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黑天鹅之死,由谁来负责?是不是应该由流浪动物负责,乃至追究不文明养狗者的责任?但是,如果坚持科学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生态学层面,还有超越这个问题本身的答案。
此次事件中,咬死黑天鹅的具体是黄鼬等环境中的本土物种还是流浪动物,尚不确定,而两者之间的性质则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是本土物种造成的,则可以在参照野生动物保护中不成文的共识——非必要不干预,做好记录,以及防护措施即可。
如果是遭遇了流浪猫犬等外来动物的攻击,那么就应该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处理了。
所以,这起事件虽然只涉及4只黑天鹅,却恰恰折射出我国城市生态治理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处理城市环境中各类动物的互动关系时,我们往往缺乏必要的科学研究作为支撑,导致管理措施难以找准发力点。在讨论“应如何”之前,应该先弄明白“是什么”。
首先,目前对城市中各类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特征、活动规律等基础数据的掌握还很不充分。以流浪动物为例,虽然各地都在开展治理工作,但关于流浪犬猫的群落规模、繁殖速度、活动范围等关键信息却知之甚少。正如圆明园这次事件所显示的,如果能事先掌握园区内流浪动物的活动规律,或许就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第三,现有的很多数据主要来自宠物行业,缺乏从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的专业角度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这使得我们难以准确评估流浪动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难以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对策。比如,在权衡是否需要投入资源控制流浪动物数量时,决策者就会因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而举步维艰。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是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通过整合科研机构、园林、农业部门、动物保护组织等各方力量,开展常态化的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各类动物的种群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物种互动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对流浪动物与城市环境中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
其次要推进数据共享和标准化。目前各部门掌握的数据往往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同时,还要制定统一的调查标准和数据规范,提高数据的可比性和可用性。
圆明园的这起事件警示我们,城市生态治理不能仅凭经验和直觉,而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只有掌握充分的数据,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不了解复杂的生态关系之前,可能最优的选择是暂不作为、认真调查,避免错误的人为干扰,造成更严重的生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