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正是我们从头开始构建个人记账系统的最佳时机。在后疫情时代,通过记账合理的控制与预测花销,将是每一位当代青年的必备技能。
在正文开始前,我想先对本文所涉及的范围下一个定义:教你从零开始学会用MoneyWiz进行个人记账,2个关键词:「个人」和「记账」。
其次,记账是记,不是理财、更不是生财,学会这项技能并不能让你实现一夜暴富;但它能做的是,让你通过记录每一笔消费交易、输出反映消费行为的报表、规划科学的预算,把每一块钱花在能真正给你带来幸福感的地方,不再莫名其妙地就成为了「月光族」。
最后,本文完全是以MoneyWiz为载体。市面上的记账App各有千秋,在我研究了近80个App之后,我认为,MoneyWiz无论是从逻辑、功能、还是交互设计上是综合评分最高的一个,因此,也最适合作为载体进行系统性的个人记账学习。
记账绝对不是一个轻松活,你要在每次消费之后都多加这么个步骤,消费的越多,也就越费时费力,很多人就是对这种重复性劳动看不见目标而放弃了记账。所以在从零开始学习记之账前,很有必要搞清楚这件「吃力」的事情到底「讨不讨好」,它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首先,你得知道记账是什么。
记账,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交易进行记录、整理、归档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旨在真实地反映消费行为,为进一步的分析和下一步的调整提供了基础。
记账的价值绝不是在App中被记录下来的那些数据,而是基于这些数据所产生的分析结果、和基于结果所带来的行为调整,而这个结果和调整,正是记账的价值。它能让你搞清楚你到底有多少钱,以及,搞明白你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的钱都是散落在各个地方的,除了现金、支付宝和常用的银行卡之外,你很可能还有一些购物卡、饭卡、以及不常用但并没有销户的银行卡;也很可能在不同的「X宝」、「X通」平台上购买了各式各样的理财产品、基金等等。当数量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根本没办法很快地计算出你总共到底有多少钱。而一旦用记账App来帮你记录的话,一切都变得非常清晰明了了。
另外,除了正向的资产之外,我们还很可能会有负向的负债,最常见的就是信用卡和向别人借的借款,这些都是短期内会让你有现金流出的项目,所以我们并不能忽视它们。只有在记录资产的同时也一并计入负债,才能得到真实的净资产,也就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有多少钱」。
很多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迷思:
我感觉我这个月并没有怎么花钱、也并没有买什么很贵的东西,为什么到了月底还是这么穷?
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你并不明白你的消费配比。你不知道那些「你以为并不花钱的项目」在积少成多的情况下往往正是造成「穷」的原因。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时不时来一杯的饮料:十几、二十的一点点从单次消费中看并不会对支出配比产生很大的影响,自然也就不会引起你的察觉;但当你持续性消费的时候,一个月下来也是好几百块。这种不起眼的持续性消费往往是导致消费配比失衡最大的导火索。
另一个让你「穷」的原因是你并不清楚你的消费级别。我们这一代人通常是在呵护中成长,总是在能力范围内买最好的,而此处的「能力范围」其实是指家长的经济能力;一旦需要自我独立,经济能力下降的同时、消费能力却不会降,甚至还有升高的可能,这样一来,月末没钱似乎就是预料之中的了。
所以,如果不记账,你永远没法察觉出支出配比的失衡、以及消费级别的虚高,在「幸福感并没有实质性提高」的情况下,月末却一直「穷」着。
记账,能让你清楚自己有多少钱、明白钱都花到哪里去了;用MoneyWiz记账,能让这个过程变得清晰、能让你的记账系统变得完整。
以手机为主要终端的记账App让随时数字化记录消费交易成为了可能,而一个好的记账App能更加优化这个流程。
在记录的同时,现代记账App不仅能减少事后回顾消费记录的成本,还能有针对性地检查消费行为,重新审视消费配比与消费级别,从而做出下一步的规划。这种对未来的规划是避免月末超支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警示非理性消费最直接的手段,这一切,都是现代记账工具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而在我看来,MoneyWiz做的最好。
