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讯这是一个践行宗旨、奉献余热、离而不休的革命老区老干部的故事,这是一个对党忠诚、勤于学习、注重家风的老共产党员的故事。
一、光辉历程硕果累累
1932年农历七月初一,王杰平出生在河北省平山县访驾庄村一个世代为农的农民家庭。1947年15岁参加工作,16岁入党。1994年光荣离休,在工作岗位上整整奋斗了47年。
1962年8月调任衡水地区百货公司书记。作为年轻的领导干部,他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特别是1963年衡水遭遇百年一遇大洪水期间,为抢救国家财产,他身先士卒,坚守在最危险、最艰苦的第一线,一度被洪水围困,在四棵大树上度过四个昼夜,直到被海军的冲锋舟救了下来。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强烈地震,衡水的冀县距离震中最近,成了重灾区。灾情发生后,他立刻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4月6日周恩来总理来冀县慰问灾民,他受地委委派到“机场”去迎接周总理,并有幸和总理同在主席台,近距离聆听总理的讲话。连同1959年7月周总理视察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后在石家庄看丝弦戏,他有幸与总理同场看戏,两次见到周总理成了他终身难忘的大事。周总理成了他工作和做人的楷模榜样。
王杰平工作经历的最后一站是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任副行长、党组成员。机关大了,职务高了,工作责任就更重了。他立即精神抖擞、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省分行是文革的重灾区,当时派性严重,许多遗留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工作环境十分复杂。他回忆当时曾说到:“作为16岁就入党的党员来说,我必须对党忠诚,对工作负责。”当行党组其他成员背着他做出重大人事调整时,他不怕得罪人,拒绝签字;当因派性机关整党工作进行不下去时,他当着省委书记的面旗帜鲜明地回答书记的提问,受到省委书记的盛赞。文革后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情况复杂,他迎难而上,亲自抓领导班子建设。省内各县支行在机构改革时被撤销,房产被“瓜分”,资金上缴了,人员调走了,机构没有了,是王杰平啃了“恢复县支行”这块硬骨头,把全省各县的支行一一重新建立起来。
47年弹指一挥间,王杰平由一个农家孩子,在党的哺育培养下,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将个人命运和崇高理想深深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始终为党的事业无怨无悔地奋斗,见证和亲历了党和国家发展的光辉历程,也写就了丰富精彩的人生华章。
二、扶贫富民铸就丰碑
1994年,王杰平光荣离休,这对很多干部来说意味着居家休闲的开始,然而对他来说却是第二个春天的开始。
离休后不像别的老干部在家赋闲,他说浑身还有没用完的劲儿,老想再干些有意义的事。尤其是离休的最初十年,为家乡建设寻求资金,帮助家乡及老区脱贫致富便成了他的生活主题,在扶贫富民的事业中成就了老有所为的更大人生价值。
修了一条致富路
中山故地,山丘连亘,沟壑纵横,崎岖不平,道路羊肠,逢雨泥泞,遇风飞尘,车马人等行之难矣。开拓通途,世代宏愿。然民穷物乏,望之空谈。今七旬贤达,王公杰平,思籍爱乡,报父老养育之恩。为乡众致富小康,劳苦奔波于县市省,筹资三佰五拾万元。历时一年,搬迁七十余户,填沟五条,凿梁三道,动土石二十万方,工成三十余里长、宽六米之环乡柏油路一条,取名“灵平路”。西起李家坡,北至灵山寺,路经一十五村庄。祖辈夙愿,终得实现,通达贯畅,往来无阻。实乃惠及今人,造福子孙。为念杰平公之丰功厚德,并育今启后,特树此碑。
中共平山县三汲乡委员会平山县三汲乡政府
这条名曰灵平路的路,从通车到现在已经18年了,18年来它给这里的老百姓带来哪些便利和效益呢?
