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爱情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那个男人提了一把枪过来的时候,冰若心里一悸,趁机握住闵心晴的手。闵心晴一把甩开,说,这一回我可帮不了你,上一次你和朱思文闹分手,我还做了你娘家人的,凭什么。
冰若眼睛一闭,心想死了算了,等那男人用手逮住她的耳朵轻轻揉捏,竟有细腻的痒。还没有恍惚过来,一阵轻微的痛穿过耳垂。闵心晴在旁边笑了,睁开眼睛吧,胆小鬼。
其实也没那么痛。后来她们去买水晶,冰若在镜子中端详新穿的耳洞,闵心晴送的黄水晶真漂亮。可是闵心晴说,以后会痛很久的,尤其像你这样的体质。闵心晴是外科医生,她说的体质让冰若想到了肉质鲜嫩这样的形容词。
晚上,朱思文来拿他的文件。进门他注意到了冰若耳朵上的黄水晶。冰若也不掩饰,现在终于可以想戴什么就戴什么。她转念觉得自己应该忧伤,按道理,所有的女人离婚都应该忧伤的。可她没有,她想的是,闵心晴说的话可真对,开始不痛并不代表以后会好过一些。分居已经三个月了,他们之间还没有彻底清算。有时候,朱思文会来拿一些以前留下的教材,而冰若也会在天冷时记起有副手套落在朱思文家的抽屉里。
这一次,朱思文努了努嘴终于忍不住,你打耳洞了?冰若耸耸肩,不置可否。她看着朱思文很失落的样子,也不觉得有多少快慰。他们的争吵是歇斯底里的,最后的一次,她说你又不是大款,还要摆出一副臭脾气。朱思文惊讶地张大嘴巴,吐出来的字就显得很吃惊:去傍大款吧,你这个贱女人!
冰若自己也吓了一跳,她真不是有意说这样的话,可无意说这样的话显得潜意识里就是钱臭女人,她想了几天也没有想出好理由来,等清醒过来,朱思文已经走了。
这个星期天,他们去了一趟民政局。想好了吗?冰若看了看朱思文,朱思文看了看冰若,两人有点讽刺地一起对工作人员点点头。啪,大红章按下去,婚姻再见。
那么,再见。
二
食物就是这样好,填饱了肚子就填饱了心。再见后的冰若心里空空的,她就近选择了一家肯德基。
你的耳朵怎么肿了,新穿了耳洞是不能戴耳环的。服务生给她端来热牛奶,这句莫名其妙的话冰若以为是对别人说的。
你是谁啊,离婚的大红本摆在面前,冰若对所有男人暂时性失忆。
我是陈冬天,那天还帮你穿了耳洞来着。陈冬天穿着KFC剪裁合身的工作服,精神地站在冰若面前,拿托盘的手让冰若想到那天他给自己打耳洞的情形。他的手掌温暖厚实如植物叶片,让人心静和忍不住想触摸。想着,冰若耳朵一热,传到脸上。冬天笨笨地说,是不是牛奶太烫了。
冰若忙说不是的,撒谎总圆不了,她准备咧嘴笑一笑,可是手肘碰到纸杯,一不小心就碰翻了牛奶,牛奶倾了小半杯在大红本上,有点惨不忍睹。
要不我给你烘烘?明明是冰若自己的错,冬天却很过意不去,他拿了冰若的大红本径直走到烘手器下面,很细致地翻来覆去地烘,烘手器嗡嗡在响,像烤面包。
大红本交给冰若的时候冬天说,高兴点啊。
幸好他的眼晴里没有同情。晚上,冰若想,可能就是这么回事,旧的感情去了,新的感情立刻像纯白的牛奶一样覆盖过来。但牛奶终究是稀薄的,而且这个冬天,哎,还是睡觉算了。
她抱着有牛奶香味的离婚证书香甜地睡去。
三
闵心晴说现在姐弟恋已经不流行了,你看他拿的是穿耳枪,不是牛B的手枪。他也没有朱思文有钱。那又如何,关键是他要命地喜欢我。冰若暖暖地说,眼前似乎有片开阔的幸福。
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过了一个月,冬天帮冰若换了一副耳环,是茶叶做的,但冬天弄得很别致,他把茶叶剪成漂亮的小枫叶,完了还染上自然的红色。
冰若在城东开有家书吧,没有事的时候会翻翻杂志,一本书上说,爱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听起来很美妙,冰若把它说给冬天听,冬天听了歪着嘴巴笑笑,继续打他的耳洞去了。
他们几乎无话不说,但也不是全部。
有句话,冰若好几次想提,你的工作是不是穿耳洞,或者你是不是在KFC打工,总觉得不妥。闵心晴不以为然,你是怕他就是一个穿耳洞的吧。
一语中的。
闵心晴说,那我帮你问问,谁让我是你的好姐妹。那天下了很稀的雨,冰若看着闵心晴紫色的伞上了出租车,突然觉得严重寂寞,她把自己扔在沙发上,抱了抱旁边那个粉粉的娃娃。
四
