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类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业考试报名方法
2、报名参加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服装与服饰设计四个专业校考的考生按美术类参加考试并发放美术类校考合格证。美术类校考合格的考生在高考报名时可选择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服装与服饰设计四个专业进行报考。
报考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考生,须取得生源省份省级美术类统考合格证,方可在参加专业校考,考试内容详见“五、专业考试科目”(吉林省、山东省考生不参加校考,使用省美术统考成绩进行录取),取得该专业校考合格证后可报考本专业。
东北电力大学2018年艺术类专业考试信息表
省份拟招生数
考点
校考专业
江苏
48
南京晓庄学院:南京市建邺区北圩路41号(南京晓庄学院莫愁校区)
网报
1月20日
辽宁
33
鲁美附中(美术):沈阳市大东区望花中路146号
1月24、25日
美术类
1月27日
辽宁大学(非美):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
1月27、28日
表演、广播电视编导
1月29日
黑龙江
55
黑龙江东方学院:哈尔滨市平房区哈南十九路1号
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美术类
2月2日
吉林
15
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169号(艺术学院、媒体技术与传播系)
2月5日
2月6日
河北
54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信工路18号
2月24日
山东
6
潍坊招办(富华会展中心):潍坊市东风街189号
表演
2月28日
备注:
报名与考试
艺术类考生须分别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文化课考试和艺术统考,其中,艺术统考包括美术与设计学类(美术、书法、唐卡)、音乐学类(声乐、器乐、作曲)、戏剧与影视学类(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和舞蹈学类。
(一)文化课考试报名要求
各市(州)教育考试招生机构须于2018年11月20日前上报艺术类考生信息数据库和照片。
(三)艺术统考网上报名要求
2.考生在网上报名且完成缴费确认后视为报名成功,未缴费确认的,视为报名无效;网上报名且缴费成功,无论何种原因不参加考试的,不退还报名费。考生未报名或报名无效不得参加考试。
(四)缴费
参加艺术统考的考生须按《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甘肃省财政厅关于大中专院校招生报名考试费等收费标准的批复》(甘发改收费﹝2010﹞1915号)文件标准在网上报名时向主考院校缴纳考试费。
1.美术与设计学类统考(美术、书法、唐卡)
2.戏剧与影视学类统考(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
3.音乐学类统考(声乐、器乐、作曲)
4.舞蹈学类统考
(六)艺术统考考试内容及分值
2017各省市艺术类统考分数线
经研究确定,2017年吉林省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与设计类专业统一考试合格分数线为200分,不分文、理,不分本、专科。
省级统考的美术类考生专业课本科最低合格要求为3门科目总成绩不低于180分,且其中2门科目各不低于60分。
浙江
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美术类专业省统考合格分数线为65分。
广西
广西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全区统一考试合格分数线如下:美术类(本科224专科199)、书法类(本科261专科236)、音乐类(本科195专科168)、舞蹈类(本科190专科180)、播音主持类(本科245专科227)、广播影视编导类(本科216专科190)
美术类:本科专业统考合格分数线为185分,且3门科目中至少有2门各不低于60分;专科专业统考合格分数线为170分。音乐舞蹈类: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统考合格分数线为170分,音乐基础课笔试合格分数线为45分;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专业统考合格分数线为180分。
北京
本科合格要求为三门科目总成绩不低于180分,且其中两门科目各不低于60分。高职(专科)合格要求为三门科目总成绩不低于120分。高职单考单招合格要求为三门科目总成绩不低于120分。
福建
各类别总分均为300分,本科专业合格线为各类别总分的65%(即195分),达到合格线以上考生由考点寄发相应的《2017年福建省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本科专业省级统考合格证书》(简称《省统考本科合格证书》);专科专业合格线为总分的60%(即180分)。
重庆
美术类(本科210分专科196分)编导类(本科214分专科205分)、音乐类:1.音乐学(本科174分专科166分)2.音乐理论(本科182分)3.音乐表演:①声乐方向(本科210分专科200分)②钢琴方向(本科145分专科135分)③器乐(本科200分专科180分)④通俗、流行音乐(本科185分专科170分)、舞蹈类(本科200分专科180分)、影视类:1.表演/影视表演(本科212分专科206分)2.播音与主持(本科194分专科188分)
湖北
本科合格控制分数线为:183分;高职高专合格控制分数线为:161分。
山西
凡我省普通高考美术类专业考生,省级统考总成绩不低于180.0分,且其中2门单科成绩各不低于60.0分的,均有资格参加省外本科高校组织的美术类专业校考。考生可凭“省级统考成绩单”报名参加校考,我省不再发放校考报考资格证明。
【导语】
从湖北省教育考试院获悉,湖北省2015年高考将开始实行艺术类全省统考,包括音乐学类、舞蹈学类和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考试由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有关院校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之前我省美术与设计学类已实行多年全省统考。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介绍,艺术类全省统考包括音乐学类、舞蹈学类和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音乐学类由武汉音乐学院负责组织实施,统考分为4个专业方向,即音乐理论专业、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舞蹈学类也由武汉音乐学院负责组织实施。戏剧与影视学类分为4个专业方向,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由华中科技大学负责组织实施,表演专业由武汉音乐学院负责组织实施,服装表演专业由武汉纺织大学负责组织实施。
