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哭声洪亮、挣扎强烈,到断断续续地从喉咙里发出哀号,直到流鼻血、嘴唇变紫、没有呼吸……这个付费育儿群的成员集体观看了一场持续两小时的婴儿“死亡直播”。
来看视频↓↓↓
视频:青蕉视频
他们还表示:“抵制育儿公众号是没有用的,科学育儿的需求已经爆发了,对爷爷奶奶辈‘经验育儿’的不认同在加剧。”
暴露问题1:乱象重重
拼凑二手“知识”当心交智商税
“我加了七八十个育儿公众号,总结下来,大多数付费网课就是教你三件事:解放双手、速成、省钱。”育有二孩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家长都是花钱买心安,才给了劣质公众号骗钱骗流量的机会,而且还包装成‘知识付费’。”
媛媛爸爸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尊重知识付费,但育儿公众号水太深,有的是大量七拼八凑的二手‘知识’,甚至是策划的‘毒鸡汤’文案,搞不好就交了智商税。”
暴露问题2:
“大部分育儿公众号就是母婴垂直电商。”受访者婉婉妈妈说,“群里定期有消费反馈,还会推送返场买家秀。你没有买这一期的团购商品,就与群友没有共同话题,好不容易融入一个圈子,就这么被踢出局了。”
有一名辞职带娃的妈妈的回答更令人揪心:“我生完孩子休产假的时候,暂时没有外界社交,妈妈群就是我唯一的朋友圈。在群里不消费就等于无社交。”她鼓足勇气告诉记者:“虽然我内心一万个不赞同新闻事件中那个母亲的做法,但很能理解社群的肯定对她的意义。说白了,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
暴露问题3:育儿焦虑源于无知
记者采访了一个自称“疯狂的妈妈”的真实案例:孕期叶酸要买进口的,婴儿床要全榉木的,给孩子冲奶粉必须是进口矿泉水,买来全套量勺量杯、做辅食精确到克,每天几时几分睡觉吃饭大小便都密密麻麻记下来……就连孩子的外婆都说,这已经不是养娃了,而是全年无休的科学实验。即使如此“用心”,这名新手妈妈依然表示,在面对公众号的育儿指导时,她仍感到招架不住。
“你的焦虑,看似用力过猛,其实来自育儿知识的缺乏,还有一些懒惰,以为网络能解答一切问题。”儿保医生告诉她。
分析:
认证随意监管缺失是乱象纷呈症结所在
问答:
专业医疗机构应担起更多社会责任
哪些育儿公众号值得信任?
广州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儿科神经专科主任刘迪辉:对育儿公众号的甄别,一般要过“三关”:一看其是否为了营销;二看其行业认可度;三看其是否参考了专业文献,遵循循证医学理念。
遇到哪些问题需马上去医院?
刘斐:举个例子,如果孩子不慎跌倒,从小儿外科医生角度给出的建议是,看其有无外伤,精神状况怎样,是否有呕吐不止等情况。
刘迪辉:从儿童保健角度给出的建议是,根据诊疗给出的医师意见不会有太多绝对的、偏激的定论。一旦遇到为了抓人眼球而设置的“必选项”,就要当心,去寻求医生帮助。
定期儿保只是打疫苗吗?
刘迪辉:我们建议专业医疗机构担负起更多的普及儿童健康管理理念的社会责任。现实中,许多年轻家长认为,去医院做定期儿保,无非就是量量身高称称体重、打个疫苗了事。但专业的儿童健康管理不只是这些,还会根据生长曲线判断身高体重的增长是否正常,监测神经发育,包括语言发育、精细动作以及大动作是否正常等。有句话叫作“防病早于治病”,说的就是儿童保健管理。
其实,在临床经验中,新手父母遇到的绝大部分问题都能从专业医院的儿童保健医生那里得到答案。
比如:
趴睡好不好?我们一般建议1岁以下的婴儿“趴着玩、侧着睡、盯着练”。
婴儿哭闹不止怎么办?我们建议,首先应该排除肠绞痛等病理原因。
该不该一哭就抱?我们建议,对于诉求及时回应,这样有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怎样做才是高效陪伴?至少不是躺在孩子身边刷手机……
编辑|陈钰榕
校对|李冬莉
审核|吴福大
手机客户端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