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看见这么一个条微博,有人问:这个像毛球儿一样的可爱物种是什么?
正确答案在这里
按照国际标准,这种狗叫做“北京犬(Pekingese)”,也就是咱平时说的京巴儿,以前在北京特别多人养,近几年确实不常见了。纯种的京巴价贵,咱老百姓自己养的基本都是串儿,以白色居多,跟图上的还不大一样。
这种小型犬胖乎乎的,奔儿头特别大,所以叫“奔儿奔儿”的特别多。小时候在院子里喊一嗓子“奔儿奔儿”,能有七、八条狗蹿出来跟你打招呼。
京巴儿是中国本土犬种,过去只有皇家有资格养,又长得特别像小狮子,所以也叫作宫廷狮子狗。后来京巴儿传到欧洲,在英国培育改良,才成为目前的品种。
1
最古老的宠物狗品种
《道光帝喜溢秋庭图》局部
在唐代,狮子狗(那时候叫“猧(wō)子”)开始出现的史料记载中,杨贵妃就有一只哈巴狗,这只狗还上演了一出“康猧乱局”的“救驾”戏码。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曾有这样一段描述:
“上夏日尝与亲王棋,令贺怀智独弹琵琶,贵妃立于局前观之。上数子将输,贵妃放康国猧子于坐侧,猧子乃上局,局子乱,上大悦。”
就是说唐明皇和亲王下棋,眼看就要输了,杨贵妃见状,连忙放出怀里的“康国猧子”,这狗一顿乱跑搅乱了棋局,间接挽回了皇帝的面子,可把唐明皇高兴坏了。之后“康猧乱局”也就成了取悦君王的典故。
宋太宗赵光义也非常喜欢狗,这位更夸张,竟然常常带着一只哈巴狗上朝。这只狗比太监总管还厉害。上朝前,哈巴狗先立在龙椅边,当朝臣交头接耳时,它便朝下面狂叫一阵,那意思是皇帝要驾到了都不要聊天了。朝堂马上鸦雀无声,之后,宋太宗才从珠帘后出来,显得非常有威严的样子。
2
慈禧,以一己之力决定了狮子狗崇高的地位
清代有两位特别喜欢狗的统治者:一个是雍正,一个是慈禧,这回总算没有乾隆的事儿了。雍正有两只爱犬,一只叫“造化”,一只叫“百福”。别看雍正皇帝在前朝再不苟言笑,回到后院里看见自己家的狗子,也是秒变铲屎官。
为了改善爱犬的居住环境,他曾专门下旨给狗做衣服、用具等。不过从郎世宁的《十犬图》来看,雍正那时候喜欢的狗似乎是细犬,还和狮子狗没什么关系。
《十犬图》
但是,到了慈禧这儿可就不一样了。慈禧以自己在晚清时期超群的影响力,带动了狮子狗的流行趋势,以至于后来北京人喜欢养京巴儿,与慈禧的带动作用有直接的关系。
慈禧曾在紫禁城后花园中养了一千多只狗,它们大都是狮子狗,被称为“御犬”。和雍正这个“汉子”相比,慈禧给狗起名儿可好听多了,尽是一些“秋叶、紫烟、琥珀、霜柿、风、雨过天晴…”这种文艺女青年的名字。而且据德龄公主在《御香缥缈录》的回忆,慈禧给这一千多条狗都取了名字,而且还能分得清谁是谁。比如,“黑玉”是一只全身乌黑的母狗,“乌云盖雪”是一只全身乌黑、只有四条腿雪白的公狗。这两只狗生出了四只狗宝宝,其中一只额头中间有一块白斑,慈禧为它取名叫“斑玉”……
中排左起为瑾妃、隆裕皇后、慈禧、四格格,
地上是慈禧的爱犬。
慈禧对于狗有自己的审美,这一审美直接决定了狮子狗的人工干预效果。她觉得狗的口、鼻要翻起来才好看。于是,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她让太监们在棍子上绑一块肉或者肉皮,然后把棍子拿高去逗狗,狗想吃肉就会去够,不停地用嘴去舔、向上顶,久而久之嘴就会变宽,鼻子也会翻起来。为了让狗的尾巴上卷,慈禧安排太监在小狗初生的时候截去尾巴的末节。为了让狗的耳朵下垂,会在小狗生下来之后,用一种粘胶,将它两个耳朵的尖端粘在一块小石子或几个制钱上,吊半个月或二十天才除去。
这也就是为什么狮子狗传到欧洲的时候,它们后代的外貌慢慢发生了改变,究其原因还是培养方法的问题。
北京犬
作为慈禧的爱犬,具备表演技能也是必须的,能逗老佛爷开心才是它们存在的意义。这可苦了这帮训练的太监们,为了让小狗能给老佛爷作揖,能转圈、站立他们可没少下功夫。为什么啊?老佛爷的狗打不得,万一狗出了事儿,管事儿的太监可是要小命不保,那真是狗主子们啊。
