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诬:当提到“动物保护”,我们在说什么?

引言:在高校环保社团浸淫多年,在环境伦理上,我很多时候也不讳言一定程度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所有动物自有它们存在的理由1,不因人的需求(包括物质供应或是精神慰藉)才被赋予价值。然而随着阅读、学习的增长,我还是很愿意站在人类中心主义角度去解释:保护动物的实质,是在保护什么?

我发现在环保圈子以外的大家,往往对“动物”“动物保护”的概念很含混,更主要的是没明白“动物保护”在不同的领域,指的究竟是什么。保护生物学博士李彬彬也无奈过:“很多人可能都有的一种固有思维,无关对错,他们觉得保护研究就是去保护所有的生命。但其实我们不是兽医,也不是救助站。保护研究的目的也不是拯救每一个生命,它针对的是生命的一个集合,而这个集合可能是一个物种,可能是一个生态系统,也可能是更大的、所谓的生物多样性。”(这里特指野生动物的保护)

当然,本文也不指望能一言止讼、一锤定音,但起码向大家提供多个面向的信息,尤其是环境伦理、保护科学方面的信息,增进了解,减少误解,廓清情绪,总没坏处。

参考资料:

1.《世界野生动植物日|长得丑的动物不值得被保护吗?》(张伯驹,TEDxGuangzhou,2021)

什么是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简单地理解,就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法否认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自然环境”和“人化环境”是两套概念(当然二者并非截然黑白地割裂,还是有相互渗透的部分)。相应地,对待以及保护“野生动物”和“驯化动物”,便应采用不同的伦理。

对于驯化动物保护,则侧重于保护动物个体的福利。关于动物福利的具体内涵,还因应驯化目的不同(肉用、役用)而进一步的细分。整体而言主要包括:反对虐待,减少不必要的死亡,减少死亡(屠宰)时不必要的痛苦等。保护驯化动物,更多是出于针对其“属人性”而采取的“人道主义”。

2.《环境伦理学中的事实与价值之辨》(裴士军,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

为什么保护野生动物?

虽然环保工作者的宣传口号里,往往是为了地球、守护生灵,靠近于非人类中心的观点,那更多是提供一个更高的道德位置。但,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保护生态环境,不过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谈不上道德高尚。地球45亿年来经过的风浪太多,地球上的生物霸主灭绝了一波又一波,真正在乎的是人类,只有在环境不变,或者变化缓慢而可预测的时候,我们才能安心进行其他人类活动3;如因人类改造自然而造成环境动荡,地球倒是无所谓,人类自己受不了。所以我们才需要尽力维持环境的稳定性,维持生物的多样性。而且,在疫情肆虐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降低遭受到致命病毒感染的危险,保护好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的重要不言而喻4。

3.《世界动物日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Ent,果壳,2015)

4.《为什么需要遗传多样性?它能对抗病原体感染》(昀皓,果壳,2014)

如何有节度地利用野生动物?

其实在今天,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有《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的法律加持,还有习近平总书记“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指导思想护航,原则性的野生动物保护,在舆论空间基本没有异议。

人类固然不能肆无忌惮地掠夺野生动物,但也不可能完全停止对野生动物的所有利用。现实是个连续谱,即便可以“灰度认知”,往往最终还是需要“黑白决策”,现有法律法规为每个物种画出明确的线:国家级保护动物分为一级和二级,外挂一个“三有”,华盛顿公约物种分为附录一、附录二和附录三。然后名录之内,可否以圈养代替保护?名录以外,又如何“合理利用”?稍微普适一点的标准,是“无悔”原则5:利用一个物种,需要让它可以恢复。而在缺乏严格评估、也没有明显趋势的时候,“保持现状”就可以成为我们的默认目标。

5.《点翠的思考:保值、升值与野生动物保护》(Ent,果壳,2015)

从经济角度去保护濒危物种?

有一种观点大概很有市场:没有买卖就没有延续,依靠市场机制来维系物种不灭绝。

但这牵涉两个问题:

一是保护野生动物的目的,是保护基因多样性。经济养殖对保护基因多样性不能说完全没有作用,但很有限。效果上事倍功半,动机上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6。经济养殖中难免的,养殖个体的野放或逃逸,还会污染野生种群基因库,这种情况在动物驯化历史上所在多有72021。由于环境污染和栖息、洄游地的破坏而导致的物种濒危8,终止污染、停止破坏才是当然的治本之策。

6.《重点保护这么多年,野生娃娃鱼反而要灭绝了?》(Ent,果壳,2018)

7.《骑白马的,除了王子还有谁?》(翼狼Elang,物种日历,2018)

8.《是什么让这里曾经的百万匹角马停止迁徙,减少到260头?》(PennyvanOosterzee,果壳,2018)

二是若想通过人工养殖、繁育来实现保护,必须要同时满足系列条件,否则都会导致“合法”的市场中充斥野生个体,进一步威胁野生种群。这些条件包括9:

a.养殖产品被广泛认可和野生产品有同样的作用和疗效。

b.养殖产品的出现不会扩大市场需求。

c.养殖产品性价比更高。

d.养殖个体不需要从野外补充。

上述条件只要有一条不符,就会形成一边“合法”养殖,一边犯禁捕猎的温床101112。

9.《拿圈养的活熊取胆,来保护野外的黑熊?别做梦了!》(张孟冬等,物种日历,2019)

10.《放开买卖野生动物制品禁令,能够打压走私盗猎吗?》(Ent,果壳,2018)

11.《解禁虎骨犀角入药,对老虎犀牛来说意味着什么?》(Ent,果壳,2018)

12.《深夜2点的交易!国家的禁令,岂能无视!》(央视财经,2019)

13.《从捕鲸到赏鲸——大翅鲸离我们还有多远?》(千野youko,物种日历,2018)

人类对于野味的执念

为了人类的菜篮子,经济养殖动物是必要的,但那不是为了保护野生物种资源,不应以保护为名打掩护,真正的保护还需要其他措施。但若说“因为吃不上合法养殖的,就去违法吃野生的”就属于强盗逻辑了。

当然,讨论基础不在于回溯人类茹毛饮血的文明史,不在于特殊情况下的荒野求生,也不在于至今保留渔猎传统的少数民族——从自捕自食到产业运作,存在质的变化——而在于当下,现成的驯化动物养殖、植物/农作物种植足够人类健康生存所需有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又是另一回事)。寻求野味,纯属口腹之欲,早已不能作为维系生存的借口。

至于为什么国人偏好食用野味的执念,宋金波14归纳过3个源流:一是文化传统,二是食用需求,三是药用需求。付一夫15也总结了3点原因:一是虚荣和猎奇,二是迷信“野性”,三是人类征服欲作祟。

14.《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放下吃野味的执念》(宋金波,腾讯大家,2020)

15.《戒不掉的野味,到底有什么好》(付一夫,一夫当观,2020)

其中“食用需求”前面已有述及。

至于“药用需求”“野性迷信”值得另辟一节来说,“人类征服欲”更要放到本文最后一节探讨。

在疫病流行的时代背景下,食用“野味”带来的风险也不用多说,如还有辩解,无非是争持:这种病毒还是那种病毒,这种野味还是那种野味,而已。

常见野味普遍分布广泛、具备重要的生态功能,属于基石物种,但是都没有足够的保护级别,多数为三有物种,或者没有任何保护级别;这些物种或多或少都存在合法养殖的情况,而非法捕猎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对它们的猎杀、食用的违法成本较低,违法面积大、执法难度高;何况生态基础被破坏是当前面临现状的一个大前提16。禾花雀(黄胸鹀)的例子17说明,在贪欲和商业利益的结合带动下,一个物种从无危到极危只需要13年,而2021年2月5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才迎来问世32年来第一次调整……

好在,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好在,《野生动物保护法》正在修订。

16.《这十种野味好吃吗?人得LOW到什么程度才会见啥都想吃啊?》(宋大昭,猫盟CFCA,2020)

17.《中国人只用13年,就把一种随处可见的鸟儿吃到了灭绝边缘》(Ent,果壳,2017)

野生动物并非药物

食用野味的药用价值,其理论根据基本来自民间医药,所谓“以形补形”“吃啥补啥”,迷信“野性”所表征的生命活力。所以,民间医药文化越发达、越有影响力的地区,特别是华南等地,食用野味就越普遍。反观中国东北、西北,食用野味很大程度是游牧民族传统的延续,在肉食需求消失的情况下,食用野味的现象反而少很多。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18.《共建野生动物友好型医药的未来》(世界动物保护协会,2021)

动物由野生到驯化,经历了什么?

