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5.01上海
Skywalk
写作本篇时,王会计已经航拍了上海市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下文简称“优历”)中的近90%(如果不是4月抱恙,这个“近”字本该去掉):
两条红线将一年多的拍摄划成了三个阶段:
1.无知无畏的“未备案飞行”阶段,直到23年7月初在圣三一堂门口“被捕”;
2.非梧桐区备案飞行阶段,直到24年初梧桐区悄然解禁;
3.梧桐区备案飞行阶段。
第一阶段的最后一次成功飞行,正是在邬达克旧居旁;而第三阶段的起点,则是稍南的邬达克作品集:哥伦比亚圈。如此缘分,很适合充作这个新生的“Skywalk”系列(显然化用了洋气的Citywalk)开篇。系列本意是以大量航拍为基础,串联某个街区或建筑主题的“图文集”,创作应该相对轻松,与烧脑的长篇深度互相补充,解决公号质量虽好、产量太低的痛点。但从本篇来看——
显然是失败了。
忘却的纪念
2024年2月4日,番禺路129号邬达克纪念馆闭馆。市民们冒雨排队,“送邬达克最后一程”。
说来好笑,正常开放时的纪念馆从未有过如此浩荡的人流;而说来惭愧,来听过多次讲座的王会计却从未认真参观过楼下的展厅。有些事、有些人,你觉得永远会在那里,不急、不急...等到失去了却追悔莫及(?这句是我写的?)。
成为纪念馆之前,邬达克旧居已经荒废破败,“室内白蚁丛生”、“部分房顶可看到蓝天”。刘素华女士自费巨资修缮后,重生的旧居成为上海建筑爱好者们的精神高地。然而2024年的冷雨为这段重生画上了句点;至于不远处邬达克作品集:哥伦比亚圈昔日的洋房美墅们,则大多缺乏旧居这样的运气,在衰颓凌乱中、并不优雅的老去。故撰本篇——
为了忘却的纪念。
大圈与小圈
新路辟筑不久,嗅觉灵敏的美国地产商人、普益地产(AsiaRealtyCo.,下文简称“普益”或ARC)老板雷文(Frank.J.Raven)迅即买入CCC南侧的百余亩土地,准备打造一个“区位便捷、外部美观、内装舒适”的“美式生活圈”。建筑师却不是同胞哈沙德,而是交给了“无国籍”的前匈牙利人邬达克:一方面后者来沪更早、名声更响;另一方面或许因为项目实施总监山多尔(HugoSandor)同为匈牙利人——有时候,搞定项目经理比搞定董事长更重要?
蓝圈为住宅群CC,黄圈为俱乐部CCC
普益地产Logo(摄于卜邻公寓):首字母ARC花字
雷文原供职于福开森的中国营业地产(ChinaRealtyCo)
Asia之名,或许是为了压前东家一头
(以上为主流说法,王会计未做深究考证。但疑点颇多:
问题且抛出,留待专业人士解答。)
邬家新宅1930年底完工,南边CC的建设与销售工作则一直延续到1932年后。与此同期,CCC的设计师哈沙德也接到了后来成为工部局末任总董的樊克令(C.S.Franklin)委托,在CC稍南边的淮海西路(原乔敦路,亦为江浙战争时越界辟筑)为同乡建设了一座乡愁浓郁的南方庄园式府邸,是为上海近代建筑史上仅有的风格孤例。哈沙德出身南卡罗莱纳,樊克令则是田纳西人,两位贵族遗风浓厚的“老南方”或许本来就与北方佬雷文并非同道。