因为路通了,三汲乡这个平山县最闭塞的乡镇很快变成了四通八达经济繁荣的乡镇:向东半个钟头可到灵寿县城和鹿泉,向北十几分钟可以到灵寿县界,向西二十分钟的车程可到平山县城,一条环乡路,惠及三县众。过去,老百姓的经济往来多与灵寿联系,人们赶集买卖东西不去或很少去平山,而是常走灵寿;三汲乡的集市也形同虚设,集市上萧条冷落,除了一家供销合作社,没有几家像样的商业户。经过十几年的迅猛发展,三汲乡的集市贸易成了滹沱河北岸最繁华的地方。一到集日,商户云集,几道街全是人流,车水马龙,尽显小镇的富庶和繁荣。在这里,乡亲们几乎可以买到所需的全部商品。这里有新疆产的哈密瓜、优质棉绒,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羊绒和锡盟的羊肉,东北的大米,广东佛山的瓷砖,应有尽有。繁荣的集市贸易首先惠及本地人,因搞商业贸易而家庭资产过百万的多达数十家乃至上百家。
路通之后的2000年前后,受敬业集团业务的拉动,三汲乡出现了十几家汽车运输专业户。穆家庄的陈彦国一家就有六轴重卡8辆,这样的大汽车全乡就有六七十部。经济腾飞十几年,家家都赚了个盆盈钵满。
乡亲们明白,如果没有这条路,三汲乡绝不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然而对王杰平来说,路通了,回家乡反倒是越来越少了。交通便利显然更多地惠及了家乡的老百姓。人们给他的回报也仅仅是矗立在灵山脚下、万寿寺前的那座石碑。想当初,王杰平历时数年为这条路而奔波的日日夜夜里,连乡政府的门朝那边开都不知道。他没有吃过一次招待饭,没有得过一分钱的好处。这就是王杰平这位离休老党员、老干部的品格。
打了一眼救命井
筑起一道生态坝
1994年夏天,王杰平家里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他们是平山县深山区一个叫张家川村的支部书记和村主任。通过本村在安徽任职的离休老干部介绍,他们曾辗转到北京找到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葆华,李葆华让他们到石家庄找王杰平,并说这个人办事认真负责,比我办得好。两人这样才找到王杰平。因为未曾谋面,两人很拘束,见到王杰平话也说不出来,坐也不敢坐。王杰平得知来意,赶紧递烟、倒茶,硬把他们按在沙发上,主动询问后,明白了原来客人还有顾虑:平山县文革时有派性,他们担心王杰平这个下半县的人不管他们上半县的事。王杰平听了哈哈一笑:什么上半县下半县,咱们都是平山人。
两位同志向王杰平介绍:全村80户人家,320多口人,人均耕地只有六分,而且靠天吃饭。雨季山洪暴发,拔树毁田;旱了,河沟里干干的,连人吃的水都没有。他们一直想在任期内为村民们办点好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经过走访和考察,想利用文都河的主流与村庄近70米的落差,把水引过来,再筑一道拦水坝储水,这样既可浇下游整个一道川的地,还可装机发电。之前,已经请县里的技术人员给勘察计算过,完全可行,但需要100万元的资金才能办成,今天就是为这事来的。
“仕途一叶荣,伟业千古事”。王杰平离休了,但他不全在城里享清福,而是时常关心着深山沟里的老百姓,为群众脱贫致富殚精竭虑、想尽办法,办了一些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事好事。2004年,王杰平荣获第二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十佳卓越贡献奖,当时和他一起受表彰还有很多优秀人物,其中包括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布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孙孚凌等亲自为他们颁奖。2005年,王杰平又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先进离退休干部”。谈及这些,王杰平也觉得很自豪。
三、勤学不倦一以贯之
四、廉洁俭朴注重家风
王杰平的晚年是幸福的:一是身体健康,84岁了依然耳聪目明,精神状态良好,幸福指数很高。他的老伴今年87岁了,不但生活可以自理,还可以打理家务,使王杰平没有任何家庭负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身上连一把钥匙也不带,兜里几乎不装一分钱,因为他可以不管家里的一切杂事。二是他有可以安度晚年的经济条件,他的收入谈不上富裕,照他的话说就是:钱不多但够用。孩子们都事业有成,没有一个“啃老族”。因此他不像别的老人,还得为孩子们的生活操心出钱。三是他的子女个个都争气成才。孩子成才对中国的家庭是最为重要的,谁家都希望孩子成才、有为、生活幸福。这些要求他的子女们可以说都做到了。他的儿子、女儿、儿媳、女婿都事业有成,工作努力,个个家庭美满幸福。如今孙子辈也都学业精进并参加了工作。“问君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在王杰平看来,这一切,都来自于良好的家风,家风正,则家业兴、事业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提到重要位置,廉洁自身,廉洁齐家。”
廉洁家风
王杰平出生在贫穷的革命大家庭,作为长子长孙,他继承了祖辈勤劳、俭朴、待人友善、顾全大局的家风,对弟妹有仁爱、有关照,对子女有慈爱更有严教。在他和他的子女所组建的家庭中,他无疑是枢纽、是顶梁柱。十五岁那年,王杰平就参加了工作并结了婚。那时家中上有爷爷奶奶、父母,下有弟弟妹妹。后来他又生儿育女,家庭十多口人。王杰平微薄的工资收入几乎全部交给母亲打理家庭开销,自己仅仅留下必须的一点儿生活费。这样的日子过了近30年,直到爷爷奶奶去世了,弟弟妹妹长大了,盖了房、娶了媳妇、出了嫁,才最后分家。分家时他什么财产也没有要。直到自己的子女长大了,仍是房无一间,无任何积蓄的“单身汉”,村里人都知道王杰平是大孝子、好大哥,他爱人是好儿媳、好嫂子。