毫无疑问我们身边所有的驯化禽畜:家马、家驴、骆驼、家牛、水牛、家牦牛、家山羊、绵羊、家猪、犬、家猫、家鸡、家鸭、家鹅……都由千万年前的野生动物驯化而来:欧洲野马、非洲野驴、野骆驼、原牛、野水牛、野牦牛、野山羊、欧洲盘羊、野猪、狼、非洲野猫、原鸡、绿头鸭、雁……动物驯化,无非就是“人类为了动物某方面的价值而对其进行在饲养条件下的繁育”,核心在“人工繁育”。原始人的驯化动物的历程,动辄以数千年乃至上万年为尺度,可说是一部血与泪凝聚成的辛酸史。

并非所有动物都能被驯化19:绝大多数野生动物面对人类会产生强烈的应激性;不少草食动物,尤其是成年雄性个体的领地意识很强,无法大规模的饲养管理;许多动物具有相对固定的繁殖模式,即对繁殖期间的环境条件、性别比、交配次序等均有一系列要求;有些动物幼崽的繁育需求更异常复杂。由此反观,适合驯化且于人类有利的物种可谓凤毛麟角。

而在驯化的过程中,人们必须不断地从野外获得种源2021,这种不断的索取,加之野放驯化个体,对野生种群的基因污染,使得很多野生动物抵挡不住攻势,纷纷败退。因而,驯化动物的野生祖先或者近亲大多过得不太好(当然也不绝对),像野马、野驴、原牛、欧洲盘羊等,或野外灭绝,或被IUCN评为极度濒危。

19.《为什么老祖宗就不能多驯化点动物?你以为驯化很容易吗?》(王翰臣,果壳,2020)

20.《都有驴可骑了,还找什么马啊》(何长欢,物种日历,2018)

21.《傍上牦牛这条“大腿”,人类才得以在青藏高原立足》(山子,物种日历,2018)

驯化?驯服?关于动物表演

有个重要概念需要辨析:“驯化”与“驯服”,在舆论场合往往混淆。如前所述,动物由野生到“驯化”,是以物种为单位,经历的是以数千年乃至上万年为尺度的历史,以累代选育筛选有利基因;而“驯服”,则以个体为单位,所经历也不过两三代个体的寿命,主要通过正负向强化(萝卜和大棒)使它们的行为屈从。最常见的例子,如大象、狮子、老虎、熊、猴子等马戏团常客物种,始终没有被人工驯化,只有被驯服的个体。所以虽然它们是人养的,但仍然属于野生动物22。相比驯化动物,它们野性难驯,又缺少对人类的依从性,所学的“节目”又常常违背各自的天性,因此需要更多的强化训练。于是乎,我们就常常看到那些残忍异常的训练过程,这正是动物表演最让人诟病的地方(至于名副其实的“马”戏,则不在抵制表演之列了)。

某些马戏的支持者认为,动物表演也是对动物的保护。但在现代的保护生物学当中,保护一种生物并不止是保证它不消失,而是要保证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存续,而保护生态系统就是保护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上看,只把一群老虎、狮子养在马戏团里,它们几无可能返回自然,也无法通过饲养来保护它们栖息的环境,这是毫无保护意义的232425。

22.《为什么要反对动物表演?马戏团养熊跟普通人养狗,有区别吗?》(花蚀,果壳,2017)

23.《大象旅游业背后,被损害的它们和他们》(HilaryCadigan,果壳,2016)

24.《微笑天使?你在国内海洋馆看到的海豚,或许就来自海豚湾!》(瘦驼,果壳,2016)

25.《泰国虎庙黑幕大起底:你所以为的天堂,只是一座巨大的“虎肉罐头厂”》(岳汉,泰国网,2016)

那都不该去动物园了?

训练野生动物表演固然残忍,那如何看待动物园的存在呢?我同意果壳主编花蚀老师的话:“动物园是一个有原罪的地方。它毕竟剥夺了动物的自由。但动物园在现代的社会里,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地方。现代动物园有三大目标:第一个是保护珍稀动物,留下它们的血脉,通过人工繁殖增加它们的数量;第二个,是增进我们对动物的认识,尤其是行为学上的认识;第三个,是给公众进行自然教育。一个动物园,如果做不到三点,是不配成为现代动物园,也无法面对自身原罪的。”26

判断一座动物园好还是不好27,最重要的一点:能否看到动物的自然行为,即能否给动物提供更加丰富的环境,给予动物更符合野生原始的状态。以避免动物出现不自然的行为,包括:绝大多数情况下模仿人类、和人类互动的行为,单调、重复的刻板行为。

在这方面,住房城乡建设部2010年以来先后制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园管理的意见》和《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要求动物园切实保障动物福利,对动物饲养环境、防治救护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要求不得进行动物表演、避免动物受到惊扰和刺激。

26.《有哪些动物园里的动物,过得比较悲剧?》(花蚀,果壳,2017)

野生动物不是宠物

并不是一切群居动物都有可能驯养成伴侣动物,包括各种被刻意拟人化的猿猴,“只不过是大猫”的各种大型猫科动物,甚至包括和家养犬属于同一个“种”之下的各种狼,都不适合、不应该被当作“宠物”来饲养。满足“高服从性”和“低攻击性”两个条件的,适合作为伴侣动物的物种,都已经被驯化了28。至于“异宠”,请把它们留在大自然吧。

补充一句,在2021年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有很多常见的笼养观赏鸟和蛇类等升级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包括鹩哥、百灵、画眉等常见“笼养鸟”。需要层报省级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才可以利用、饲养30。

28.《一切群居动物都有可能驯养成伴侣动物吗?不是》(翼狼Elang,果壳,2015)

29.《让“异宠”留在大自然,而非成为人类的玩物》(自然之友文摘,2019)

30.《市民们注意了,鹩哥、画眉将不能随意养了!》(平安潮州,2021)

31.《狂野之心——异域宠物贸易的残酷现状》(世界动物保护协会,2019)

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科学

总有人会抬杠,动物园科普也会伤害动物,科学研究也会伤害到动物,难道科学研究也不要了?