几年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哈沙德与樊克令等美侨精英们再聚首于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此时已成日军集中营。所“幸”哈沙德后来被转去闸北、去世于公济医院,并非在自己的上海处女作中离世。哥伦比亚圈的时代,自此基本落幕。
五张地图
新华路历史风貌区范围
(底图:googleearth,鸣谢Maverick同学)
地图一:1929年,普益淡彩鸟瞰图
第二张地图,出自1930年4月普益地产发布的售楼书,其中载明了已建、在建和计划建造的共31幢建筑(含1幢车库)。16幢已建成建筑(下图红字)包括了淡彩图中的“老七幢”,定位相当精准;而5座建造中的住宅(绿字),应该也不会迟于1930年建成。计划建造的11幢建筑(蓝字),如果没有明确的反证,大抵也与此同期。
上图中,笔者大致以新华路干道、329弄、211弄为界,将哥圈划分为北区、中区、东区、西区四块,下文分区介绍圈内的60幢历史建筑。如此大费周章的“画地图”而不是直接上航拍,实在是因为——
北区:圈之起点
北区总图
294弄1号(4)亦为西班牙风格,但开发较晚,1930年售楼书发布时尚为空地。但哥圈内的西班牙式多为简配版,绞绳柱、锯齿檐饰等西班牙式的典型特征较少体现。
236与272之间夹着一幢248号(5)。不知何故,普益地产当时没能盘下这一地块;“钉子户”应该在1930年代后期才修建了新宅:因为这栋是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
蝴蝶与舷窗
三幢小合影,可见248气质殊异
296号今貌:铮亮的陶瓷瓦片令人出戏
据说之前曾做过伊朗大使馆
倒是与门口的写意雕塑很搭...
南边的“新CO-1”
336今貌:焕然一新的乐团大房子(有点过新了)
凉廊与山花
3、7、9“门卫三小只”(画面中央)
几栋绿顶小楼应为后期加建的“新保安”
精巧的3号:航拍时一度误以为是1号棉花酒吧
5号陈止善堂:气势恢宏
《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31-1952》年表中“陈宅”,不知是否本幢
而“董显光宅”(右)又是哪座呢?
11号:神秘破败的红砖大宅
如今...不知何人所居
中区:U型弄堂
315号:山墙与红墙
山墙的露明木构呈波浪纹,为此宅典型特色
南立面:广袤的花园如今大幅缩水
俯瞰,三个外凸体量清晰可见
侧视:飒爽红砖
泰安路115弄住宅群:王迈士更著名的代表作
英式西班牙双拼(部分可睡)
321号:新华路视角
前排大凸窗
竹节状的窗棂或许是爱司公寓的减配版?
侧面凸窗,犹抱琵琶
上的老虎窗
俯瞰:可见L型布局
南面视角
一侧为身世存疑的317号“仿近代建筑”
弄堂里的方烟囱:显然不是邬达克小尖券了
真正在用的烟囱:披着吉利服,吞云吐雾
329-28号:剥了皮的外墙与铝合金阳光房
西侧简洁的方烟囱
按这个沿主弄的立面应该是侧面;但或许邬达克非常得意于这别致的设计,售楼书中强调的也是这个立面。至于其他角度,尤其是面向花园的南侧,院墙高耸、主要靠想象。
329-32乙两任主人:师煌与弗里斯(图源水印)
根据新闻,师煌的大宅由老东家普益地产负责建造;至于是否由邬达克亲自设计,不得而知。新闻中将这栋称为“斯图亚特式”,可谓英乡“都铎式”的升级版:既保留了露明木构架,又有向中世纪致敬的城堡状塔楼;入口门廊则有两根回归古典的多立克柱。王会计不太倾向于认为这是邬达克作品:邬氏建筑风格相当易于归类,英乡如其自宅、西班牙式如孙科别墅、古典如宏恩医院、现代如绿房子,主体风格均极为突出,很少出现一处建筑在主体部分便杂糅各种不同要素的情况——当然,只是猜想,我又没有图纸。
