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中文自修》公众号:刘阳教授访谈录
思辨读写的方法与实践——刘阳教授访谈录
魔都语文课代表2023-06-0918:27发表于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自修》
◆◆◆◆◆
今天课代表特别向大家推荐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刘阳教授与上海七宝中学语文教师张硕关于思辨读写的精彩探讨。
刘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教研室主任。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曾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五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荣誉奖项。出版《事件思想史》等学术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与省部级课题。兼任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张硕:上海市七宝中学语文教师。
本文原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5期
思辨读写的方法与实践
——刘阳教授访谈录
刘阳张硕
张硕:刘老师您好!感谢您百忙中能接受本次访谈。前不久,看到您在厦门一中作了一次有关思辨读写的讲座,受到师生们的欢迎。作为您曾经的学生,我在读书时就跟您学到了很多做学问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除了文学理论知识,使我受用的是那时培养起来的思维能力,这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使我受益很多。您从事文艺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多年,著述颇丰而强调思维的训练。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很多一线教师也很重视思辨性阅读和写作,您认为这两者是不是存在相通之处?
张硕:记得听您讲起过,但还未有机会翻阅过。您对此有何观感?
刘阳:以前曾多次听闻欧美中小学教育中对哲学的重视,但都停留在间接印象上。通过细读这套书,我的感慨加深了。实事求是地说,我感觉,他们在中学阶段引导学生们思考的很多问题,我们这边的大学本科生甚至相当数量的硕博研究生,都未必能达到相应的水准。非常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汲取欧美国家的长处,在注重语言文字教学(这当然始终是主要的)的同时,适当加强思辨意识。比如可以推荐给你和大家一份很好的入门材料:先尝试阅读张中行先生《顺生论》的前五篇,尤其是第一篇“存在”。感觉一下哲学思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
张硕:这部著作也是当年授课时您推荐给我们的读物。您曾说自己在中学阶段就翻阅过,但当时读得似懂非懂。这就联系到了您本人的求学经历。能否谈谈您一路从中学走过来,在思辨读写方面的摸索和心得?
(鄢烈山主编的版本)
刘阳:我上中学的时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如你所知,实际上应试教育的声势已经不小了,和你,以及比你更年轻的当今中学生所处的大环境,其实有共通之处。我接触到的中学语文教学,当然是常规的。但也许比同龄人多出的一份幸运是,我在中学阶段遇到过一位在杂文创作上颇具实绩、作品后来每年入选花城出版社《中国杂文年选》的语文老师(这在国内语文界可称凤毛麟角),即杭州学军中学的金新老师。在他的影响下,不仅中学里我便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了二十余篇习作,而且在高考结束后一个月,就在《杭州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较有杂文味的作品《蠹鱼的蜕变》。也正是从那时起,选择了文科的我,发现自己在思辨读写方面虽然还存在着许多需要不断慢慢完善的地方,但也确实流露出了一定的兴趣和潜质。
(向继东主编的版本)
张硕:然后进入大学,您是否在这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同学们都知道,其实大学时代您就已独立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作品。
张硕:您在学生时代就已取得的成绩令人感佩,即使放在今天审视,也恐怕是一个很难复制的异数。在这个过程中,哪些书和人对您的写作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张硕:您谦称“共勉”,我想这里面或许首先有个立志的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感到,有些同学总是对思辨读写怀有一些畏难心理,觉得自己想不到、分析不到那个高度,对于这部分同学,您有什么建议吗?
张硕:这就说到了环境的引导。从您读中学那时到如今,中学语文教学客观上是在加强思辨读写的分量,这可以从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中见出一斑来。您是否同意这一判断?对这一趋势又作何评价?
张硕:仍以您举到的这道题为例,它还可以被考生从何种角度,来加以思辨性的追诘?或者说,您会怎样来写它?