一方面,如白老鼠等实验动物多数都是精心选育的驯化物种;另一方面,国家科技部先后出台《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GB/T35892-2018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当今大部分研究院校都会有严格的动物伦理福利审查:对待动物要符合“3R原则”:

替代(Replacement),尽可能用别的方法替代动物实验;

减少(Reduction),尽可能少的使用动物;

优化(Refinement),改进实验方案减轻动物的痛苦。

“我们可以选择去在意每一条生命,但是有可能我们会错失去拯救一个物种命运的机会。所有的保护建议,所有的拯救措施,都是要基于数据之上的。没有这些研究和数据,当我们再去跟其他的利益或者决策相博弈的时候,可能就只剩下情怀二字。

“但这意味着经过这些研究之后,我们会去适应,或者渐渐不再去感到难过吗?不是,下一步我们想的却是怎样带着敬畏的心情去研究它们:怎么样去科学地设计取样的方式,更好的用最少的数量证明一个问题,怎么样减少动物的痛楚,或者它们死亡的痛苦。

32.《老师,我不想因为我的研究让它们失去生命》(李彬彬,物种日历,2018)

什么是动物福利?

可能有人已发现,当我们讨论到既成事实的,被人类利用(包括劳役、表演、展示、科研)的野生动物个体,所采取的态度已不仅是针对野生动物种群的“不侵犯”,而是考虑“怎样减少动物的痛楚”。这便涉及到“动物福利”的概念。目前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认可的“动物福利五项基本原则”包括:

a.享受不受饥渴的自由,保证提供动物保持良好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水;

b.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让动物能够得到舒适的睡眠和休息;

c.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保证动物不受额外的疼痛,预防疾病并对患病动物进行及时的治疗;

d.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无悲伤的自由,保证避免动物遭受精神痛苦的各种条件和处置;

e.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被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伙伴在一起。

从本质上看,动物福利所对应的,是反对残忍虐待动物,主张人道地利用和对待动物的人的道德性义务,即把人类道德范围突破人类自身,扩展到动物的一种道德形态。相比起“禁食肉”“禁穿皮毛制品”“禁养动物”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权利”观点,“动物福利”是缓和有节的实用主义33。动物福利也不同于人的福利,并不是给予动物额外的享受,仅是让动物免于不必要的痛苦。

33.《动物福利与动物权利的关系研究》(张术霞等,中国动物检疫,2010)

34.《动物也会需要心理医生吗?》(biokiwi,biokiwi,2021)

35.《牛脾气?牛真的脾气大吗?》(苏澄宇,返朴,2021)

为什么提倡动物福利?

前面是从野生动物、被人养起来的错位的野生动物,说到动物福利的,但其实动物福利最早的提出,是出于防止虐待农场驯化动物的考量,其后发展到强调农场动物的生活环境是否满足动物健康要求(含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当然随着保护科学的发展,该理念被广泛应用到人所接触到的所有动物的范围。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2017年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大会上指出:“促进动物福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36动物福利真的是人类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以后道德觉悟提升,泽被禽畜吗?不是,或说,不完全不是:动物健康是衡量福利养殖的标准,农场动物福利更多是从食品安全角度着想。现代农场养殖确实提高了禽畜传染病爆发的风险,即便没有爆发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疫病,单纯为了防止集约化农场里固有的疾病而大量使用的抗生素——全球一半的抗生素用在农场动物身上(菲利普·林伯里PhilipLymbery)——也足以构成安全隐患37。

36.《“农场动物”上两会,动物福利立法是否指日可待?》(世界动物保护协会,2018)

37.《李保明:关心畜禽“住宿”条件的人》(唐婷,科技日报,2020)

动物福利虚伪吗?肉,还吃吗?

经过前文一路铺垫,本节小标题本来无从谈起,但有些声音必须回应。并不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引入先进、从善如流不等于崇洋媚外,何况在世界范围内,农场动物福利都会同时面临来自对立两个方面的,不以国界为区分的反对声音38394041:

一方面认为动物福利“过了”。这方面观点应该相对常见,提倡动物福利,无疑会使养殖成本增加,最终会由消费者埋单。何况现实很多时候,人的福利尚未周全,动物福利多少有点“何不食肉糜”“吃饱撑的”的味道。

另一方面认为动物福利“还不够”。这部分观点主要来自在非人类中心主义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尽管《标准》《规范》出了很多,在有些国家地区甚至出台法律,然在执行层面上,总还有多多少少不同程度的不堪:环境恶劣、虐待、未失去意识就宰杀等等,寰球同此凉热。何况食用动物,本已是激进环保主义者无法接受的事,即便其严格按照“人道标准”屠宰。

38.《每一杯新西兰牛奶的代价》(Farmwatch,走进新西兰2015)

39.《全世界每年有70亿个生命一出生就直接被绞碎》(beebee,beebee星球,2020)

40.《所谓的“人道”屠宰》(SVV,拯救地球网,2020)

41.《人道屠宰,真的存在吗?》(丫丫本鸭,壹素界,2018)

一面心存悲悯、感恩、敬畏,一面每日三餐津津有味,动物福利可不多少有点虚伪的味道?虽然上座部佛教有“三净肉”可吃的教义,虽然汉传佛教“食存五观”之中也有“正事良药,为疗形枯”(饥渴是病,为了修正业善业,吃斋用饭是对这身皮囊的治疗手段),但要求非信仰者每以忏悔之心食肉,不甘味而食,也有点强人所难。便是夫子,也只能给出“君子远庖厨”——假手于“小人”,这样鸵鸟心态般的答案。

也因此,认为“过”的一方,往往也会采用认为“不及”一方的观点(过犹不及?),来非难动物福利,使用种种“要么……要么……”的句式,非此即彼,以相绑架要挟。其实大有中间道路可走。

人类作为杂食性动物,具备进化而来的消化系统作为生理依据,不能认为狮子因猎羊而邪恶,人食动物也毋用太有负罪感。何况纯素食者健康风险也相对较高。理论上,素食可以获得所有营养。但是,理论要转化为现实,需要很专业的食品营养专业支持。有许多名人(甚至有一些杰出的运动员)是素食者,但他们的背后有着专业的营养师甚至营养团队,还要服用各种营养补充剂,不仅费精力也非常费钱。而且哪怕是这样大的人力和精力投入,依旧可能出问题4243。

42.《成都一幼儿园竟然给儿童吃全素食!该管管了》(云无心,丁香医生,2021)

43.《只吃素不吃肉,一个专坑长辈的“养生秘诀”》(阮光锋Bruce,丁香医生,2020)

但人类作为杂食性动物,同时也表明,人的食谱对动物源的食物依赖其实并么有那么高,不应放任人对肉食的无节制。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议普通人每天畜禽肉类(或鱼虾等水产品)摄入仅40~75克;其2021年3月份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分析了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营养状况及慢性病患病率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还指出因地域、城乡、年龄甚至特殊疾病人群差异化的膳食结构注意事项。其整体性的膳食结构指导意见,依然强调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优化动物性食物结构(多白肉、少红肉,多鱼肉、少畜肉等),然后是控糖控油控盐等。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横向比较了2016-2020年5年内91个国家(地区)的膳食指南图形(比如金字塔形、圆饼形等),虽然不同国家(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有不同的饮食建议,但大多数国家(地区)的营养要点是相似的。

所以,不是主张不吃肉,是主张不要吃那么多。

4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中国营养学会,2021)

虐待动物是人的自由吗?

