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
话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的时候的百姓吧,又或者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1.原文: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译文: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2.原文: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译文: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就叫他来一起喝酒。
3.原文:;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译文: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竹篮子和水瓢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
4.原文: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⒈【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⒉【亦】也。
⒊【不详】不知道。详,知道。
⒋【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就。以,把用。为,作为。以为,以之为,用这个作为。焉,语气助词。
⒌【闲静】安静。
⒍【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甚,深入过分。
⒎【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今意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⒏【嗜】特别喜欢爱好。
⒐【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⒑【或】有时。
⒒【造】往到。
⒓【造饮辄zhé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辄,就。
⒔【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⒕【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竟没有舍不得离开的意思。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⒖【环堵萧然】四周的墙壁空空荡荡的形容居室简陋。环堵四周的墙壁。环,四周。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
⒗【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⒘【箪dān瓢piáo屡空】箪和瓢时常是空的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⒙【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晏安然,如……的样子。
⒚【颇】稍稍。
⒛【忘怀】忘记了。
21.【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3.【黔qiá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4.【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
25.【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兹,与。若,同义“这”。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26.【衔xián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衔,用嘴含叼着。
27.【以】连接词。
28.【志】志向,志气
29.【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30.【欣然】本意是高兴的样子。本句中翻译为高兴地
注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黔qian俦chóu觞shāng赋fù
瓢piáo蔽bì屡lǚ晏yàn戚qī兹zī欤yú汲jí颇pō
朗读节奏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本文赞语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话来赞扬五柳先生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谓大概这两句话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也就是说五柳先生是黔娄一类人物。两句话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使古今两个人物相映生辉。下面“衔觞赋诗”几句用记述与抒情再补一笔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画面上真的活动起来。虽然贫困并不妨碍他心境的悠闲饮酒赋诗自有不可多得的乐趣。这几句也和前面“传”的部分相呼应。赞语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结束说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也就不足为怪了。两句话用或然语气表示肯定尤为妙绝使全篇神韵飘然而远。属于自传。
第二节自“闲补少言”至“欣然忘食”写五柳先生的禀性志趣。接着写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五柳先生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五柳先生没有志趣。但这一节主要是写其“好读书”而善读书。但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与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有关。五柳先生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和那个时代的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三节自“性嗜洒”至“不吝情去留”写“五柳先生”的饮酒嗜好。作者强调他的嗜洒是出于天性而非门阀之士的放荡纵酒自我麻醉。但嗜洒与家贫又是矛盾的他不慕荣利不能摆脱贫困便“不能常得”到酒。这说明他不因嗜酒而失节。至于亲友请他吃酒他却毫无拘束一去即饮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与认真并没有当时所谓名士的虚伪与矫情。饮酒是他在那种时代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此文在艺术上也颇具特色。首先立意新奇剪裁得当。《五柳先生传》是自况之作目的是托空寄意。所以既不能太虚也不能太实。太虚扑朔迷离则失之晦涩太实笔笔写真看即破则索然无昧。开头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不仅立意新颖。而且诙谐有趣。最后用“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两个问句结尾含蓄蕴借余味无夯。全文围绕“不慕荣利”这一主题写了读书、饮酒、安贫、著文等四件事详略得当落笔有致。
其次采用白描手法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作者对“五柳先生”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不仅把他的志趣、情操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且对他的居室、衣着等外在形象也进行了必要的勾勒塑造了一个居陋室着破衣的隐者形象。正因为如此“五柳先生”的艺术形象曾引起后世许多诗人的神往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诗中曾说“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
第三此传行文简洁绝无虚词矜誉。一篇寄托诗人平生理想与志趣的传记在一般人写来免不了要洋洋洒洒地作长篇大沦但作者抓住足以表现人物本质的主要事件仅仅用了一百七十三个字就概括无遗。其用笔之经济实在堪称精炼。
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六“此传即先生自述试把先生行履与此传相印证其一种潇洒奇迈风度宛然恰合。”
毛庆藩《古文学余》卷二十六“真气盘旋纸上不可作文字观。”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摘》卷十“不矜张不露圭角淡淡写去身份自见亦与其诗相似非养深者不能。此在文中乃逸品也乃逸品也。”
锺嵘“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⒈表明隐者心境的句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⒉精神愉悦的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
⒊率真放达的句子①性嗜酒②期在必醉
⒌表明志趣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⒍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①不慕荣利②安贫乐道③率真自然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并且有5棵。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5黔qián娄
战国时齐国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⒈每有会意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⒉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⒊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⒋造饮辄尽
古往到
今创造制造
⒌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有的人
今或者
⒍因以为号焉
古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把用
⒎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今夸奖夸赞
⒏颇示己志
古略微
今很
⒐曾不吝其去留
古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今曾经
⒑亦不详其姓字
古表字另取的别名
今文字
⒒去留
古离开
今与“来”相对
1.以
1、因以为号焉【介词把、用】
2、以此自终【凭借或连词不翻译】
2.之
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
3.言
1、闲静少言【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4.如
1、晏如也【......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像】
5.许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约数左右】
6.其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1以因以为号焉"用",助词
2因因以为号焉表顺承"就"
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字表判断翻译成是
⒈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⒉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⒊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⒋以乐其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1、省略句
因以为号焉。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因以之为号焉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缺少主语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译文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2、倒装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是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文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以乐其志应为“以其志乐”
3、疑问句
无怀氏之民欤一般疑问式
4、判断句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意思是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5、流传下来的成语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