很多人对MoneyWiz的印象都是「太强大了我用不到」,实际上,MoneyWiz由于其记账逻辑清晰,在提供了强大功能的同时、甚至比一些轻量级的App更容易上手操作。一旦你明白了什么是记账系统,以及记账系统在MoneyWiz中的表现形式,你就会发现它才是你想要的那个「简单好用」的记账App。
在我看来,MoneyWiz唯一会让新手感到难以驾驭的地方就是多达30种的报表。虽然数量多,它也仍然遵循着一套自有的逻辑,我也会在后续的章节中举例说明这些报表的本质和使用方法。
记账并不是随便下载一个记账App、即刻开始记录那么简单的事,一方面,你如果不建立出自己的记账体系,你只能成为记账App的「被使用者」,迁就于它所提供的逻辑;另一方面,不同记账App之间的设计逻辑通常不尽相同,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很多人会把「账户」和「账本」弄混、把「分类」和「标签」划上等号,而这些都是由于没有将记账系统理解透彻的原因。
所以,想要真正学会记账、用好记账App,第一步要做的不是学习如何使用记账App,而是搭建属于你的记账系统。一旦你对你的记账系统有了深刻的认知,就能看清楚每一个记账App的逻辑,从一个「被用者」变成「使用者」,批判地思考孰优孰劣,这时候,MoneyWiz在你眼中再也不是那个「超出需求」的Pro,而是想要学会记账最该选择的App。
我们的消费交易是一个从需求开始、通过账户流出、产生交易并得到商品的过程,记账就是对这个过程进行记录、整理和归档。如果把这个过程映射在记账行为中,就是一个在预算的基础上、通过账户和类别的输入、到消费交易的处理流程,最后,在期末用报表的形式进行输出,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记账系统,它也是你在学习记账中的重要的逻辑基础。
想要真正地学会记账,就必须搭建一个包含这4种元素的记账系统,我把这4个元素模块化,分别分成:1.输入,2.处理,3.输出,0.预算。
如果你仔细看编号,可以看出我把预算和其他3个模块区分对待,这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相较于其他3个模块,预算的建立与否并不影响整个记账系统的运作,它可以被看成是高阶需求,会使用到这个模块的人相对于新手来说往往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之上,所以我将它独立化;
另一方面,预算的设置是建立在完成前3个模块的基础上,从初始设置的步骤上看它应该属于第四顺位;但如果站在消费的角度,它则是优先发生于任何一个模块之前。所以我给它编号0,但排在最后一位。
在开始记账之前,我们要先给记账系统进行输入,这个输入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对账户的设置、二是对类别的设置。账户决定了你的消费从哪里流出,让你清楚你有多少钱;而类别则记录了你的交易归集在哪里,让你明白你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记账App中的账户是用来真实映射我们生活中的账户。在设置账户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分到最细;当你有很多银行卡的时候,你应该在记账App中分成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而不是统一称为「银行卡」;你经常用的支付宝应该在记账App中分为支付宝、余额宝、花呗,而不是统一称为「支付宝」:
其二是:细致的划分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乱账」的发生,在记账过程中难免会有漏记、错记的情况,这种错误通常可以在对具体单个账户进行对账的时候通过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的逻辑找出在本期发生额中漏记、错记的消费交易,然后订正。
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就是,分到最细指的是对所有正在使用中的账户而言,「正在使用」指的是在可见范围内会对你的现金流产生实质性影响,这就决定了有两种账户不用记:一是可见范围内不会对现金流产生影响的账户,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房产、车产这类短期内并不打算卖的资产;二是该账户产生的影响并不实质性,比如说你在支付宝里设置了「自动将支付宝余额转入余额宝」,那么就没有必要分别设立支付宝和余额宝两个账户。
在MoneyWiz中,在你记录了所有资产和负债之后,它会在最上方显示「净值」,这就是你真实的净资产,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多少钱」。