从动物福利、反动物虐待,到岔开一笔讲营养膳食回来,主要还是围绕驯化动物中的农场动物。但在舆论空间里,与“动物虐待”更多的话题其实是关于猫、狗等伴侣动物。没办法,必须先从农场动物那里把动物福利的基本主张捋清、把虐待和屠宰的层次分明,否则就不好理解:“杀害固然是比虐待更严重的伤害行为,何以在允许更严重伤害的情况下,反对轻一些的伤害?”虐待固然反对,残忍、不人道的屠宰也在反对之列,这背后不仅有伦理的诉求,还有食品安全的诉求。

那么,作为个人行为,我虐待的这只动物个体,猫狗也好,猪牛也好,只要不吃,也不卖给别人当食品,虐待就是人的自由?2021年两会,人大代表朱列玉第四次提交关于制定《反虐待动物法》的议案,人大代表夏吾卓玛连续三年提出建议,从法律层面对虐待动物行为进行有效制约。固然是基于严重虐待动物行为频现,甚至形成黑色产业链的现象45,但有什么法理/伦理依据?这里直接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老师罗翔的答案46:

“现实主义认为,动物虽然跟人不同,但它也跟纯粹的死物不同。因为动物是有血肉之躯的,所以虐待动物的时候,人是能感同身受那种痛苦的。这就是为什么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联合起来都认为,对于虐待动物的行为是要加以制裁的。动物当然可以利用,动物权利必须附属在人权的基础上,只有对人足够尊重,才能派生出来对动物的尊重。不可能说把尊重动物凌驾于尊重人之上,那肯定不合适。但是,如果一个尊重人的社会,也会慢慢地产生对动物的尊重。

“所以道德主义就认为,在虐待动物的时候会毒化人的心灵。而功利主义也认为,如果可以虐待动物的话,那人的心灵会毒化,就会激发大量的恶性案件。”

45.《遏制虐猫虐狗黑色产业链,人大代表再提反虐待动物立法》(新京报,2021)

46.《虐待动物到底犯不犯法?》(罗翔,罗祥说刑法,2020)

47.《虐待动物的背后,藏着的可能是凶杀、强奸和家暴》(StepanieMars,果壳,2018)

48.《16只鸟和一个年轻人的10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2015)

禁吃猫狗的理由

2020年4月1日,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其中第二条第(二)款:“禁止食用用于科学实验、公众展示、宠物饲养等非食用性利用的动物及其制品。”一石激起千层浪。

关于禁食宠物,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解释:“这主要考虑到这些非食用性利用的动物有其特殊的饲养目的和饲养方法,在检验检疫标准上与供食用的动物不同;同时,猫狗作为宠物,与人类建立起比其他动物更为亲近的关系,禁止食用猫狗等宠物是许多发达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通行做法,也是现代人类文明的要求和体现。”49

49.《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就<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答记者问》(深圳特区报,2020)

50.《“吃狗肉的权利”真伪之辩:伴侣动物是受保护对象,不可食用》(澎湃新闻,2020)

理想与现实的妥协

但向基层农业部门行政管理工作者咨询,以上提法在管理操作层面不现实:虽然《防疫法》未就“屠宰”“检疫”进行定义,但参照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农业部《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应该是指“定点屠宰、集中检疫”,而不是非定点的屠宰、分散的检疫。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明确:“国家实行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制度。未经定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生猪屠宰活动。但是,农村地区个人自宰自食的除外。”《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要求:“未实行定点屠宰和农民个人自宰自用动物的屠宰检疫,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不管“屠宰”的法律定义如何,《防疫法》精神对于现实条件的妥协,只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一个表现。但深圳立法的正面榜样意义也不可忽视——引导市民食用“以提供食用为饲养目”的家禽家畜,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及其他——是人类文明的方向,何以是文明的方向?这点留到最后说。

补充一点,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食药监食监二〔2016〕72号)第四条(二)款“肉类产品市场准入要求”第1项:“销售畜禽产品,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二条要求,依法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农业部门尚未出台检疫规程,无法出具检疫证明的除外。”但请注意,豁免检疫证明,不等于豁免检疫;更不等于豁免钻法律空子的恶意行为。

5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国人大网,2021)

52.《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农业部,2002)

53.《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2016)

54.《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司法部,2019)

也许并不存在的肉狗养殖业

说了那么多禁吃猫狗,其实深圳出台的《条例》通篇没有“猫”“狗”“犬”等字眼,只有“宠物”二字,没有明确不能吃猫狗,只明确严禁吃宠物。

那么随之而来有两种声音:

——“偷宠物狗固然违法,逮流浪狗没有检疫,正经养殖的肉狗凭什么不让吃?”

——“有人养猪、养鸡做宠物,也不许吃了吗?”

第二种声音后面再说,先看所谓的肉狗养殖。

2016年6月央视《生活圈》栏目中主持人转述称:中国肉类协会副秘书长高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我国并不存在所谓的养殖肉食用犬行业。

55.《生活圈-20160627-毒狗肉去哪儿了》(7:00开始,央视网)

58.《揭秘狗肉产业链:大量狗肉或来自遭毒杀宠物》(第一财经日报,2015)

59.《聚焦三农-20130629广西玉林狗肉节的风波》(央视网)

60.《新闻1+1-20140620玉林狗肉:想吃的和不让吃的!》(央视网)

关于“畜”的辨析(一)农业部门的界定

大抵论现状,国内的“肉狗养殖行业”如果有的话,也免不了散户养殖、非法屠宰等问题,只能寄望于将来规范化发展,但农业农村部的《目录》无疑推延了这一天的到来。

在深圳“禁食宠物”条例出台两个月后,国家农业农村部正式公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六畜”之五:马牛羊鸡豕均在,唯独狗或犬不在目录之列。又引起一波“吃狗传统论”的非议。

按农业农村部的解释,“畜禽”主要指:“为人类提供肉、蛋、奶、毛皮、纤维等产品,或满足役用、运动等需要”61的驯化动物。似乎在农业部门看来,过去的看家护院、狩猎放牧,现代的宠物陪伴、搜救警用、陪护导盲等没有归入“役用”的范畴。

农业农村部负责人还指出,在遗传结构和生物特性方面,畜禽有几个本质特征:“一是克服野性,适合群养饲养;二是克服季节性发情的习性,可常年繁殖;三是遗传性能稳定,有一定的种群规模,能够不依赖于野生种群而独立繁衍;四是有成熟的品种,生产性能、经济性能显著提高。”尽管狗的驯化历史非常悠久,但是目前在国内,狗难以被人类大规模集中饲养。中国农业大学临床系主任夏兆飞曾表示58:虽然现在的技术能够做到犬类群养,但需要相当高的技术,而且难度相当大,一旦有失误会大量死亡。这一方面是犬类传染疾病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因为狗只领地意识极强导致打斗严重。而即使能够群养,一斤狗肉的价格也应该超过市场价(包括各地的黑市,和个别地区的持牌狗肉店)。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畜禽种业处工作人员还澄清:《目录》针对的是农业方面家畜家禽的管理,狗拟不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是不作为农业畜牧管理,与能不能食用或养殖并无关联。5062

61.《农业农村部负责人就<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答记者问》(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2020)

62.《不将狗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意味着全国将禁食狗肉吗?》(澎湃新闻,2020)

关于“畜”的辨析(二)看看历史

“六畜”源出《周礼·天官冢宰》:“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先秦贵族的厨房里除了马、牛、羊、鸡、犬、豕,还有麋、鹿、熊(一作狼)、麕(一种鹿)、兔、野豕,雁﹑鹑﹑鷃(三趾鹑)﹑雉﹑鸠﹑鸽。“畜”本指人之所饲养,不明确饲养用途。这里的“兽”“禽”也当指当时的野生动物。反正在高蛋白普遍缺乏,“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作为理想追求的年代,动物不管是否畜养,畜养目的为何,案俎之上,难免一刀。

但也并非全无约束。自西周《典礼》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开始,直到1984年9月允许自宰自售家牛为止,历代王朝的法律体系均有禁止私杀牛的制度;《唐律疏议》:“马牛军国所用,故与余畜不同,若盗而杀者,徒两年半。”与耕牛并论者还有战马63。禽畜的食用,并非自由,而受到驯化目的的限制。