几场寒潮过后,天气干冷许多,冰若的生活像被重新安置到纯净水里,一切天高云淡,冬天身上年轻的气息让冰若像呼吸到了新氧。冬天说:冰若,终于看见你眉头舒展了。
五
她噼里啪啦地跑到穿耳店,冬天一个人在守店,一边看书一边喝白开水。冰若把学生证拿出来,冬天立即懂了,他搓着手不想解释,最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冰若,别怪我,我很快就研究生毕业了,闵心晴姐没有告诉你吗,学校要我留校,我一工作就娶你。”
后来闵心晴说,冬天很辛苦,为学费一个人做研究还要打两份小杂工。我实在是很想成全你们才骗了你。冰若,你需要一个像冬天这样的男人。
他们都让冰若鼻子酸酸。
有时候冬天会说,冰若,你应该出来走走吹吹冷风,整天在暖气房里会闹出病的。你还没有去过我们学校吧?
那就去呗,可这分明是朱思文的学校啊。
冰若真希望遇见朱思文,她设想的镜头应该是这样的,朱思文看见冰若的幸福生活恨得牙痒痒,他看着年轻又蓬勃的冬天,落荒而逃。可是现实总让人崩溃,冰若挽着冬天的手走过图书馆的时候果真碰见朱思文。可结果是,冬天轻轻褪了冰若缠着的手,上前尊敬地叫朱老师,冰若才清醒过来,浑身又热又辣。
六
学校开学了,第一天冬天却失踪了。闵心晴说,一个整天在暖气房里的女人怎么会有爱情,我为你做得够多了,你就看着办吧。
他小心地把手捧过来,冰若揭开毛巾,空气中立即有一股甜蜜的味道,是冰激凌,但因为冬天炽热的手已经化了一半,不过盒子上Haagen-Dazs的LOGO很漂亮。
摘要狄金森以其新颖、奇特、凝练的意象群落,构建起富有个性特点的诗歌表现形式和主题模式。本文通过对其五彩纷呈的诗学意象、爱情意象和死亡意象群落的探访和解读,探索其有悖传统的创作手法,揭示其诗歌意象群落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狄金森诗歌意象群落诗学爱情死亡
中图分类号:I072文献标识码:A
意象(image)原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诗歌中的“意”指诗人的思想意念和审美情感,“象”指审美客体的形象与场景。诗歌意象即诗人用诗歌的语言和手法将客观物象艺术地传递给读者的过程,是外部事物通过诗人的思想宝镜折射出来的闪光点,是“诗的灵魂,诗的光源所在,诗的生命之寄托”。诗歌意象既是连接诗人心灵和客观世界的桥梁,也是诗人与读者进行交流的平台。许多脍炙人口的中外诗作名篇无一不是以其独具一格的意境和鲜活生动的形象而为世人所咏诵,所传唱。
狄金森就是这样一位察赋灵异的诗人,在其身后留下的1800首诗歌中,创造出了数量众多、与众不同的诗歌意象,这些意象或新颖别致,或生涩离奇,甚或怪诞突兀,构成了狄金森诗歌百花园中多姿多彩的意象群落,借以讴歌她对自然、爱情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对宗教、死亡和生命的感悟。
狄金森生活简朴,终身未嫁,在阿姆斯特丹小镇过着一种隐士般的独居生活。按照当时的家境,她完全可以很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但她却选择了站在外面,透过窗户旁观这个世界。她的活动范围就是她家的花园里、西窗前和书房中,在这片有限的天地里,她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审视着周围的世界,她诗歌的内容也大多是“自然界的花草鸟兽,人心中的七情六欲”。
无论是一只空中飞舞的苍蝇和妖蜂,还是一丛迎风摇摆的青草和枯花,抑或是一只疾飞而过的小鸟,或者一条在草丛中爬行的蛇,可以说任何细小的生灵,任何微妙的细节,都会被她不经意间采撷入诗,成为她意象群落里“美丽的居民”,为她构建着不同的诗歌主题,传递着她对于人生、社会、艺术的思考,体现出她深邃的思想、澄净的内心、睿智的才思和独特的感受,同时也构造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诗歌院落。
一
知更鸟、蜘蛛、黄鹂、玫瑰、白雪、雾霭和门边落英等构成的诗学意象群落。
