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2019年度“人民网奖学金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
关键词:信源网民参与负面新闻微博
一、选题背景
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已超过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7.7%。在我国,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已成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公民在网络空间获得了自己新的身份——网民,网民在网络上的行为表现产生的影响力愈发增大。2018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37亿人,网民普及率达42.10%。手机微博用户为3.16亿人,占手机网民数量32.6%。①微博以其低成本、低门槛、高互动性等特点已然成为了主要的信息获取和意见表达渠道之一,成为我国重要的网络舆论场。
二、文献综述
(一)品牌丑闻分类
(二)微博用户参与
(三)信源可信度
第一种品牌丑闻的分类方式不适用于明星丑闻,因为明星丑闻事件中往往涉及多个主体且它们相互影响,主体及其在事件中的角色不易判断。我们试图借鉴其第二种分类方式对明星丑闻进行分类,分为网民价值判断倾向明显、较为一致的,以及在价值偏向上易引起争议的两类。但是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分类方式一来过于笼统,二来过于主观,价值观判断过于模糊和难于操作,没有比较客观明确的标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这两类丑闻与微博信源有一定关系。我们转而以信源为分类标准对明星丑闻进行类别划分。
三、明星负面新闻类型划分及其特点
对于明星负面新闻的分类,天涯社区有网友曾将其分为“圈内爆料型丑闻,狗仔偷拍型丑闻,明星自黑型丑闻,荒谬谣言型丑闻”⑨,可以看作是按照圈内人、狗仔、明星本人、小道谣言四类信源进行划分的。虽然这种划分方式存在概念交叉等问题,但其按照信源来划分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根据近期(2017年至今)的明星丑闻案例,将信源分为官方组织、圈内大V、专业狗仔、当事人自己和不知名用户五类。
我们分析了以上五种信源的各自特征,得到下表:
四、信源信任度对网民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假设与问卷设计
填写问卷的性别比例为:男,20.97%;女,79.03%。
学历分布图如下:
收入情况如下:
(四)信度与效度
利用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可靠性统计、KMO和巴特利特检验,最终得到Alpha系数为0.807,KMO取样适切性量数为0.789,均符合要求。
五、微博用户深度参与的具体分析——结合内容分析法
在实证研究的第二部分,我们探讨了信源类型与网民态度表达之间的关系,具体设计如下。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2、研究对象
3、分析维度
第二级分类我们将在具体事例分析中进行解释说明。
4、信度检验
两个研究者对38个单位样本进行了模拟分类,最后对每种类别进行计数得到以下数据,得到以下数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官方组织
以官方组织为信源的案例是陈羽凡吸毒被抓事件。11月28日,平安石景山发布通报,称歌手陈某因吸毒被抓。稍后,平安北京转发微博同时附文“毒品,让‘最美’凋零”,暗示“陈某”为陈羽凡。虽然平安石景山为消息发出方,但由于“最美”暗示了羽泉的歌曲,平安北京指出了陈某的身份,使这则新闻成为了娱乐新闻、明星丑闻;而且该条微博影响较大,所以这里以平安北京为丑闻信源。获得数据如下:
2、圈内大V
以圈内大V为信源的案例是范冰冰偷税漏税事件、李雨桐对薛之谦的爆料。这里我们对前者进行了重点分析。
对于这一事件,网民是较为支持发布者曝光行为的,对核心问题价值判断一致,但对事实的确定性比官方媒体要弱,普遍在等待事件的进一步核查,网民的看法也有小部分分歧。
总体来说,圈内大V这一信源所发布的明星丑闻类型不一,网民对不同大V的信任程度也有所不同。不过网民意见都会出现争议,但是争议的分散程度也不一致。
3、专业狗仔
4、当事人自己
以当事人自己为信源的案例为蒋劲夫承认家暴这一事件。先是蒋劲夫女友晒出多张受伤照片指控其家暴,并表示蒋劲夫行踪不明确实与自己有关,暂时不方便透露。2018年11月20日上午,蒋劲夫发文承认家暴,并表示自己在这一个月一直在忏悔和悔恨中度过,感到十分对不起女友,并在最后诚恳致歉:“让你们失望了,对不起。”
5、不知名用户
以不知名用户作为信源时,新闻常常是“网曝……”的形式。这里也以最近发生的“网曝贾乃亮是双性恋”为例进行简要分析。这是继李雨桐爆料薛之谦与李小璐的事之后,“有网友”曝出来的。随后贾乃亮的姐姐进行了愤怒的回应。
六、总结与反思
值得反思的是,由于笔者的知识储备、研究水平有限,也基本是首次进行实证研究,所以无论在问卷设置还是内容分析上都存在瑕疵。案例的分析数量不够多,只选取了近期影响力较大的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尤其是圈内大V为信源的案例比较多样,找到其共性还需要深入研究。另外,我们所选择的案例有可能有其他因素影响,如蒋劲夫家暴案例中,女方是日本人的事实使网民代入民族情绪,对于网民核心问题的判断带来一定影响。在内容收集中,爬虫软件自身的使用设定限制了我们获得全面的数据,按热度采集数据有一定代表性和说服力但是不够随机、不够全面,样本数量也有更加充足的空间。另一些案例,如以专业狗仔为信源的案例由于不可控因素(被封号)搜索不到数据,只能根据旧有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可能造成一些误差。这些都是进一步研究需要改进和避免的方面。希望通过我们的学习,在后续的研究中,使研究更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曹林.微博传播的十大特点及对言论生态的影响[J].新闻记者,2011(09):29-34.
[2]杨于峰,余伟萍,田盼.基于SOM神经网络的品牌丑闻微博传播分类预测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10):23-28+12.
[3]韩璐.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移动社交媒体互动传播研究[D].兰州大学,2014.
[4]周全,汤书昆.社会化媒体信息源感知可信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项基于微博用户方便样本调查的实证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04):18-35+126.
[5]王雷.网络环境泛娱乐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2.
[6]杨穆,张环.微博新闻信源可信度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07):68+70.
[7]张玥,孙霄凌,浦正宁,朱庆华.微博舆情传播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信源特征和信息形式的视角[J].情报资料工作,2014(03):59-64.
[8]成俊会.微博舆情传播中用户的参与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9]卢嘉,刘新传,李伯亮.社交媒体公共讨论中理智与情感的传播机制——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2)
[10]叶旭子.大学生“微媒体”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注释:
②曹林.微博传播的十大特点及对言论生态的影响[J].新闻记者,2011(09):29-34.
④杨于峰,余伟萍,田盼.基于SOM神经网络的品牌丑闻微博传播分类预测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10):23-28+12.
⑤卢嘉,刘新传,李伯亮.社交媒体公共讨论中理智与情感的传播机制——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2):73-79.
⑥成俊会.微博舆情传播中用户的参与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⑦叶旭子.大学生“微媒体”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⑧叶旭子.大学生“微媒体”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⑩张玥,孙霄凌,浦正宁,朱庆华.微博舆情传播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信源特征和信息形式的视角[J].情报资料工作,2014(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