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于所有经历者来说,它包蕴着太多的意义,它是有些人改变命运的钥匙,是有些人自我提升的途径,更是有些人一生追求的梦想。1977年恢复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到如今已是40年岁月流转,也许,在那一堂考试中,我们曾成功或失败,然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经历,高考带给每个人的深刻思考、刻骨铭心的感受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在这个高考日,让我们来看看那些不同年代的高考故事,愿曾经的美好往事,化作人生的力量,温暖我们前行的脚步!
70年代高考涉过万水千山
汪侠:高考是我的梦想
人物简介:汪侠,男,汉族,1929年生,江苏南京人。1953年从蚌埠铁路医院开始从事医疗工作,1999年取得医师职业资格证,退休前的38年,有36年都在做医疗工作。从1954年到2016年,他共参加高考16次。
每年的6月7日、8日,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是很难忘的两日——高考。对于参加过高考的人来说,这是既紧张又难忘的时刻,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最后的检验就是几张沉甸甸的试卷。高考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意味着上大学,而对于现年88岁的老人汪侠来说,高考则是他的梦想,他一直不懈努力要完成的梦想。2016年,汪老先生86岁在南京参加了第16次高考,成为了大家眼中的“高考狂人”。
汪侠老人曾从事过30多年的医疗工作,所以老人的考试动力,就是希望用文凭证明自己的医术。2002年,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破格“录取”其为旁听生,汪老在校49门功课全部合格,但因没有学籍,还是没能拿到毕业文凭。2001年高考前,曾有媒体称老人因身体原因弃考,但汪侠依然出现在考场。
虽然汪老现在身体情况大不如前,但他对文凭仍有着很深的情结。面对众说纷纭,老人十分感慨:“一个人都有点理想,都有一点信念,都有点追求,我也不是追求名利,但对我来说高考是种乐趣……”
“高考”对于每一代人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背后的故事更是令人感慨。对于每个人的故事,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毕竟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对于汪侠老人,我真心地祝福他早日完成自己的梦想。(滁州文明网)
高泰东:迟到11年半的准考证
人物简介:高泰东,1948年出生,江苏姜堰人,现为姜堰市农业局高级工程师。1977年参加高考,考入南京农学院植保系。
我是1966年高中毕业生。高考前夕,正当我们踌躇满志谈清华说北大,仿佛一步可迈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人民日报》刊登《通知》,当年大学停止招生。全校50个同学的50个“大学梦”像50个肥皂泡一起破裂了。罱泥、挑粪、挖墒、刈麦、冬季上大型河工……一年有七八个月习惯于赤足、赤膊。
岂料11年半后的1977年冬季,国家恢复高考,而我已结婚生子。当我拿到迟到11年半的准考证时,想到执意要我上高中考大学的父亲,屈指一算,他坟头的萋萋芳草已经枯荣10次了,不禁潸然泪下。
当年的招生简章规定,报考者实龄不得超过30岁。就我们这一届而言,只有实龄6岁和7岁入学,而且一级不留才有报名资格。20世纪50年代,农村学生普遍读书晚,我上初一时,班上就有女生结婚了。加上社会、观念等原因,当年除了已经去世的两位同学外,仅有十几个同学报了名。
高考结束后,看着这张来之不易的准考证,我想,1966年停止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这是新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我一人兼得,真是三生有幸,无论考上考不上,我都要把它保存起来。
一晃,30多年过去了。2008年11月,母校姜堰溱潼中学70周年校庆,我将准考证的图片传给母校,母校放大后布置在校史陈列室,当年参加高考的十几个同学,就我一人保存了准考证。
一张照片勾起心中无限的回忆,一件物品见证一段难忘的光阴。我的高考准考证是“一件物品”,同时它上面又有“一张照片”,它是国家和我个人历史的一个见证,我要一直把它保存下去,让感恩的心在上面停泊。(泰州文明网)
章晓国:知识改变命运
人物简介:章晓国,男,1957年生,安徽铜陵人,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被淮南煤炭学院录取,毕业后在建工局工作,退休后被聘为铜陵市建筑装饰协会技术顾问。
“这是我这一生的宝贝。”章晓国指着这两份对他而言异常珍贵的物品——1977年的高考准考证和1978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要不是那年高考,我想我的人生可能会走向不一样的轨迹吧!”章晓国说,“获悉恢复高考消息前,我和其他下放到农村的知青一样,整天忙着干活,闲暇时总是思考着未来的发展方向,直到有一天,母亲告诉我这个天大的消息。”章晓国回忆说,从那时起,“我要高考”四个字便在心中生根发芽。
