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少年游戏防沉迷系统,挡不住租号和买号
新京报记者金贻龙实习生何宇
进入暑假,家长张伟发现,16岁的儿子一直在打游戏,每天十几个小时不停手。
“防沉迷系统也防不住,他有各种办法。”张伟感慨道,所谓“办法”,其实就是租号和买号。
根据线索,8月上旬,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游戏公司多年前就已推出防沉迷系统,我国法律也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网游类商品,但在一些电商购物平台和社交软件上的成人实名制网游账号买卖,成了规避“防沉迷”的灰色地带。
“身份识别是网游防沉迷系统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旦未成年人通过灰色交易获得成年人实名认证的账号进入游戏,防沉迷系统便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监管。
除了国家立法、行业守法外,刘晓春认为,家长也应该加强引导,在日常生活中陪伴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当他们有了更多选项后,才更有可能不再沉迷网络游戏。
网店批发“无限制”网游账号
三年前,张伟发现上初一的儿子经常往一款名叫《王者荣耀》的游戏里充值,“一睁眼就开始玩游戏了,一直玩到凌晨三四点才睡觉。”
张伟曾困惑好久,后来才知道,在未成年网游玩家群体中,购买和冒用成年人实名认证账号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即便很多游戏运营商规定账号不可给他人使用。
曾从事游戏行业的小欧透露,电商平台上的账号交易只是冰山一角,更多买卖会通过游戏交易网站进行,“大型账号批发商手中存有上百万个游戏账号,他们通过游戏交易网站出售给小型代理商牟取暴利,一些电商平台上的小号商也会向他们批量买号,一次性买三五千个账号。”
时之沙店铺关于商品描述有一栏使用说明:据文化部规定,购买网游类商品,必须年满18周岁。但整个购买过程中,商家也没有核实记者的真实年龄。
“现在都涨价了,供不应求。”某电商平台上另一个卖家利铭网络游戏专营店(以下简称“利铭网游”)表示。
按照腾讯游戏在服务条款《腾讯游戏许可及服务协议》中的规定,用户不得将游戏账号以任何方式提供给他人使用。
根据小欧的观察,尽管游戏公司明令禁止,但买卖账号的乱象在游戏圈一直存在。以前,游戏交易平台上的大部分账号都销往了游戏工作室,其次才是未成年人。近些年,游戏公司加大了对账号交易的打击力度,但账号买卖仍然以“游击战”形式存在。
腾讯卫士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4月,共打击违规账号超过18万个,游戏类交易诈骗举报量上涨明显,在商品账号交易、虚假充值、游戏代练、解防沉迷、游戏外挂五种类型中,商品账号交易诈骗举报量最多,占51%,诈骗的经典套路就是以低价的幌子引诱无收入的学生族。
记者在时之沙店铺下单租号后,商家立即发来一个“上号器”软件的下载链接,并提供了一个专属“解锁码”。
商家叮嘱,“近期为了避免出现设备锁、卡验证码,必须使用上号器上号。”店铺的《租号须知》还提到,上号期间,如出现人脸识别与防沉迷,请联系客服处理。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还观察了多家租赁“已认证”网游账号的店铺,租号流程大同小异——只要通过一款“上号器”软件解锁,未成年玩家就能轻松绕开“实名制”关卡。
但租号只能解一时之渴。16岁的高中生小杰是《王者荣耀》的多年玩家,他直言,身边很多同学都用父母的身份证号进行了实名认证,但他的父母不同意,一年前,他花几块钱,干脆买了一个“永久账号”。
小杰所说的“永久账号”,是指该账号的身份认证信息为成年用户,在游戏中不会受到针对未成年用户的限制和监管。“相当于我们借成人的号在玩。”小杰说。
换绑流程并不复杂:买家给卖家提供自己的手机号,按照卖家提示,很快就能完成“换绑”。
“人脸识别”黑产钻“实名制”空子
这条产业链上,账号买卖只是冰山一角,在利益驱使下,更有黑产人士为未成年网游玩家提供“过脸”服务。
在转转平台上,卖家讯讯网游则表示,如果被系统抽中进行人脸识别,到时候随便找个满18岁的人刷脸即可。
这番话,实际上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部分网游“实名制”存在一定漏洞——只认身份证号,不认人。
在体验手游《植物大战僵尸2》时,记者从网上找到了一份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大全,随机填入其中一串身份证号码,系统显示“已实名认证”,就这样顺利进入游戏,持续玩了2个多小时,未受到未成年防沉迷系统在线时长限制。
“实名制”流于形式,社交平台上由此催生出大量黑产人士。
外人很难读懂“人脸”黑产圈的“语言系统”。据知情人士介绍,“料子”就是用大头照制作出成品视频,“毕业”则是指年满18岁。“他们专找那种快要成年的人来过人脸,收料子、修图等环节都有专人来做,还通过代理一级级往下发展。”
该群的黑产人士小明称,他收的“料子”一般都用来过游戏人脸,自己卖渠道,首次收费80元,后续服务20元。“我自己做一单赚60多(元),没头的时候就收别人的,一单(赚)30多(元)。”
除了卖渠道牟利,小明还出“技术”。“588元包一套,一部三色手机,自动卡色软件,一天上手。”为展示实力,小明推荐记者加入他的“千人客户群”。按照他在群里的说法,过脸当天显示未成年,第二天八点自动成年,或者凌晨改密,点链接刷新成年,成年后无限制玩。
为了维持客源,小明需要不断寻找即将成年的“人头”。当记者对此表现出兴趣后,他开出条件——每个人头给予200元酬金,“发名字和身份证号,到时候配合扫脸就行。”当问及更多过脸细节时,小明变得谨慎起来,“这个你别管,你还没到这一步。
身份识别成“防沉迷”关键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21年7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玩游戏仍是未成年网民的主要网上休闲娱乐活动之一。
在网游玩家中,未成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他们身心尚未健全,综合判断能力较弱,容易在游戏世界里迷失自我。因此,防沉迷系统从2007年正式在我国投入使用以来,一直被赋予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待。
我国近年来也在不断加码监管措施。国家新闻出版署在2019年10月25日印发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中,除了规定账号实行实名制度、严格控制未成年人游戏时段、时长外,针对未成年玩家的付费服务内容也有明确要求,比如,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
游戏公司也在技术上加强举措。如腾讯游戏健康系统正式上线“零点巡航”功能,旨在对夜间游戏超过一定时长、实名为成年人的账号进行人脸重点筛查。凡是拒绝或未通过人脸验证的,将被当成未成年人,纳入腾讯游戏健康系统的防沉迷监管并踢下线。该功能目前已在《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超过60款产品上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防范技术在升级,可一旦未成年人通过灰色交易获得成年人实名认证的账号进入游戏,防沉迷系统便难以对游戏时段、时长、充值消费金额进行全面监管。可以说,身份识别依然是防沉迷系统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同时按照规定,6月1日前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须全部接入这一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
此外,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于7月28日发布的一项公示显示,《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认证技术要求》拟列入新闻出版业2021年第一批行业标准立项计划。这意味着,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认证将迎来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