2014年艺考三项变化。与往年相比,2014年我市艺术类考试有三项变化:一是采集指纹。艺术考生在参加11月28日至12月5日的普通高考报名时,均需进行指纹采集,用于在专业考试过程中进行考生身份核验。二是考点变动。美术类专业考试中,四川美术学院考点、重庆师范大学考点均设置在大学城校区。三是专业类别调整。《办法》将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并入编导类,实行统一考试,并取消面试,只考笔试;考点设置在重庆邮电大学。
专业考试成绩认定范围。除31所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和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高校外,其他院校原则上不再单独组织专业考试,只能认定我市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凡我市统考涉及到的专业,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艺术类本科专业及所有高校的艺术类高职(专科)专业均应直接使用我市统考成绩,学校不再组织专业考试。
关键词:舞台主持;舞台主持人;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一、“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定义的探析
我们都知道,概念就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定义是在不改变目标事物本身的前提下,对概念的内涵或语词的意义所做的简要而准确的描述。“舞台主持”的概念可以从字面上理解成“在舞台上主持”,它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不同,可以归属为舞台表演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主持艺术的一个分支。按照一般下定义时所使用的“属加种差”法我们可以得知,要想为“舞台主持”下定义,需从它的更高一级的类似概念“节目主持”的定义入手。遗憾的是“节目主持”也是一个有概念而无定义的专业术语,所以要探析“舞台主持”的定义可以尝试先从国内外关于“主持人”的概念、定义中进行梳理,得出“舞台主持人”的定义后再进行提炼,以推论出“舞台主持”的定义。
由此可见,国外关于主持人的概念来自不同的词汇,并未统一说法。因此关于主持人的定义多是来自概念词语本身意义的引申,显得模糊而不清晰。不过这些词语的指向性都非常鲜明――不同类别、不同领域的主持人可以用不同的词进行表述。简单梳理这些表述后不难发现,上述四种主持人的定义多指广播电视媒介中的主持人,且主要谈的是主持人的功能,并未涉及主持人的其他方面,在定义方面显得过于单薄。想通过国外的主持人概念探究“舞台主持”,似乎可以借鉴的东西并不多。
以上的四种学说,尽管在表述上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都不约而同地把主持人的定义直接指向了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是依靠大众传播媒介、以节目为载体向受众传播信息的大众传播活动。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依存于节目之中的一种“节目动物”。但“舞台主持”很显然不是这样的。按照郭红玲、杨涛编著的《非节目主持艺术》一书中的说法,“舞台主持”应该属于“非节目主持”。何谓“非节目主持”?非节目主持,顾名思义就是节目主持人主持广播电视播出节目之外的活动,如:舞台、庆典、会议、仪式及宴会等[2]。
(三)“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定义的推论
(1)普通受众对于“舞台主持”这一熟悉的主持形式是有自己的认知概念的,即狭义上的晚会主持和广义上的非节目主持(涵盖庆典、会议、仪式及宴会主持等)。(2)“舞台主持”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不同,不以节目为载体,一般不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3)“舞台主持”在进行的依旧是传播活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了“舞台主持”的其他特点,如:
(1)“舞台主持”总是在固定的特殊场合发生,像礼堂、会议室、酒店宴会厅等。(2)“舞台主持”总是有着自己特有的一套话语体系。(3)“舞台主持”总是有着自己特有的“仪式感”,即服饰、体态语、礼节等方面。
以上的种种,都为推论“舞台主持”和“舞台主持人”的定义奠定了基础。下图将综合运用“属加种差”法和“发生定义”法这两种方法对“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定义进行推理:
推论公式: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3]
推论材料:上文提及的8个国内外“节目主持人”定义
■
二、传播学视角下“舞台主持”的内涵解析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关于“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概念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上文也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进行了推论。在基本了解了“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概念和定义后,进一步挖掘它们的内涵尤其是“舞台主持”的内涵将有利于深入认识“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有利于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
(一)“舞台主持”的外在形态是群体传播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是以群体的形式活动的,这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舞台主持”正是由个体组成了群体才具备了传播的条件和场所。所谓群体,指的是由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4]。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第一,一个群体的产生要依托于个体的数量。第二,这个群体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共同目标和归属感。第三,群体成员之间是有互动关系的。
