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氏历史源远流长,几乎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开启文明的时代。先秦时期覃姓族人主要活动于河南地区,后由北方迁徙南方,至宋朝时覃姓已成为广西的著名大姓,约占全国覃姓总人口的65%。覃姓族人迁徙入桂后,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影响,勤俭度日、耕读传家,扶危济困、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俊彦辈出,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甚至献身于国家民族之大义。来自我市兴业县的覃震声烈士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22年底,覃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139786人。玉林覃氏族人坚守“勤耕好学,创业梦圆;竭诚报国,裕后光前”的家风家训,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覃氏图腾
【释义】《说文》:“滋味深长”。覃像酒盈樽,说明覃是表示“装有好酒的坛子”。据《姓氏考略》载,“夏有地名覃怀,居者以地为氏为覃氏。”“覃怀”是地名,今河南温县周围为覃怀,夏称覃地,秦汉称河内郡,唐宋称怀州,元以后称怀庆府。“覃怀”字意来自甲骨文中的解释。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壶)。“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壶的盖,西下的“曰”是酒壶的大肚,“十”字底部为尖状,插入地中便于存放。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怀氏,其后以部落名为姓,称为覃怀氏,后简为覃氏。
得姓始祖
覃氏始祖为伯益。相传伯益出生于“东夷”,是跟随大禹治水中能力很强的人之一。他长期在覃怀地居住生活,根据古人以地名命氏的习俗,他自然成了覃氏或覃怀氏一员。他是炎帝的昆孙,又是黄帝的外昆孙,具有双重皇族身份,为舜、禹两朝大臣。他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有很多贡献:一是驯鸟兽为禽兽,开创了人工饲养畜禽的历史;二是教民掘进而饮,开拓了人类饮水、灌溉新路;三是将南方稻种引到北方教人种植,结束了北方无水稻的历史;四是协助夏禹治水,降服了水患。由于这些盖世功德,他得到舜帝的嘉奖,赐姓为赢,并封为虞官,后又被推选为夏禹帝位的继承人。
语言习俗
玉林市辖区内覃姓族人所操语言以桂东南粤语、客家话方言为主。
覃姓人口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22年底,玉林市辖区内覃姓户籍人口为139786人。
家风家训
敦亲睦族,
孝悌为先;
积善修德,
戒奢崇俭。
和谐邻里,
礼让恭谦;
贫不失志,
富则慷捐。
谨婚慎嫁,
家和丁添;
遵纪守法,
进退担当。
勤耕好学,
创业梦圆;
竭诚报国,
裕后光前。
覃姓渊源
覃氏的产生与中国最古老的姓氏同步,其历史源远流长。我国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覃”的记载。那么,覃氏一族究竟根在哪里,源在何方呢重庆大足县《覃氏家史》说覃姓“始于春秋,根底覃怀。”广西邕宁县《覃氏源流》中说:“考查皇覃氏姓源于覃怀。”广西上林、马山、容县等县《覃氏族谱》认为“覃姓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覃怀古国,在今河南武陟、沁阳一带。”新近考证,覃氏肇基于上古时期的覃怀古国,具体地点在现在的河南温县。温县在历史上属于覃怀古国,覃怀氏肇基于此,在此发祥。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覃氏一族,根在上古“覃怀”,源于河南温县。
覃姓一族根在上古覃怀,源于河南温县,伯益系覃氏肇祖第一人。据史料记载,“伯益、人名,舜臣,佐舜驯乌兽,赐姓赢。”又说:“尧时有伯益者,佐禹治水。水土既平,舜命作虞官、赐姓赢。”从以上记载可知,伯益是少皋的后裔,他继承先祖之职,当上了东夷族部落的首领,并且佐禹治水。这些都与覃怀氏,皇覃氏的历史十分吻合。可以肯定地说,伯益是随禹治水的覃怀氏部落的头人。古代部落首领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所以说,伯益不仅是东夷族部落的首领,也是覃怀氏的头人即覃氏的肇祖。
说到伯益,不能不涉及到“皇覃氏”。《湖南覃氏三续谱·序》云:“吾族自因提纪皇覃氏肇姓。”广西《容县覃氏族谱·姓辨》云“按上古有皇覃氏,出因提纪。”另据《覃氏得姓缘起及历史人物志略》云:“我覃氏自皇覃氏而后,系演天潢家称阀日:‘及禹有天下,封其后于覃怀,曰覃怀。即书经覃怀底绩之地也。’吾族以覃为姓,盖本于此。”直到5000多年后的今天,各地覃姓族人还有不少户在祖先神龛上仍然书写着“皇覃氏历代祖先考妣之位”十一个大字。
覃氏一族经过了覃怀氏→皇覃氏→墨胎氏→孤竹氏→有竹氏→谭氏→覃氏的漫长历史演绎过程,又经多次迁徙,子孙瓜瓞延绵,流布华夏,士丁亦众,聚居于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区,散居于全国各地和世界部分国家地区。居湘、鄂、川、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区属土家族;居广西的属壮族,居海南的属黎族,居西藏的属藏族,居住四川梁山的属彝族,居云南的属傣族和仡佬族,居住其他各省、区的属汉族。覃姓一族现已发展成中华民族中拥有数百万人口的泱泱大族。