狄金森认为诗歌只有通过由具有意象的字词引起的内心图景,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在她的诗歌里,意象的使用犹如山野里一片百花盛开的草地,一簇簇,一团团,五彩纷呈。知更鸟是狄金森熟悉并喜爱的小生灵,在她的笔下,描述这种小鸟的诗歌多达33首。在她的诗歌中知更鸟“在春天为她唱歌”,“把多少欣喜的歌/挂在树梢”。她愿自己的诗歌就像知更鸟的歌声一样,婉转动听、愉悦身心,给人们带来莫大的艺术享受。她还把知更鸟的歌声当做评判她“乐曲的标准”。她说:
知更鸟是我评判乐曲的标准――
因为我生长在知更鸟生长的地方――
但是,如果我生来是只杜鹃――
我要凭他的名义起誓――
他那熟悉的歌是最美的歌曲……
因为我以新英格兰方式看待一切――
女王衡量事物,也像我――
用自己家乡的尺子――
甚至她的导师希金森也很不欣赏她的诗,常提醒她要按当时的流行诗风加以修改,并善意地建议她推迟发表。尽管狄金森渴求希金森的帮助,但她在1862年8月给希金森的一封信里却说:“在我的生活中没有君主,不能统治我自己,当我试图有条理时,我小小的内力便爆炸了,使得我赤身,被烧焦了……”并随信附寄了“我不能点着脚尖跳舞”一诗,表明她不能按传统艺术形式创作而她掌握的艺术形式却不被别人所了解的复杂心态。
但她并不因为追求诗歌的发表而丢掉她坚持的艺术“标准”,因此,她生前仅发表了7首诗,还被“手术”得面目全非,于是她非常生气表明了她的态度:“发表――是拍卖/人的心灵……”从此之后,她开始了隐退,再不愿让自己的“白雪”(纯结的艺术),“蒙受价格的羞辱”。这里,诗人以知更鸟为标准,坚信自己的诗歌一定能“在夏天占领一席之地,长出更丰满的曲调”,因为知更鸟的乐曲从古唱到今,而今天听来还如此的美妙动听;同时还因为知更鸟和她生长在同一个地方,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都是“用自己家乡的尺子”,“以新英格兰的方式看待一切”,而“他那熟悉的歌是最美的歌曲”。
狄金森常用清新明丽的语言、大胆怪异的想象、新颖奇特的譬喻和对人们熟悉事物独特视角的阐释等,将自己对诗歌和艺术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创作原则,通过凝练深邃的诗歌群像传递给读者,感染着读者,使读者在鲜活跳跃的意象间用联想和想象感知她超前的、叛经离道的诗学思想和艺术倾向。狄金森虽然没有系统阐述她的诗学理论,但她“削掉天灵盖”和“金线穿心”的诗学观却大量散见于书信及诗篇中,其中不乏精辟的论述与独特的见解。
她认为诗人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要在平凡如门边寻常的“落英”中,通过奇妙的构思和妙笔的升华,提炼出“上等的精油”――凝练的诗句和神奇的思想,就像“玫瑰”压榨出精油,文学作品要经过长期的磨练和痛苦的压榨才能问世,这和一夜成名的畅销书有着本质的不同。此外,狄金森还通过“蜘蛛”用勤勉和智慧在夜间编织蛛网,比喻诗人要精心织就完美的诗歌结构;用“雾霭”昭示其艺术的“迂回”策略;用“黄鹂的鸣啭”表明诗歌要有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用“造就草原”强调想象力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等等。狄金森独创、超前的诗学意象群落,虽然不符合当时的诗歌风尚,但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吸引着无数现代读者和研究者孜孜探索的目光。
太阳、雏菊、蜜蜂、鲜花,小河,大海和上堂的子弹等构成的爱情意象群落。
虽然狄金森生活中有过如牛顿、鲍尔斯等几位男性朋友,但其中真正正式确定恋爱关系的连一个也不曾有过,因此被称作“修女”。但狄金森表面平静如水,内心却非常渴望爱情,在她看来爱情是无价珍宝,“为了拥有它/她会以整个生命作代价”;为了它,她不但“付出了生命/而且付出了她的灵魂”。在她的1800首诗歌中,以爱情为主题的就有300多首;如果从深层的角度去研究,爱情诗远远超过这个数目。和她的诗论诗相比,狄金森爱情诗歌的意象更加丰富,且呈族群模式,密集丛生。“太阳――雏菊”是狄金森诗歌中最常见的爱情意象族群模式之一。
谅我们,当夜幕降临――
我们悄悄雏菊悄悄地追随着太阳――
直到他走完所有的辉煌――
雏菊就羞怯地偎在他的脚旁――
我们是花朵,你是太阳!