329-32乙:斯图亚特红砖大宅
门廊与塔楼
俯瞰:相当“自由”的平面
露明木构架,背后圆润的烟囱却并非典型都铎风格
壮硕烟囱
南立面,可惜补拍时已树木繁茂
蛋糕旧影:2层仅有中央八角厅
蛋糕近照:铁门紧锁
门缝窥视:据称周家移居海外,此宅长期出租
注意砖墙间的大片玻璃
攒尖上的鸟儿
圆顶与绿叶
圆顶与红枫
圆房子,就得绕圈拍←→
缝缝补补的屋顶与北邻盛宅对比鲜明
329-38:簇新的“老”洋房
对比之下,30号修的有节制多了
211-16肖像
山墙、老虎窗与砖砌的“木”构架
“木”构特写
211弄14号(27,子项)位于主弄与支弄交叉口,凄凉破败、literally“四面漏风”,与对面簇新的329弄38号命运殊异。1930年售楼书发布时,14号尚在建设中,代号SD-1:圣迭戈风格。虽然状况不佳,14号却是外国弄堂里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北侧优雅曲线的巴洛克门斗、二层悬挑的朱丽叶阳台,西侧高耸的尖券烟囱、弄内并不多见的绞绳柱与木质凉廊...以及,TA应该是圈内唯一能“入内参观”的一栋,虽然背后的故事有点悲情:传言曾有富商企图整体收购本栋产权,但因部分住户反对未能如愿;后来富商竟然不知所踪,装修到一半的一层便“对公众开放”了——当然,气氛阴森,入内颇需勇气。
211-14:西南视角
北侧视角:可惜对面的巨大公房挡住了最佳角度
北侧门斗,曲线曼妙
朱丽叶的夏与冬
西侧,绞绳柱与工厂印记
木制悬挑凉廊
“潜入”的回首
扶手铁艺
阴森的“在建工程”:1930年在建,2024年又是在建...
211-12:南北“三段式”布局清晰可见
简洁的钢窗与红砖饰带
“跳舞厅”今貌:难觅当年风流
再东边的211弄10号(29,子项)如今是一栋成功的整体产权住宅:无论是产权收购还是修缮水平,都很成功。这栋“英乡”1930年时尚未规划,因此设计师不详;但其考究的设计、尤其几处独特的砖砌拼花“Logo”,让王会计很愿意相信这是邬达克本人的作品。10号同样可租/售,有意者请询中介(链接找不到了...)。
北立面
疑似邬达克Logo的砖雕
10号对面的211弄5号(30,非优历),1930年规划为EB-2(英乡B型)。外观却并不太英国,没有醒目的山墙与屋架;但粗犷的方窗却别具美感。
红门“御府”,白衣探看
4月再探,似已夷为平地?
回到建筑本身。同为圣迭戈风格的3号与14号整体相似,都有平缓的屋顶、多变的平面与小尖券烟囱;甚至西南角的木制悬挑阳台都是同款。
211-3:西南立面,左侧为“仿近”的3号乙
神秘的'仿近”建筑
211-2地块变迁:1930vs1947
尚贤坊:慈善家(只剩小半)的地产项目
售楼书中,“李佳白”代号ED-2:英乡D型。实拍时却发现这座保护级别很高的建筑(单体第三批)颇令人失望:与5号类似的大片方窗本就不显惊艳,底层还被改成了现代感十足的阳光房。所幸弄内便可欣赏到TA以毛石勾边的烟囱,别具粗粝的野性美。以及烟囱所在的西立面才是本栋的精华所在;可惜树木繁茂、院墙高耸,连无人机也找不到角度。
西北弄口的211弄1号(34,子项),是U型弄堂东侧的终点,也是圈内为数不多的西班牙式代表。这栋建筑1930年尚未规划——或许路北的样板房S-1不够吸引人,售楼书中并没有第二栋同款住宅。1号建设时,上海的西班牙风格已趋于成熟,筒瓦、黄墙、尖烟囱等特点齐备,但仍然没有绞绳柱与齿饰带等高配元素。