魏晋以后游牧民族南迁。其一则较为爱惜猎狗,二则扩大养羊业,使中原的吃肉习惯逐渐发生了改变。从隋唐时期起,上层人士的主要肉食已是猪羊肉,狗作为宠物的身份已然高于作为肉食提供者的身份;下层百姓则仍视狗肉为一种廉价的美食。苏东坡曾质问杀狗者,狗“死犹当埋,不忍食其肉,况可得而杀乎?”64康熙年间学者王相在训诂《三字经》中“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一句云:“马能负重致远,牛能耕田,犬能守夜防患。则畜之以备用者也。鸡羊与豕,则畜之孽生,以备食者也。”以备食用者,已不包括犬。

即便西方人不吃狗肉,也并不是因为狗是他们最喜欢的宠物。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狗活着的时候能够给人提供的服务,远超过狗肉的价值。相比之下,有着吃狗肉文化的环境,一般肉类资源都比较缺乏,狗活着的时候所提供的服务,不足以超过它们的肉的价值。64

所以移风易俗固然不可一蹴而就,而在支持吃狗、反对禁止的声音中,也往往夹杂承袭自一定历史阶段的仇富、仇外情绪(有时还包含对采取违法手段的极端爱狗人士的情绪),但由这些情绪而来的迁怒,无助于客观议程的讨论。

本文小标题里的“禽畜”仅因循袭用农业部门的提法,不代表否认“畜”的汉语本义(当然“畜”的汉语本义也不表明“只能吃”),只是强调对待不同驯化物种,应该按不同的驯化目的而不同。

63.《在汉代,杀牛,可是要砍头的》(一个男人在流浪,物种日历,2018)

64.《中国人吃狗肉的爱好,是如何中断的?》(杨津涛,短史记-腾讯新闻,2018)

并非所有驯化禽畜都适合当宠物

这其实已经回应了前面提到的,关于深圳“禁吃宠物”的一种反对声音:是否因有人养猪、养鸡做宠物,就也不许吃?猪和鸡的驯化目的,本就是为了保有肉类食品资源,重点说下猪。65

猪爱清洁,聪明可被训练,甚至会和狗一样懂得定点排便,但体型实在太大,很少有人把猪作为宠物来养。而猪的组织器官构造、生理特性是最接近于人体的,所以最初选育“迷你猪”的目的,是被当作实验动物,始于二战后。半个世纪以来,多国科学家(含我国)均通过育种手段培育出品质均匀、遗传稳定的实验用小型猪种。当然了,这些小型猪依然可以作为优秀的肉猪来饲养,事实上,在我国它们已经占据了一定的肉品市场份额。

65.《“迷你猪”真的长不大?你养一试试》(暗号,物种日历,2016)

为什么对猫狗如此着迷?

前面说过,野生动物不是宠物,并非所有驯化禽畜都适合当宠物,那么人类为什么会对猫狗如此着迷?这其实是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携手《科学》杂志发布的“新125个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当然没能力解答,但该问题的提出相当于承认了一个事实,起码是一个现象。以下仅就个人阅读范围提供一些观点。

66.《Science/上海交大发布:新版全世界最前沿的125科学问题》(文汇报,2021)

先看狗

至少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狗”就已经和人类生活在一起了。按照很多人的想象,一切开始于一个猎人捡回了一只小狼崽。但是这讲不通:那个时代的人类对食肉动物毫无怜悯。4万年前现代人类抵达欧洲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消灭了这里所有的大型食肉动物。人类不依赖狼,他们已经是这个星球上最成功的猎杀者;人类也不喜欢狼,过去几千年里每一个人类文化都在致力于把狼赶尽杀绝。但是狼有理由接近我们:人类居所附近有残留的食物。67

几乎可以肯定,第一步是狼迈出的,而非人类。享用人类吃剩下来的猎物,替人类警戒夜间靠近的其他动物,逐渐与人类建立起了一种复杂的互利共生关系。可以说,狗从被驯化之初就是作为人类的同伴,而不是被视作工具或者食物。人类的文明和狗的历史可以说是谁也离不开谁。

67.《这世上本没有狗,养的人多了,便成了狗》(翼狼,物种日历,2018)

再看猫

根据流传下来的资料与记录,家猫与人类共同生活最早可以追溯到3600年前的古埃及。但是,2004年在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上有了惊人发现——从9500年前的墓穴中出土了陪葬的家猫。由于这一发现,人与猫的“同居史”一下子往前跃了一大截。70

一般来说,家畜都能够遵从人类的基本指令,并且是群居动物,但家猫并非如此。猫科动物中除了狮子,其它都是独行侠。猫不同于狗,既不听指挥,也没法圈养。野猫进入人类生活,主要通过老鼠和垃圾。

伴随着人类从迁徙狩猎慢慢地转变为定居农耕,伴随着人类种植并贮存农作物,伴随着老鼠入侵粮仓,猫被人类的食物残余和硕鼠吸引了过来。附带地,在人多的地方,猫还能躲避一些更大型的捕食者。在这点上,和狗相似,是猫选择了人类,而非人类驯服了猫。69

前面从历史角度辨析“畜”的内涵时,提到过“牵黄擎苍”的老夫对狗的态度。有宋一代,还有一位诗人,在风雨大作的绍熙三年十一月四日晚上,在“铁马冰河入梦”之前,还吟过“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71。诗人撸猫会做诗,不会做诗的寻常百姓撸猫之时,想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补这段,是想说,对于猫狗的着迷,作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并非舶来自近代西方,千载以来,良有以也。

69.《人类有猫可吸,或许还得感谢老鼠和垃圾堆》(开水族馆的生物男,物种日历,2018)

70.《家猫是如何被驯化的?》(IvyP,果壳,2014)

71.《猫奴诗人陆游:一边撸猫,一边喝酒》(袁秀月,中国新闻网,2018)

关于文明养宠

行文至此,做个小结。猫狗之所以在禽畜中突出,成为伴侣动物,在历史之初,是猫狗的主动靠近人类,并在长达近万年生活史中互利共生,乃至将一定程度的“亲人性”写入基因,继而从中形成与人亲疏关系异于寻常禽畜的事实。因而为“可食禽畜,不食猫狗”提供了正面论据。“人类为什么会对猫狗如此着迷?”猫狗与我们的关系,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紧密,这还要待科学家的探索。72

现实生活中,除了个别有习俗的地区,真正喜好吃猫狗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不爱猫狗的人士,往往也“即便不爱,不致伤害”,使矛盾激化的,是狂犬病、恶狗咬人、宠物便溺/噪声扰民,甚至还包括爱宠人士某些违法过激行为等等。但请注意,廓清情绪,推本溯源,人宠矛盾的责任主体,并不在宠物本身,而是宠物背后不文明、不负责任的主人。73即便在尚未出台反虐待动物法的当前我国法律体系,宠物也是作为“物”,即人的财产存在的,因其不具备法律甚至道德意义上的人格,故而没有资格成为“人宠冲突”案件中的责任主体。所谓“人宠冲突”其实是人与人的冲突。将责任归到狗身上,才是真正“狗权大于人权”的主张。

2021年最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对养犬人明确了要求:单位和个人饲养犬只,应当按照规定定期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凭动物诊疗机构出具的免疫证明向所在地养犬登记机关申请登记。携带犬只出户的,应当按照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