原地向你靠近――
鲍尔斯曾赠送过狄金森一个别名叫雏菊(daisy),狄金森也曾多次在诗歌中把自己比作默默绽放洁白花瓣的雏菊,期待着“导师”情人的垂青和。雏菊在希腊神话中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女仆名叫克莱蒂,出于对太阳神的暗恋变成一朵雏菊或太阳花,九天九夜不吃不喝,以露珠为伴,痴痴地从日出望到日落,最终站成了地平线上一道憾人的风景。但她虽苦犹甜,无怨无悔,始终对太阳神仰着笑脸。诗中的雏菊比神话中的克莱蒂更加倔强和大胆,她不顾一切地“靠近太阳”,“依偎在他的脚旁”,充分显示出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爱人一生追随的执著。有时,“雏菊”对“太阳”的爱是无需理由的,也不期待报答;有时,花儿主动接受骄阳如火一般地灼烤来完成生命的花期。
“蜜蜂――鲜花”是狄金森诗歌中另一重要的爱情意象族群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诗人经常用芬芳的花朵去吸引那些来去自由的蜜蜂来求爱。如:“蜜蜂驾着锃亮的马车/向玫瑰大胆驶去――/玫瑰接受他的拜访/以宁静和坦诚/对待他的贪婪――/不留一个花蕾――”诗歌集中描述了含苞待放的鲜花不顾传统习俗“以宁静和坦诚”,“不留一个花蕾”来完全袒露自己,迎接和享受蜜蜂的“贪婪”的情景。
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彻底撕下雏菊式的娇羞面纱,大胆表现出遭受爱情饥渴折磨的女子对待“盛宴”的渴望。诗人借助喻体描绘出想象中的欢爱场面,把心中的满足和失落,空虚和渴望,激情和反抗等心理状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如在《慢慢过来呀――伊甸园》中,嘴唇羞怯地――吮吸着茉莉,像昏阙的蜜蜂,在花房外围嗡嗡地唱了一会情歌后,便一头探入花蕊,扎进了令人沉醉的一片乳香之中。在这类诗中,诗人大多以伊甸园为背景,在那天国的宁馨中,尽情享受爱情的“暴风雨之夜”。
此外,诗人在其经营的爱情意象群落中,还独辟蹊径地用一把上膛待发的枪,来比喻主人公等待爱情到来的急切心情,把等待爱情到来的迫切心情比作子弹上膛的枪在等待欣赏它的主人,这个意象为狄金森所独创。一旦所爱的人出现,被压抑的情感就会一触即发,这个意象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热烈的焦渴之情。除了有表达爱情常用的玫瑰、白牡丹、蓝铃花、小河外,狄金森还经常用一些看似与爱情很难联系起来的意象如坟墓、苍蝇、妖蜂、蜘蛛、暴风雨等另类物象。通过这些意象让读者感觉到狄金森与众不同的创新性,和她那种非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使读者能切实感受到她那种肝肠寸断、撕心裂肺的无奈的苦痛。
苍蝇、马车夫、坟墓、月桂、黑檀木盒、停摆的钟、雪花膏石的屋子等构建的死亡意象群落。
狄金森凭借对死亡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死亡写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她笔下的死亡意象群落构成的艺术感受完全超越了常规,打破了人们对死亡的常规认知思维,使旧话题新鲜化。在她的诗歌里,死去的那一刻,就是快乐到来的时候,死去的人还将得到荣誉、尊严和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票。因此,在她很多描写死亡意象的诗歌里,死神并不可怕。相反,他彬彬有礼像个绅士、朋友、甚至爱人。
在她著名的诗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死神以温文尔雅的马车夫的形象出现,殷勤地邀请忙于劳作的“她”和他一起踏上死亡的最后旅程。他翩翩的风度使她毅然搁下劳作,勇敢地跟他踏上了不归之路。于是他赶的车上坐着死神、她和永生三人,他们经过人生的三个阶段“学校”、“庄稼”和“落日”,最后在一幢富有英格兰特色的房前停下,即到达了主人公的归宿地。
在诗人的笔下,死亡的过程成了短暂而愉快的旅程。尽管死神是将她带向死亡,但与永生同行却使她十分欣慰。然而,虽然狄金森有时希望有永生,但有时又对基督教关于“永生”的宣教感到怀疑,流露出失望的情绪。比如,在“我死时听到了苍蝇的嗡嗡声”诗中,通过“苍蝇”这个形象的介入,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永生的怀疑与诘问。