211-1:西班牙的冬与春
新华路沿街立面
1号旧影
修葺一新的南立面:双枪佐罗
常年堆着垃圾的侧门,可惜了14号同款曲线
走出弄堂,西首的231号荣漱仁旧居(35,3M012)原为侨民住宅,后荣德生购入送给女儿做嫁妆。住宅采用圈内主流的英乡风格,但因局部带有意大利特点,而号称“新华路上的罗马花园”;落水管上带梅花的“1932”字样则明确了建筑的年份。当然这些都只是传说:目前整栋大修中,航拍也只能看个寂寞。
231:新华路上的“铁皮房子”
缅怀下旧影(图源:上海发布)
东区:今昔混响
211弄以东部分,王会计归为“东区”。包括南部的119、155、185(含179、191号)三条弄堂及番禺路沿街,及北部的200号中西合璧式建筑。东区拥有179、185-1、200号三座体量巨大的单体优历,以及大名鼎鼎的巴拉德故居;并且文娱资源丰富,大量建筑被活化利用为餐饮/酒店,但也因此导致部分建筑改动较大,“今昔混响”。
东区总图
出211弄向东,经过一排加建的公房后便是新华路191号(36,非优历),根据冯立老师讲座,这曾是哥伦比亚圈最早的正式住户之一:Patricia小姐一家的旧宅;而隔壁的公房,正建在曾经的花园上。售楼书中,191号对应E-4:最早7幢住宅中有4幢为英国式,可见哥圈浓厚的盎撒属性。可惜的是,如今并非优历的191号状况一般,很难想象当年的精致模样。
191号今貌:三角山墙已然填实
新华路沿街视角,如今是一家裁缝店
191号东立面今夕对比
(转引自冯立老师讲座)
191号也是185弄的入口。而在上面的“近照”中,我们发现了“安徽沪办招待所”的字样:事实上,或许整个弄堂都是安徽省驻沪办的产业。如今弄内5号、7号作为招待所面向社会营业;而211弄内曾望见的“仿近”建筑,则是“徽沪办”的办公楼。而曾作为金融俱乐部的1号,如今也在闭门整修,准备迎接旧主回归。
闭关大修,静待旧主回归
185-5:曲尺平面,黄墙红瓦
入口雨篷
涡卷撑起的烟囱
185-7:又见英乡
5、7号与6号(近景)办公楼围成的小合院
大众点评:人均450...
精巧的阁楼包间
徽菜之臭鳜鱼&大甲鱼
(网图,光顾吃了...)
185弄3号(40,非优历)位于185-5和191号两栋“前辈”之间,1930年尚未开发。3号与伪“李佳白”一墙之隔,但其正面(南立面)颜值完全碾压了邻居,以致王会计首轮航拍时完全搞错了重点。
185-3(右)&211-2
虽然略显破败,但颜值秒杀刚修缮过的后者
气势磅礴的木构架山墙与大凸窗
据守185弄东侧的179号(41,3M020)气质与弄内其他几幢大为不同。黑木筋、白粉墙的色调更为明快,屋顶也以多折坡顶打破了英乡三角顶“一泻到底”的惯例。因此179号常被定义为“德国式”,也是圈内的独一份。(不算冷的知识延伸)但两者其实系出同源:英、德渊源深厚,温莎王室源自德国汉诺威;而伊丽莎白二世多次到访、汉诺威附近的小城策勒,更是以满城的木筋房闻名。
策勒木筋房(图源:2013年不会拍照的王会计)
新华路视角:三列屋顶,折线各异
179号或许是圈内最大、最美、状况最好的建筑了:不过并非纯原装。如今的179号约呈L型,仅在东南部留出花园位置;而1947年的路图上,建筑只占据了北部中间段——即,北部两端及西立面“裙房”,都是后来加建的结果。但如此和谐的加建,还要啥自行车——建筑的价值,并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加出来的L”