但是个性和随意并不代表无理可依。在设置类别时,我们可以从衣食住行乐这5大类为出发点,分别建立购物、餐饮、生活、交通和娱乐这5个一级分类,同时根据个人的需求不同,增加额外的分类。比如,学生、和对知识获取有着持续性消费的人可以再设立「学习」这个分类;已经有小孩的人可以设立「育儿」。
在一级分类的划分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抠字眼,比如:认为交通也可以归属于生活,再比如:认为生活这个分类过于宽泛,因为一旦开始抠字眼,在一级分类的过程中就把自己陷入了死循环,那么就很难再进行下去了。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从全局观审视分类,哪怕交通和生活有从属关系也不去纠结细节,如果觉得生活过于宽泛可以按照你的实际情况划分为居住和个人。(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在没有房贷和租金支出的情况下,居住并不会占到很大比例,所以大可不必纠结与个人的界限;相反,如果在「住」上的花销不小,那么可以考虑划分开来,还是那句话:从全局审视一级分类)。
在一级分类大框架搭建好了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习惯设立详细的二级分类,这个步骤通常比划分一级分类容易,因为具体的细分往往比抽象的归类来的容易。在这里我可以提供一个思路,以交通为例,分别以在校大学生和有车的上班族为例设置的二级分类:
大学生的出行往往是以乘坐公共交通为主、打车为辅,再加上逢年过节的回家高铁票和机票,所以大致可以分成出租车、高铁机票、公共交通。但如果你是有车一族,那么交通这个分类就要细分到:油费、停车、保险费、出租车、高铁机票、公共交通等等。
除了衣食住行乐之外,可以在一级分类中再设立一个其他,用来归集所有不能做出归属的消费交易,提高记账的精准性。对于有没有必要在每个一级分类中分别设立其他就因人而异了,这里的「异」完全取决于你强迫症的轻重。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一旦你选择在每个一级分类中都设置其他,需要在其他的后面(或前面)加上该一级分类的名字,比如其他餐饮、其他交通、其他购物等等,这么做的原因是:在之后输出二级分类报表的时候能让不同的「其他」分别有特定的意义。
在第一个模块输入中,你需要做的是在你的记账系统中搭建2个框架:账户和分类,分别用来追溯金钱踪迹、归集消费交易。
在构建出记账系统框架之后,在第二个模块处理中就可以将消费交易数字化,记录在MoneyWiz中了。
在MoneyWiz中,交易类型一共有3+1种:支出、收入、转账+调整余额,它们被很清晰地划分在菜单栏上方:
这也是我认为MoneyWiz逻辑清楚最重要的原因。很多记账App要么把转账的入口做的很深(甚至没有),要么进一步地细分成借贷、报销、应收应付、资产买入卖出等等各种复杂的种类。但其实对于个人记账而言,除了人人都能分清的支出和收入之外、一切交易都是转账的变体,那些复杂的名字对于进阶使用者来说可能不会有很大的问题,但却会让新手望而却步。
具体基于各种复杂场景的记账操作我会在随后的章节里通过上图中的「应收账款」和另一个「应付账款」详细举例说明,在这你需要做的只是忘掉所有的复杂名词,把除了收入和支出之外的所有交易类型都看成是转账(调整余额除外,后续章节会另说)。
除了搞清楚交易类型,第二个问题就是用好App中的3大功能:预定、标签、对账,它们的作用分别是简化记账流程、添加交易特征、保证记录精准。
预定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会产生一些未来即将发生的交易,比如每月的工资收入、每月的房租支出、年付会员订阅等等,这些重复性的事件可以通过「预约消费交易」的形式事先在记账App中记录下来,这项功能在MoneyWiz中叫做预定。
使用预定功能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你的记账流程,避免多次输入同一笔账的重复性劳动,这项功能对「定期交房租」极其有用;同时,这也可以用在定时但不定量的消费交易中,比如「定期用余额宝给花呗还款」,同样可以通过预定的方式记录,在交易发生时再修改金额:
后者其实也包含了一个隐藏的好处,预定交易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少数派的读者应该很多都有订阅数字内容的习惯,当数量一多就很容易忘记续费日期,对于有些并不想继续订阅的服务往往也就在不经意之间再次自动续费了,而在MoneyWiz中加入这笔预定就可以彻底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
标签
标签还是分类?
