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党7天搞懂一家公司系列(18)
不过上面导演说的这一堆属于两个极品尤物之间的对比,属于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那种,比起众多连持续盈利都费劲的骗钱型上市公司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机场本身是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建设的,因此其资产极重,这本身在投资上带来了2方面的问题。
机场之间盈利能力的差异最主要体现在非航业务上,尤其是商业餐饮收入,这部分收入主要贡献来自于免税店中香化和烟酒等奢侈品的销售。由于价格和市区店比起来更便宜,因此机场免税店会吸引数量庞大的出入境顾客。机场免税店并不是所有人去机场都能去买的,商品只对出入境乘客开放,这就决定了机场与机场之间的盈利能力的胜负取决于出入境客流量的多寡,拥有更多出入境客流量的机场将具备更强的盈利能力。
那继续深入,出入境流量的多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哪些机场在这方面拥有优势?如何寻找和监测这些竞争优势?其实从投资角度,可以通过观察机场覆盖多少个国际航点、是否是枢纽机场、吞吐量多少来判断。这里面有2个垄断要素,一是枢纽机场与否属于垄断,某机场成为枢纽机场会带来几何倍的吞吐量,而规划机场是否是枢纽机场属于行政范畴,因此具备垄断效应;其次是覆盖国际航点的数量,一个机场覆盖国际航点数比另一个高,那么其独占的国际航点就会带来刚需的客流量,这些客流量在机场的消费自然就会贡献利润。一个机场获得新的国际航点所付出的投入可不少,因此拥有足够多的国际航点本身就是一种垄断性的资源。
机场的主要增量收入和利润基本全都是来自于非航免税类业务,这里面贡献最大的就是餐饮商业中的免税店收入,说白了这块业务好,机场就赚钱。那么这块业务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如何可以做的更好?于是有了收入公式:
非航免税收入=机场出入境乘客吞吐量*购物人数比率*客单价*扣点率。
机场吞吐量的决定因素有:
1、先发优势
2、区位优势
3、当地经济发展速度
4、政策
最先兴建的机场会拥有无与伦比的先发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方方面面。庞大的吞吐量、更多的航线和航点、更多的管理运营经验。1958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民用机场——首都机场目前仍旧是我国吞吐量第一的机场,且和第二名浦东机场的差距甚大。
影响机场吞吐量的还有政策,不过导演把政策因素放最后了,因为影响不大。根据我国民航“十三五”规划以及《全国民用运输机机场布局规划》,在“十三五”末期,运输机场半径100公里内需要覆盖93.2%的地级市,2020年以前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60个,2025年形成世界三大世界级机场群、10个国际枢纽、29个区域枢纽。导演在这里表示即便中国地大物博,建这么多机场看上去也是一种人力物力的浪费,经济发展没到相应程度盲目的扩建基础设施,只是饮鸩止渴而已。
机场免税店的客单价想要提高还是比较难的,这取决于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基本可以把这个值当做一个缓慢增长的恒定公式看待。
目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伴随着整体GDP增速的下降,也处于平缓下降的状态,因此免税店消费的客单价年均增速也将保持在该水平附近。
前面导演说过,机场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巨大,会带来庞大的折旧摊销。除此之外,机场的利润显然不足以覆盖兴建机场这种量级的投入,因此机场公司就需要大量举债,从而带来庞大测财务费用。我们可以通过机场公司的财务费用来判断当前机场所处的经营状态,理论上财务费用的逐步减少,甚至转负,可以为机场公司减少不少成本。
这里多说两句,之前有个段子,说中国只有3亿人做过飞机,未来整个中国乘坐飞机的人数显然会继续提高,这部分红利释放出来会给机场带来极大的盈利空间,算是个长期利好,证明天花板还是足够高的。但是仔细揣摩一下会发现,想要让所有中国人都能乘坐飞机,这可不是个小工程,起码需要跨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再说了,因此,如果没有某种质的改变的话,机场的股票在大幅上涨之后并没有特别大的吸引力。
1、拥有足够的客流量
2、客流群体的消费能力比较高
差不多就是这样,机场显然是满足这3个条件的,至于有没有其他公司,以后看见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