“在此之前,我差不多有五六年没有碰过高中课本,可为了高考,我在家里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那些已经落灰的教科书。”章晓国回忆说,当时他身边很多同学都有参加高考的打算,就这样,大家开始了数月难忘的高考复习日子,白天照常干活,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
“由于前几年高考中断,算下来,我们那一年差不多有11届考生集中在一起参加高考。虽然大家年龄差距较大,但参加高考的决心同样的坚决,就在当年的12月初,我和所有人一样,踏上了参加高考的征程。”章晓国介绍说。一床棉被、几本课本、一叠饭票,就这样连续考了两天,白天在考场上奋笔疾书,晚上就在学校教室里铺上稻草、盖上棉被休息。
当收到淮南煤炭学院录取通知书,章晓国感到手中的这封信重如千斤,家人也抑制不住兴奋之情,乡里乡亲纷纷送上毛巾、鸡蛋为他饯行。
“知识改变命运,感谢那年高考为我提供一个公平的渠道,让我有机会走出去,让我有了现在这样的人生。”章晓国轻抚了着手中这“两张纸”回答道。(铜陵文明网)
陈立诚:高考永生难忘
人物单介:陈立诚,男,1958年1月出生于淄博市博山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77年参加高考,现供职于中共博山区委宣传部。
1977年10月,我在博山区八陡公社上班,听到广播里播出恢复高考的消息,我兴奋极了!我家成分不好,在那个年代,当兵、招工就业都没我的份,更谈不上被推荐上大学了。国家恢复高考,我觉得有机会圆大学梦了。
记得当年高考是先报名填志愿再考试,报名费是5角钱,考生要填写4个志愿,前3个志愿填写具体学校和专业,第4个志愿填服从分配。
那年高考是12月9日和10日连着考了两天。我的考场在原来的淄博十二中,一个考场30个人。考试时因为发高烧,生产大队的赤脚医生陈维泉就一直守在考场外面,考完一门课就给我打一次退烧针。那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次考试,记得当时的作文题目就是《难忘的一天》,我就写了高考这一天,写下了自己激动的心情。
1978年2月22日,我正在忙着写材料,当时的公社教育组组长韩长炎带来了天大喜讯:“立诚,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知道我考上了大学的消息,中学的老师同学、公社的同事以及亲戚朋友都来给我祝贺,我也感到非常自豪和光荣。
高考实现了我的梦想,改变了我的命运。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管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每当回想起高考,就会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它不断鼓励我前进,鼓舞我去战胜一切困难。(淄博文明网)
翁振涛:感谢让我遇上你
人物简介:翁振涛,男,1959年生,现为宁波千普机电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1977年参加高考。
1977年,当时我正在宁波第一糕点食品厂做外包工,干体力活。
那一年,高考恢复了。宁波市十一中学(后来合并到东恩中学)的班主任吴老师特意找到我,让我备战高考。
从小学开始,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上大学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大家都在拼命用功,到哪里都捧着一本书,我们都清楚,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
那一年的高考在冬天,历届中学生一起走进考场。年纪大的有33岁了,早已娶妻生子,年纪小的只有16岁。当年,我刚好18岁。当时的高考成绩是260分,很快轮到填报志愿环节,大家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当时同学的父亲推荐我学液压专业,说这是新技术,以后大有可为。有技术就有出路,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我在第一志愿栏毅然写下浙江大学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当时的选择,铺就了我一生的道路,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宁波,在宁波塑机厂任技术员。1986年,26岁的我成功研发了中国第一台两板机的样机,当年就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获得了国家专利。1989年,我离厂创业,2004年,宁波千普机电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到2007年,销售额已突破1亿元。
黄剑儿:高考历史见证人
人物简介:黄剑儿,男,1946年1月生,广东珠海人,毕业于广东教育学院,中学高级教师,珠海市香州区教委教研室主任,1977年参加高考。