此外,在狄金森的死亡意象群落中,还常有“导弹都到不了的坟墓”、月桂、黑檀木盒、停摆的钟、雪花膏石的屋子等意象,来表达一个全然有悖传统意义的死亡内涵。
当然,狄金森的诗歌意象群落十分丰富,这里仅通过对狄金森诗歌纷繁意象群落几例的探访,旨在阐释狄金森在选象、立意和练意方面的独特视角和奇巧选择。我们知道,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并非都是线性的表达单一的思想主题,而很多诗中同一个意象却代表着多重的主题内涵,而同时诗人还常用很多多重意象交叉并置来叠加诗歌的主题意象,丰富诗歌的思想内涵。因此,她的诗也一如她的人,无论一代代的人们如何去揣摩、去玩味,却从来没有一个人敢声言自己解透了其中所蕴涵的千般滋味。它们就那样静静地存在着,一如晨曦中含苞的雏菊,令人心动,又如暮色中荡漾的微波,耐人遐想。
参考文献:
[1]吴思敬:《诗歌基本原理》,工人出版社,1986年。
[2]刘焱:《意象,诗歌航行的风帆》,《理论与创作》,
阿赫玛托娃的诗歌以抒情性和小说性著称,她以女性角度抒写爱情,表现隐秘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冲突;又以深沉的笔触关怀家国命运,表现一个爱国诗人的气节与高贵。她的作品有从普希金延续下来的经典性优雅,也蕴含了源自她本人戏剧化的人生激情。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总是带着某种“气味”,这种“气味”来自海边的“冰牡蛎”,来自椴树的清香,来自浓郁的黑咖啡,也来自热腾腾的鲜血……这些各式各样的“气味”描写使她诗歌洋溢着一缕独特的味道,鲜明而深刻。
嗅觉沟通视觉、听觉、触觉,表现作者对外物丰富而独特的感受,抒写复杂微妙的情愫。读过《静静的顿河》的人,都难以忘记肖洛霍夫笔下顿河岸边弥漫的潮腐气息和大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野花和泥土的浓烈气味;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人,也一定会随着班吉以不可思议的嗅觉能力嗅到凯蒂身上那股“树的香味”,感受到“衣服在空中飘动的气味”乃至“‘死’的气味”。正如普鲁斯特所描述的:“……气味和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唯独气味和滋味虽说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阿赫玛托娃的诗作起源于俄罗斯小说,而不是起源于诗歌。她是在注目于心理小说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那尖锐而又独特的诗歌形式的。在阿赫玛托娃的诗歌中,那种“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的气味时常飘动在行行诗句之中,有女性的芬芳,也有生活的苦涩。
百合花的清香与干泥煤的焦糊味
阿赫玛托娃早期诗歌以爱情诗著称,诗句自然弥漫着爱情的“气味”,它既甜美又致幻“。从它们带露的颤抖的花瓣/我饮下一杯香气弥漫的酒,又幸福又平静。(”《“我摘下好看芬芳的百合花……”》,1904年),百合花美丽芬芳“,我”被这花一样的人所蛊惑,心怀希翼又畏缩、痛苦,花露是充满香气的酒,使“我”沉醉,然而幸福和平静却只是幻觉而已,因为这香气弥漫的酒是掩盖现实的雾瘴。“我柔韧的身体如此轻盈又匀称,/发绺的芬芳令人陶醉。”(《我会爱》,1906年)诗人爱上了彼得堡大学东方系的学生格林尼谢夫-库图佐夫,迫不及待地向其姐夫袒露心声,希望当时任教于该大学的姐夫可以从中牵线。不论在现实中,还是诗歌里,阿赫玛托娃都是这样的敢爱敢恨,她为爱而勇往直前,这样的毛遂自荐恰恰体现了这个少女对爱情的期盼和执着。“轻漾着百合花的阵阵清香,/和你那一串串朴直的话语(”《也还是那嗓音,也还是那目光》,1909年)与情人树下低语,互诉衷情,百合花的清香阵阵袭来,那种内心的安谧和甜蜜无以言表。少女情怀总是诗,阿赫玛托娃是多情的,曾经的爱情受挫并不能磨灭她对真爱的期盼和渴望,这种对爱的执着追寻,贯穿了她的一生。