西方的传播学理论把传播的形态分为体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几大类。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这里谈到的群体传播就和“舞台主持”很相似。因为“舞台主持”是基于群体的,“舞台主持”中的主持人、受众、工作人员等一起构建起了一个临时性的群体。
我们以“晚会主持”为例来做进一步的解释。首先,晚会的举行一般都是在礼堂等特殊场合,在这个场合里有这样一个独特的群体的存在,他们是由临时的集合行为所产生的聚集的人群,这样的人群被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称之为“乌合之众”。晚会里的“乌合之众”就是指在晚会现场的“观众和主持人”这一群体。其次,绝大部分的晚会都被称之为“主题晚会”,所以晚会的举行带着鲜明的主题、目的和意义,参与到晚会当中的观众和主持人是不可能不知道这些的。主持人早已获悉了晚会的主题,因此明确了晚会的传播目的;观众也是在清楚了晚会的主题和意义后才到达晚会的现场。因此,晚会的主题和意义使得主持人与观众拥有了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使得晚会拥有了凝聚力。第三,晚会的过程中的群体分工使得晚会有了主持人,灯光、音响、摄影师和观众等成员,在晚会的过程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互动可以在主持人与观众的话语互动、游戏互动等过程中体现出来。
由此可见,一台晚会有人群、有目的、有分工,还产生了显著的凝聚力和互动性,所以“晚会主持”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舞台主持”形式之一,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从外在形态来看,“舞台主持”和群体传播是基本一致的。
(二)“舞台主持”的内在本质是组织传播
“舞台主持”不仅仅是“晚会主持”,它还包含了会议、宴会、仪式、庆典等场合的主持。因此,不能光从外在形态上判断它属于群体传播就认定它只是群体传播。其实,“舞台主持”有着更丰富的内涵。上文以“晚会主持”为例解释了“舞台主持”是基于群体的,因此外在形态为群体传播。其实这里所说的晚会只是泛指一般的主题晚会。越是主题鲜明的专题晚会,主持人与受众的特征、需求、功能就越会发生变化,晚会现场由主持人、受众、工作人员构建起来的这个群体就越像是一个组织。关于组织的定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组织的任何活动都伴随着信息传播,以至于我们很难说出一种与传播无关的组织活动。如果把“舞台主持”涉及的会议、宴会、仪式、庆典等场合的主持也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很明显的,“舞台主持”更像是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组织传播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信息沟通保障[5]。组织内传播拥有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两种途径,而组织外传播则更多采用正式的渠道。根据“舞台主持”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会议是“舞台主持”的平台之一,同时它也是组织内传播的渠道之一;晚会、宴会、仪式也都是“舞台主持”的平台,但它们同时也属于组织外传播的公关宣传。由此可见,“舞台主持”在组织传播里发挥的作用要比在群体传播里显得高规格、高层次,所以“舞台主持”的内在本质其实更偏向于组织传播。
(三)“舞台主持”的发展趋向是大众传播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5]。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传者可使用的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方式。“舞台主持”的发展趋向毫无疑问的要走向大众传播,这是传者与受众的选择,更是时代与媒介环境的选择。
当下的传媒领域快速发展,具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的周围。当大众传播媒介强势介入,会使得“舞台主持”的传播形态发生变化。例如:一台晚会究竟是群体传播还是组织传播,主要取决于“主持人与受众”这个群体的性质;一旦这个群体的性质明显出现了组织的特征,那么它就有可能是组织传播。同样,一台晚会究竟是组织传播(或群体传播)还是大众传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是否使用了大众传播媒介辅助传播。如果使用了,参与的受众更多了,传播的辐射面更广了,影响力更大了,那么它就应该是大众传播。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分要素,那就是受众的身份不同。在组织传播(或群体传播)视野下的“舞台主持”,其受众的身份是可以预知、判断的;但是进入大众传播领域的“舞台主持”的受众,其身份是不得而知的,就如同一档电视节目的传播一样,你永远不知道是谁在看着这档电视节目。
其实无论是晚会还是会议、宴会、和仪式,所有的参与者都已不满足于小团体成员之间的传播,大家都希望“舞台主持”更有影响力,尤其是在传播依旧具有“强效果论”的当代社会。像各种会、慈善晚宴、公益募捐等“舞台主持”的新形式,它们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应该引起我们的观察和思考。
三、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主持形式之一的“舞台主持”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运用传播学理论从传播学视角对它进行研究只是其中的一种思路,研究结论难免粗浅。其实,“舞台主持”还可以通过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进一步展开研究和论证,尤其是在实践中不断的提炼、校正其定义和内涵,为后人总结出一套实用的“舞台主持传播策略”。这不仅能丰富我国的主持艺术理论,还可以为舞台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可行的方法和路径。
参考文献:
[1]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3.