时光荏苒,转眼恢复高考已经40个年头,每每回想起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幕,71岁的黄剑儿老师都非常激动。往事历历在目,黄剑儿老师正是这一历史时刻的最好见证者。
1977年10月21日,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前山中学全体师生一片沸腾,首次恢复高考招生对象包括“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时任前山中学老师的黄剑儿和大家一样感觉扬眉吐气,深深感到这是祖国重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最好体现,大家都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1977年12月10日高考那一天,前山中学两栋办公楼悬挂一条红色横幅:“一九七七年全国高考前山中学考场”。派出所人员亲自护送试卷,学校门口还有解放军战士持枪把守。事后,黄老师还把当年的广东省高考题一笔一划全部抄录下来,保存至今,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珠海文明网)
刘增济:高考的幸运儿
人物简介:刘增济,男,1959年出生,十堰市东风6264小学体育老师,十堰市唯一的篮球国家高级教练员,1977年参加高考。
刘增济祖籍在天津,但自小在内蒙古包头长大。1972年,正上初中的他,随父母来到十堰。
1976年,高中毕业的刘增济被下放到十堰市花果公社相公岭大队知青农场,不过,还未等正式下放,便传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从广播里听到消息后,我都不敢相信,因为两个哥哥读完高中后,都没能考大学。”刘增济和其他同学一样,一路跑到单位的办公室,才确信此事。
“得知自己符合报考条件,我脑海一片空白,觉得大学离我太遥远了。”刘增济说,但对大学的向往,还是让他兴奋不已。
回家后,刘增济将初中和高中的课本都翻了出来,准备复习。一起要高考的,还有两个哥哥。“家里人知道我们要高考,都很反对。”刘增济说,当时家里条件困难,父母希望他们找活干,减轻家庭负担。
当时,刘增济每两天要上山砍柴一次,供家里生火做饭用。在小伙伴帮忙下,刘增济砍柴轻松不少。“通常他们帮我把柴砍好,我在一旁复习。等柴砍好了,我就背下山。”刘增济说,每个周末,当时的湖北省工业建筑一公司中学和48厂学校有免费的高考辅导,他将平时遇到的问题,集中向老师请教。
考试时,刘增济并不紧张,“我那年17岁,也许是因为年轻,高考对我来说没有造成什么大的心里负担。”
放榜时,刘增济正在劳作,听到公榜的消息,他跑了半小时赶到湖北省工业建筑一公司机关。“看到有自己的名字,真是激动不已,连忙跑回家把消息告诉父母,他们得知后都非常高兴。”刘增济说,包括两个哥哥在内,当时跟他一起高考的4人都没考上,他是个幸运儿。(十堰文明网)
王星光:犹记当日暖阳
人物简介:王星光,男,1957年生,河南获嘉人,现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参加高考。
对于王星光来说,1977年没有冬天,只有充满着希望和憧憬的温暖阳光。
1977年,距离王星光高中毕业已经四年。毕业后他先后做过砖瓦工、铸工、车床工,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王星光瞬间被兴奋所包围。
决定报考后,王星光就过上了半工半读的日子,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在家自习。在正式开考前的日子里,他借来高中的课本,又跑到学校和县里的图书馆借书复习,也曾跑到以前的母校请教高中老师。考虑到自己文科方面的学习基本没有落下,为了保底,他报了文科。
考试是在1977年冬天。王星光回忆,当时考场设在一所小学里,考语文、数学、政治三门课,一天之内考完。
直到现在,王星光还记得那年的作文题目,“两个任选一个,我写的是‘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试卷做完之后,他又在试卷上面写了一首诗,“因为太激动了,写完作文觉得还有好多话要说。”于是,像是立军令状一样,王星光把自己对于恢复高考的激动,考上之后为国效力的感情,全部融入了自己最擅长的诗歌里。
放榜是在过完春节,获嘉县当年考上大学的只有几十人。“县委大门口的墙上,贴着大红榜,写在上面的名字就意味着可以离开这里。”王星光回忆说,当时他的名字被写在第一个,他也成了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顺利考上郑州大学历史系。大学毕业后,他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硕士,之后便一直在郑大历史系任教。(河南文明网)
张守国:高考让我重新看到了读书的希望
人物简介:张守国,1962年生,工作单位是高青县人社局,现在高青县政务中心人社局窗口负责社保工作。
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是粉碎“四人帮”后中国教育事业重要的一件大事,它震动了整个教育界,牵动着亿万家庭,它让全国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重新看到了读书的希望!