不散养,防走失,不遗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不散养,防走失,不遗弃。

72.《猫奴像猫,狗奴像狗:性格难道还会传染?》(RuthSearle等,果壳,2019)

73.《主人行为,宠物埋单,这不公平》(地理君,中国国家地理,2020)

74.《狗狗收养要求》(菊花市居民乔宝,2017)

75.《猫猫收养要求》(菊花市居民乔宝,2017)

在这忍不住多说两句,本来“文明养宠”和“反动物虐待”是两个平行独立的议题,并没有逻辑上要求必须解决了哪个议题才轮到另一个,也不存在类似母亲妻子同时掉水里的境地。两者都有站在人本立场的出发点,虽然对动物有利,但最终还是造福于人。但在舆论场合呼吁虐待动物立法者多数会遭喷,总有人将两个议题捆绑在一起,认为“反对动物虐待”者都是宠物主人,尤其都是不文明的宠物主人。

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受人宠矛盾影响之深,愤慨之下不惜为动物虐待者辩护?但问题在于“反对动物虐待”者和宠物主人,虽然有交集,毕竟是两个集合;问题还在于“动物虐待”本不具备正当性,不值得为之辩护。

我知道大家所辩护的“动物虐待”,不是前文人大代表所列举的恶性事件45,而是基层执法人员对流浪动物的捕杀,这点后面再说。反正,遗弃动物造成人宠矛盾,是不文明主人的责任,追责要靠法律制度和技术手段;恶性动物虐待行为反人性,制止也要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两方面的努力不相矛盾。

为猫狗绝育才是“人道”

上面关于文明养宠的具体做法,有一条要求为宠物绝育,也是舆论空间的老生常谈。

宠物们繁殖能力惊人,一对没有绝育的野猫可以在十年里繁殖出一个近五万成员的庞大家庭,这还是考虑了死亡率的结果76。如果再换到食物丰沃的家养或散养环境,数字还会更“可观”。所以理论上,只要主人的经济增长速度能跑赢宠物的繁殖速度,可以维持数量庞大而且不封顶的宠物家庭,保持相当的生活标准的话,绝育,似乎是不必考虑的。

然而现实并不如此,往往伴随不绝育而来的,是更多的遗弃和流浪。

虽然在驯化史之初,是猫狗的主动靠近人类,但经过千万年的生活史,猫狗作为驯化动物,其社会属性已大于自然属性,在其繁殖问题上适用伦理不应是自然的自生自灭。人,在其中应负起应有的责任,是为人道。

折中的做法,在主人能力范围内,适时为宠物或其后代绝育吧。

76.《0202年了,你真的好意思自称合格的猫奴么?》(李彬彬,物种日历,2019)

77.《猫和狗到底该不该绝育?你所担心的问题都在这里了》(铲屎大官人,狗与爱的世界,2017)

流浪的猫狗不是野生动物,不能“放生”

在网络讨论中,常有一种观点,认为猫狗离开家庭流浪,就等于回归自然,便任其“物竞天择”。

实为大谬!上文已指出过,流浪动物并不是自然的产物,无论故意遗弃、过失走丢,或是不科学“放生”,都由人所造成。其产生的社会矛盾以及生态矛盾,固然也是人的责任。

78.《流浪猫狗之惑·受难的天使还是隐藏的杀手?》(Tatsuya,果壳,2013)

79.《城市里的野生动物——小水坑的春夏秋冬》(嘉美猫,新浪微博,2021)

80.《所以总的来说,在中国,流浪猫每年捕杀的野生动物是以百亿为单位的》《李忠秋,一席,2020)

81.《争鸣:流浪猫每年捕杀百亿野生动物研究的结论靠谱吗?》(郭鹏等,知识分子,2021)

82.《藏獒经济后遗症:当流浪狗多到开始吃人,我们该怎么办》(尹杭,故事FM,2020)

如今有的寺院83,尚且会在放生池边竖起入侵物种的科普介绍,甚至将多个放生池隔离管理;放生法会时,与时俱进的师父们还会指导信众如法科学放生。不科学的放生,或者以“回归自然”为名遗弃宠物,实为不负责任之至84。

83.《什么才是最好的放生?》(成都文殊院,2017)

84.《放生它求福报?只怕遭到“恶报”》(少侠小黄鸡,物种日历,2019)

如何对待流浪猫狗?

目前国际上做法一般有三:

一是扑杀。国内城市较为常见。但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没有证据显示,大规模捕杀犬只对控制犬只数量、密度和狂犬病传播有任何显著影响。”因为大规模的扑杀的方式只是暂解时决问题,短期内流浪动物的数量确实会迅速下降,但是在不久之后,这些动物的数量又会上升,甚至给社区带来更大的威胁。因为一个地区内流浪动物的数量与该地区内食物是否充足有关(城区内则与垃圾管理、个人投喂有关)。对幸存下来的动物来说,扑杀后该地区内提供的食物却相对增加了,继而会提高繁殖率,几年之内,这个地区流浪动物的数量又会回升到最初水平;更重要的是,大规模的扑杀往往是先把性格相对较好的流浪动物杀死,留下来的和新生的流浪动物与人更加疏远,从而更有攻击性。85

二是“收容-限期领养-安乐死”。日本、香港及国内民间动保组织一般的做法。虽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并更加人道,但治标不治本,而且运行成本较高。收容所既有政府部门设立的,也有很多民间开办的。2018年,国家农业部门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4499号(农业水利类356号)关于动物保护工作提案的答复中提到:在保护伴侣动物方面,公安部加强犬类留检收容场所的升级改造、扩建修缮,做好对流浪犬收容工作。注意这段不是对公安部门的工作要求,而是政府部门正在实施、落实的工作。

三是“抓捕—绝育—放归”。最初由英国、丹麦制定。一般适合在某固定社区流浪的猫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流浪动物的数量增加问题,但也无法彻底解决动物在放归到原处后,依然会产生的社会问题和生态威胁。8586

在个人观点来说,三种做法各有优劣,或说适应于不同的时机、环境以及预算条件。基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高于个体或个别种群的生存权和福利”80的立场,所以必要时,环保学者也不排斥采用捕杀的手段87,当然这属于最后考虑的,无奈的方案,而且扑杀手段的人道要求也不可忽略。符合以上条件的扑杀,不属动物虐待的范畴。

至于投喂,也不建议,控制数量远比喂饱它们更重要:投喂会极大增加流浪动物的繁殖潜力,而且捕猎是猫科动物的天性,就算投喂吃饱了,它们也会时不时地去捉些鸟兽来玩耍。所以投喂并不能有效减轻流浪动物对野生动物的伤害。

身在吃货大省,有一点是要强调补充的:扑杀后的狗肉、猫肉,除了检疫卫生等问题,允许其流入市场无形中会刺激更多的毒狗、盗狗等违法行为。在打击盗猎、走私中缴获的象牙为什么要销毁?同理。

85.《流浪猫狗之惑·管理流浪猫狗只能捕杀吗?》(Tatsuya,果壳,2013)

86.《为什么我们为实现每一个生命共享雪山圣境而努力?》(尹杭,GangriNeichog雪境,2020)

87.《入侵物种怎么控制?来,我给大家讲一个愚蠢的故事》(Ent,果壳,2017)

流浪动物救助者的共同愿望

我在大学环保社团期间接触过不少环保NGO,也包括关爱流浪动物的组织,像北京人与动物环保科普中心、幸运土猫等,回到江门后也接触过本地的救助团体和个人。在圈子外,公众对动物保护的认识固然还有很多误解(否则我也不用写下这么多),而即便在圈内的救助团体和个人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比如:“院舍饱和了,见死救不救”“对猫狗是穷养,还是富养”“选领养人是凭一颗爱心,还是看经济条件”……不同救助团体往往会在某件具体的事情上产生分歧,相互不待见。

