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中国学生天生就缺乏批判性思维?在美国WabashCollege政治学教授MelissaButler看来,事实并非如此。接受外滩君专访时,Butler教授坦言,中国学生之所以很少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与他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关。文末,她还为读者们推荐了有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书籍和新闻媒体。
文丨陈滢心、吴妍娇编丨Travis
在美国大学课堂上,中国学生往往体现出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阅读、写作能力偏弱,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什么会这样?
在MelissaButler看来,这并不是中国学生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由来已久的教育模式从未鼓励他们进行这种思维训练。
MelissaButler是美国一所文理学院的政治学教授,因为在一个国际夏校项目中担任两门政治类课程的讲师,接触过不少中国学生。
在Melissa看来,中国学生普遍倾向于“sageonthestage”(由讲台上老师教会学生所有知识)的学习方法,但这在美国早已经过时了。
老师的教学方式逐渐由宣讲式变为从旁指导
外滩君对MelissaButler教授进行了专访。
Butler教授本科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小型院校St.FrancisCollege,主修政治科学。在那之后,她前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深造,并在政治科学领域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Butler教授任教的WabashCollege建于1832年
是全美最好也是最美的文理学院之一
现在的Butler教授不仅是WabashCollege的终身教授,学校的一所大楼也以她的名字命名。而她的另一个身份,则是在SIE国际夏校担任美国政府和世界政治两门课的讲师,也因此契机,她对中国学生有了颇为深入了解。
Butler教授说,她对政治的兴趣由来已久,三岁时便热衷于看电视上的时事新闻。
有一次,年幼的Butler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朝鲜战争的报道,便好奇地问父亲:“我们要开战了吗?”这样的问题竟出自一个幼童之口,实在令人惊叹。Butler教授还说,当年她对于肯尼迪总统的竞选活动也相当感兴趣。
Butler教授认为,学习政治学能使人了解政府乃至世界的运作原则,而具备批判性思维正是学好政治学的关键。
Butler教授仍像儿时那样对世界葆有好奇心
批判性思维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学生的弱项,但在Butler教授看来,这其实因人而异。她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是“通过多角度来检验事物,并积极寻找证据来支持或反驳所读到的观点。不轻信任何说法,通过搜集多角度的资料来检验它们的真实性”。
Butler教授觉得中国学生并非天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而是因为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对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没有特别的鼓励。
“在任何一种文化中的人,都会因为奖励而有了进步的动力。他们发展的方向往往取决于在哪个领域能获得回报。”
所以我觉得,中国学生并非欠缺批判性思维,而是因为中式教育没有对擅长思辨的学生给予足够的回报。”
Butler教授接受外滩君的专访
B=外滩教育
M=MelissaButler教授
B:中国学生普遍在理科方面具有优势,也是因为他们会因此获得回报吗?
M:是这样的,这还是因为教育系统对于理科的强调。在冷战期间,当苏联向太空发射Sputnik人造卫星后,美国教育体系便开始强调数学与科学,以此赶超苏联的科技发展。
我觉得中美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国学生记忆的东西更少,但他们更多时候在利用有限的知识进行分析、思辨,去质疑知识,进而检验它们。我在中国学生身上则较少看到对这种学习方法的强调。
中国学生普遍倾向于“sageonthestage”(一位讲台上的老师教会学生所有知识)的学习方法,想让教授告诉他们所有东西,然后只记笔记就好。
这种学习方法在美国已经过时了:在美国,教育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讨论。如果只是教授在传授知识,那么你就会不经思考而吸收这些知识。
而如果你积极参与,不仅从教授那里有所收获,也通过讨论吸收了同学的观点,那这就是一种更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效果也会更好。
B:您一般如何训练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呢?
M:我一般会提问,问问他们赞同或反对某一观点的原因。
比方说,今天上午,在课堂上,我给学生们放映了一个视频,在视频结束后问学生们有何看法。没有人回答。我就说,“那好吧,你们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写下你们的看法。”
之后,我让他们读他们写下的想法,发现其实他们的见解都很独到!我发现其实他们还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只是对于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太自信。
B:您对于您接触到的中国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怎么看?
M:这还是因人而异。我在课堂上发现,那些在美国上过高中,或是在国内上过国际高中的学生都具有比较强的阅读、写作能力。
而那些在大学就读于文理学院的学生普遍是比较好的学生,因为文理学院人数少,中国学生的数量就更少了。所以,中国学生在文理学院可以很好地锻炼英语能力,也会“被迫”变得更积极主动。
据我观察,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写作中还不能很好掌握冠词(什么时候该加、什么时候不该加“the”),有时候会混淆男女代词,动词时态也会有些问题。此外,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发展自己的论断和想法。
我觉得提升写作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写作。当你在看书时,可以在书上的空隙处写下自己的看法,比如“这是很好的观点,而这是不太好的观点,这里是我的理由”。
阅读是积累(input),而写作就是成果(output)。所以要多阅读,厚积薄发。写什么都可以,如果能写日记就更好了。写作不是一件机械化的事情,你要观察、收集信息、思考,并把自己的见解落实到纸上。
我一般在课堂上,通过给学生布置更多的阅读和写作作业来训练他们。给他们一张写东西的白纸,让他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B:您觉得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M:我觉得文理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文理教育培养出的都是全面发展的学生。一个人一生可能会从事6、7项职业,你在大学的专业不一定是未来的职业方向。
我有一个朋友,他毕业于KenyonCollege,主修国际关系,而后来到WabashCollege当网站管理员。一直想为FBI工作的他现在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帮助FBI追踪网上犯罪。他的事业离不开在大学里受到的文理教育。
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大学学机械的工程师在刚毕业时,比接受文理教育的学生挣得多。但毕业15年之后,工程师却发现,接受了文理教育的学生已经变成了他们的上司。接受过文理教育的学生之后会做更为专精的事情,但已经在本科时期就广泛涉猎了。
一句俗语叫做“learninordertohavealiving”或“learninordertohavealife”。这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为了谋生而学习,而后者是为了生活而学习。文理教育正是通过让学生多维发展,让学习的目的变为生活,而非谋生。
相较而言,我觉得中国的本科教育就过于专注于某一领域,学生们在进入大学时,是被录取进某个特定的专业。我觉得这和英国的本科教育比较相似。
我曾在英国任教,认识了一个学生,他是公共管理专业。他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全面的文理教育,不需要学音乐、哲学,或生物,学习的所有知识全是为了他的学位服务。我觉得中国的本科教育也是这样。
文理教育其实是一种奢侈。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是为了经济发展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他们上大学是为了学会思辨、演讲、写作,而并非学习如何建造房子。
值得参考的书
1.《TheySayISay》
这本书被广泛用于大一新生的写作课。
这本书学科跨度很大,适用于科学写作、社科写作以及文学写作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