,全天候不间断巡查主次干道、交通路口、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学校周围等重点区域。严格对标对表清理商铺超范围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等违规行为。同时,在执法过程中,积极劝导不文明行为,不断加强宣传教育,着力培养经营户和市民自律意识,按“门前三包”要求,主动参与城市治理,维护市容秩序。
把好市场“一杆秤”让市民“菜篮子”拎得更舒心
一早,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又集结人马,出发到市场稽导了。车上,该局副局长彭秀成掏出一块砝码说,前几天,查到一家市场的鱼贩有短斤少两的行为,依律处罚后,对市场及市场周边商户都加强了对诚信经营等方面的稽查和宣传力度。
市局深入监管指导,区局加强巡检督察。在七星农贸市场,摊位上各类商品明码标价,市场环境比之过去整洁了不少,曾被市民诟病“脏、乱、差”的市场,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少市民感到如今这“菜篮子”拎得既舒心又放心。
“我们根据商品品类,把市场分成了五个区域来管理。在蔬菜区,我们积极引导商户不要超摊经营,清理市场过道上的垃圾杂物。”七星区市场监管局稽查大队队员李赟一边介绍,一边帮摊主把超出摊位的葱往里推。
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立足市场监管职能,以“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常态化创城工作,明确任务和标准,落实责任和时限,采取多项措施,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在农贸(集贸、批发)市场监督管理方面,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各党组成员任副组长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常态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疫情防控农贸(集贸、批发)市场工作领导小组,对桂林市农贸(集贸、批发)市场进行常态督查,就市场内的诚信经营、食品安全(含进口冷链食品)、缺斤少两、禁卖禁买、假冒伪劣、经营秩序、熟食摊点“三防三戴”(防腐防蝇防尘、戴帽子戴口罩戴手套)等内容进行督查监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截至目前,共计出动执法车辆167车次,出动执法人员683人次。执法人员对卤味熟食摊提出整改意见共43摊,完成整改43摊;抽查计量器具1200余台,责令整改3家,立案查处4起,提醒商户按时下架临期食品57批次,并及时通报各城区市场监管局做好督促跟进处理,全力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群众消费安全。
一抹“环卫橘”扮靓城市街头巷尾
南环路上,环卫工人彭大姐正拿着比她还高的大扫帚,麻利清扫着路面上的榕树叶和榕树籽。
眼下,正是小叶榕落叶季。叶子还好打扫,但若落下的榕树籽不及时清理,行人踩过便留一地污渍。
文昌桥以西,游客常经南环路到文昌桥码头乘船游览“两江四湖”;文昌桥以东,沿滨江路就能看到市徽象鼻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维护好南环路与滨江路的卫生环境尤为重要。
“扫快一点,就能更干净,我也可以多喝水休息一会。”彭大姐手上功夫不停。不远处,环卫工人用高压水枪清洗人行道路面,清扫车也沿路往返作业。
为落实常态化创城工作开展,市、区两级环卫部门严格按照全国文明城市的环境卫生质量标准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合力实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提升环境卫生质量。
在加强城市卫生管理方面,市环卫部门督促各城区开展垃圾桶问题专项整治,及时维修更换果皮箱、垃圾桶,并加强清洗力度,确保周边干净、无异味;各城区环卫部门加大保洁力量,增加保洁人员数量,缩短垃圾落地时长,提高垃圾收运频次。
同时,市环卫部门还督促指导各城区将环卫专项整治与市创城办“一月二主题”工作相结合,重点整治宠物粪便清理和乱扔烟头、乱扔杂物及随地吐痰问题等不文明行为,加强辖区内的巡查和保洁频次,并加大宣传力度,劝导市民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