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全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英文: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美国的全名是“美利坚合众国”(英文:theUnitedStatesofAmerica),其中“共和国”“合众国”二词,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国家体制。
共和国的政治含义是: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国家和政府应当为公共利益而努力,而不应当为私人利益或者某个团体的利益而服务。具体说来,就是国家的各级政权机关的领导人不是继承或世袭的,也不是任命或指定的,而是由自由公正的选举产生的。
和共和国对立的国家体制,是“君主制”。在君主制下,皇帝(国王)的权力凌驾于一切之上,王位可以继承和世袭,如我国清朝之前的各个封建王朝。当今的世界,除了中国以外,朝鲜、越南、老挝、古巴等都是共和制。
美利坚合众国其实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单位(州、省、邦、共和国等)根据约定(联邦宪法)组成的国家。各个成员单位和国家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是权限范围不同的中央和中央的关系,各自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独立制定宪法和法律体系、行政机关等),只是各个成员单位没有国际法主体资格。
如果各个成员单位都有独立的国际法主体资格,那么他们合众起来的组织就不叫联邦、而叫邦联了。邦联是指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以特定目的组成的国家联盟,简单说来,两者的区别就是,联邦是“联合的国家”,邦联则是“国家的联合”。
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荷兰、英国、加拿大、德国、瑞士、巴西、阿根廷、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是联邦制国家。世界上著名的邦联有英联邦、独立国家联合体、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等。目前的欧盟也属于邦联。
在我国3000多年前的周朝,周王分封的各个诸侯国主权高度独立,就跟现在的联邦制接近,也有人认为类似邦联制。联邦和邦联,都可以称为合众国。美利坚合众国是联邦,曾经的阿拉伯合众国(1958年至1961年)就是一个邦联。
在这里,麻椒要强调一点,看一个国家到底是什么样的政体,不能只看它的名字,而要看它真正执行的政治制度。比如阿根廷,其全名虽然叫“阿根廷共和国”,但实际是联邦制。
在新中国协商建国时,曾经就我国实行共和制、还是联邦制讨论过,最后的选择就是共和制。有些人认为,共和政治的概念源于西方,其实不然,共和制度早在3000年前,就在我国有了雏形。
大约3000年前,在周厉王失政到周宣王执政期间,西周曾历经过一段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的时期,其时的年号为“共和”。这就是“共和制”政体中的“共和”一词的由来。
说说那段历史吧。公元前841年1月12日(阴历壬子日),是我国准确纪年之始。在这一年之前,我国也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明确写出年份的也有一千多年,但那些都是大致年份,不是确切记录。直到公元前841年之后,我们才有把握说具体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儿。
这一切都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功劳。司马迁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史学家,没有之一。他所著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根据司马迁记载,周武王在公元前1046年灭掉商朝、建立西周王朝后的205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周王朝的第十位国君——周厉王当政的时候,由于他太过暴虐,惹得“国人”暴动。
注意,这里的“国人”和现在的国人意思不一样。西周时期,居住于国都的人叫“国人”,住在都城之外的人是“野人”或者“鄙人”。“国人暴动”成功地把周厉王赶走了。以后,周王朝开始由之前的重臣、贵族、诸侯们,以召穆公、周定公为代表共同主持政事,史称“周召共和”。
《史记·周本纪》记载:“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这是“共和”一词的最早出现。不过,当时的“共和”一词,被考证为是“共伯和”这么个人:“共”是一个小诸侯国的名字,“伯”是“公侯伯子男”爵制中的一个爵位,而“和”是这个人的名字。这个名字在《吕氏春秋》、《竹书纪年》、《清华简》,以及一些青铜制品上的铭文上都曾出现过。
共伯和虽然是是一个小国的国君,但是威望很高,周厉王逃跑后,他被请来主政,与周定公、召穆公等人一起,共同协商治理国家。直到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去世,周公、召公他们才共同辅助周厉王的儿子太子静为王,是为周宣王。
后来,这个名词的内涵不断丰富,到了近现代、更是升华成了一种国家体制形态的一个重要政治名词。严复(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首任校长)在《天演论》一书中,用“共和”一词翻译了西方的单词“Republic”,说:夫所谓主治者,或独具全权之君主;或数贤监国,如古之共和;或合通国民权,如今日之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