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区(乡村)科学管理流浪动物,减少流浪动物造成的损害,才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长远之计。
文/本刊记者韩丹东本刊实习生关楚瑜
9月8日,浙江海宁一男子称流浪狗吓到自己小孩因而割伤狗舌头的视频引发热议。10日,海宁警方通报称,该狗系无主狗,被指多次在该区域追赶攻击路人。男子发现此前该狗曾追赶攻击其儿子,遂持械将该狗打死。警方对该男子的不当行为作出了严厉的批评教育。近年来,流浪动物越来越多,如何对待成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有的人认为流浪动物可怜,能喂点就喂点,有的人则认为应该科学对待,抓捕节育后再放归,有的人则认为流浪动物可能会携带病菌甚至攻击人类应该捕杀……流浪动物确实对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流浪动物的泛滥暴露出了什么问题?被流浪动物咬伤应由谁来赔偿?该如何治理?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展开了调查。
捕杀并非解决手段居民在小区散步时,经常看到流浪动物的身影,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小区甚至出现流浪动物成群的情况。四川成都的高女士告诉记者,小区流浪猫到处乱窜,而且呈越来越多的趋势,她所熟悉的一只今年就已经生过好几窝了。“这两年小区里喂流浪猫的人很多,其实我觉得带流浪猫去做绝育或者找人领养才是对它们负责,不要让它们越生越多,不然遭其他业主反感向物业投诉的话,物业只会将它们捕杀,最后还是害了这些流浪动物。”高女士说。随着业主投诉越来越多,高女士所在小区的物业不得不定期捕杀这些流浪动物,在捕杀时物业会提醒业主看好自己的小孩和宠物。“可是谁会提醒流浪动物不要去伤人和损害业主的物品呢?”高女士无奈地说道。
根据《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宠物与流浪动物数量成正比关系。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流浪猫数量达5300万只,流浪狗数量达4000万只,数值逼近宠物猫狗数量。为了减少遗弃动物的情况出现,钱叶芳带头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海天社区推行了一种“海天模式”,即通过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制定社区公约,探索自下而上建设生态文明和动物文明之路。她们挨家挨户上门登记养宠物情况,用来建立社区动物档案,若有动物被遗弃,便可快速找到原主人。
流浪猫狗有何隐患?上海美谷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项方亮说,扰民是一方面,流浪动物的泛滥还会对社会治理以及生态环境造成隐患。因为流浪猫和流浪狗容易传播疾病,而且任由其繁殖会破坏生态环境,还有部分性情暴躁的,甚至会攻击人类。
那流浪动物攻击或者吓到他人到底该由谁来承担责任?流浪动物伤人,长期喂养人需要承担责任吗?钱叶芳表示,流浪动物对人造成损害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遗弃、逃逸的动物致人损害。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条规定,饲养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害人故意或者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第一千二百四十九条规定,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动物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还有一种是无主流浪动物致人损害,如果判决投喂流浪动物者承担赔偿责任,则存在无法律依据、抹杀恻隐之心、摧毁社会的善良根基等的争议。基层社区(乡村)科学管理流浪动物,减少流浪动物造成的损害,才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长远之计。此外,钱叶芳认为,流浪动物的最大危害是可能传播狂犬病,这是可以100%预防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显示,如果一个地区70%以上的犬只注射了疫苗,该地区的犬只就会形成免疫屏障,从而有效防止狂犬病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对于那些不负责任的弃养行为,立法必不可少,遗弃入刑是国际立法通例。在缺失国家法的情况下,民间法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即,通过乡规民约、居民公约等社会规范约定不遗弃不虐待,设定公共道德底线。”钱叶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