加建的西立面:并不逊于1930年代
前外滩花园酒店本店:哥特复兴的杰作,不能睡太可惜了
185弄对面的新华路200号(42,3M011)是“圈中异类”:唯一的大屋顶即中国固有式建筑。设计者却是洋人:常德公寓、德义大楼设计方克明洋行少主甘少明(E.B.Cumine)。业主身份非常神秘:
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
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
“统一纱厂及永庄老板”、“法国商人”和“宋有佛”是什么关系、杨慧珍是不是他(们)信(道)教的老婆,王会计尝试考证但未能成功。但“1934年建成、1948年改建”的说法显然与历史地图不符:
无论是路图录还是天地图,200号地块均为白地
200号曾为上海辞书出版社,现在闭关修缮中。远观修缮效果一般:红色琉璃瓦塑料感十足,不知为何让我联想到了公厕。♂作为歪果仁设计的“中式”建筑,大屋顶与西式柱廊的搭配多少有些违和,门前本来雄壮的西洋石狮也被削去了正脸。总体来说,本幢与杨廷宝等真正匠师的水准相去甚远。期待修缮完成后效果更佳吧。
200号:大屋顶西式柱廊
柱廊与斗拱
西洋狮:我给大家表演个削脸如泥
做工唏嘘的屋顶与糊成一团的鸱吻
凹阳台与八角窗:emo了,我有点丑
200号东边曾有三栋住宅,其中两栋1930年便已规划,另一栋靠近番禺路口的则非普益地产开发。三栋住宅的背后则曾是哥伦比亚骑术学校(ColumbiaRidingSchool),算是圈内的重要文体配套。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解放后这里先成为长宁木箱厂,1987-1991年则兴建了著名的新华影城,两年后成为首届上海电影节的主会场。2023年,修缮升级后的新华影城重新亮相,外形洋气了许多,似是给隔壁200号翻了个犀利的白眼。
1948天地图:尚存的三栋住宅与广阔的草场
新华影城:焕新归来,动感十足
飒爽旋梯
回到新华路南侧。185弄以东还有155、119两个弄堂,两弄的1号均属于米其林餐厅鹿园Moose,价格更胜于驻沪办。155弄1号(43,非优历)是圈内主流的英乡风,建于1930年后(售楼书未规划),目前状况良好,但屋顶瓦片略显...新颖。119弄1号(44,非优历)1930年时规划为圣迭戈风格,但实际应未建造,因为现存的是形体简洁的现代主义建筑。
155弄内还藏着三座老洋房。155弄2号(45,非优历)资历较深,为1930年已建成的SC-2,萨克拉门托风格。如今高墙深院,应为独立产权住宅,与簇新的SC-1(329弄38号)倒是好CP。
155弄2号:修缮一新,甚至似乎预备了泳池
弄内西侧的三栋公房后藏着的155弄4号(46,非优历)是东区硕果仅存的非普益地产住宅。虽然如今破败不堪,但细节看点颇多:半圆形楼梯间旁直插着敦实的方形烟道,入口两根绞绳柱间甚至还有幸存的马赛克。
155-4:体量穿插,形体活泼
入口:绞绳柱与马赛克
圆柱形楼梯间
有圆柱,必有旋梯(←→)
陶瓷瓦CP:119-3(上)与155-5
155-5:连接辅楼的尖券过道
只是这个字体咱建议换一下...
