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世界站在了一个更加不确定且充满风险的路口。通胀、疫情、能源、战争、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地缘政治、大国竞争等因素,令全球如履薄冰,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不得不在诸多挑战和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谨慎抉择,寻找前行方向。在这一艰难时刻,令人颇感欣慰的是,气候合作仍然是国际交往的重要纽带,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在内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是鼓舞全球各国以及公私各部门团结共进、激励人们对未来信心的重要力量。回到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可持续发展基本议题,也将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课题的重要出发点。
今年以来,遭遇了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等挑战,又面临自身“洗绿”、标准、有效性、正当性等争议,从全球整体来看,ESG投资在盘整中不断深化、扩展。截至2022年11月中旬,全球签约PRI(负责任投资原则)的机构达到5263家,比2021年底增加近800家。晨星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可持续基金流入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仍好于传统基金。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可持续基金净流入326亿美元,尽管较一季度的870亿美元下行62%,但保持了净流入,而同期全球基金整体净流出2800亿美元。可持续基金业绩短期受到挑战,而中长期仍然体现出竞争力。
在高质量发展、“双碳”等战略引领下,中国市场则方兴未艾。截至11月中旬,中国签约PRI机构达到119家,比2021年底增加了38家。有超过20家公募基金已签约PRI。财新数据的统计显示,2022年在地缘政治危机、A股市场下行等利空因素影响下,国内ESG公募基金依然延续了较为强劲的发展态势。2022年前三季度,全市场共计新发53只ESG公募基金,新发产品数量高于去年同期的48只;同时,ESG公募基金管理规模接近30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近500亿元。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也继续提升。据Wind数据,截至2022年8月底,A股上市公司独立CSR/ESG报告披露率超过30%。
为此,今年由财新智库和中国ESG30人论坛组织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编写的白皮书,在继续对ESG基金产品、ESG政策作出盘点和展望的基础上,亦针对中国ESG不断展开和深入的现状,在“怎么做”上作出更多探索,对银行保险业如何开展ESG、ESG评级现状和应对、如何挖掘和完善气候指数等转型金融工具、如何开展企业范围三减排、如何建立可持续领导力等市场关心议题作出针对性分析,并引入企业实践案例,望对进一步推动ESG在中国的应用和落地有所助力,促进ESG成为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工具。
关于ESG30人
中国ESG30人论坛(简称ESG30)由财新智库发起,是国内首家成立并深具影响力的ESG专业交流平台和智库网络,旨在从政策建言、学术研究、行业实践和国际交流四个方面,推动中国ESG发展,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