这可能是在记账中最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了,有些人认为分类过于死板,一笔账只能归集到一个类别中,这类人的观点是:标签可以更加灵活地给消费交易添加属性。比如对于「和朋友一起看电影」这件事,如果用标签记账,那么可以分别打上看电影和社交标签,但如果只用分类,就会陷入选择困境。
我认为,一个完整的记账系统一定是基于分类之上而非标签,因为记账是为了搞清楚消费的配比,这种配比只能通过报表输出的形式以分类为框架进行统计;而如果仅仅使用标签根本没办法确定一个固定的全集,进而也就无法输出包含配比的报表了。
但是,这并不代表标签就没有可取之处,标签真正的用法应该是对消费交易以不同的条件进行筛选,从而得到一系列具有特定特征的消费交易结果。比如在刚才的例子中,正确的记录方法应该是:
所以说,标签和分类并不是对立面,相反,它们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功能,对此有异议的人实际上是将一笔消费交易的属性和特征弄混了:「分类」代表的是一笔消费交易的属性,它的作用是给该项交易定性;而「标签」是给一笔消费交易加上特征,它的作用是添加元素;前者是为搞清楚消费行为的配比打基础,而后者是为筛选出一系列具有某项特征的消费交易提供条件。
搞清楚这一点,你就不会再为「旅游中的餐饮(分类)是记餐饮还是旅游(特征)」、「超市购物是记食材(分类)还是购物(特征)」这类消费烦恼了,先定性、再添加特征。
在MoneyWiz中标签这项功能就叫做标签,而有些记账App则会以「项目/专案/事件」来展现这项功能,如果你需要查看哪些交易被标注了某一标签,你可以在「设置-标签」中点击标签后的数字查看,或在报表功能中输出查看:
对账
对账相对于前两个功能来说比较特殊,因为很多App里并不提供这项在我看来其实是很必需的一项功能。如果说想让消费交易准确无误,你所能做的是「小心小心再小心」的话,那么记账App所能做的就是提供对账这一「最后防线」。
在输入模块的设置账户中我提到:账户一定要分到最细,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对账的完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在确定了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之后,通过检查你记账系统(MoneyWiz)与银行账单(支付宝/银行等)中的钩稽来发现记账过程中的漏记和错记,你可以在这「最后一道防线」中把消费记录调整为最正确的状态,从而不影响下一步报表输出的准确性。
而完成这项任务并不简单,因为记账App中的交易排序与银行账单中的顺序不一定完全相同,这就说明了在对账过程中必定要用到勾选这个功能,而在记账系统和银行账单都是电子化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用纸笔完成这项操作,所以一个提供了对账功能的记账App在这时候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了。
在MoneyWiz中,你可以在任何一个账户中开启「对账模式」,然后根据银行账单对现有的消费交易一笔笔进行勾选,最终找到当期交易中的错记和漏记。在对相应记录进行勾选后,该记录就处于「非对账状态」,表示已经完成对账:
而对于没有账单的账户,比如现金账户,如果在回忆完所有交易后还是不能将MoneyWiz中的余额调到最正确的数字,那么就要用到「调整余额」这个功能。
总之,对账是记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一方面它保证了下一步报表输出的数据准确性;另一方面,准确的账户余额能很大程度上避免记账过程中消极情绪的产生。很多人最终放弃记账的导火索往往就是:「钱老是不一样,好烦!算了不记了」,所以哪怕是无法对账的现金账户,也可以用定期「调整余额」的方式矫正期末余额,以正确的期初余额开始下一周期。
在第二个模块处理中,你要清楚的是:所有的消费交易只是支出、收入、转账这3种;在对交易数据化的过程中,用巧「预定」简化记账流程、用对「标签」添加交易特征、用好「对账」保证记录精准。
第三个模块是输出,输出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特定条件下的搜索结果,比如前文提到的基于标签下的搜索结果;另一种是以报表形式产生的图表,我重点针对后一种。
跟消费交易中的转账类似,不同的App之间报表的命名往往不尽相同,尤其是像MoneyWiz这类国外的记账App,翻译上难免不能做到很好地本土化,再加以「报表强大」著称的MoneyWiz总共有32种报表,对于新手而言可以说是当头一棒了。
事实上,这32种报表基本上都只是这3大类报表的演化版:支出报表、收入报表、对比报表,只不过MoneyWiz在这3大类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细分,接下来我会说明。
净值
MoneyWiz中会将「净值」与「净资产走势」混用,故本教程会视具体场景使用。
在本章一开始的时候我强调过:只有搞清楚净资产有多少才是真正意义上明白你有多少钱。这里的净资产也就是报表中的净资产走势(「账户」分类中的「结余走势」「比较余额走势」是在净资产走势的基础上用账户做进一步划分,「比较余额」是以饼图显示净资产的账户构成),通过观察净资产走势到你可以了解到「你有多少钱」的大概走向,通俗点说就是:越来越穷、还是越来越有钱?