刘阳:如要进一步思辨和挑战这道题的命意,也许有出色的学生会深入察知,题干中的“镜子”会占据新的在场盲点,而仍令人看不完整。对不对?这样下转语而别开一洞天的思维训练,非一日之寒,正来自我所说的思辨读写的滋养。
你问我会如何来写它,我把这一问调整为,升入大学乃至更高阶段的学习深造后,同学们又将会怎样来赋予曾经的高考题以思想新意?回答可以是这样的:这就是从存在论到虚空论的思想演进。题干表达的人生本体论意味,是建立在存在论基础上,它默许了“有”与“无”在场内必定相伴共生的前提。但是更为深入的虚空论,则恰恰还要弥补这一点造成的不足:我既想看清场内包括我此刻所占据位置的全景,又不愿为此付出“只能离场才能看全却失去现场亲身体验氛围”的代价,而仍就在原地保持位置的不变,只不过这时的我作为主体,需要经历一个被虚空化的过程,虚其心而实其身。你看,同样一道貌似人人都能看懂的高考作文题,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并不存在简单过时的问题,任何时候都可以被有心人加以思辨和观照,获得不同程度的思想体验。
张硕:这样看来,在语文教学中激发思辨创造力的很重要一环,是命题本身的革故鼎新,这个问题确实在以往的实践中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您平时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呢?
刘阳:是这样。富于思辨意味的好命题,可以点燃学生们从各个角度来思考它的兴趣,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培养效果。我正在编撰《命题美学鉴赏辞典》,在此不妨举几个曾经自编的题例:
(1)西方有句名言,“所有的树都是对的,所有的人却都在出错。”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请以《出错》为题,写一篇论说文。
(2)公元624年,也就是唐武德六年,丹杨(今南京)人陈弘拜李子欣学剑。六年后,陈学成出山,李亲为其磨剑开刃,翌日,送其至山口问:“六年寒暑,不知你是否知道了剑开刃的道理?”陈答曰:“乃是师洞察我的为人了,方允许我带开刃的剑去行不平的天下。”李氏说:“这是其一,更要紧的是,()。”假如你是李氏,你紧跟着会说出怎样的话来?请续写这个故事,在续写中表达你想表达的一种东西。
(3)你是否同意“死亡与战争是维持人类文明整体平衡的必由之路”这样的观点?为什么?请阐述你的看法。
(5)你是否赞同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中那位不幸被投进纳粹监狱的、无辜而可敬的犹太父亲,因不想让年幼的孩子蒙上心灵阴霾,而使尽法子告诉后者这是个游戏的处理?你能接受这部影片由此获得的喜剧意味吗?
请允许我近取譬,像这样的命题,不知是否适合你的教学班?
张硕:可以试试。估计整体上有一定的挑战性,我感觉放在高三与大学入学新生之间的过渡、衔接阶段来测试,效果会更好。
刘阳:你说得有道理,但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可以大胆尝试。说实话,文科,尤其是人文学科,很大程度上不一定是靠按部就班的规律来育人的,对于心智出众的学生来说,有时候不经意间的一记提示、一道灵光,会开发出他或她登堂入室的极大潜质,调动起他或她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可谓有利无害。就拿上面的例题来说,首先可以注意到,它们都是联系当今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来展开的,第4题便十分典型。其次,教师用这些题目引导学生们的点,最终恐怕都还是会落在哲学思维上。这正是我想表达的意思:思辨,说到底并非只是玩逻辑推理的游戏,而依托于更高、更深远的哲思背景。
(《慎以惜时论短长》所在《杭州日报》版面)
张硕:您能否对此具体展开谈谈?
刘阳:比如对上面第1题,可以想到,人在这个世界上被允许不断地出错和改正,植物则不行,出错就意味着死亡。但也正由于出错的植物必死无疑,几千万年来,植物的遗传物质里几乎没有错的基因。人类则相反,一个糖尿病患者,经医院诊治后存活下来,带着糖尿病基因生儿育女,于是,几千年来人类的各种疾病基因绵延不绝,以至于我们上医院看病时,必须先行向医生告知自己的家族病史。就是说,纠正错误,是人类自古及今一直在犯的一个更大的、也是更为根本的错误——这样来立论,是不是顿时有了一种高屋建瓴的思辨深度和力度?
再看上面第2题。如果我往这个括号里填入的答案,是“剑上的刃打开了,心上的刃却关闭了”,你觉得如何?
张硕:和第1题一样,确实有种相似的哲学意味闪现于这个回答里,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这样来思考,摆脱的是小聪明,因为的确需要相当心智能力的配合,包括平时阅读积累的渐变,才能慢慢达成。
张硕:有机会我一定来试试。思辨写作不仅体现在思想立论的“听唱新翻杨柳枝”上,也通过具象的语言得以实现吧?
张硕:您举到的这最后一例,用“皆若空游无所依”来比喻教育的自由生态环境,确实很精妙神奇,拥有这份洞察的写作,是不是可以说拥有了一种康德所说的“判断力”?