王杰平生活俭朴,拒绝奢华。过去条件差、负担重是这样,现在条件好一些了,也是这样。比如说住房,他1996年分的单元住房,当时看来可能是市内较好的房子,现在早已经落伍了,机关的人们大都把房子卖掉,搬到现代化小区,住上了条件更好的房子。机关家属院也早已变成大杂院,许多老熟人都走了。他也不是没有条件更换更好的,但他和老伴谢绝孩子们的好意一直不搬家。一日三餐仍是老伴从农村带来的习惯,早晨瓜菜饭,喝稀粥,吃小咸菜,中午多是吃面条、馒头,晚上就更简单了,吃些中午的剩饭、剩菜就可以了。价格昂贵的山珍海味,老伴从来不做,也不买这些东西。对于粗茶淡饭,老俩口很满足。他经常说,最好吃的饭还是老伴做的农家家常饭,最愿意穿的还是老伴手工做的毛衣和千层底布鞋。
对子女要求严格
王杰平坚持认为,“俭以养德”,俭朴、勤奋、进取、自律,对家庭、对子女成长有好处。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他曾归结过三句话:一是上进靠自己;二是做事讲原则;三是做人讲规矩。
上进靠自己既是说给孩子们听的,也是他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总结。自己由一个农民的孩子,出来打拼,没有任何背景,全凭在艰苦环境中摸爬滚打。他说要使孩子们成才,光亲近溺爱是不行的,必须让他们自己去奋斗吃苦。他深深知道一个人的艰苦经历是成长成才的基础和法宝。“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环视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能有几人成事?那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能有几人成功?他的几个孩子,小的时候跟着母亲在农村,都有苦难的经历,尤其是儿子和大女儿,都经受过农村艰苦生活环境的锻炼。他没有给任何一个孩子现成的位子、票子、车子、房子。但每个孩子的思想政治进步,他却时时过问,督促甚勤。五个儿女的婚事,王杰平办的极其简单。儿子结婚,爱人给没给钱他说不知道,只记得给了10块钱,客也没有请,就成了。大女儿结婚后,只是让他们到各自的亲戚家拜访一下长辈。其他几个女儿都照此办理。他的说法是:儿女们结婚不宜大操大办,这是党内早就有要求的,这样做是遵守党的纪律。再说搞大了也是浪费。娶儿媳不给彩礼,嫁女儿不给陪嫁,结婚不搞仪式,喜事不办宴会,更不收份子钱。他说那是虚荣、那是浪费,对孩子们居家过日子都没用。
做事讲原则。这是他的一贯作风,当然也要求孩子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认清方向,为党为国立场鲜明,一切以党的利益为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不能谋私利。他的孩子们都是国家工作人员,没有一个违犯党纪国法的,真可谓常在河边走,就是没湿鞋。
做人要讲规矩。规矩就是要求标准,最简单也是最高的标准就要做个好人。如何做人无疑是一个人能走多远、能站多高的关键。他要求孩子们做事先学做人,要做好事首先要做好人。他很欣慰,孩子们连同他的儿媳和女婿,没有一个不思进取的,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和他当年的作风如出一辙。他常说对孩子们“严是爱、宽是害,溺爱娇惯则更坏”。对孩子们的成长,当家长的一不能放任自流,让他们随意疯长,该修剪的修剪,该管理的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绝不能在所谓“民主”教育幌子下,搞“自由化”。二不能拔苗助长,什么事都替儿女们办好,让他们坐享其成,成为长不大的“阿斗”。这是两个极端,也是现实中多存的现象。了解了王杰平的家风,了解了王杰平的自律精神和对儿女们的严格要求以后,你可能找到了他这个家庭之所以幸福的答案。
五、缅怀伟人志在千里
王杰平有个多年的夙愿和情结,那就是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到党历史重大转折或对党历史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圣地去拜访一下、参观一下,一定要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乡故居、工作生活场地去亲自走一走、看一看,目的只有一个:重温党的历史,汲取伟人人格力量,为自己充电、蓄力,学习、缅怀伟人,始终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状态,走完自己的生命里程。
年轻时候,王杰平有幸两次见过周恩来总理,亲眼目睹了周总理的风采和日理万机、亲民、勤政的光辉形象。他感到,这是党褒奖给他的无上荣誉,也是他一生最感光荣的经历。他们生活的年代,人们对他两次见到周总理无不投来羡慕的眼光,而他也默默地把周总理当成人生楷模。若干年后,他到中南海参观,高兴之余,首先想到的地方就是毛主席住过的丰泽园和周总理曾生活工作过的西花厅。目睹丰泽园、西花厅简陋而实用的办公设施,王杰平即刻浮想起主席、总理呕心沥血、孜孜为国的情景。西花厅的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让王杰平特别感慨。总理的办公室,除了三四个书柜、会议桌,日常摆放的报纸、杂志,再没有任何装饰和摆设。总理生活的地方更简单,听讲解员说自总理住进西花厅,就没有进行过任何修缮,完全是清末民国的旧样子,这与他的地位和身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每每说起这次参观经历,王杰平激动之情都溢于言表。
