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剂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0引言
1载体介导的靶向给药
常用的靶向给药载体是各种微粒。微粒给药系统具有被动靶向的性能。有机药物经微粒化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及制剂的均匀性、分散性和吸收性,改变其体内分布。微粒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LS),纳米粒(NP)或纳米囊(NC),微球(MS)或微囊(MC),细胞和乳剂等。微粒靶向于各器官的机制在于网状内皮系统(RES)具有丰富的吞噬细胞,可将一定大小的微粒(0.1~3.0μm)作为异物摄取于肝、脾;较大的微粒(7~30μm)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被机械截留于肺部;而小于50nm的微粒可通过毛细血管末梢进入骨髓。
2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
利用细胞表面的受体设计靶向给药系统是最常见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肝实质细胞上。其主要功能是去除唾液酸糖蛋白和凋亡细胞、清除脂蛋白。研究发现,ASGPR能特异性地识别N乙酰氨基半乳糖、半乳糖和乳糖,利用这些特性可以将一些外源的功能性物质经过半乳糖等修饰后,定向地转入到肝细胞中发挥作用。Lee等合成了三分枝N乙酰氨基半乳糖糖簇YEE,它与肝细胞的结合能力为乙酰氨基半乳糖单糖的1万倍。我们考察了半乳糖苷修饰的十六酸拉米夫定酯固体脂质纳米粒(LAPGSLN)的肝靶向性,其靶向效率为4.66,比未修饰纳米粒的靶向效率高3.7倍[10]。药物通过与大分子载体连接,再对载体进行半乳糖化,可以产生较好的肝靶向效果。若能使药物直接半乳糖化,则可以简化耦联环节,提高靶向效率。这一思路对蛋白类药物而言,较易实现。蛋白质或多肽(分子质量在一定范围)在连接上半乳糖后,都有可能成为受体结合的肝靶向性物质。小分子物质经类似途径能否靶向于肝,取决于糖和药物密度、分子质量、摄取屏障等多方面因素。小分子药物共价连接乳糖或半乳糖,初步揭示其靶向性并不好,有关机制和可行性尚待进一步探讨。新晨
关键词药剂学;教学改革;PBL教学法
1开展背景
2具体实施
3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剂学;课程说课;课程设计
R-4
1课程设置
1.1本课程在我院药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性质:药剂学在我院《人才培养方案》中是面向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开设的一门理论+实践的专业课程。
(2)地位:药剂学是高职药学专业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
(3)作用:通过药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常见剂型生产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在第三学年开展药品生产、销售、药房实习工作打好前期基础。
1.2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的衔接和配合
药剂学是在学生完成了基础课(基础化学、生物化学、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部分专业课(药理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临床医学概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今后学生的专业实习打好技能基础;为药学专业职称资格考试和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打好理论基础。
1.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掌握常用剂型的制备工艺、制备方法、质量要求以及质量控制;熟悉药剂工作的任务、工作制度及药学基本知识;了解新剂型的概念、特点和制备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进行药物配制的基本操作;会使用常用的衡器、量器及制剂设备;能正确调配药物及指导患者合理用药;能制备常用的药物制剂。
(3)素质目标:具有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关爱生命;具有良好的团队协助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设计理念:以高职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实用、够用”为原则,“教、学、做一体化”为出发点,“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构建“岗位人、职业人、社会人”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准则,培养药学专业技能。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根据学生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实验室产品制作、观看实际生产过程录像片;企业现场观摩教学、生产车间参观;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元化的模式与手段。增强本课程行业、企业的参与度,聘请医药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岗位熟练工等讲解实践性强的环节。充分体现本课程的职业特色、突出技能培养的主线。
2.2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
以我院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为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
2.3教学模块分配
教学内容主要分2大部分:理教学(54学时),实验实训(54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2.4重点、难点的确立及解决办法
2.4.1重点、难点的确立:以药品生产企业中常见的、使用频率高的、效果明显的剂型、各类国家资格考试中所占分值较重的内容为依据;把液体药剂、软膏剂、散剂、颗粒剂与胶囊剂、片剂、丸剂等的制备工艺、制备方法及质量要求确立重点内容,把工艺复杂、剂型新颖、质量要求较高的注射剂、缓控释制剂、脂质体、气雾剂等剂型作为难点内容。
2.4.2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1)突出重点:
①设计教学过程时,紧紧围绕重点进行,设置问题、演示实验、指导阅读、分析讲解、启发探究都应着眼于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
③通过训练、小结、复习,及时了解和实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突破难点:
根据教学原理和学生知识结构,借助实验手段、教学媒体、教育技术,采用以下方法来解决。
①对抽象内容形象化,使之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水平。
②对于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难点,可突出主要因素并将理论问题具体化,分出层次,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③对于知识跨度大的,可用有关的“中介”知识作铺垫。
④对容易混淆的内容,可利用横向比较,找出相近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区别和联系。
3教学实施
3.1教学方法
3.1.1多媒体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教学视频让整个教学过程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重难点。
3.1.2职业体验法
组织学生到药厂参观见习,观察药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设备,生产条件,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3.1.3网络学习法