在玉主要宗支的分布情况及迁徙路线
玉州区覃氏主要宗支
玉州区主要有覃镇题和覃英两大支系。玉州茂林覃氏族人明朝初期从广东高州府信宜县硖口所风垌村樟木社迁到北流二厢雷蛤村,明朝中期部分覃氏后裔又从北流二厢迁移到茂林屋头冲。之后又有部分分支从屋头冲迁到水军塘村。玉州区大塘镇苏烟村覃氏从北流市大里镇宦田村迁来;玉州区名山街道名山社区腾杨村覃氏从兴业县龙安镇柑坡村迁来。
容县覃氏主要宗支
容县是玉林市辖区内覃氏人口聚居的大县,主要有覃莫(英)、覃容锡、覃应怀三大宗支。覃莫(英)是容县该宗支的最早入乡始祖,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从平乐府富川县龙门塘奉调到容守御,后落籍容县。覃容锡宗支先祖从平南县迁来,至今已传至31代人。覃应怀宗支散居于容县松山镇各地,今以其为容县入乡之祖。
北流市覃氏主要宗支
北流市覃氏祖源和传承世系较清楚的主要有两大宗支,即覃莫(英)宗支和覃弘宗支。覃寿为覃莫(英)第五代孙,是北流市覃氏最早入乡始祖。覃弘宗支北流覃正坤支系,当年,覃弘奉旨到粤平乱,事平后落籍广东化州,其后裔第十代覃正坤先是从化州甲隆迁移至白石定居,后又迁移到陆川沙坡寨地、北流火烧桥、六靖镇及山佳口等地居住,至今已传承25代。
陆川县覃氏主要宗支
根据陆川县覃氏族谱资料,陆川县覃氏主要有四个支系,即覃莫(英)支系、覃弘支系、覃通支系和覃成龙支系。
博白县覃氏主要宗支及传承世系
兴业县覃氏宗支
兴业县是玉林市覃氏人口较多的县,约有3.5万人。主要有覃仲文宗支、覃廷钦宗支、覃英宗支、覃长茂宗支等四大宗支。蒲塘镇陈关村覃族,则是从桂平罗秀长塘表迁延而来。
福绵区覃氏宗支
据福绵区当地族谱记载,福绵区主要为覃五四宗支后裔。覃五四生于清康熙年间,原籍湖北荆州,年青时因家中遭难而南逃广西,初入粤西藤县,后又辗转容县,再迁到博白,其后裔从博白迁居至现在福绵区沙田镇。
本姓人自评自语
覃氏作为泱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开枝散叶,遍播华夏。
广西覃姓的祖先从全国各地迁徙入桂后,勤俭度日、耕读传家,共济乡里、俊彦辈出。宋朝景德进士、御史中丞覃庆元,为人稳健,遇事敢于发表意见,举朝服其公正;清朝高级将领覃守正,在云南领兵数万,后卒于戎马征战中,诰封武显将军。当代杰出精英有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覃应机;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覃日飞;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覃瑞祥;现任深圳市市长覃伟中(曾是广东省最年轻的副省长)等等。他们为臣者尽忠守节,为文者传道授业,为武者冲锋陷阵,为官者勤政为民,是覃族的光荣与骄傲。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覃姓历代名人8名。“我姓覃我骄傲,世界覃氏一家亲。”古往今来,我们祖宗流传诸多优秀传统,是我们覃氏后人的信心源泉、精神命脉,是我们覃氏文化的“根”与“魂”。希望我们千千万万覃氏后代继承好这些传统,遵纪守法,奉献家国,用自己智慧的心田、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建设好我们这个大家庭,光宗耀祖、光耀门庭。
作为广西覃姓家族后裔的一员,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时刻警醒自己要遵从祖训,崇文尚武,勤奋好学,把祖先们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秉承广西覃氏忠孝美德、诚信和谐的人文精神,融入时代精神,服务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实现“中国梦”,是我们广西覃姓宗亲的夙愿和追求。
(原玉林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投资促进局局长,玉林市二级巡视员覃展西
玉林市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覃祖敏)
专家点评
年幼时,就喜欢诵读《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其实,我国的古今姓氏已不是以百计,而是多达两万两千多个。在这个姹紫嫣红的姓氏大花园里,覃姓是艳丽惹目的一枝。
覃姓族人先秦时期主要活动于河南地区,后由北方迁徙南方,至宋朝时覃姓已成为广西的著名大姓,约占全国覃姓总人口的65%。在历史上,不管士农工商,各行各业,覃姓杰出人才都很多,他们的事迹已成为覃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的兴业老家就出现了一位革命先驱覃震声,他在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中英勇就义,眼下他已走进了我正在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葵山,你去啰嘟》当中,其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将通过艺术形式激励更多后人。
