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有本书叫《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那种带点忧郁又有些清醒的句子,击中了很多年轻人。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一个标点符号。
需要停顿?一个空格就能解决。至于是逗号还是句号,全凭读者自己理解。
因此,曾经有网友半开玩笑地调侃:“是不是以后我们都会这样打字。”
没想到如今竟不知不觉间应验了——至少在网络交际中,省略标点符号已成为不少人最常用的打字方式。
对此,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知乎关于省略标点符号的讨论。图:知乎
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变体。
“不用标点”这件事,古人也干了
在谈及不用标点符号的现象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讨论一下标点符号的发展史。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相较于书面用语,擅长演讲的哲学家们普遍认为书面稿只是个准备,最重要的依然是热情洋溢的演讲,因此,对他们而言有没有标点并不重要。
标点符号的真正流行还是因为谷登堡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书刊自此成为广泛流通的商品,书商为了大量印刷,开始广泛使用标点符号。
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广场的谷登堡纪念碑
自此,标点符号越来越标准化,可读性和丰富性也成为基本特性。
而在中国古代,同样不需要标点符号。
读书人需要熟读四书五经,等熟读了,意思也就通了,这个时候即便没有标点也不会影响理解。
所以现在的一些文言文测试题中考察句读,也是基于古人的阅读习惯。
文言文断句练习题
这也是安东尼的书中只有文字和空格,没有任何一个标点,却不影响读者阅读的原因。
而网络语言相较于一般的书面表达,往往在形式上更多样、更自由。理论上,只要个人认为不影响自己的表达,任何一种方式都是可能被尝试的。
更何况,有时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这一点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网络语言中,断句只是标点符号承担的功能之一,更重要的是,标点符号的灵活使用、多重组合或者直接省略,可以让表达更为丰富,传递更多样的情绪和情感。
于是,就回到了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人习惯省略标点符号这个问题。
省略标点,网络时代的必然结果?
媒介渠道的影响
对很多人而言,一板一眼地使用标点符号还停留在书信和曾经的博客时代。在那个时候,纸笔和电脑是常用的书写和交流工具,而交流内容也以长篇幅为主,使用标点符号极为必要,且很方便。
但随着移动设备的使用率不断提高,我们已经进入了以手机、平板为主要社交工具的时期。
而在移动设备中,考虑到屏幕面积和呈现效果,无论是在全键盘还是九宫格输入中,标点符号输入都比一般的文字输入多了一步界面转换,但空格却不需要界面转换。
因此,这其中便捷度的差异,也会让很多人养成用空格代替标点的习惯。
媒介技术变迁对我们的语言表达有着深刻影响,对习惯了手机输入的当代人来说,不用标点或者用空格表示停顿,或许是一种适应媒介变化的结果。
线上社交的影响
在传统的笔友交流时代,两个人之间的交际是在一篇又一篇书信中完成的,很难实现及时回应。
而到了在线社交时代,即时互动成为交际的基本特征,你来我往式的对话是大部分人在线社交的日常。
碎片化的交流方式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日常
这也意味着,交流无须再有大篇幅的文字,更多时候只用一个又一个的句子,就足够完成交流。
这种情况下即便不使用标点也不影响双方沟通。
提高沟通效率的需要
在面对面交际中,语言只是交流中的一部分,影响到交际结果的还有说话的语气、动作、表情等内容,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意大利人说话必备手势:撮手。图:《老友记》
但是在线上文字社交中,面对面交际中的语气、动作、表情等态势符号全都消失,只剩下文字作为指代符号。
更重要的是,在缺乏态势符号时,线上符号的种类越多,交际中可能出现的代沟也就越多。
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表情包符号,也适用于标点符号。
比如,对一些人而言,多用几个问号、叹号只是在表达情绪的激烈程度,但对另一些人而言,这很可能意味着质疑、警告。
即便是普通的句号,在有的人眼里只是表示一个句子的结束,在另一部分人看来可能就是对方想要结束这段对话。
叹号在一些人看来只是语气词,对另一些人来说代表某种压力。
用还是不用?这是一个问题
学者方艳曾在研究中指出:
“网络标点符号现状的形成与网络文化特征有着密切联系。”
网络文化的包容性,使得人们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更容易摆脱种种束缚,以更自由、更随意、更个性的方式表达自我。
标点符号的省略,也是一种自由和个性的体现。
运动员王皓曾因为微博不用标点符号而上热搜
有人认为,在日常网络社交中,如果严格遵守标点符号使用规范,反而会显得过分正式,给人一种不好接近、不好相处的感觉。
同时,一个人是想用还是不想用标点符号,都能被当下宽容的社交氛围所接受。
但的确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标点符号的省略。
反对标点符号省略者大多是从标点符号的作用、阅读者的感受和语文教育几个角度来谈省略标点符号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危害。
图:知乎
郭沫若曾说:
“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需要承认,作为书面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对于人们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中心思想和所表达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标点符号的省略对语言表达和意义传达带来的损害究竟有多大?
这是一个真问题。当人们习惯了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书面语言可能也会就此失去节奏和韵律。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用还是不用,语言始终处在发展之中,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网络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也会影响书面的主流语言发展。
最后,阿信作为出版行业的从业者,还是想和大家说,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网络聊天,标点符号在书面和网络上的使用是区分还是融合,前提都是符合语言规范,从而能更好地表达意思。
参考资料:
[1]陈迪安.论网络交流中标点符号使用的异化现象[J].现代交际,2020(15).
[2]聂盼盼,刘媛.网络语言标点符号变异使用的语用功能探析[J].北方文学,2018(12).
[3]方艳.网络标点符号使用现状探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4]韦茂繁,李胜兰.微博语言中变异标点符号刍议[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今日份互动#
你会规范使用标点符号吗?你又是如何看待省略标点符号这一现象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