1977年恢复高考的喜讯传来,我所在的学校先是将原来的班级按照每个学生的各科成绩,分为大专文科班和理科班。后来,听说高中生允许报考中专学校,学校又设立了中专班,而我有幸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
当时,同学们非常努力和刻苦地学习,早自习晚自习加班加点地学,停电就点上煤油灯学,煤油灯冒的烟把鼻孔里面熏黑了,眼睛熬红了,仍然感到力不从心,真正在学业上感到了基础差和底子薄。
80年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刘若云:两次高考一生命运
个人简介:刘若云,女,中山大学国际汉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1981年参加高考。
自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对普通中国人来说,再也没有一场考试比高考更重要了。
弹指一挥间,离1980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已是37年。历经了两次高考,刘若云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了。刘若云是惠州市一中毕业生,当年为了能考出好成绩,她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学习,晚上也复习得很晚。1980年7月,在学校那棵古榕树下,忐忑不安的她并没有在高考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她落榜了。
第一次高考虽然落榜了,但刘若云没有气馁,而是选择复读。这一次,她选择了读文科。这就意味着,前几年没有学的历史、地理等文科课,她得重新学习。跟其他考生一样,每天上课、复习、补课,但她或许比其他人更多了一份破釜沉舟的毅力。
第二年高考,她考了一个很好的成绩,已达到去北京上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她觉得北京太远了,没有报北京大学,而是选择了中山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刘若云留在中山大学工作至今。如今,她是该校国际汉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她的学生有不少外国人,来自100多个国家。(惠州文明网)
顾松:三代人的高考不一样的故事
个人简介:顾松,1970年出生,1988年参加高考,现在在淄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稽查局工作。
六月,又是一年高考季。但凡参加过高考或经历过高考的家庭,回想起高考那段日子心里总有说不完的高考情怀。高考见证着社会变迁,也在一代代人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我的妈妈是1961年参加的高考,那时他们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吃不饱。高考之前妈妈把粮票攒着用,加上亲戚朋友的一些支援,总算考试的时候没有饿肚子。用她的话说,“不饿着肚子考试就是幸福”。
我出生在1970年,1988年7月参加高考。虽然那个年代考大学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那时一家好几个孩子,隔几年就有一个孩子高考,大家的感觉似乎相当淡定,平淡的就好像农民的春播秋收,水到渠成,十分自然。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依然清晰记得在爸妈的千叮咛万嘱咐中自己骑着“永久牌”自行车赶去学校,独自一人走进考场的样子。那时候的高考似乎是静悄悄的,除了安静,就只剩下一个“热”字,热得自行车能在沥青路上融出一道印记。
我的女儿出生在1997年,这个年代,高考早已不是唯一的出路。由于女儿已提前收到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因此2015年,我们家没有了其他高考家庭备战的紧张气氛。但是高考那几天,我的心里依然辗转反侧,依然会穿上红衣在烈日下,坚守到最后一声铃响,陪伴着孩子一同结束“高考”。