慈禧对狗的宠爱程度可比雍正上了好几层楼。身为慈禧的狗狗们,都是带工资进宫的,吃穿用度比一般人都好多了。清代宫廷专门设立了养狗处,慈禧“御犬”的住处被称为“御犬厩”,它是仿宫殿的式样建造的,只是规模小了十几倍而已。御犬厩的材料用的不是木石而是全部用竹片,还有四位太监专职伺候着。御犬穿的衣服都是黄缎的,慈禧曾颁懿旨命宫中内务府造办处为她宠爱的狗制作漂亮的狗衣。在饮食上,慈禧的爱犬一日三餐主要吃牛羊鹿肉,喝的是鸡鸭鱼汤……真是人不如狗啊。
清绿色海棠菊纹妆花缎夹狗衣
不过,这些狗狗的命运也牢牢地系在慈禧的身上,是死是活都是太后一句话的事情。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为了避人耳目,太后办成村妇,就连精心保养的长指甲都剪了。可即便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连满屋子的珍宝都来不及一一带上,慈禧也没忘了她那些宝贝狗。在慈禧的坚持下,宫里的狮子狗有一部分乘坐头几批轿子和慈禧一块出宫了。剩下来不及带走的那些小可怜,一部分被下令投井,还有一些被当场打死。因为在太后眼里,这些狮子狗即便是死也绝不能落入洋人之手。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归西,她的葬礼办得特别奢侈隆重,走在皇室抬棺队伍最前面的是太监总管李莲英,他年事已高且面色憔悴,手中怀抱着的正是太后生前最喜的小狗“牡丹”,这是一只黄白花色的狮子狗,额前也有一白色点。牡丹,是太后的陪葬品之一。
3
狮子狗的国际影响力
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出逃的时候。在紫禁城的一间暗室内,慈禧的一位姨母和最后剩下的5只狮子狗还在焦急着等待着接她们出宫的轿子。结果没想到等来的是外国兵,这位姨母为了避免当俘虏当场就自杀了,留下了5只小狗,被英国人抢走,带回了国。
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
这五只北京犬中最小的一只被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女王给这只狗取名“洛蒂”,然而因为女王的狗太多了,洛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外四只狮子狗分别被海军上将约翰海勋爵与他的姐姐惠灵顿公爵夫人等领养。
几年以后,有两只狮子狗被藏在两个大箱子里走私出境,箱子上的标识是“日本鹿”。之后还有一些被当做皇室礼品送到了西方,而这些所有的狮子狗就成了西方的北京犬品种的祖先。
狮子狗因为是非珍贵,本来是绝对不能为平民饲养的,但是在《辛丑条约》签定、慈禧太后重返紫城后,太后开始允许其中一部分被当做礼物送始西方的重要人物。
从她的这些爱犬中,她曾挑选了两只分别赠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千金爱丽丝罗斯福和银行家J.P.摩根。这两只小狗于1906年被接纳进入全美饲养者协会,可以说是今天美国所有北京犬的祖先了。
1948年在英国获奖的北京犬
4
京巴儿,那是老北京身份的象征
在八、九十年代,北京养京巴儿的特别多,而且大多数是白色的。那个时候,北京人养的狗不一定是京巴儿,但是养京巴儿的绝对是北京人。这些俗称“京巴儿”的狮子狗,血统已经不纯正了,也被认为是北京犬的一个变种,价格比纯种的北京犬要便宜多了。但是,京巴儿保留下了当年宫廷狮子狗身短而胖、尾巴翻卷的基本样貌。
可能是出身宫廷的原因,京巴儿的脾气不大好,而且特容易吃醋生气,自己把自己气死是常有的事儿。而且因为京巴儿是长毛狗,夏天北京暑热难耐,主人少不了要精心护理,再加上狗本身的身体构造,晚年时多有病痛。更要命的是,京巴儿一有动静儿就使劲叫唤……
基于这些原因,近些年养京巴儿的人越来越少,冷不丁碰上一只,大约也是步履蹒跚没个精神头儿……小区里的狗都有英文名,而那些“球球”、“雪球儿”、“奔儿奔儿”们,也渐渐远离了我们,成为一种属于北京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