但这些差异往往不为公众所知,公众只会见到采取过激行为上高速拦车的,不循法律途径、侵害狗肉店合法权益的,还有即便没见到也不免猜疑的各种抢风头、谋私利……众生纷纭,这些负面行为、现象即便出现一次,也实实在在地为正规的、有理有节的救助增添障碍。

说了很多救助圈里的分歧,但也还是有基本共识,仿佛政治正确般存在的。但这些理念往往也不为公众所知,值得拿出来科普,比如:

“领养代替购买”(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不纯种也可爱”(纯种的背后是商业化的近亲繁殖)

“养比救更难”(救只需要一时风头的意气,养需要长期默默的坚持)

“要养就养一辈子”(不遗弃)

面对无辜的流浪动物,这本不应存在的客观实在,动物救助者最大的希望,是世上再无动物可救,没有动物需要救。所以救助者做得更多的不是痴迷于宠物的可爱,而是强调主人的责任;做得更多的不是鼓舞大家去养宠物,而是困难提醒、劝诫甚至拒绝不合适的领养申请。自身并不饲养宠物的救助志愿者,也大有人在。

文明与文化

前面写这么多,陈述以不同伦理对待不同动物的理由,主要都还是从功利角度出发,到这里要上价值了。

马未都说:文明一定趋同,文化必然求异。文明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并不分民族和国界;在符合文明进程的基础上,文化是各地域各民族的特色,单体上坚持文化自信,整体上追求文化多样性。

人类从与动物斗争,到利用动物,到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共生,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文明习得”过程,也是“人是动物—人不是动物—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文明自觉”过程;文化与文明进程匹配与否,是判断其先进还是落后、优秀还是腐朽的标准,如野味、点翠、牙雕等,在历史的过去或许曾展现文明之光、品类之盛,但在今天基本上是犯罪。

回溯历史,当人类从弱肉强食的丛林中胜出,人与动物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得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条件。正如恩格斯所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人类通过对动物的掌控和享用,所产生“万物之灵支配万物”“万物皆备于我”的感受确曾让人类内心骄傲无比。15

但当历史走到今天,如人类还沾沾自喜于对自然、对其他生命以暴君式的主宰,孜孜陶醉于对他者生命的生杀予夺,摇舌他人无权干涉,发问如:“狮子老虎可以吃小动物,弱肉强食,为什么人不可以?”则其背后“力量即正义”“社会达尔文”的立场,不免让人毛骨悚然,恐怕离“法西斯”也相差无几了。须知,在维多利亚时代,有些人将被奴役的非洲黑人视为动物,并称这是合理的残酷和占有89。须知,把人类分为红白黄黑四种的科学家,除了为黑人奴役递刀子,还曾认为亚裔都是“傲慢又贪婪”88。人类中心主义的“中心”,人人平等观念中的“人”,最初的内涵都只局限于白人男性。我们今天将饲养的动物界定为财产,似无可厚非。但在过去,在将妻子儿女作为一家之主私人财产的过去,家庭暴力何尝不是清官难断的家务事,何尝不是不可干涉的别家内政?

88.《最早把人类分为红白黄黑四种的科学家,还认为亚裔都是“傲慢又贪婪”》(BrittanyKenyon-Flatt,果壳,2021)

89.《历史上科学是怎样被群嘲的?漫画里有》(NaturePortfolio,果壳,2021)

文明的两条腿

对于文明进程的理解,大约见仁见智,这一点我未做文献综述的工作,仅从个人粗略想来,人类文明的进程应该有两条腿:一是理性的提高,二是同理心的扩展。前者是事实追求;后者是价值追求。基于理性,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构建物质文明;基于同理心,人类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达致和谐共荣,闪耀精神文明。

一方面,同理心的扩展要依循理性,才不致于盲目地将人类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动物身上,比如错解海豚的“微笑”24、让黑猩猩穿衣戴帽27、不科学地“放生”84。另一方面,理性的提高也要以同理心背后的核心价值作依归,才不至于陷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泥潭。比如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诺奖得主、90岁高龄的詹姆斯·沃森坚称:是基因差异导致黑人和白人的智力水平差异。沃森的执念固然未经过严格论证,但他也同时表示:“我希望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区别不存在,但如果存在,我们必须问自己,怎样才能让它变得更好?”90

90.《沃森又因种族歧视言论惹祸,冷泉港实验室宣布与其决裂》(韩东升等,知识分子,2019)

同理心的差等

往圣先贤用不同的词汇主张同理心的扩展,虽然扩展的程度不同:儒家讲“老吾老”,父子亲长幼序朋友信,爱有差等;墨子讲“兼爱”,兼相爱则天下治,亲疏齐均;佛家讲“众生平等”,六道有情,皆依业力轮回;庄子讲“齐物”,更扩展至无情之物,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每每有人以“众生平等”提出非难,不应将宠物猫狗在禽畜之上居高一等。其实强调“平等”并非无视客体的差异,正如人人平等只是在“法律面前”,佛家众生平等,是在轮回面前。惜乎为食用猫狗张本者并非佛子,所主张的不过是“刀俎面前众生平等”,还没算上人类自己。

基于动物作为同样能感受痛苦的生灵,也基于人类天然作为杂食性动物,还基于以万年为尺度的物种驯化历史现实(不是仅仅千百年的,由充饥需求演变成口腹猎奇的饮食文化史),在现代的视角,分别对野生动物、驯化禽畜、驯化宠物采取有差等的保护方式,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文明自觉的体现。而从禁食伴侣动物开始跨出下一步,是可行、步调温和的,文明的步伐。

其实以上论述远远不是新主张,在尚没有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加持的宋明儒学,便从“仁人之心”推广开去,沿先秦以降的“亲亲—仁民—爱物”理路,发展出“万物一体”“情同者达其情”“亲疏厚薄”“生杀得正”的理论。朱熹对恻隐之心发动次序的观点与西方动物伦理倡导者叔本华立场极为相近,只是领先数百年91。

便是蚊子苍蝇蟑螂老鼠之“害”,也可纳入这一“爱有差等”伦理体系,一方面认为虫类与人最疏,所能共情较弱,“一只昆虫由于它的死亡而受的痛苦还不如人由于被他蛰伤所受的痛苦之甚”(叔本华);另一方面认为即便消灭,也只求不为害,不求消灭殆尽,“天岂尽殄灭他?只处置有道,驱之山林,使不为害而已”(王龙溪)。何况在现代生态学观点中,日常所谓蚊蝇蟑鼠等“一种”动物往往包括成千上万个种,它们并不都危害人类,有的甚至在分解动植物死体,推动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或者塑造生物多样性上和推动演化上扮演重要角色。92

91.《宋明儒学动物伦理四项基本原则之研究》(陈立胜,开放时代,2005)

92.《蚊子苍蝇蟑螂老鼠跳蚤都灭绝会怎样?》(深山虫吟,果壳问答,2016)

93.《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如何看待AI的“人性”》(华夏,知识分子,2020)

这里再旁征“动物权利”的观点,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前文关于“动物福利”的段落更加以对照否定,但不妨碍我们联系来看。先说一个事实:

在18世纪的英国,“动物权利”的观念是曾被用来反讽丑化女性权利主张的。1792年,在西方女权主义先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出版她的《女性权利辩护》,要求给予妇女同男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工作权和选举权后,剑桥哲学家托马斯·泰勒随即发表《动物权利辩护》,想要论证:“如果主张平等的论证居然对妇女成立,为什么它对狗、猫、马不能成立?”这个反讽的逻辑在181年后(其时玛丽当年的诉求已成事实)被彼得·辛格坦然接受。他针对“动物因可感知痛苦而应获得道德关怀”提出更激进的“动物解放”观念,并坦然将其与黑奴解放、女性解放相提并论,其论证逻辑,也堪称完美。94

好,既然称“解放”,则无疑会让既得利益者丧失某种自由的了,但这些“自由”,基本上也不过是霸权群体原本所享有的肆无忌惮的自由、歧视伤害的自由、侵犯脱责的自由。解放对普通人自由的影响,远远不及保守阴谋论者所描述的夸大、恐怖的边缘。对于解放的抵制,是真诚守护自由?还是为了保有特权?妇女争取受教育权、工作权和选举权在200年前何以被视同笑话?为口腹之欲肆意伤害动物生命的“自由”又何以正当?