[2]刘洪林.浅谈节目主持与非节目主持[J].现代交际,2009(8):77.
[3]巨朝军.试论给概念下定义及其误区[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5):34.
一、考试类型
重庆市艺术类招生专业考试分为我市专业统考和招生学校专业校考。专业统考由市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委托考点具体实施;专业校考由招生院校自行组织,报考条件及考试安排详见学校招生简章。
二、报名工作
凡报考艺术类专业考试的考生,均须按市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重庆市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于2018年11月7日至16日完成普通高考报名和指纹采集,并于11月21日—25日完成艺术类专业考试报名。
(一)报考对象:
在普通高考报名时,考生报考类别为文史类且考试类型为文科(艺术)[13]、理工类且考试类型为理科(艺术)[17],或高职对口类且考试类型为[69]艺术类的考生。
(二)报考类别:
我市艺术类专业统考共设5个类别:美术类、音乐类(音乐学,音乐表演:声乐、钢琴、器乐)、编导类、影视类(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类。除我市统考未涉及艺术类专业外,其他艺术类考生均需参加我市专业统考。校考专业类别及报考要求以学校招生简章为准。
(三)报考方式及流程:
①参加我市专业统考的考生须于11月21日-25日期间(逾期不予补报),通过重庆市招考信息网或重庆市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进入“重庆市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专业考试报名系统”,按公告要求进行网上注册、选择专业类别和考点、网上缴纳报考费等,考生缴费成功方可视为报名成功。参加专业统考的考生均须在报名系统中选择考点。其中美术类设有3个考点只能选择其一,如某个考点容纳人数满额,则只能选择未满额的其他考点。参加面试类专业统考的考生自行选择考试时段,若兼报多个类别须注意错开考试时段,若某一时段容纳人数满额,则只能选择其他时段参考。考生也可在重庆招考信息网或考试院门户网下载“重庆市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专业考试报名手机APP”程序进行报名。
截至11月25日考生网上报名结束后(逾期不予补报),系统将统一随机编排考生准考证。考生须按系统提示接受考前教育、通过“考风考纪答题测试”、签署《艺术类专业考试诚信承诺书》并在系统指定的时段内自行打印《重庆市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专业考试准考证》(以下简称“专业准考证”),凭专业准考证参加我市专业统考。
三、专业统考
(一)考点设置:
美术类: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
音乐类:西南大学
影视类:重庆大学
舞蹈类:重庆大学
编导类:重庆邮电大学
(二)考试科目、形式及分值:
注:
音乐学专业“声乐和钢琴”科目中分数较高的一门为主科,另一门为副科。
四、专业校考
下面,小招带大家去看看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和经教育部批准参照独立设置艺术类本科院校招生办法执行的学校名单!