虽然面临着生活的困苦和政治上的威慑,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极富魅力的女性,阿赫玛托娃身边依然簇拥着很多朋友和爱慕者,她赠给这些人的诗歌同样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气味。“浓郁的黑咖啡散出来的柔和香气,/……还有朋友最初的目光,无力可惧。”(《赠卢里耶》,1917年)“城外那从未有过的森林,/白天里飘出樱桃树的芳香。”(《“一切都被洗劫一空……”――致娜塔丽娅雷科娃》,1921年)“有如乌鸦绕着飞,嗅到/热腾腾、香喷喷的鲜血……”(1921年于古米廖夫去世后)“荨麻的芬芳,比玫瑰更加浓郁。”(《赠普宁》,1922年)“黑咖啡的柔和香气”是温暖人心的友情,“荨麻的芬芳”是爱人带来的喜悦和甜蜜,“樱桃的香气”是诗人对美好明天的希冀,鲜血的味道则是对曾经的丈夫古米廖夫(1917年阿赫玛托娃与古米廖夫离婚)无辜遇难的悲痛和怀念。对阿赫玛托娃来说,似乎每一种感情都可以用气味来诠释,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次触动,都被她以气味命名。
烟雾和诗歌呛人的味道
20世纪30年代开始,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创作进入了后期。由不谙世事到历经沧桑,随着阅历的增长,苦难的磨练,阿赫玛托娃的嗅觉也在发生着变化。此时的“气味”不再单纯,它们已无法轻飘飘地飞上蓝天,其质量沉重到只能在鼻尖浮动,叫人无法回避,闻之使人心悸,使人动容,使人回肠百转。阿赫玛托娃
阿赫玛托娃的不幸并不止步于爱情和婚姻,还来自艰难的时事。这个时期她生活上的不幸继续上演,与普宁夫妻畸形的相处模式终于使她无法忍受,她辗转寄居在朋友家,经济上捉襟见肘,朋友和儿子列夫相继被捕,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使阿赫玛托娃妥协“。野蜂蜜散发着自由的气息,……木犀草散发着水汽,/爱情则有苹果的芬香。/可我们早就知道,/血只能有血腥气……(”《“野蜂蜜闻起来像自由……”》,1933年)这首诗写于大恐怖逼近她的家庭和朋友之前,自由的气息,木犀草和苹果的芬芳,血腥气,这些不同气味之间的对比表现出了阿赫玛托娃的不满和愤慨,对人民不幸的同情“。去自由的集中营,/去闻烂透的板铺上的腐尸味――”(《地理学小识――致奥西姆曼德尔施塔姆》,1937年)“它是――蜜蜂,它是――三叶草香……”(《关于诗歌――致弗拉基米尔纳尔布特》,1940年)现实的丑恶落到诗行上,印上了恶臭和焦油味,相比之下,纯洁而美妙的诗歌就是蜜蜂和三叶草香,狂热又忧郁。
定格气味的女诗人
【关键词】
比较学习法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阶段学习的知识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深,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进行比较和归纳,只有在比较的基础上才能梳理好知识的脉络,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比较学习法”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到的方法之一,它主张通过比较大量学习资料的基础上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由于有大量的知识需要理解和记忆,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就容易造成知识的混乱。比较学习方法告诉学生要将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学习,比较其中的异同点,把握知识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轻松记忆、深刻理解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过程背景
二、过程描述
三、教学结果反思
