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会拿手机下载一些小游戏玩,有的是换装类游戏,有的是消除类游戏,都可能导致手机被扣费。”2018年12月24日,孙女士向新京报记者反映。
根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持续走低。截至2017年底,7岁(学龄前)儿童触网比例达到27.9%,10岁前儿童触网比例约70%,而小学生“拥有自己手机”的比例达64.2%。
2018年12月19日至26日,新京报记者通过安卓手机自带应用市场下载了排名靠前的15款儿童APP,发现其中13款APP都有付费的选项,付费方式包括游戏道具付费,购买“完整版”付费等。
其中,一些游戏的付款环节让人“防不胜防”,如东方可儿百变彩妆在游戏进行环节中会对玩家进行新手提示,在提示中玩家点击其他地方都没有反应,只能按照提示操作。但在游戏进行中,系统也会提示玩家点击支付选项,此时玩家虽然可以点击关闭,但在此前新手提示点击其他地方没有反应的惯性下,一般都会进入支付页面。
“手机APP内有付费选项我理解,但孩子不懂得游戏和实际金钱的联系,会造成盲目消费,给家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孙女士说,“我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扣走了钱,好在及时发现只有十几块钱,虽然不多,但孩子不懂事,很怕在没发现的情况下被扣更多款。”
此前的2018年3月,就有关于一名10岁儿童使用奶奶的手机刷走了7000元的报道。
根据《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条,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在2017年9月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高端智库论坛上,腾讯游戏总监王磊曾表示,若接到不理性消费投诉,认定是未成年人行为,将一律退费。
针对上述案例,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方超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如果消费行为确实是10岁以下的无民事能力行为人做出的,监护人可以追认或撤销。但在实际操作中,家长首先要证明消费行为是否为孩子所为,这一点很难。
“毕竟孩子进行消费,必须使用家长的手机,同时也要解锁手机、知道家长的支付密码。因此证明消费是否是孩子的行为,举证责任在家长,如果证明不了,游戏公司不给也是很有理由的。另外,家长是否尽到了监管责任也值得讨论。”方超强说。
针对儿童容易点击付费按钮的行为,不少APP推出了家长验证机制。如KaDa故事中,有些故事需要付费订阅,而点击订阅选项后会出现成语填词形式的家长验证选项,只有验证通过才会进行购买;宝宝巴士里有询问儿童年龄的选项,同时在充值VIP的时候会跳出图片验证,通过验证后才能充值。
不过,一些APP的家长模式孩子也可以轻松通过。例如在小伴龙APP中进入商城消费需要家长模式,但在小伴龙APP中,只要轻轻右滑即可开启家长模式。
“即便孩子并不识字,也可以划开。”邢台市的张女士(化名)对新京报记者说。张女士5岁的孩子童童(化名)就是自己“摸索”进了小伴龙的家长模式。
有的推送“腹黑老公”“契约萌妻”
多个APP用户协议中
未要求监护人同意
根据《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收集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信息,应征得其监护人的明示同意。
如我的心动小狗APP首页的右上角,有明显的“致家长”选项,点进去后可以见到“青少年特别是13岁以下的儿童上网与使用Libii系列软件应该在其家长或监护人指导下,正确使用Libii软件,我们鼓励未满13岁儿童的家长和监护人定期检查和监控他们使用电子邮件及参加其他在线活动的情况。”
儿歌多多则在其隐私条款中称,“我们鼓励父母或监护人指导未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使用我们的服务。我们建议未成年人鼓励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阅读本《隐私政策》,并建议未成年人在提交的个人信息之前寻求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和指导。”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监护人的职责,儿童下载APP一定是监护人帮他下载的,监护人必须要对APP的内容进行全面了解,不能轻易下载给孩子使用。实际上,我国的很多家长没有在孩子选择APP、使用APP时进行指导和监护,使得很多孩子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此时就需要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熊丙奇表示。
为“个性化服务”?
13款儿童APP收集隐私权限
在收集隐私权限的APP中,有一些APP虽然收集的权限较多,如少儿趣配音收集了位置、录音、摄像头、通讯录四项权限,但其本身作为配音类APP,录音与摄像头是基本功能,所以相对正常。但疯狂万圣节派对、我的心动小狗、精灵公主美衣秀也开启了摄像头和录音权限,记者却并未在APP中直接发现与摄像头和录音有关的功能。
根据《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要保证收集信息的合法性要求,也要满足收集个人信息的最小化要求。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是我国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成年人是网民中的弱势群体,对商家中的霸王条款,比如要求位置、使用通讯录等,孩子们往往很天真,要就同意,但是没有想到自己的信息可能会被滥用,甚至危害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所以我认为媒体要把这个危害性讲清楚,侵害成年人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是违法的,侵害未成年网民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也是违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