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和经教育部批准
参照独立设置艺术类本科院校招生办法执行的学校名单
独立设置艺术院校:
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吉林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
经批准参照独立设置艺术院校招生办法执行的学校:
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华大学、江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天津工业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苏州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内蒙古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音乐学院、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仅限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录音艺术等4个艺术类本科专业);
浙江理工大学(仅限艺术设计1个艺术类本科专业);
内蒙古大学(仅限音乐表演、表演、音乐学等3个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艺术类本科专业);
北京印刷学院(仅限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绘画等4个本科专业);
苏州大学(仅限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仅限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3个本科专业);
浙江音乐学院(仅限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舞蹈学5个本科专业)
(一)考点设置
(二)考生报考
报考认定我市专业统考成绩院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只须参加我市专业统考并成绩合格(达到相应类别最低控制分数线),即可填报该校相应专业。
五成绩公布及复核
(一)成绩公布
专业校考成绩由组织校考的招生院校自行通知考生。
(二)成绩复核
六、划线及招生录取
根据教育部对艺术类专业考试有关规定,艺术类专业统考成绩控制分数线由市招生委员会分专业类别划定,艺术类专业校考成绩控制分数线由招生学校自行划定。
单独组织专业校考的院校在录取时,凡我市统考开考的专业须执行相应类别文化分数线;其它我市统考未涉及的专业,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执行编导类文化分数线,录音艺术、音乐理论、作曲等专业执行音乐学文化分数线,书法、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等专业执行美术类文化分数线,体育舞蹈执行舞蹈类文化分数线。
2019年我市艺术类专业招生将继续在认定我市专业统考成绩的批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各院校艺术类招生专业必须按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设置的艺术类专业招生。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和参照独立设置艺术院校管理的高校的部分本科艺术类专业,可不编制分专业招生计划(教育部另有单独要求的除外),其他高等学校的艺术类本科及高职(专科)专业均须编制分专业招生计划。
凡在渝招收艺术类专业的院校,请根据我市专业统考类别及科目编制相应的专业招生计划。
中国大陆电视谈话的兴起
作为电视媒介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节目形态之一,谈话节目在中国大陆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包含了“公共空间”、“娱乐”、“社会意见和舆论”的多种成分。
1996年4月,中央电视台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开播。较之于《东方直播室》“主要强调一种谈话的氛围和仪式”(沈莉1999)——“谈话”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实话实说》更具有市场化背景下现代电视节目生产的自觉意识:从话题甄选、谈话层次设计、有关资料的准备、记者前期调查、嘉宾的选择与搭配、主持人的风格定位与现场组织策略、大屏幕使用、灯光设计、现场乐队功能、现场多机摄录和后期编辑等,各环节的实施和有机协调多体现出对海外同类节目的模仿和借鉴,而且借鉴得十分到位,专业化程度很高——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已不仅是作为一种仪式和氛围的“谈话”本身的象征意义,而是“谈什么”和“怎么谈”——话题的市场“卖点”和谈话的技巧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主持人的自然、松弛、冷面幽默和平民化——被业界人士称作“犹如邻居大妈家的儿子”,使得节目在“生活化”的同时凭添了许多“娱乐”成分:即使是社会意见和民间舆论的表达,在这个节目中也因为语言的机智幽默和生动活泼而增添了单纯的娱乐色彩。《实话实说》开始作为一种“类型”(FORMAT)节目的市场化运作,影响中国电视界,进而影响受众。
于是,在1990年代后期,电视谈话大行其道,和其他大众媒介产品一起,成为影响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也同时体现出市场化大环境当中受众的文化选择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特征。
海派电视谈话节目的地域文化特点
上海是一个都市化程度高、地域文化特点突出的城市。尽管作为中国大陆最现代化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对于西方文化具有天然的吸收能力,但从中国大陆的媒介市场化的角度看,由于其自身文化上的紧密性,大陆其他城市的文化产品在上海并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更显示出上海的媒介产品和受众之间,在文化上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
文化学者认为,海派文化,或者更进一步,可称作“上海文明”,其最基本的文化心理品性在于“建筑在个体自由基础上的宽容并存”和“对实际效益的精明估算”,反映在文化上,就体现为雅俗文化之间的巧妙平衡——融合了发端于国际交往历史的开放型文化追求和顾及现实可能性的世俗智慧(余秋雨1995)。