人们食用动物,固有不得已。前面在谈到素食问题时提到过,理论上,素食可以获得所有营养。大概,我们还可寄盼文明的另一条腿——理性——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此之前,对于文明的自觉,是否就应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靠要”?

94.《动物解放》([英]彼得·辛格著,孟祥森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甘地:“从一个民族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道德高度。”

爱德华·威尔逊:“拯救环境最好的方法是给予女性教育。”

THE END
1.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活动预告:保护野生动物,是旅游业不容忽视的责任! 2023-05-16 14:41 游客“五一”行为合集,文明观赏有这么难吗? 2023-05-11 10:41 “小美人鱼”泰国游玩惹争议?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泰国办公室表示…… 2023-04-27 10:03 今天是治愈风,来吸一吸小雪球 | 世界企鹅日 ...https://www.163.com/dy/media/T1516003852806.html
2."携手亚洲旅游业,拥抱可持续旅行"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网11月20日讯(记者 赵晓雯) 记者从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获悉,11月18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下简称“WWF”)、中国旅行社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共同主办的“携手亚洲旅游业,拥抱可持续旅行”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泰国、越南等国家政府部门、公益组织、旅游业、研究机构的120余位代表参会。会...http://news.china.com.cn/2024-11/20/content_117558070.html
3.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的主要工作是什么?推动世界保护动物,主要运动有伴侣动物、野生动物、农场动物以及灾难救助计划。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orldAnimalProtection)创立于1981年,致力于动物保护事业,总部设于伦敦。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和遍布世界110多个国家的460多个成员组织合作开展各类动物保护项目和活动,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和救援在内的各种活动,努力确保动物福利的原则...https://zq.zhaopin.com/answer/13590803/
4.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orldAnimalProtection)成立于1981年6月4日1950年,世界动物保护联合会(WorldFederationfor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s,WFPA)成立。1959年,国际防止虐待动物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ISPA)成立。[3] 1964年,在苏里南从洪水中救出了10000只动物,之后,在灾害中救助了数十万只动物。[1] ...https://www.360doc.cn/article/35924208_1108804646.html
5.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标志免费商标设计2014年6月起,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的英文名称与logo正式从“WSPA: World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s”变更为“World Animal Protection”。据该协会称,虽然我们变更了名称,但是我们保护动物的目标和决心从未改变。World Animal Protection的新名称与新logo清晰直观地表明了World Animal Protection的工作和立场,能够...https://www.logosj.com/logo/5090.html
6.世界各大动物保护组织联系方式国际动物保护组织联系方式 国际动物保护组织 瑞士总部 地址:Hohlstrasse110,Postfach,8010Zürich 电话:012972121 网站:http://www.wwf.ch/ 国际总部 地址:411MainStreetP.O.Box193YarmouthPort,MA02675 电话:1508744200018009324329 传真:15087442009 电子邮件:info@ifaw.org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orldSocietyfortheProtectionof...http://news.boqii.com/dog/106531.html
1.pettalkArchivesVMBSNewsPaws For A Cause: Understanding Mammary Cancer In Pets November 14, 2024 As pet owners, we cherish every wag, purr, and playful leap from our furry companions, but our pets can face serious health challenges just like people, including mammary cancer, which closely mirrors breast cancer in hu...https://vetmed.tamu.edu/news/tag/pet-talk/
2.WorldAnimalProtectionInternational–ActAgainstAnimal...Together, we will change the way the world works, to end animal cruelty and suffering. Forever. Join us to help put an end to animal cruelty across the world.https://www.worldanimalprotection.org/
3.现代动物园应扮演怎样的社会角色?作为历史遗留的动物表演饱受争议 根据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orld Animal Protection)的数据,目前世界上有超过10000家动物园和水族馆。海豚表演是众多海洋馆中的传统表演,除了海洋馆,动物园也存在动物表演的行为,这一现象并不新鲜,甚至这样的“传统”自古有之。 https://m.cls.cn/detail/769372
4.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发展历史及主要职责→MAIGOO知识摘要: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orld Animal Protection) 30余年来长期致力于动物保护事业,总部设于伦敦。活跃在全球50多个国家,积极加强和推动动物保护的观念和实践。在国际上,拥有联合国的全面咨商地位,确保将动物保护纳入全球亟需解决的议题之中,向世界说明保护动物就是造福人类,推动世界保护动物。 https://m.maigoo.com/goomai/199515.html
5.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是什么网站?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orld Animal Protection,原the World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s,WSPA)是国际性动物保护组织,1981年由世界动物保护联合会(WFPA)与国际防止虐待动物协会(ISPA)合并而成,总部位于伦敦。 网站说明: http://www.abcdao.com/site/1493.html
6.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orld Animal Protection is a global animal welfare organisation and we have been moving the world to protect animals for over 55 years. We have General Consultative Status at the United Nations and regularly engage with governments, intergovernmental orghttps://2d.ciftis.org/view/shopmgr/shopdetail?applyCustId=1OKXL3QZ2O
7.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更名并启用新标志2014年6月起,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的英文名称与logo正式从“WSPA: World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s”变更为“World Animal Protection”。据该协会称,虽然我们变更了名称,但是我们保护动物的目标和决心从未改变。 全球范围内保护动物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宗旨。全球每天有数百万动物正在遭受痛苦。作为一家全球专业...https://www.logonews.cn/world-animal-protection-new-logo.html
8.WAP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的主页简介: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orld Animal Protection),2014年6月之前,被称为(World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s)。...资料详情 查看 主页 动态 招聘 文章0 项目1 合作过的企业 奖项荣誉 全部项目1 微信扫一扫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世界首个3D打印公益活动 ...https://www.digitaling.com/company/13002
9.到底是你观鲸,还是鲸观你由世界鲸豚保护联盟(WCA)和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orld Animal Protection)共同认证。 世界鲸豚遗产地认证LOGO ?WCA 目前,全球只有4处鲸豚遗产地。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 “第一个鲸豚遗产地” ?Frazer-Tours 荷维湾(Hervey Bay)有近30年的鲸鱼研究历史,是第一个鲸豚遗产地。荷维湾是来自南极海域的座头鲸休息、社交...https://www.douban.com/note/798121617/
10.动物福利范文12篇(全文)10月14日,由国际人道协会、英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SPA)、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绿脉、流浪动物关爱协会、牛百科承办的“动物福利科学对于未来的重要性”农大国际论坛在我校召开。我校及剑桥、圭尔夫大学教授、国际食品企业CEO、世界各地动保领军人物等参加了论坛,并从法律、科...https://www.99xueshu.com/w/ikeyhfz9i6k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