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市界”,ID:ishijie2018
文雷彦鹏
编辑成静卫
2019年,哪个行业最能造富?
往年,答案可能离不开房地产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翻翻历年富豪榜,靠前的每年都是那几位。今年,在猪肉价格的一片涨声中,这个问题有了新答案:养猪。
在11月出炉的2019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养猪大户”秦英林家族闯进了前十,以1173.8亿元的财富高居排行榜第9。
相比2018年,秦英林家族的财富增长了928.8亿元,继续牢牢地占据着河南首富的宝座。
有网友感慨:“现在想想,当年老师叫我回家养猪,原来是为了我好。”
若干年后,如果回顾中国养猪史,2019年必然会在史册。
2019年,猪肉涨价的直接因素是产量的下降。前三个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为1.55亿头,同比下降13.8%;猪肉产量为3181万吨,同比下降17.2%,其中,三季度下降了40%左右。
要知道,猪肉是我们补充蛋白质的主力食品,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2018年,全球猪肉产销量都在1.13亿吨左右,中国的生产占比达47.79%,而消费占比却达了49.25%。
主营业务量和价增长,它们的业绩自然水涨船高。
只不过,曾经的五大上市养猪企业“温牧正雏天”的格局已经成为过去式。
养猪业务近几年才起步的新希望,2019年年初根据外部形势变化,加大了仔猪投放力度,前三季度,销售生猪236.88万头,挤进了行业前五。
至此,上市已9年的“中国养猪第一股”,转身变为了“中国养猪退市第一股”。
要说养殖技术上有多大差距,也不见得。在生猪养殖行业,核心是模式。
养殖行业主要的环节在于,养殖场等固定资产投入和育肥管理投入,两者分别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精细化的管理,这也是养殖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相比之下,这两种模式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公司+农户”模式具有轻资产的属性,以较小的投资可以获得较大产能,易于企业快速扩张,但农户个体性较强,管理成本较高。而自养模式置各环节于可控状态,可以降低成本和管理难度,但是重资产化,扩张速度逊于前者。
如前文所说,模式无对错,各有优与劣,重要的是企业的战略。那么,雏鹰农牧的问题出在哪?被诟病最多的,是多元化。
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在养殖行业较劲的时候,雏鹰农牧却开始玩起了资本。
一方面,雏鹰农牧向上下游延伸,布局全产业链,所谓的“从田间到餐桌”,向上延伸到养猪原料的生产,向下延伸到屠宰和销售,投资沙县小吃、成立传媒文化公司。
另一方面,跨出养殖行业横向投资,入股农商行,投资电子竞技,还有各种产业基金。在儿子侯阁亭的电竞事业上,侯建芳曾不惜投入5亿重金。侯亭阁不仅拥有国内顶级电竞俱乐部OMG,在2017年,还收购了Snake俱乐部的控制权。
雏鹰农牧在多元化的路上越走越远,到2018年,生猪产品的营收占比只有36.57%。最后,利润巨降、债务逾期、股权冻结、资产查封,还被质疑财务造假。
企业多元化是一门学问。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告诉市界,如果还没做到行业稳定的领导地位,就开始进行超过企业认知半径的多元化就很容易失败。
有人可能会说,温氏股份也不止一项主业,看起来成绩也不错。这有两大前提:温氏股份是养鸡起家,上个世纪就开始养猪,还做到了行业老大,地位稳固;主业都在养殖行业,养猪+养鸡两项业务的营收占比在95%以上。
猪肉价格的飞涨,其实是猪周期、猪瘟、环保政策等因素叠加的结果。
养猪行业深受猪周期影响,每当处在猪周期的低谷时,各家猪企都很难熬。
在雏鹰农牧出现亏损的2014年,牧原股份虽然没有出现亏损,但是净利润也出现大幅下滑。因为当时是猪周期的低谷,生猪价格低迷。
生猪生产周期较长,且具有滞后性,而猪价波动周期受生产周期的影响。
根据国盛证券的分析,“能繁母猪”(正常产过猪仔的母猪)从配种到商品猪出栏,需要1年;如果从引种开始计算,一个流程走下来需要3年4个月;中小规模的养殖户如果从补栏4个月的后备母猪开始,生长至“能繁母猪”也得4个月,至商品猪出栏则需要1.5年;只补栏仔猪进行育肥,则需要半年。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敏感的是价格,对养殖户也一样。
在中国养猪行业,有万亿级的市场,但是以散养户为主,CR5(行业前五大猪企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6%,CR20尚不足10%,行业极度分散,是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格局。
以散养为主的特性,决定了大量养殖者无法准确地预计未来市场的变化,这也放大了养殖端的非理性行为,同时也放大了价格的波动性。
生猪的供求决定价格,价格的波动,反过来影响养殖端的积极性。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利润率增加,养殖户都心痒痒想扩产,但是等这批猪出栏的时候,已经是几个月后了。
这也就是蛛网理论所说的,当期的需求量取决于当期的价格,但是,当期的供给量取决于上一期的价格,造成了供需市场的阶段性不平衡。
猪周期的本质,其实就是供需关系的变化。
其最直观的表现则是猪肉价格的周期性变化,猪肉价上涨——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猪肉价格下跌——大量减少能繁母猪——生猪供应量下降——猪肉价格上涨……如此循环。
猪周期一般在3~4年,大周期中也会有若干个小周期。上一个猪周期,是2014年到2018年的两个低点之间。
2018年6月之后,生猪价格有所反弹,不过,2018年8月,沈阳发现非洲猪瘟疫情,之后,多省份相继出现疫情。受非洲猪瘟的影响,部分地区的猪价又有所下降。
尤其是疫情爆发后,政策方面严格限制生猪及其产品由高风险区向低风险区调运,且要求与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省相邻的省份暂停生猪跨省调运,这也导致生猪由北向南的运输路线,几乎全部被封锁,进而导致产销区之间价格拉大。
中国的生猪产销区主要为五大生猪主产区和三大生猪主销区。五大主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三大主销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如果按省份划分,河南、山东、湖南、湖北、河北的外调猪肉量排在全国前五;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天津调入猪肉量排在全国前五。在调运受到限制后,前五个省份滞销,后五个省份猪价快速上涨。
按照市场保守估计,本轮超级猪周期将至少持续5年。
本轮“超级猪周期”的拐点什么时候出现?
11月7日,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肉类大会上,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表示,如非洲猪瘟疫情不出现反复,预计2020年下半年受非洲猪瘟影响恢复生产的生猪将开始增加市场供给,猪肉供给状况将有所改善。
受猪瘟等因素的影响,养猪行业也加速了转型升级。未来,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中小养殖户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规范化养殖也将给大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