3.1.4案例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5岗位模拟法
组织学生到我院的GMP模拟车间,把学生按照工作岗位分组进行模拟操作,比如片剂的制备可以分成粉碎、过筛、混合、制粒、压片、质检、包装等若干环节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岗位操作,熟悉操作流程,为今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2考核方式
过程与目标结合评价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随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价。
理实一体化的评价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从药品的剂型、制备、质控、包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总评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占50%)+实验、实训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10%)。
4教学资源
4.1教材选用及教辅资源
选用“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张琦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剂学》,本教材强调理论,重视实验;针对岗位,课证融合;联系实际,突出案例。
教辅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案、网络资源。
4.2实践教学条件
我院拥有校内实验实训室两间188.3O,模拟制剂车间138.6O,校外岗位见习、实践教学基地3个: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个旧市云河药业制药有限公司、一心堂滇东南分部。
4.3教师队伍
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互为补充。
5教学效果
5.1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
12级、13级两届药学系学生成绩合格率均在90%以上,实习及就业用人单位反馈药学专业的两届学生药剂学基础良好,能满足岗位要求,并在岗位实习与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业素质,能用专业的思维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5.2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二级督导制度、领导评价、社会调查、行业问卷、研讨交流,以实现课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构建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6课程特色与创新
6.1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教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导性;理实一体化教学,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6.2实训
校内实验室实训及校外就业岗位的参观见习相结合,更贴近职业、贴近岗位、贴近药品,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6.3师资
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积极创造机会让教师到一线岗位工作,加强专业实践,同时要求教师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6.4课程
结合医院、药企岗位需求及国家各类资格考试制定《药剂学》课程标准,突出职业针对性
7改革思路
7.1丰富教师企业一线工作经验
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让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不仅为专业教育积累实践经验,也能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7.2加强院校合作
引进医院、企业的专家、优秀技术人员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指导校外见习、校内实训,开展专题讲座,让职业体验走进校园,让岗位标准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7.3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建立药剂学精品课程网站,内容涵盖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实验和实训指导、习题库、案例分析、虚拟实验、教学录像等。
参考文献
1.1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基础,提炼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实践技能:确定突出实践技能的工作任务,采用模化块设计理念,注重产、学、研结合,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根本出发点进行开放式教学。以“一体化”实验室为载体,点面结合,以具体药品生产为代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直观、形象、生动地模拟各剂型的生产过程。
1.2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加深、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保证实践教学顺利有序地开展,服务区域经济。学院药学系聘请药学行业工作一线的高级技能人才成立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在《药剂学》培养目标、规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方面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积极建立江苏康缘药业、陕西步长药业、陕西汉王药业、汉中市药检所等10余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增加校外实训科目,重构实训课程体系。积极联系江苏恒瑞医药、陕西步长制药、秦巴药业等开发订单培养,不断促进学生就业,服务于区域经济。
1.3改革评价方式:应改革课程评价的形式,重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适当调整成绩的考核比重,平时作业占10%、课堂提问占5%、实验报告占10%、实验操作占10%、期中自测占15%、期末考试占50%。课程实现考教分离,并将量化考核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建立起以评促改的沟通桥梁,提高教学质量。
1.4组织好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在课程改革的设计中,应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模块化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和理实一体化实施教学过程。把每种制剂的生产过程作为一个模块,再把模块细分为与岗位操作相适应的项目。同时,调整好课程改革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以实践教学过程作为改革的重点,由校内实验室实训向医药企业实习、实训延伸,把医药企业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2课程改革的目的
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基于任务导向的课程模式在充分满足职业职责要求的前提下,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使之服务于岗位职责的要求,因此体现了理论知识“适度够用”的原则。此外,考核方法的改革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和工作岗位的要求,这样的考核方式更适用于对能力进行客观评价。
