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警惕!郑州近日发生的5起案件,都与孩子有关
2024春季学期已经开始,为讲好开学反诈第一课,做好新学期学生电信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师生、家长的防范意识,郑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梳理了近期全省发生的学生涉诈典型案例,希望通过案例的警示教育,提高广大学生家长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广大师生、家长在面对诈骗时能够保持警惕,不轻易上当受骗。
案例一
网上卖游戏装备招来骗局
2024年2月9日,受害人小刘(19岁,学生)把游戏账号挂在某平台上出售,当晚便有人私信刘某,称有购买意向。对方查看了刘某游戏账号内的“装备”后,觉得十分满意,不久后便向刘某发来一个付款截图称已下单,随后又发来一个链接,让刘某与客服联系。刘某点开链接后进入一个人工客服的界面,该“客服”称需要缴纳“保证金”方能完成交易,若终止交易游戏账号则有被冻结的风险。刘某害怕自己的账号被冻结,随后便按照“客服”的要求向指定账号转账6000元“保证金”。转账后,刘某却迟迟没有收到账号交易完成的转账。当他再次点击链接想要联系“客服”时却发现该链接已无法打开,买家也把他拉黑了。此时刘某意识到被骗,于是报警。
套路揭秘
诈骗分子一般会先选择具有一定价值的游戏账号,随后再以高价购买等理由获取受害人信任。在交易中,诈骗分子会以缴纳保证金等理由诱导受害人转账,从而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
案例二
领明星签名照支付宝被盗刷
在此类诈骗案件中,诈骗分子往往会以免费领取明星周边等为理由,通过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恐吓等方式,诱导未成年人利用其家人的手机进行转账。
案例三
免费领游戏皮肤被骗14万元
诈骗分子会在网络平台中发布可以领取游戏奖品的虚假信息,以此来吸引未成年人,随后诈骗分子会以操作失误为由,对未成年人进行恐吓、诱导,从而引诱未成年人向其转账,事后还会教诈骗对象删除转账记录,抹除证据。
要加强对孩子的手机管理,切勿随意将绑定银行卡的手机交给孩子操作,同时加强对孩子的反诈教育,避免孩子在缺乏监管时遭受网络诈骗。
案例四
报名掏走家长近5万元
案例五
“班主任”在群里收学杂费
2024年2月23日,有诈骗分子通过某小学公众号公布的二维码进入班级群,冒充班主任收取学杂费。诈骗分子以班主任的名义发布通知称,“各位家长,为预订本学期实际用书本数,需要落实准确人数,需要预交本学期资料费用288.5元,请各位家长扫学校收款码支付费用。缴费完成的家长截图在群里接龙,谢谢配合!”此时,班级群中有家长发出疑问,“不是咱班主任发的吧?”诈骗分子立刻回复“是我本人!”,但此时数学老师也发现了异常,赶忙发出提醒,“这个不是咱班主任,家长不要转钱!”。幸好家长和老师及时制止了大家付款,避免更多家长上当受骗。
诈骗分子在进群后会先潜伏起来,然后复制老师的头像和昵称,为实施诈骗做准备,随后再以班主任的名义发布缴费通知,以此引导家长进行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