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内容是——《扣准现象背后的本质》,选自《人民日报写作课:写出高级感》。
20世纪80年代,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大批新鲜事物涌进中国大陆,其中便有“洋快餐”。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华首家门店落户北京前门大街。1400平方米,三层楼房,500个座位,门口挂着“美国肯德基家乡鸡”“美式快餐”的招牌。这家当时全世界最大的肯德基快餐店,很快便引爆整个北京城,引起诸多媒体竞相报道。
一年半之后,人民日报社经济部记者朱剑红采写了《肯德基吃什么?》(1989年3月16日第5版)一文,开篇便是一句戏言:
“肯德基炸鸡都快被记者写滥了,你还能写什么东西?”当我走进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那简陋、寒酸的办公室,公共关系部的何小姐给我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随后,这位何小姐反问记者:“肯德基到底为什么这么成功?我看大家都感觉到一点儿,但都没说清楚。”“你说这些人到底是来吃什么来了?”
围绕这个问题,记者从吃“鸡”、吃“快”、吃“派”、吃“名”四个层次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最终得出结论:小炸鸡背后,突显的是开放发展的大中国。
《“肯德基”吃什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具有这么多“鸡”的中国食品业,却不如一个来自大西洋彼岸的“鸡”有魅力?的确,我就不相信美国的炸鸡比中国的烧鸡更对中国人的口味,也不相信它比中国烧鸡更实惠,可是,“肯德基”确实在北京打响了。记者分析,人们到“肯德基”,除了吃鸡,吃“快”,吃“派”,吃“名”,深一层看,恐怕还是吃了美国文化,也许,这话说到了要害处。经济里面有文化。
反观分社记者的经济报道,可以说先天弱势。分社记者接触面广、涉足领域多,但对经济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缺乏钻研,自然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报道。但是,经济报道却又是分社记者无法回避的。尤其是当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做好经济报道,是党报记者的本分。而且,对于分社记者而言,虽然碰触宏观经济话题确有难度,但发掘微观经济话题却有优势。
比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改善县域消费环境,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前不久,经济新闻版聚焦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改善县域消费环境、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四个话题,策划了一组“构建新发展格局·县域经济观察”的稿件。报道注重以小见大,富于生活气息,读来也不晦涩。
且看2021年4月29日11版《广西兴安旅游消费潜力大》一文:
“船!船!妈妈,我要坐船!”3岁的女孩拽着侯娟秀的手,一个劲儿地往前挤。侯娟秀一把把她拉回来,哄道:“好好排队,马上就到你了。”小女孩眼睛忽闪忽闪的,分明在说:“还有好多人呢!”
再看2021年4月28日11版《贵州兴义服务消费亮点多》一文:
看电影。“现在主要观影人群能覆盖到40岁,中老年人也很常见”“老人一辈子没进过电影院,这回想让他们体验一把3D电影。”
品咖啡。“店里已经积累了一批稳定的客户”。作为一名上班族,欧阳洋白天在办公室应对各种繁杂事务。晚上下班后,总会去咖啡馆点杯手冲咖啡。
享生活。“生活Plus”这一应用软件作为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让老百姓更便利地购买优质产品与服务。”
这些报道,语言生动、文风鲜活,颇有生活气息,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但俗话说得好,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仔细通读全文,观察的味道确实够浓,但却仅仅止步于观察。广西兴安稿的主题是县域旅游消费的发展,本以为要讲述兴安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做大做强本地旅游产业,但作者却忽然转向“更多的人愿意走出兴安,到外地游玩”。本地业态是否丰富?产业链是否完善?发展趋势如何?变化背后的动因是什么?文中都没有解答。
贵州兴义稿则重在描述一些并行的消费现象,只提供了某个消费领域的简单切面,没有分析这种现象兴起背后的原因——是社会变迁抑或时代发展?是收入增加还是心理需要?
以往,我们总说记者的写作不够生动,缺少现场感、画面感、镜头感。但是,对于经济报道乃至其他领域的报道而言,如果一帧又一帧都是“画面的堆叠”,却没有“镜头的深意”或“镜头之间的逻辑”,只能是看似热热闹闹,却让读者迷迷糊糊。
当然,这组稿件中也不乏亮色。且看4月27日10版《西藏江孜网络消费更方便》(作者:徐驭尧)一文:
对于偏远县城的消费者来说,电商扩大的是消费,扩展的是见识。一次次消费购物,不仅仅提升了生活水平,也让他们有机会与更广阔的世界连接。
观念一变天地宽。那些熟悉电商、紧跟潮流的年轻人,就是产业成长的重要力量。
而生产日渐兴旺,规模扩大后物流成本被摊薄,县域的物流配送也会变得更为顺畅。
消费带动生产,也带动发展。构建一个健康的经济循环,需要生产和消费“双轮驱动”,帮助消费者走向美好的远方。
记者不仅站在西藏一地看问题,更是站在了全国层面,在结合共性的同时抓住了西藏的“个性”——偏远地区的电商发展显得尤其迅猛,如此才成就了这样一篇扎实的经济报道。
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写一个县的经济发展,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一个县看到全国。放在更宏大的层面,“县域经济”更是当前“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种县域经济现象如何形成,未来可能有怎样的转变,记者只有做深入的分析、思考,才能真正看透写深,这样的报道才会有价值。须知,我们感觉到了的东西,有的时候其实并不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