3课程改革的实施步骤
3.1制定教学标准明确了药剂学课程定位,规范了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过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提高了药剂学教学质量。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职业教育研究能力较强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学队伍,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并选派教师到企业考察、学习和进修。同时,聘任医药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药剂学课程的兼职教师,承担实训、实习任务。
3.3加强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充实完善及发挥实验室、实训室的功能,丰富实验教学资源,不断开拓新的实验项目,使实验、实训的内容覆盖片剂、丸剂、颗粒剂、溶液剂、软膏、栓剂等常见的多种剂型,满足不断发展的教学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坚持和完善开放性的实验和实训特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药药剂学一般开设在四年制本科的第六学期。这一阶段是学生对专业课有所了解并深入学习的时期,希望了解中药学专业具体内容能否与今后的工作科研等方面接轨以及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这种对于专业课的求知欲望为中药药剂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好的契机。另外有部分学生已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对于专业的兴趣比较浓厚。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其能够主动思考、探索和发现。
教师主要讲授中药药剂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义、剂型制备的思路等内容。首先让学生明白课本上涉及的剂型,比如固体制剂的主要类型,有散剂、颗粒剂等,使学生对于课程有系统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强烈的求知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新剂型新技术”这一章的讲授中,要求通过认真备课、生动讲授,让学生在学习中药药剂学的基本剂型后,能掌握常见剂型,同时了解该学科进展,更重要的是能引发学生继续深入对本课程的学习。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中药药剂学剂型非常兴趣,能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认真把握课堂讲授的环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现代教学论认为,各学科教学,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要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质疑的激情和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精神,都可视为启发式教学[2]。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灌输式教学而言的。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多启发学生,提问学生,引起学生的思考,做到少讲精讲,多问多练,提高学生自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查阅科技文献资料的能力。合理设置课堂提问是有效启发的关键所在。提问艺术水平高的教师,容易引发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当代创造教育认为,教师教学的最高艺术是激发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自己解蔽、释疑。
2合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
3产学研相结合是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产学研相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面对临床使用的各种剂型,进行实地场景教学,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易于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且根据实验室情况采用小班教学方式,一个班25人左右,保证人手一套仪器。产学互动还要大力搭建与企业、医院等单位合作的平台[4]。在创新合作方式上,与企业、医院制剂室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课堂由学校延伸到企业。
中药药剂学课程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备教材、备学生的备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要求。要想教好本门课,光啃书本理论是不够的,需要更新教师课程理念,提升教师科研开发的能力,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科研生产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促进专业教师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5]。通过科研实践积累的经验和实验数据,可以更好地补充和丰富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内容。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对照阶段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实验阶段使用积极的案例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包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解实际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阿司匹林时,可以将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了解两种药物的区别,并有更深刻的认识;再比如讲解不同剂型时,可以着重分析抗生素静脉滴注、抗生素肌肉注射与抗生素口服几种药物的特点,并比较其优势,如口服药物患者的依从性更高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利用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满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
1.4数据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当p<0.05时,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教学效果为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方法为t检验。
2结果
