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日常的阅读也越来越趋向于简明直接,当尽心竭力的铺陈变成了“累赘”,当构思精巧的伏笔被视为“拖沓”,那些看起来缓慢、厚重的知识就离年轻人越来越远。
其实这也与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态势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网络平台已经度过了单纯追求流量、阅读量阶段,转而越发注重推送内容的质量,在吸引读者的前提下,同样注重传播知识。
如罗辑思维、六神磊磊读金庸、字媒体、混子曰等新媒体内容生产者,都有着很大数量的用户。这些内容生产者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有的根据已有的经典文本进行主观而又能自圆其说的阐释,自成一套体系;有的开辟种种具有很深文化意味的栏目,通过“朋友圈”与知识百科结合的形式普及文化知识;有的则是通过幽默的语言与生动漫画相结合的方式对某个艰深的知识点或时下的热点进行“科普”。
对于很多年轻读者来说,他们往往会在游戏与阅读之间选择前者,而在阅读中也会选择更好理解、更为简单的内容。不够有趣、不好玩是他们阅读的“拦路虎”。而通过有趣的阅读形式,以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来吸引读者、传播知识,进而唤起读者获取知识的动力和渴望,成为许多互联网内容生产者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内容生产者通过图文并茂的简洁方式制作内容,传播知识。
在互联网时代的语言环境下,一种新的言说方式诞生并保持了下来,而这种言说方式正在被更多的人接受,唤起了更多人“沉睡已久”的求知欲望。
《这些矫揉造作的“中国风”“古风”歌曲,究竟是怎么流行起来的》从若干年前就开始流行直至今日的“中国风”歌曲出发,整理了许多编辑团队认可的、具有典范意义的“中国风”作品,比如《送别》、《沧海一声笑》等,并指出“‘中国风’远远不是形式上那么简单,其内在也应具备传统诗词的特质才是。它不是无病呻吟,不是矫揉造作,而要能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的‘中国风’,生命力才能更加长久。”
郭敏是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后在杂志社工作过。经历过杂志最辉煌的时代,也对传统媒体形式的衰落感同身受。所以在2015年来到“字媒体”工作后,郭敏更加注重分析读者的心理和需求,同时考量阅读介质所发生的变化:“用户通过手机阅读我们的内容,所以内容基本上不会超过三千字,手机这种介质就不适合读长东西。”除了郭敏这个“80后”以外,字媒体的编辑们都是“90后”女孩,在“字媒体”的内容策划负责人李楚翘看来,他们的工作就是把文化类的知识“用现在年轻人感兴趣的词翻译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还要时刻警惕新媒体最为别人诟病的地方:文字或者知识上的错误。女孩们的耐心在这项工作中发挥出了优势,字媒体也一直十分严格地勘校自己的内容。郭敏这样解释:“这个行业其实需要这样,用户也需要正确、正向的内容,而且很多用户对于汉字还是很执着的。”小时候,郭敏家中的老人不会破坏带有文字的纸张,报纸都不会随意扔掉,而是集中起来烧掉。这样的经历使得文字在郭敏眼中有了“神圣性”。而这种感受也深刻地影响了其他编辑们。所以,字媒体有了整理“新媒体错字榜单”的想法和行动,整理、指出新媒体平台发布内容中出现的错误(如“的地得”的使用等)。
一些人将错别字归咎于输入法,但是郭敏斩钉截铁地说:“这个锅,输入法不背。”他认为错别字的增多归根结底还是现代人写字太少了。谈及此,李楚翘翻开了笔记本,内页有一首手抄的普希金诗歌。李楚翘说,这首诗是开大会的时候随手默写下来的,现在她依然会每天用笔在纸上写字、抄诗词。而这个“90后”姑娘的手机屏保是著名日本演员木村拓哉。“其实现在的人很多元,审美趣味往往是‘跨界’的。我们的编辑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
“字媒体”的编辑们把通过自己的稿件传播知识视作一种使命,用他们的话说是“把自己的审美和价值通过推送展现出来是一种‘宿命’”。郭敏觉得:“传统文化在当下要有合适的表现形式,其内容也应该有所扬弃。”所以,在制作辛弃疾的稿件时,他们就把辛弃疾不尊重女性的特点暴露出来,表达了自己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对传统文化人物、传统文化的看法及态度。
为了打磨一篇稿件,编辑们经常加班,至今,郭敏还对一个场景记忆犹新:“有一次加班到很晚,下班的时候看见楚翘站在工位忙碌着,瞬间觉得有种文化使命感在办公室里流淌。”
最开始,公众号是陈磊一人兼职运营的。他读大学时“饱尝学业的压力”:为了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经常需要上网、查书、看论文多管齐下。由此发现搞懂一个问题的成本太高了。同时他还发现通常二三百个文字所承载的内容两幅图就能够表现得很明白。所以,学设计专业又喜欢画漫画的陈磊萌生了要用漫画讲知识的想法。起初,陈磊觉得历史知识很枯燥,但通过制作推送他发现,一旦图文兼具,“枯燥”的内容也很容易读下去。在不断的尝试中,他逐渐认识到,图文相配的形式对于其他选题更有用,“例如后来推送的关于人造卫星、青蒿素的内容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此,“混子曰”一直尝试“把知识的门槛降低”,同时“输出图像化的思维模式”。
推送的内容和形式为“混子曰”聚集了年龄分布很广的读者,小到六七岁,大到六十多岁:“主要以青少年为主,有一些低龄的小朋友还是父母推荐给他们看的。有的小读者还会在后台留言,告诉我们他的刚需就是‘收获一些知识’。”这些读者往往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就会在后台提问题、意见,有时候还会给公众号“出题”,请公众号制作自己喜欢的内容。
读过“混子曰”的推送不难发现,制作这些内容往往都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保证这些知识的正确则是关键。李翔说,“混子曰”的内容都是两人小组完成的,一人负责文案,一人负责画漫画。首先根据时下的热点或者读者的需求确定选题,之后在其中选择读者“最刚需”的点进行放大,“比如科学家霍金刚刚去世,大众需要知道的是他到底有多牛,而不是他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