119-2:状况不错,或为整栋产权
119弄再向东就是番禺路。哥伦比亚圈走到哥伦比亚路就到头了,多少有点冷幽默。转角处的红砖大宅番禺路504号(50,非优历,区文保点)建于1936年,基泰工程司设计。南立面中央凸出的半圆形体量是点睛之笔:底层四根厚重的多立克柱支撑着带铁艺栏杆的阳台,三层中部则带有artdeco装饰。如今这些大部分只能意会:多立克柱被玻璃阳光房包裹,铸铁栏杆也换成了流水线产品,“素净”多了的artdeco“logo”顶部插着油光可鉴的旗杆…当然这并不能影响TA的贵族气质:如今可是炙手可热的超豪华西餐厅Scilla,人均高达——3个驻沪办。
东区可真是…豪华餐厅扎堆
番禺504旧影
今貌,露台与阳光房抢镜
今日“logo”
反倒是背面(新华路沿街),尚有基泰遗风的细节
这种有钱任性的爆改游戏实在是欣赏不能。倒不如遥望番禺路对面盛大的红砖里弄:红庄(圈外不编号,非优历)。1946年由中国农民银行投资兴建,虽然清水砖墙修缮技术过时,但至少没有肆意的破坏。
红庄:我的名字叫做红
沿番禺路南下,不远便是番禺路508号巴拉德旧居(51,非优历)。英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之一巴拉德(J.G.Ballard)1930年出生于上海,太平洋战争后被关押于龙华集中营。巴拉德将其在上海的经历写成自传《太阳帝国》,后由斯皮尔伯格翻拍为电影,影响巨大。巴拉德的父亲JamesBallard经营着一家纺织工厂(纶昌洋行,ChinaPrinting&FinishingCo.,),也是哥伦比亚圈最早的住户之一。巴拉德一家先居住在今272弄2号(路北样板房之一),1930年代后期才迁居至番禺路508号——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中流传的巴拉德旧居,有安和寺路100号和31号A两个版本。有趣的是,东区多栋住宅在1947年路图中仍显示为租界时期的门牌号,巴拉德住宅便是其中之一。
路图录东区部分
红框为巴拉德旧居,划线住宅均以旧门址标识
门廊与山墙:三角二重奏
太阳帝国中的巴拉德豪宅:显然美化了许多
九十年代初,巴拉德应BBC之邀重返上海,拍摄纪录片《上海吉姆》:
然而不久后这里便被改造成高档餐厅,“建筑内部的一切掏空了”;至于《上海吉姆》,更不知道去哪里找资源了。餐厅、酒吧轮流更替,如今的508号颇为神秘:相比504号明码标价的豪(qiang)奢(qian),这里却连大众点评都没有收录。或许只有119弄深处的西面,还依稀可辨当年的痕迹吧:
院墙斑驳,杂草攀附
西区:意外之喜
巴拉德旧居本来很适合做本篇的结束:西区原来的11幢建筑中,2幢已毁、1幢爆改,并且全部不是优历;探访实在有些鸡肋。但本着完整性原则,王会计还是探访了西区,没想到颇有意外之喜。
西区总图:南重北轻
北部两幢可视为北区的延伸。354号(52)1930年已规划,代号EC-1,又是一栋主流的英乡,但因地块狭长,建筑进深很大、体量狭长。360号(53)则是一栋后来的现代派住宅,侧面却插了根复古的红砖烟囱。
354:拉长款英乡
360:“门前插树”的现代派,圆柱体与红砖烟囱混搭
两幢再西侧原来是普益地产规划的公用车库,售楼书中代号GAR,如今早已拆除改建公房。对面的393弄似乎同样是公房:但其实只是两排占据了解放前尚未及开发的空地,穿过公房,即别有洞天。
393弄是整个哥圈的西界,现存三幢洋房;但仅东侧的393弄12号(54,1947年路图中为5号)属于普益地产地块。本栋是西区最惊艳的作品:虽然僻居西陲,但细节之精彩完全不逊于U型弄堂里的同仁;室内的八角小穹庐门厅更是令人叫绝。
八角穹庐门厅
393弄14号(55,路图中4号)风格大异,形体简洁方正,与细节满满的前5号形成鲜明对比(有点像211弄12/14号CP)。特点在于门廊:红砖立柱托举的中式霸王拳间,密布了一串特立独行的圆形孔洞——非常适合晒衣服。
393-14:方方正正
红砖、圆洞、霸王拳
早有拖把出来
393-16:樊笼之中
毗邻的365弄内现存四幢历史建筑,均由普益地产开发。根据售楼书,弄口临街的369号(57)1930年已在建设中,代号H-1,好莱坞式。但黄墙、尖券、局部鱼鳞墙的外观,非常西班牙。如今的369号整洁静谧,与其说是洋房,不如说是一座精致的小公寓。
369号:黄墙绿窗的“小公寓”
入口,鱼鳞墙与尖券门
穿过这扇侧门,会有绿茶小姐姐教你瑜伽?