可以说,姓氏文化在中国是颇受重视的,它往往融合于人们的宗亲活动中,或认祖寻根,或合建宗祠,或联宗祭祖,一些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已成为增强一定族群凝聚力的桥梁和纽带;而且这一族群又往往具有一定的家训家规,作为他们的行为规范或精神引领。在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充分利用姓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每一代族人都要继承和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融入当下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玉林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金田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李参天)
家族名人
覃英(莫),明朝应征平叛有功,洪武年间奉调守容州(今容县),由百户升正千户,诰封武靖将军。其后裔九人被诰授将军,有“一门九将军”之誉。
覃猛,兴业县人。自幼精通诗书,娴熟武艺。明成代年间,奉命征剿两广诸夷,先平乱于广东,后转战梧州。功成后参加兴业县治乱。因屡平贼寇,累建功勋,蒙上准奏,诰封兴业县南门楼狼总,授予狼田,供养狼兵,以遏乱萌。
覃克振,容县人。少负大志,从戎入云南,因功擢升保同知职。清光绪年间,历任罗次令、安平厅同知。曾奉命赴越抗击法军,以运粮功晋阶知府加三品官衔。后又因平乱保境有功,获朝廷赏,赐号“谋勇巴图鲁”。(“巴图鲁”是清朝褒奖军中将领的一种称号,意为“勇猛”,“谋勇巴图鲁”,意为“智勇双全”)。
覃廷芳,容县杨村乡踏田村人。1927年12月25日生。1945年冬容州中学毕业后进上海军医大学,旋到美国依阿华大学药物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该大学教授,在主持药物研究所工作,带博士研究生的同时,从事防治艾滋病、癌症、高血压、关节炎等多种药物的临床试验研究,在国际药物学界享有盛誉。
覃朝锋,博白人,1930年生,教授。1955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地理学系。长期从事植物地理学与生态环境学的教学科研,专长植物分类与生态环境。先后参加承担国家和地方研究项目64项。其科研成果获广东省科学大会优秀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广东省高教厅二等奖,荣获广东省高等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
覃国光,兴业县人。1932年生。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教授,曾参与我国核小动作艇研发事业。
覃善彰,兴业县人。中国国防委员会委员,“两弹一星”高级工程师。
民族文化信仰铸就家族精神之魂
爱家爱国构筑“精神高地”
覃氏的族训中,“竭诚报国裕后光前”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内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覃氏这条族训,是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升华为一种更深挚、更深刻、更深厚的信仰的体现。
据覃氏宗族学者研究考证,覃氏起源于河南省一个名叫覃怀的地方,因地名覃怀而得名。当时,黄河泛滥,洪水咆哮,民不聊生。大禹奉命组织民众治理水患,来到覃怀,伯益带领当地覃氏部族协助大禹。在黄河中游的水患得到治理后,大禹带领伯益部族继续南下。覃氏也跟随大禹治水而离开故地。他们为民族利益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先是辗转来到浙江会稽等地,后来随着人口的繁衍增加,自然灾害、社会动乱或随军出征等原因,开始四处迁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经历磨难,不断发展,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毅力、一往无前的勇气、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困难的魄力。这些,也构成了覃氏宗族的精神之魂。
在抗日战争时期,覃氏许多优秀儿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奔赴前线,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很多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覃氏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影响,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为反抗封建压迫,抗击外来入侵,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翻阅玉林各个县(市、区)的覃氏族谱,发现无论是新中国建立前,还是新中国建立后的覃氏族规里,都有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条款和内容,体现了覃氏后人身上所有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