案例教学组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1.2实验内容的优化根据我院目前所开设的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三个本科专业的实际情况,打破传统的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将整个药剂学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整合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设计实验》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实验》54课时(“传统制剂的制备”等6个实验),《专业实验》72课时(“肠溶阿司匹林片溶出度的测定”和“新型药物制剂的制备”等9个实验),《综合设计实验》144课时(大四毕业实习期间,学生自主命题并设计实验,教师指导),根据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制定新的实验内容和大纲,选定新的实验教材,对每个层次的实验进行考核,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药学综合素质。
2结语
[关键词]药剂学;技术;药物功效;作用
药剂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出现多种药剂学新技术,在改善药物功效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这些年出现的新技术及其在改善药物功效中的作用做一简要的总结。
1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制剂系统,主要是通过微粉化、粉状溶液、固体分散体和溶剂沉积等技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固体载体材料中,显著增加难溶药物的溶解性能,从而提高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1]。近年来,发展了将固体分散体直接填充入胶囊的技术[2],固体分散体作为一种中间剂型,可根据需要制成软胶囊剂、硬胶囊剂等,便于临床上缓控释制剂的开发。另外,表面活性载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由于载体对于游离性药物而言,是作为分散剂或乳化剂的,从而阻止了任何水不溶性表面层的形成,药物被分散或乳化成了极细的状态,显著提高了药物的溶解度。
现在利用固体分散体制备的缓控释制剂越来越多,如对于难溶性药物伊曲康唑,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其固体分散体,由于选用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为载体,显著提高了伊曲康唑的溶解度及体外溶出速率[3]。黄曙宾等[4]以乙基纤维素为载体,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制备的葛根素缓释胶囊有很明显的缓释效果,并显著提高了葛根素的生物利用度。杜江等[5]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的黄褐毛忍冬总皂苷的肠溶型固体分散体能达到肠溶和粉末化。吕文莉等[6]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使番茄红素以分子复合物的状态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显著改善了难溶性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度。
2包合物制备技术
包合物(inclusioncomplex)系指一种特殊的络合物,是由一种分子被全部或部分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而形成的。这种包合物由具有一定空穴结构的主分子(包合材料)和客分子(通常为有机药物)两种成分组成。主分子的空穴结构,足以将客分子容纳在内,通常按1∶1比例形成分子囊。目前常用的包合材料为环糊精及其衍生物[7]。
3聚合物胶束、纳米乳与亚微乳制备技术
胶束是由过量的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一种热力学稳定系统,其疏水核心能较大量地包载疏水性药物,具有缓释作用[8]。由于进入体内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胶束会被血液稀释,从而容易解缔合,无法将药物送至靶区。而聚合物胶束却是一种优良的药物载体,且有天然的被动靶向作用。粒径较小的聚合物胶束,有很好的阻止透过性,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能在有渗透性血管的组织(如肿瘤、炎症区或梗死区)聚集;粒径大的聚合物胶束,主要浓集在巨噬细胞丰富的肝脾等部位。胶束的疏水中心能大量地包载疏水性药物,如包载的药物是液态,则形成纳米乳或亚微乳;如包载的药物是固态,则形成纳米囊或亚微囊。
聚合物胶束、纳米乳和亚微乳均可作为药物的载体,但目前在药剂学中还主要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已广泛应用的实例有抗排斥反应的环孢素浓乳,其在体内可自发地形成纳米乳。
4微囊与微球制备技术
微囊和微球的粒径范围为1~250nm,属微米级,又统称微粒[9]。微囊(microcapsules)系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膜(membranewall)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包裹而成的药壳型微囊;微球(microspheres)则指使药物溶解和(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的骨架型微小球状实体。
蛋白质和多肽类大分子物质以及抗生素等药物对一些难治愈疾病有很强的药理作用,且副作用少,但是稳定性差。近年来,微囊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10],将一些生物大分子物质微囊化后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药物的生物活性。另外,还可通过调节微囊或微球壁厚度和孔径大小,以达到缓释或控释的目的。如李药兰等[11]以乙基纤维素为囊材,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技术制备的茶多酚缓释胶囊,达到了提高茶多酚稳定性和缓释的双重作用。易金娥等[12]以生物可降解型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的阿维菌素微囊,显著提高了阿维菌素的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
5纳米粒与亚微粒制备技术
纳米粒(nanoparticles)由高分子物质组成,粒径为10~100nm,其可分为骨架实体型的纳米球和膜壳药库型的纳米囊。如果粒径为100~1000nm,则为亚微粒。
6脂质体与泡囊制备技术
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同心的脂质双分子膜包封而成的球状体,其作为药物的载体可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副作用[14]。目前,脂质体已用于抗癌药物、抗菌和抗寄生虫病药物、抗病毒药物、酶和激素等的载体,并还可作为免疫激活剂,用于抗肿瘤的转移等,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另外,最近还新开发了温度敏感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免疫脂质体、掺入糖脂的脂质体、前体脂质体、聚合脂质体、磁性脂质体等等,这些新型脂质体在包封率、稳定性和靶向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大大扩大了脂质体的应用范围。陆伟跃等[15]研制的一种叶酸-脂质体,能通过叶酸受体途径内吞入胞,显著靶向富集F受体的肿瘤细胞。张磊等[16]采用逆相蒸发-超声法制备了胰岛素纳米脂质体,证实制备的脂质体能保护胰岛素在小肠中的活性,且能促进胰岛素的吸收。陈凝等[17]运用实验证明紫杉醇脂质体体内给药对外周白细胞的抑制作用要小于紫杉醇注射液,且其脂质体的抑瘤效果显著优于其注射液。
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生命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构建能够改善药物功效、使药物疗效更充分发挥、使药物毒性变得更低的给药系统成为迫切需求,而改善药物功效也早已成为了药剂学的重要研究任务和工作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晓静.固体分散制剂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医学杂志,2004,2(2):53-54.