一场高考,不知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从一个听客、主角、陪客,到现在只是高考看客。这就是我们家三代人的高考故事,它是千万个家庭的缩影,你能透过它,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变迁。(淄博文明网)
90年代高考不再高不可攀
王生斌:三年高考一路人生
人物简介:王生斌,男,1972年8月生,青海西宁人,西宁市文明办主任,1992、1993、1994年参加高考。
岁月悠悠,又是一年高考季,莘莘学子,步履匆匆,难掩疲惫、满心期盼,披星戴月的奋斗、流汗流泪的努力,此刻已化作了家人的殷切期盼,化作了舍我其谁的锐气,高考的压力、未来的动力、家人的促力交织着,组成了一个个难眠之夜。高考季,真是一个令人难忘、令人激动,又令人心悸的季节。
自己已远离高考考场二十多年,望着街头步履匆匆的学子,仍然历历在目,对于我而言,经历了两次高考失败,但我仍没有放弃,因为我深知高考是不仅仅是跨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更多的是改变我人生命运的机会。3年的高考路程崎岖艰辛,是在汗水和泪水中完成的,高考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座右铭仍在眼前闪现,我的高考,背负了太多压力。身为农家子弟,能够走出农村、能够改变命运,在当时来说,高考基本是唯一出路。高考季,家人的叮嘱、兄弟姐妹的期盼、亲朋好友的希冀,感觉高考真是独木桥,没有回头路。而今,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生活与城镇同步发展,只要奋斗,就会有收获,就会有发展。同时,高考扩招政策,只要努力,就会有一所高等学府在为你敞开大门。
希望广大学子们,珍惜青春年少的岁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学机,努力学习、认真付出,就会有希望、就会有美好未来。(西宁文明网)
杨毛吉:高考我的命运福音书
人物简介:杨毛吉,女,1974年5月生,西宁市大通县第二中学教师,“中国好人”、“第三届西宁市道德模范”。1993年参加高考。
2017年高考在即,高考学子摩拳擦掌迎接高考,期待高考能考出优异的成绩,走向理想的大学。看着他们,我也是热血沸腾,那个离我24年之久的高考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1993年7月7日、8日是我的高考日子。坐在考场,我知道这两天是决定我一生的日子。我坚信:高考考的是心态,良好的考试心态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短暂的心跳后,我异常的冷静,思维也异常敏捷,认真审题、答题。我能感觉到,我的自信表现在了答题神态上了,引起了监考老师的注意,因为他们会不时地轻轻从我身边短暂停留后带着笑容走过,甚至在一场考试后一名监考老师向我翘了下大拇指;我能感觉到提前离开考场的同学在用羡慕的眼神看我。1993年高考,在那个还没有扩招,高考录取率只有百分之2—3的年代,我以我们学校唯一的本科文科生身份被青海师专中文系录取。那次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跳出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从此,我开始了向成为一名老师的道路迈进,也成就了我今天的教师事业。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最公平的方式,是证明学生应试能力的最好方式。我们感谢高考,越来越健全的高考机制,为千千万万的学生提供更上一层楼的台阶,把我们高中三年紧张、艰辛、充实的学习时光以最公平的竞争方式展现。
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没有高考就不知道人生的下一站在何方?祝愿2017届高考学子厚积薄发,大浪淘沙,成就梦想!(西宁文明网)
周扬:关键一搏时父母还在收麦子
人物简介:周扬,42岁,现工作于泰州市民政局老龄处,1995年参加高考,考入扬州大学师范学院。
侄子今年高考,考前表哥表嫂分工明确,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伺候着高考的小侄子。
对照侄子,遥想当年,感慨万千。当我拼命准备人生最关键一搏时,我的父母正在烈日下抢收麦子忙插秧。
