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自顺治到乾隆年间,清王朝在库伦旗修建了多处喇嘛庙,旗境内庙宇林立,享有“小五台山”之誉,其中兴源寺、福缘寺、象教寺曾是漠南蒙古四十九旗的最高宗教中心,是蒙古民族崇尚的“圣地”,统称库伦旗“三大寺”。
三大寺依北高南低的斜坡就势而建,层层递进增高,十分壮观。兴源寺为政教中心,福缘寺为财政中心,象教寺为札萨克达喇嘛办公场所。三大寺并存三百余年,其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建筑体制吸收了大量汉文化而构成独特的地方建筑风格,同时,也是藏蒙文化相结合而创造出更具多民族文化内涵的建筑杰作。2006年6月“三大寺”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庙会日,三大寺悠扬的钟声,传遍库伦境内万千沟壑。缭绕的香烟,弥散在库伦广袤的大地,那是吉祥和如意的祝福!
兴源寺
兴源寺没有转世的活佛或呼比勒罕,为首的喇嘛称锡勒图喇嘛即为锡勒图库伦旗的掌印札萨克达喇嘛,缺出一向由清朝理藩院补放。1931年3月19日,国民党南京政府颁布《锡勒图库伦旗政教分治办法》之后,掌印札萨克达喇嘛一缺为二缺,即行政和宗教各一缺,前者称札萨克,后者称兴源寺锡勒图喇嘛。
兴源寺札萨克达喇嘛大都来自青海省乐都县碾伯地方的萨木鲁家族,为藏族。到1931年3月,共传二十三任,其中第三任、第二十二任、第二十三任不属萨木鲁家族。第二十三任罗布桑林沁为库伦旗蒙古族喇嘛,在政教分治之后还俗而改任旗札萨克,到1947年土改运动开始为止,只相传三任。政教合一时,札萨克达喇嘛之下设札萨克、德木齐、格斯贵各四缺,辅佐管理全旗政教事务。分治后锡勒图喇嘛之下只设德木齐、格斯贵各二缺,协助锡勒图喇嘛管理宗教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源寺一度成为库伦旗党政机关办公的地方。寺内的佛像、经册在土地改革中被毁掉,“文化大革命”中兴源寺遭到严重的破坏,只存正殿完好无损。1986年,库伦旗人民政府对兴源寺进行维修,使这座古寺面目一新。
象教寺
象教寺位于通辽市库伦旗库伦镇兴源寺东侧,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象教寺的建筑主要由山门寺、正殿、无量寿佛庙组成。
土地改革中,寺内的佛像、经书被毁掉。“文化大革命”中寺院遭到严重破坏。
福缘寺
福缘寺位于通辽市库伦旗库伦镇。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庙建成后乾隆皇帝赐名“福缘寺”,福缘寺一连四重殿宇,由山门寺、诵经殿、佛殿和老爷庙组成。
锡勒图库伦历史上虽然以喇嘛旗著称,但是原来没有喇嘛教的学塾(喇仓)。1926年始设却伊喇仓(哲学学塾),并在山门殿前整修一处进行出题辩论的场所,最初聘请寿因寺迈达里呼图克图到库伦做却伊喇仓的住持大喇嘛。1929年从土默特聘请一位喇嘛做住持大喇嘛。后由修学于西藏哲蚌寺的毕力根继任住持大喇嘛职务。福缘寺在住持大喇嘛之下设德木齐喇嘛一名辅佐管理寺庙事务。此外还有尼日巴、包伊达等执事喇嘛。却伊喇仓设立初期与福缘寺没有隶属关系。1928年福缘寺与却伊喇仓合并到一起,共有喇嘛121名。
福缘寺在土改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1986年,库伦旗人民政府对福缘寺进行维修,维修后的福缘寺面目一新,重放昔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