[2]任秀华,李高.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及进展[J].医药导报,2003,22(2):110-112.
[3]孙伟张,曾仁杰,于波涛,等.伊曲康唑固体分散体制备及体外溶出实验[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10):617-619.
[4]王曙宾,黄兰芷.葛根素缓释固体分散体制备及其体外释放度评价[J].中成药,2007,29(9):1285-1288.
[5]杜江,丁宁.黄褐毛忍冬总皂甙肠溶型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释放度考察[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7):513-514.
[6]吕文莉,戎飞,平其能.番茄红素-泊洛沙姆188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9,40(6):5.
[7]钟秀英.药用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检验技术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4):301-305.
[8]陆彬.作为载药系统的聚合物胶束和泡囊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7(1):1-7.
[9]崔福德.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0]邢福保,成国祥,杨炳兴,等.微囊微球的物理化学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胶体与聚合物,2003,(2):39-42.
[11]李药兰,黄才欢.茶多酚缓释微囊的制备研究[J].中药材,2000,23(5):281-283.
[12]易金娥,孙志良,刘进辉,等.阿维菌素微囊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67-69.
[13]张玮,张学农.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抗感染药学,2008,5(2):65-69.
[14]赵海霞,郭兴奎,孔德亮,等.脂质体制备技术[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7):435-437.
[15]陆伟跃,力弘.叶酸-脂质体制备及对HeLa细胞靶向作用[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2000,27(1):4-8.
[16]张磊,平其能.口服胰岛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降血糖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32(1):25-29.
[关键词]药剂学;实验教学;内容;考核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属于药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位于药学知识结构金字塔的顶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是一门专业知识综合性较强的应用技术学科,对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学习、生产实践具有密切的关系[1]。
1现行药剂实验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药剂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不重视实验,认为实验课就是药物简单的加和,实验结果好与坏无所谓,实验课就是理论课的依附,只要学好理论就可以,这种理论脱离实践的错误思想。但是,传统的药剂实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几乎完全是验证型实验。所谓验证型实验,是指学生通过实验来直接验证已学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在这种实验模式中[4],教师包办一切,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甚至老师将实验结果预先告诉给学生,而学生只需按部就班操作就能得出实验结论,造成学生只会操作、不会动脑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们养成了习惯,使得“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依然是灌输式教学,机械式操作,学生一味地追求完美的实验结果,而忽略了个人的创新及独立思考能力,这对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操作,问题型结果相去甚远,而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挫伤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2药剂学实验改革内容
2.1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医药领域中药物的制剂新技术不断的应用以及制药设备的不断完善,制剂工艺不断更新,这种更新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教材改版的速度,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实验不能再以液体制剂、半固体制剂等一些手工作坊式的实验为主,我们可以结合实验室现有设备与条件,应用视频技术与实际操作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补充教材相对滞后的内容,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药剂学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环节脱节的通病。为适应现代教学要求,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充分用于实验教学,例如:根据实验室现有设备,利用制粒机、压片机、包衣锅进行阿司匹林片的制备,老师结合多媒体与仪器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完成仪器的拆卸、安装、使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对实验进程的把握,提高效率,避免实验的盲从性。
2.2对现有药剂实验内容进行改革
为充分调动学生们做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更好地适应药剂学科飞速发展的要求,本药学院药剂教研室开设了片剂、乳剂、微囊等剂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同时对一些现有的药剂学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2.2.1对一些验证性实验进行精简在前期的实验教学中主要以验证实验为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剂型制备实验,通过改革拟对部分验证实验进行精简,保留传统经典的剂型制备实验,如选择液体制剂、栓剂、软膏剂等制备,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处方设计实验中强调处方分析,筛选出最佳处方工艺,尤其是在实验过程中用到的药物和附加剂要有代表性。例如乳剂的处方设计中最好选择不同亲水亲油平衡值的表面活性剂,这样学生在实验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水相和油相配比,又要考虑乳化剂的用量,尤其是要验证乳剂稳定性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设计不同处方时都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选出最佳工艺处方。
2.2.2增设综合性实验利用省部共建购买的一些新的仪器设备,如沸腾制粒机、压片机、包衣锅、溶出仪、崩解仪等增设一些综合性实验,如“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与质量检查”实验,在学生自行压制阿司匹林片的基础上,利用制粒机对阿司匹林进行制粒,制好的粒再利用压片机进行压片、包衣。学生可以对自己包的阿司匹林片进行物理性质检查,包括包衣片的外观、重量差异、崩解时限、脆碎度、硬度等,使学生在宏观上可以初步掌握较为完整的片剂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对药剂学理论知识有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实验,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内容综合运用到实践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2.3改革考核方法
3小结
通过药剂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对药剂学实验的兴趣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而我们现在已开设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虽然不够完美、成熟,但它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药剂学理论知识具有很大的帮助。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探讨、改进教学,才能使药剂学的实验教学从层次、内容、形式逐步趋于完善,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药剂技能水平,才能达到高素质的药剂专业人才的需要,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用人的需要。
[1]梁健钦.浅谈《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2):115-116.