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族群
覃氏后人拥有着勤奋进取、奋发有为的优良品格,是一个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姓氏。纵观覃姓发展的历史,自始至终都秉承着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
“勤耕好学,创业梦圆”,是覃氏族训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短短八字,看出了覃氏族人身上勤勉读书、崇尚文化的优良传统。其子孙焚膏继晷,发奋攻读,以致人才辈出。勤学苦读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覃氏族人执着于此道,并孜孜追求之。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覃氏人在各个领域中都涌现出不少杰出人才,他们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兴旺作出了重要贡献。
容县人覃廷芳,1945年冬容州中学毕业后进入上海军医大学,之后到美国依阿华大学药物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从事防治艾滋病、癌症、高血压、关节炎等多种药物的临床试验研究,在国际药物学界享有盛誉。博白人覃朝锋,1955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地理学系。长期从事植物地理学与生态环境学的教学科研,专长植物分类与生态环境。先后参加承担国家和地方研究项目64项。其科研成果获广东省科学大会优秀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广东省高教厅二等奖,荣获广东省高等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覃善彰来自兴业县,中国国防委员会委员,“两弹一星”高级工程师。北流人覃伟,研究生学历,高级畜牧师,现任桂林大发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其公司利用桂林优良品种“九屋乌鸡”成功培育出“大发乌鸡”“大发铁脚麻鸡”,获自治区科技成果奖。
在覃氏每一位名贤的成长和建功立业的过程,都闪耀着历代覃氏人的人生智慧与家国情怀。从中能看出覃氏宗族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也锻造出了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让宗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
一个个覃氏先辈怀揣梦想、奋力起航的故事,也是覃氏宗族的文化传统、价值信仰、审美情趣最生动的展现,凸显了覃氏人对杰出英才的人生价值和生活信仰的礼赞。这也是对民族文化独特精神气质及生存智慧的讴歌,让人体认到民族文化的人文力量和对共同体价值的一种深深认同。
覃氏宗族能拥有不断发展壮大之果,正是缘于此之因。
推崇儒家“八德”铸就宗族之魂
覃氏后人千百年来,始终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望者。在他们身上,闪光着真、善、美、孝、爱的美德。儒家推崇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八德”,也承载于覃氏各宗支的族规族训里面。
2014年,覃氏成立广西弘勤文化研究会后,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扶危济困、团结互助、热心公益、好善乐施的良好风尚作为研究会的重要工作任务。在广西弘勤文化研究会的带动下,广西各市县的覃氏宗亲会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蔚然成风,而且逐步常态化,形成了帮扶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广西弘勤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企业家覃信,多年来一直坚持捐助善款,用于当地修建公路、扶贫、帮困、济危、助学、捐医、资助公安天网工程及政府城乡清洁工程等公益慈善事业。2012年出资48万元人民币,购买一辆大巴车,专门用于免费接送玉林“两区五县市”的“肾透”病人到医院进行治疗,每年累计接送病患超过1万人次,每逢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坚持对家乡7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慰问。
像覃信、覃冠华这样践行着儒家“八德”的覃氏后人还有不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信仰,已深深扎根于覃氏人的内心。他们用民族文化信仰,铸就家族精神之魂。他们胸怀修身、齐家与治国的大志,用行动演绎着覃氏先辈们的人生大智慧,并将忠孝节义、修身立命、勤治家业、诚实守信、家国一体等良好家风深深地镌刻于胸中,代代相传。这,就是覃氏宗族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