比较支出类别
MoneyWiz中的32种报表,被分为:账户、预算、分类、交易对方、标签、电子表格和其他7大类。这种分类方式对大多数的新手来说并不友好,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
第3类对比报表,与前2类单独以支出或收入为主体不同,它有2个主体,其实也很好理解:有2个主体才能进行对比。
再加上刚才提到的净资产走势、结余走势、比较余额、比较余额走势,以及一个统计报表,剩下的就只有2个自定义报表了(「电子表格」和「自定义报告」),这么看来32种其实并不可怕。我在第五期会结合例子详细对这些报表的使用场景进行说明,这里就暂且不赘述。
最后一个是比较特殊的模块:预算,它的设置载体是输入中的分类、设置依据是输出中的分类报表。
说它特殊并不为过,会有一部分人认为并没有设置预算的必要,毕竟账也记了、报表也输出了,差不多就行了。其实不然,到此为止虽然可以达到记账的2个目标,但若想让你的消费更理性、更有规划就必须在消费前设置预算。
逻辑其实很简单:通过净资产走势我们知道了我们一直以来都有多少钱,通过分类报表我们知道了我们过去的消费配比,下一步就是对消费行为进行调整。一旦通过报表的数据得知消费配比不合理,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它调整合理;同理,一旦得知消费级别超出能力范围,下一步就是计划预算进行控制,只有通过预算对具体类别的消费进行规划,才能在花钱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预算应该怎么做?预算实际上分成2个阶段,第一是做预算、第二是调预算。
首先,无论你的收入情况如何,你都应该按照大约10%的比例提取紧急备用金,这个紧急备用金是为了让你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不会因措手不及、而不得不向外借款;而如果在经济状况较好的情况下,这一部分钱最好一直储蓄着,为将来的「万一」做准备。
其次,你就可以将你的分类分别划进「生活必需品」和「休闲投资款」中,具体的做法是:将生活中必须消费的项目,通常情况是食、住、行,归为第一类;将其他分类,通常是衣、乐等,归为第二类。这样双层及划分的原因是,一旦在预算过程中发现会有入不敷出的情况时,优先去调整后者、而保证生活必要的开支:
当分类设置好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对每一个类别的预算金额进行规划。在具体规划金额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单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的做法是:按照该分类最常见的消费发生频率,按照天、周、月、季度、年去预估金额。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最大程度地把你的消费行为还原在预算上,而不是仅仅去空想:
当然,如果你之前就有记账的习惯就更好了,直接用平均值填入相应的单元格里。
在所有的金额全部预估完毕之后,将它们汇总并跟预计收入相比较,再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要从实用性角度出发,优先削减「休闲投资款」、保证「生活必需品」,否则不科学的预算规划到头来很可能就是忽视它。
当你在电子表格中将预算大致规划好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挑选出必要的项目、规划到MoneyWiz中。我对必要项目的选择主要基于两点:
对于金额较大的分类,一点程度上的变化都会对金额造成比较重要的影响,比如三餐、购物等;对于心理没谱的,往往都是一些「想花、但不敢多花」的项目,比如购物、娱乐等。
可以看到的是,这两点是存在交集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判断哪些项目需要预算,相反,这类交集通常是更需要预算的。
在MoneyWiz中,你可以对一项分或多项分类按照天、周、月、年的频率规划预算:
然后在「预算」中通过查看进度条的方式进行管理,一旦预算超支,每次你打开MoneyWiz的时候它都会以小红点的方式警示你:
在首次设置预算完成后,并不代表这个预算就会一直使用下去,毕竟这是基于估计之上的数据,永远没有最正确之说,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让预算一直处于最适合的状态下,而这个「最适合」就是建立在不断调整的基础之上。
我个人是建议刚开始记账的时候每半个月调整1次,2、3次之后就可以将这个频率定在1个月1次。
调整的时候就不需要再像首次设置那么麻烦了,一般来说,你只需要将实际与预计差额较大的项目摘出来,分析预算设计的合理性并进行调整:
对于调整过的预算,你可以在MoneyWiz中进行修改、也可以在不同的预算类别中进行转移:
这样,通过第一阶段的「做预算」和第二阶段的「调预算」,你就可以通过MoneyWiz对那些你没有把握性的项目进行控制,不让支出配比严重失衡、也不过度地超出经济能力消费,把每一块钱都花在真正能带给你幸福感的地方。
在这一篇万字试读中,我主要从理论出发,把记账系统按照输入、处理、输出和预算划分为了4个模块,在你使用任何一个记账App的时候,从这4个模块出发能帮你更有逻辑地从全局上认识这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