弄口另一侧的359号如今是新华居委。这一地块普益并未规划,1947路图显示有体量很小的建筑,估计为简易用房。居委内专设了新华路历史建筑的介绍区,算是相当用心——当然介绍沿用官方口径,错漏难免。
优历介绍专区
“李佳白旧居”介绍牌勘误
注意彼时风貌远胜如今
365弄往里走是东华大学科技园地界:别慌,可以进。进园后有个圆形小广场,两栋哥圈旧宅拱卫两侧:365弄4号与5号(58-59)。4号售楼书代号F-3,与U型弄堂内的F-2(211-18)外观相似,尤其门斗曲线显然是同款。
365-4:佛罗里达风情
F-2与F-3的门廊曲线,显然后者保存更佳
365弄5号代号H-2,但观感与H-1即369号完全不同。5号大门紧闭、疑似空关,门口鲜艳的红色告示上写着“军管区域”。但破败背后另有原汁原味的美感:
365-5:另一种“好莱坞”
入口与车库并立,与329-17薛宅类似
原生态的车库
包浆的侧门与小窗
铁艺似为当年原物
弄堂深处的365弄6号(60),路图上曾是一幢体量颇大的建筑,与瑞典公使馆规模仿佛。1950年代,365弄深处兴建了上海搪瓷研究所,后又转隶东华大学。如今6号成为刚刚打造的“FICS新华365”项目一部,魔改之后喜焕新颜——妈妈都不认识的那种。
365-6:爆改“德式民居”
偶尔有个顺眼的角度
FIS365规划图,画面中央即365-6
1947路图,可见其庞大体量
365弄6号是本文登场的最后一座哥伦比亚圈老建筑;勉强营业的模样,多少令人唏嘘。返回新华路,踅进东侧的345弄;这里本来只是西区与中区间一条宽阔的通道,并没有老房子遗存。如今却是新华路的“社区营造中心”,还有不错的宠物店,常有年轻人与狗儿们扎堆的活动。一墙之隔的329弄里,瑞典公使馆伸出壮硕的烟囱,俯瞰着活动的人群:他们之中又有几人,大略知晓哥伦比亚圈的往事呢?
故撰此篇,
附录
236|E-1
191|E-3
185-7|E-4
354|EC-1
329-34|EC-2
211-2|ED-2
1c:意大利式
1d:佛罗里达式
211-4|F-1
211-18|F-2
365-4|F-3
1e:好莱坞式
369|H-1
365-5|H-2
329-15|H-3
1f:萨克拉门托式
329-38|SC-1
155-2|SC-2
1g:圣迭戈式
211-3|SD-2
1h:其他
272-6|西班牙式
296|式
329-42|加利福尼亚式
2.售楼书未列明建筑:
2a:其他英国式
英乡四连(←→):
2b:其他民族式样
236
155-1
185-1
185-7
211-2
211-5
211-10
211-16
296
329-34
329-32乙
119-2
393-12
185-3
179德式
315
2.南欧式
272-2
272-6
185-5
211-1
211-3圣迭戈
211-14圣迭戈
211-4佛罗里达
211-18佛罗里达
365-4佛罗里达
365-5好莱坞
369好莱坞
329-15好莱坞
329-40
3.其他
360
211-12
329-28
IV.主要参考资料
1.《邬达克的家:番禺路129号的前世今生》;
2.《ColumbiaCircle:TransformationoftheSocialFabric’sofaGardenResidenceinShanghai》,冯立;
3.《再读邬达克建筑-哥伦比亚圈的社区和生活》,冯立老师讲座,B站视频;
4.《三种理想场所:上海“哥伦比亚圈”历史回顾》,公众号“ArchitectureAsia亚洲建筑”;
5.《哥伦比亚圈的前世与今生》,公众号“大鱼营造”;
6.《走进新华路外国弄堂》等,公众号“上海新里洋房推广”;
7.《新华路外国弄堂内“蛋糕房子”解惑》等,公众号“外滩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