2011年春天,王杰平专程去江苏淮安,拜谒周总理故居。在那里,他仔细瞻仰了伟人出生、成长的院落。纪念馆前,看着由胡耀邦题写的“全党楷模”匾额,内心激动异常,纪念馆内的所有照片,他都一一认真看过,特别是看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时,不禁热泪滂沱,泣不成声。此时此地,王杰平只能用泪水来表达对总理的深情。
不仅是周总理的旧居,但凡有机会,王杰平都会到各地参观革命故地旧居。在上海,他专程参观了中共一大召开的会址,后又专程到嘉兴南湖瞻仰参观红船,重温党的诞生史实,缅怀12名一大代表,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白色恐怖笼罩的黑暗中国,是怎样找到了生存发展的希望。
2011年夏,王杰平来到贵州遵义。这座以遵义会议和酒文化闻名于世的历史名城,最吸引人的还是座落在遵义老城区的子尹路96号遵义会议旧址。在那座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里,党中央确定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参观遵义会议旧址,想到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远走高飞,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王杰平更加确信和坚信我们党的伟大,她不但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同时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永远是中华民族最坚强的中流砥柱。
2012年4月底,王杰平由家人陪同来到红色圣地福建上杭古田。在这里,他参观了古田会议纪念馆,纪念馆屋顶上的闪光大字“古田会议放光芒”格外醒目。站在毛主席当年用过的办公室之前,想着主席当年在那个一灯如豆的不眠之夜,笔走惊雷,一夜写就的长达两万字的著名文献《古田会议决议》;再看着祠堂地板上当年代表们御寒烤火的灰烬,王杰平心中无比感叹: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是啊,“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是在这里谋划了我党建军、建党决议决策,这个小小祠堂,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所系,有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所系。
再后来路过西安,王杰平专程拜谒了革命家习仲勋同志的墓地。对这位主创了陕甘边区和主政大西北的革命家,王杰平始终深怀敬意,当然也对他曾经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感到无限的同情和愤慨,更为他平反后不计个人荣辱,“杀开血路”、“创建特区”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联想到之前在深圳看到的祖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欣欣向荣的景象,王杰平心情久久难以平复。那天,他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瞻仰感受:“继承前辈革命精神,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红都延安,是王杰平多次去过的地方,在职时他就来这里学习过。离休后再赴延安,一个不落地看过枣园、杨家岭以及党政各机关的驻地,王杰平又生出许多新的感慨和情怀。感受解放区大生产运动、全党整风,学习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数次反共高潮的历史,特别是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旧址,王杰平不由想起了家乡西柏坡,两地相距千里,但那面鲜红的绣着镰刀斧头的旗帜,那冲天的夺取革命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永远都是那样一脉相承,鲜活饱满。
缅怀伟人,访寻红色故里和伟人足迹,所有的一切,都在激励着王杰平,这使他心胸开阔、精神振奋、志存高远。王杰平是一个永葆革命传统和本色不改的老党员、老干部,是个思想健康、精神振奋的耄耋老人,是个家风清正、持家有方的一家之长。他的事迹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精神品格体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精神”。这种精神很值得传承和弘扬。
良好家风是包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密码的书本,是传承家庭正能量的精神DNA,是陶冶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熔炉。王杰平无疑是他的家庭乃至整个家族淳正家风的培育者、建设者和传承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得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愿我们每一个家庭都能像王杰平的家庭那样,始终保持风清气正、温暖和谐、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