即使要考试,父母还像往常一样让我给他们送中饭到四里外的田头,在他们吃饭的时候,我还要帮帮忙,把田埂上的秧把运送到田中间依次分好,以便他们当天能插好。我在水田里看见水蛇,不止一条,蚂蟥吸在腿上拽不掉。我一定要考上大学,不是父母千叮咛万嘱咐,是我发自内心的渴望。
正式考试了,考场在县城。那时还不流行学校统一安排食宿,我们一帮乡下孩子,没有城里亲戚,借宿不成,又没钱住旅社。班上有个同学,父亲是乡农技员,认识城里农机局的人,正好局里有闲置的宿舍,夏天嘛,只要有床板,铺张席子就睡两三个了。这样,我们班的男生基本上都沾了这位同学的光,带着简单的洗漱用品,一起挤进农机局大院子。
早上一个起床个个起床,在外面喝碗稀饭,吃两根油条,根本无暇顾及卫生不卫生,觉得城里的油条真香。
早饭过后一路唧唧喳喳到考场,考完出来,谈题对答案,好与不好各自感叹一番。为节约,大家伙手脚麻利地准备中饭,上午考的就撂过去了。那时候精神好啊,吃过不睡,忙看书,下午考哪门看哪门。
晚上在简陋的宿舍,有蚊子点蚊香,天气热,扇纸扇,吹吹聊聊就睡着了。虽然为节约自己做饭,为着考试,大家都舍得多投些钱,伙食比家里好多了。觉得考试真幸福啊,不愿意三天就结束。
某一天大学通知书就寄来了,就像一季庄稼成熟收获了,父母开心得不得了。(泰州文明网)
21世纪高考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
许盼:高考给予我们人生更多的力量
人物简介:许盼,女,1987年出生,就职旅游行业,2006年参加的高考。
我是一名八零后,是2006年参加的高考,这一晃十年过去了,感觉一切就像是昨天,教室摞得高高的试卷,寂静的摸底考试现场,宿舍楼下深夜还在用功的同学,吃饭上厕所都小跑的学霸们,不厌其烦划重点的班主任,连续半年没有周末的日子……当时觉得是地狱般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却是一个最美好的回忆。虽然临近高考的那段生活是痛苦的,但留给我的却是满满的正能量,那个付出努力就有收获的日子,是我们每个人青春奋斗的记载。
我现在还记得我们班主任朱老师在高考前一天给我们说的话:“高考不过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高考没有成功并不是对你人生失败的宣判,哦不,也许‘成功’这个词根本就不适合用于高考,而高考考得好也并不意味着你会从此鹏程万里,青云直上,一辈子衣食无忧。不要让高考成为自己的一种阻碍,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生最大的失败是不敢于去面对,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则可。高考不是绊脚石,而是你一路向前、披荆斩棘的垫脚石,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负担。放松心态,勇于面对,高考是道坎,但它绝不可能不可逾越,相信自己有这个实力,只要自己努力过,奋斗过,那么胜固欣然,败也该从容。相信自己,以一种无畏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就没有什么坎我们会过不去。”
这段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也一直鼓舞着我,让我可以正确面对每一个人生的转折点,感谢高考给予我们人生更多的力量。(许昌文明网)
陈晨:高考梦想启航的地方
人物简介:陈晨,男,1993年出生,就职于沂源县委宣传部,2012年参加高考。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歌谣的歌谣,藏着童话的影子,孩子的孩子,该要飞往哪儿去”我们哼唱着《北京东路的日子》班歌,走过了春夏秋冬,走向了高考!
我是一名90后,2012年7月参加高考,记得考前班主任邹磊老师对我们全班人说:“你们马上要上战场了,期待你们的凯旋!”
步入考场的那一天,天空如碧,爸妈似乎为了不给我施加压力,连走路的步子都放得很缓,我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给了自己一个最完美的微笑,步入考场,心情异常放松,脑海中浮想起无数个日夜挑灯夜战、错题簿一摞又一摞、父母日渐增多的银发和驼背的身躯。“我一定要打好这场战役!”
回望高考,她像一位老者在思考,她像一只启明星在指引,高考值得回味与思念的地方太多太多。高考承载着一个人甚至一家人的命运希寄,在高考前夕,祝福你们!(淄博文明网)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