(看客》曾刊《语文新圃》《侨星》,《浙江工人日报》更名为“看宰羊”)
刘阳:是的。多年前,我曾击节于一位高三同学的书信体杂文《厚古薄今》开首“看到我们的通信正像睡眠那样成为必须,真让人高兴”一句非同凡响,以为其所氤氲出的“不凡的比喻,展示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喟”。其实,生活中的思辨高手,其作品中时或一睹的精妙比喻,细忖之每每会有一种看似寻常却奇崛的、惊心动魄的美,让人折服于判断力之深。且不说那些基于深刻观察力而得的奇特比喻,如《看客》形容内蒙古笔会笔会坐车沿路所见之蒙古包为“如一群开着巨口的卧虎在劲风中狩猎”,仅就那些更多基于纯思维联想活动的精妙比喻,复举两例:《父亲的回忆》于悠悠回首辛酸童年生活云,“人是无法像锂电池那样消除记忆的”,独特而不凡的喻体发人深省;《母亲的回忆》忆及慈母暮年因大限将至而难以再从容拾级而上为严父扫墓,云“母亲已经受不了‘挫折’了”——以挫折比喻扫墓之台阶,你看平淡中蕴蓄着何等沉重之生计感慨!
(《父亲的回忆》刊登于《杂文报》更名为“父亲节遐思”)
(《母亲的回忆》所在《太原晚报》版面)
张硕:那么是否可以说,判断力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进一步思辨力的前提?说到这儿我想起了您曾向我推荐过的那个关于《文心雕龙》的例子。
(《闲话“距离”》所在《太原晚报》版面)
(《“曲线”改革及其它》所在《杭州日报》版面)
张硕:如此看来,文科生学一点必要的形式逻辑是很有好处的。
刘阳:这道理可以通过下面两例见出。你先请看例一:“一些大城市的书店撤去了曾让他们盈利甚丰的琼瑶、金庸作品专柜;物质调剂部门分管的废品商店开始出现这批回笼的‘紧俏’书,一个空前的热潮须臾浪峰底谷。”(见《“呼拉圈热”及其它》)
(《“呼拉圈热”及其它》所刊的《杭州青年》即嗣后的《今日青年》)
这里,千万别小看中间这句“物质调剂部门分管的废品商店开始出现这批回笼的‘紧俏’书”——如果缺少了这一句,仅从前一分句无法从逻辑上真正推出琼瑶热、金庸热降温的结论,因为书店撤去这两人的作品专柜完全也可能只是内部调整的偶然之举。唯当这两人的作品不仅在书店被撤去专柜、而且紧跟着出现在废品商店,我们才能真正断定其确实已开始乏人问津而变得卖不出去、先前的热度从而降下来了。这不是在必要条件的交代之后紧跟着补充交代充分条件、使逻辑结论更趋周密吗?以我的有限经验来推测,相信写到这几句时作者绝非有意无意着笔,而确乎是有此番幽微考虑的。你再看例二:“据了解,开学以来天天如此。”(见《素质无奈应试何》)
(《素质无奈应试何》所在《杭州日报》版面)
也千万也别小看这句及时的补充交代。如果仅有前文有关双休日学生家长涌动于书店争相购买应试教辅、人声鼎沸之状的描写,同样无法从逻辑上严密推出应试教育的深入涂炭,因为这同样可能只是偶然的表象。唯当加上这句看似平淡的“据了解,开学以来天天如此”,方由个别开始推至了一般、由必要条件开始推至了充分条件,而同样真正严谨地导出了所欲达成的逻辑后果。这就是形式逻辑在为文说理中始终不过时的思辨力量。
张硕:通过上面的具体举例分析,我似乎悟到了很多。最后还想请您谈谈的两个小问题是,是不是同一种思辨文体写得多就一定好?除了从立志、命题、立意、语言和辩证思维等方面锐意训练自己的思辨读写外,在素材积累方面,也可以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吗?
对你的后一问,我觉得这则是因人而异的。就我个人而言,建议师生朋友如果有条件和兴趣,可以看看下面十种带有材料库性质的好书:龙协涛编的《艺苑趣谈录》;李利忠的《潮的人》;李异鸣的《非常人》《非常事》《非常言》;浙江文艺出版社的“二十五史随笔”丛书;李玲芝等编的《西窗烛》;韩石山的《得心应手——作家的训练》;飞白的《诗海》;陈登颐的《世界经典小说100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卢浮宫画作珍藏集》以及王元化的《思辨录》。相信会有助于大家开阔视野和思路,增进学养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