上海的电视谈话节目充分地体现出在受众和电视产品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之间的城市文化特征。《有话大家说》的节目定位是“大众话题评说”,虽然从话题处理和主持人的表达技巧上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实话实说》的“地方版”,但和《实话实说》的文化取向和风格非常不同。从《有话大家说》的编导阐述中,便可以看到一些海派文化特征:
全中国,北京人被公认是最能侃的,上海人的嘴皮子真不如我们的头脑有名。但是,做了几期《有话大家说》节目之后,我们惊异于发现了上海人潜能的另一面——能说会道的一面。
上海人不是政治家,我们不善于调侃国家大事中的条条框框;却能从身边的小事中提炼待人处事的准则。
上海人不是雄辩家,我们务实,用一些最朴素的语言,讲一些老百姓的大实话。
上海人也不是小市民,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国际大都市中,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正在逐步“接轨”……①
《城市心情》则以“理解都市情感,沟通凡人心灵”为主旨,试图“为城市人带来一种‘新世俗关怀’”,在话题设计和节目风格上较《有话大家说》更具有都市白领情趣;《走进心世界》发挥教育电视的特点,以“心理分析指导”的方式探讨人际关系、自助、心理和反映现实生活。
话题选择:电视受众与电视产品的文化依附关系
一般认为,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的观众来说,话题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一项有关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调查表明,73%的观众认为,电视谈话的话题是决定其是否收看一个节目的最重要因素,尽管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吸引力也很重要③。
从中国大陆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看,从《东方直播室》直到早期的《实话实说》,电视谈话节目起步阶段的话题选择,大都集中在社会热点上,而进入成熟阶段则逐渐分化:《实话实说》正在“改进社会生活话题节目类型的同时,发展人生体验话题的节目类型”。④上海的电视谈话话题则较多集中在都市生活方式、生活形态和生活观念,以及社会问题和社会公德。(参见[表3]、[表4])即使是同类话题,《实话实说》一般围绕个案展开,而上海各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则更趋于群体化,更接近上海城市市民的生活趣味和文化品性,如《有话大家说》有关生活方式的话题“经历公厕革命”、“家电故事”、“股民故事”,有关婚姻家庭和人际关系的话题“嫁在上海”、“什么样的女性最幸福”,有关社会问题和社会道德的话题“戳穿马路‘阿乍里’”、“说话要说普通话”、“自行车被透以后”;《城市心情》的时尚消费话题“追风网球”、“透视内衣橱窗秀”等,都是取材于上海特有的都市生活和城市文化,与受众在文化上的契合程度是比较高的。《有话大家说》2000年的收视率几乎在6至9个百分点之间,“电视谈话节目收此效应,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成绩。”⑤
简短的结论
电视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文化情景。业内的批评家们因此而认为,在笛卡儿时代,一个人可以说“我思故我在”,但在今天这个大众媒介时代,恐怕只能是“我上电视故我在”(RobertAbelman,1998)——在这个意义上,电视谈话节目不仅把传统上私人领域的文化元素和社会公共领域交织在一起,而且由于受众的深度参与,更加强化了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情景之下,电视产品和电视受众之间除了消费产品—消费者相互依赖关系之外,在文化上同样紧密的共生共荣关系。上海的电视谈话节目,为我们提供了在电视受众和电视节目的关系基础上,一个透视海派文化特征的样本,并最终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电视作为社会文化传感器,对于当代社会文化品格表达和塑造的作用。
有话大家说城市心情实话实说
1网络故事(生活方式)畅想未来
2人体模特儿(文化观念)漫游未来我的儿子太潇洒(消费观念)
3出国打工记(生活方式)聪明的烦恼(青少年教育)
4我与电影(娱乐)“保险”保险吗(社会观念)强子(个人奋斗经历)
5自行车被偷后(社会问题)昨天、今天和明天(青少年教育)
6过年话吃(生活方式)没完没了好心情(娱乐)新世界(残疾人的社会关怀)
7初九话酒(生活方式)读本好书过个年(生活方式)
8我在马路边拣到……(社会公德)文明养狗(生活方式)再哭一次就长大(青少年教育)
9今年冬天几把火(安全)走自己的路(交通安全)
10讨债人的苦恼(法律)洋雷锋(社会道德)住家男人(家庭关系)
11网上消费谁来保护(法律)
类别(%)政治/社会事务经济/消费教育娱乐生活方式社会问题/公德婚姻/家庭关系法律法规环境体育其他
有话大家说3.96.610.56.618.414.510.57.95.36.69.2
城市心情4.2-8.316.729.216.712.5--4.28.2
实话实说4.67.710.86.216.010.827.74.61.51.58.6
注释:
①/yhdjs
②应启明,谈话常识,广播电视研究1999/5
③Broadcasting&Cable,Sept.28,1998
④/talkshow
⑤/yhdjs
Abelman,Robert,ReachingACriticalMass,LEAInc.1998
Fiske,John&Hartley,J,ReadingTelevision,Methuen&Co.Ltd.1978
Morley,David,Television,AudiencesandCultuies,RoutledgePublishers1992
Scott,GiniG.,CanWeTalkThePowerandInfluenceofTalkShow,
Williams,Raymond,Television:TechnologyandCulturalForm,RoutledgePublishers1990
陆晔,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李良荣,陆晔,从《东方直播室》看中国电视传播观念的突破,东方直播·文化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
王元化,《东方直播·文化篇》序,东方直播·文化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
沈莉,上海电视节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上海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报告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