[2]何纯莲,赵冰洁,黄浩.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J].药学教育,2006,22(1):43-45.
[3]贾乙,唐渊,刘雅.等.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教育论坛,2009,7(25):87-88.
[4]应晓英,高建青,袁弘,等.适应药剂学发展探索新的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室科学,2008,(4):54-55.
[5]周彦彬,姚瑶,丁燕飞,等.谈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03,19(3):42-43.
[关键词]药剂学;片剂;说课设计;职业素质
说课,是教师在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精神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教育科学理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向领导、同行或评委,就教学方案的指导思想、教学程序、教学效果等进行介绍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说课可以是针对具体课题的,也可以是针对一个观点或一个问题的,讲清“我将怎样教”和“我为什么这样教”这两个问题[1],就达到了说课的目的。“说课”是教师把教案转化为教学活动前的一种实战演练,是一次授课计划的展示。教师通过说课,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的思路,这样可以克服教学中重点不突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说课,可以引导教师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目前课程说课已经成为推动教师职业素质发展的动力。“讲课”则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是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去实施一次授课计划的过程。因此,两者在目的、内容、对象、形式、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2]。
《药剂学》课程片剂章节的说课设计主要包括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等内容,教师认识所讲授章节在药剂学中的地位、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现对《药剂学》课程片剂章节的说课介绍如下:
1说教材
1.1教材选用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药剂学宗旨为制备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本章节的理论课、实验课学习,掌握片剂的基本概念、原理、制备方法、质量检查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选用沈阳药科大学崔福德教授主编的《药剂学》第7版,本教材,具有一流的水平和较高的权威性,在国家高等教育医药类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教学目标
片剂是《药剂学》重要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章节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掌握片剂含义、特点;常用辅料的性质、特点和应用;普通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的方法;片剂成型的影响因素及压片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熟悉片剂的崩解机制及影响因素。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药剂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学习精神。
2说教学方法
2.1问题式导课法
2.2课件演示,比较讨论
3说学法
3.1以制备工艺流程为主线,系统学习
3.2典型实例分析,强化学习
通过典型制剂处方分析、制备工艺设计、实验操作等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专业课学习与未来工作相联系,强化学生对该课程在其知识结构中重要性的认识。
3.3查阅参考书、文献了解片剂研究现状
科技飞速发展,制剂理论、技术、设备、辅料不断进步,查阅文献可弥补教材内容滞后、授课学时有限等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学生培养成能适应信息快速更新需要的新型人才。知识积累需要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重点,突破学习的难点,培养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学习的能力。
4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或视角,审视自己教学实践的过程,剖析教师在教学设计等方面有哪些可取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教学中的缺点和错误进行反省、对教学中的优点和长处的肯定和坚持。如对教材分析独到之处、课程资源开发中过人之处等。结合说课认真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征得专家和同行的帮助,提高教学质量。
说课不仅要求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熟悉,而且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说课是教师间平等的学习机会,可以发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对年青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要,对培养专业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好的借鉴作用[4-6]。
[1]陈晓育,刘美红.浅析“说课”[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13):211-212.
[2]刘俐.浅析“说课”与“讲课”[J].当代教育论坛,2009,4(8):12-13.
[3]龙晓英,杨帆.药剂学流程教学法探讨[J].药学教育,2004,20(2):30.
[4]张立明,陈靖,付雪艳,等.开展说课活动提高教师水平[J].药学教育,2010,26(4):49-50.
[5]马桂茹,王丽红.浅析教学及教研改革的手段之一——“说课”[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