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看起来需求巨大,但在投身于此方向创业之前,应该要考虑一系列问题:在没有AI之前,难道陪伴需求就没有满足吗?用户是如何被满足的呢?AI产品能够比其他满足方式做得更好吗?
我相信这些问题是被高频思考过的,但从不少已上线产品的实际效果和设计上,看不出他们真的找到了答案。
一些可能的思路是:尽量与用户现有的生活方式产生共鸣而非对立、尽量找到陪伴感相对缺少满足手段的群体、尽量带给用户沉浸感令其容易投入。
一个面向小众垂类的虚拟陪伴产品更有机会满足这样的思路。
这里的小众,不是“年轻喜欢打游戏的男性”或者“二次元爱好者”这种粗放的用户画像,至少要把产品聚焦到“喜欢GalGame”“二次元同人文化”“街头极限运动”“爬宠玩家”这类标签,并且有能力在里面再继续细分角色,才算真正的垂直。
一、需求:陪伴是协同不是争宠
理想的陪伴,不是让用户在角色和其他陪伴方式之间做选择,而是可以陪用户一起做喜欢的事。可以想象,一个愿意陪用户看电影、打游戏、逛街的伴侣或朋友,和相反的情景比,肯定更容易长久。与真人伴侣需要替对方着想不同,虚拟陪伴是一个纯粹的单向选择,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上符合用户期望。
越大众的情绪,替代方式越多,当你总想面对“男/女友”“擦边”这类大众需求的时候,你会发现多数人还是会在真人身上寻找满足感,最后给你剩下的仍然是一个小众群体,而且是同质化的小众。相反,越小众的情绪,替代方式越少,并且有机会做出个性化,当你把类似的小众聚合到一起,或者把一个群体做到足够高的覆盖度,其实绝对数量也足以支撑一个不错的产品。
举一个直观的例子,可以看看Janitor的标签栏——并不是说它做得够好了或者完全符合这个逻辑,只是可供参考——点开AllTags,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划出了“二次元”“擦边”这样的大众需求,而是做出了很多细分。而在Trending和MostPopular两栏里,就能充分看到这种人群选择的结果,从而把Janitor显著地与其他产品区分开来。
二、产品:调性和沉浸感
理想情况下,做垂类产品的创业者或产品负责人自己就应当是想要面向的小众群体中的一员,自然知道从哪里获取早期必要的知识、信息和种子用户,早年间从论坛和贴吧孕育出来的各种产品就是如此。
当然,当下的创业环境中,有意愿并且有能力共情他人的创业者很稀有,这是不争的事实,绝大多数人更倾向于自我表达。
如果既不是其中一员,共情的诚意又不足够,就很难为一个特定人群做好陪伴产品。一个带点玄学但有用的说法是“产品调性”,具备合适调性的产品,应该让目标人群一进来就能感知到,它是为自己这类人准备的。从对话内容、功能设计、角色头像、分类标签、首页推荐乃至配色和字体,都针对性地符合用户所习惯的氛围,才能缩短用户对陪伴角色产生依赖的周期,从而把对方长久留在产品里。
换句话说,对一个垂类陪伴产品的基本要求是,提供的角色能够让用户产生身份认同,在用户最鲜明的标签话题上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语言风格,不要随便出戏。反过来,为什么通用型的虚拟陪伴很难让用户投入感情?因为缺少特征,也缺少特定的知识,就像千篇一律的AI网红脸,所有的产品都能相互替代,那又如何能奢望用户留存呢?
作为一个要跟成熟娱乐内容竞争陪伴用户时长和预算的产品,至少应该提供同一水准上的沉浸体验。人为什么要去电影院看电影?为什么要去店里玩剧本杀和密室逃脱?网络小说为什么要不停制造悬念?游戏为什么要费尽心思设计剧情或营造刺激场面?XR为什么明明铺不开却永远倍受期待?
如果以为接一个大模型,做一个人设,开一个聊天窗口,就能得到一个媲美以上人类娱乐精华的新产品,那你就太天真了一点。
在大模型能力区分度不大的情况下,虚拟陪伴上的沉浸感,主要就来自产品调性,让用户觉得你懂她/他,觉得你在为她/他这类人量身定做。直观的例子,一个是前面提过的Janitor,一个是国内的筑梦岛——你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它的调性是什么,能迅速地判断自己是否属于它想要的用户群体。不过,筑梦岛更像是阅文在晋江文学原有用户群上的一个自然延伸产品,总给人一种用心程度不足的感觉。
三、商业化:垂类人群的消费
除了衣食住行这类必需品,人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也有较强的消费冲动,与其讨论用户会不会为虚拟陪伴需求花钱,不如讨论虚拟陪伴是否能够成为触动消费的兴趣点,就像电影和游戏一样。
作为用户,当她/他对虚拟角色产生了依赖和信任后,有机会映射一部分感情到角色身上,但作为产品的运营者,将之当作一个满足用户小众爱好的娱乐品就好,并不用非要在“陪伴”这两个字上钻牛角尖,试图寻找出一个崭新的路径,沿用成熟的商业模式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顺应用户心理是被验证过的王道,所以靠道具和皮肤赚钱的游戏会取代点卡,既然陪伴是提供情绪价值,那么这一点就尤为重要。
在某一方面有特定需求的垂类人群,往往消费观相对开放,无论这个需求是实体、心理还是活动,总之只要需求明确,消费就必然带来情绪价值的提升。但需要提醒的是,让虚拟角色在交互中提供软广——这是特别容易自我感觉良好的变现方式——在面向垂类人群时未必有好的效果,因为会严重破坏沉浸感和跳戏。不如把角色和橱窗分得清清楚楚,该在戏外做的事,不要带到戏中去。
四、未来:小众一定市场小吗
在用户群的选择上,普通创业团队可以身段灵活,但大厂,以及虽然还不是大厂但已经被投资人捧到了高估值椅子上的明星创业公司,无可避免地会考虑让产品符合品牌地位、市场野心、估值水准和发挥现有用户量优势,因此会更倾向于面向广泛用户——如果不谈性价比,这也合理,大公司当然要去解决最难的问题嘛。
不过,做小众垂类用户未必就是一个低天花板的“生意”,首先单用户付费可能更高,其次所谓的“小众”不等于用户绝对数量少,尤其是还可以面向全球市场,再次竞争对手少,市场占有率有可能更大,最后也最关键的是,也没人限定只能做一个垂类。可以把各个小众人群区分不同频道,也可以独立成不同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阅文就是把一个个不同题材的读者群体拼在一起支撑起来的上市公司。
对安于接受单独垂直市场的创业者,网文行业更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即使是在阅文、番茄、七猫的笼罩之下,仍然有不少专写垂类题材的小平台活得滋润,它们有什么高科技吗?有什么了不得的护城河吗?网文是个什么巨量的刚需吗?无他,只是深度吃透和服务了一个极为细分方向上的作者和读者,也可以说是高度个性化地陪伴了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