对这两篇诗歌的讲解令我印象深刻,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这次讲课,我对教学的认识又更深入了一步,通过比较的形式进行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模式。比较学习不仅能细致地分析课文的每一个点,而且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不同。可以说,比较学习法值得每一个教师去研究和尝试。当然,比较学习法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并不是唯一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努力思考习惯,提升身教学水平为出发点,结合课堂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英.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7)
【2】左慧.让语文教学张开腾飞的翅膀——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3)
【3】吴莉莉,刘欣.浅谈课程改革下的语文多样化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0)
摘要:约翰·多恩才智机敏,诗风奇特,长于思辨,多用巧智。本文首先探讨了多恩的生平对其诗歌特点形成的影响,接着对其代表作即玄学诗的经典诗歌《别离辞·莫悲伤》进行了分析,该诗通过突兀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和新颖巧妙的奇喻表现了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以此来欣赏其作为诗坛奇葩的永恒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约翰·多恩;《别离辞·莫悲伤》;奇喻;意象
作者简介:张文杰,女,河北师范大学09级硕士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典籍英译。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约翰·多恩的生平对成就其诗风的影响
运用独具一格的比喻以及奇特的意象,融合具有深度的辩证思维及唯美细腻的感情于一体是玄学派诗歌的写作特点。在18-19世纪,玄学派诗歌由于取喻奇特怪诞,深奥难懂,过于思辨化和学究气较浓一直被人们所忽视。20世纪初,新批评理论开始推崇玄学派的诗歌风格,认为他们的诗歌把情感以及思想完美融合在一起,并且想象力丰富,具有极强的艺术独创性,因此玄学派的诗歌可以被称为英语诗歌里的最高峰。
出生于伦敦富有的商人家庭的多恩,曾在剑桥和牛津两所著名学校就读,但是由于信仰天主教而没有获取任何学位。虽然从他父亲那里继承到一笔钱,却远不够维持经济独立。多恩不善于经商,只能寻求另一途径以立足于世,因此不得不依靠他自身的智慧与学识,情趣与勇敢,以及他人的恩惠。他不但阅读了很多的神学和医学方面的著作,还涉猎了广泛的法律和古典书籍,这也是在写作中显示他卓越的学识、巧妙的机智以及幽默的原因。
他曾周游于欧洲大陆,曾经也是宫廷中一名极具前途的绅士。1598年,多恩成为宫廷中最有地位的一位爵士的私人秘书,他能够巧妙的迎合那些宫廷中的达官贵人,这一切使得他的仕途貌似更加光明。1601年成为多恩人生的巨大转折点。与一位17岁少女秘密结婚毁了他的光明仕途。纵然二人的婚姻很美满,多恩的那些上层朋友们却一直耿耿于怀,不肯原谅他。那些爵士不但解除多恩的秘书一职,还命人逮捕并拘禁了他。在出狱以后,由于一直没有比较稳定的职业而穷困潦倒。在中年以后,多恩不得不选择皈依国教并出任了教职。
二、约翰·多恩诗歌代表作《别离辞·莫悲伤》的赏析
《别离辞·节哀》是诗人多恩于1611年冬随其恩主罗伯特·特鲁里爵士(SirRobertDrury)赴法国之前写给他深爱的妻子安妮·莫尔(AnneMore)的。多恩在离开前就已经产生了不祥的预感,在其离开之后,多恩的妻子Anne产下了一个死胎,真的应验了他的不祥预感。《别离辞·莫伤悲》这首诗共有九个诗节,每节包含了四行,采用的韵律格式是abab,并且每行都运用了四音步抑扬格的写法。这首诗与以往多恩创作的诗歌不同,以严肃的口吻写作,具有深沉的情感。它是多恩极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在17世纪玄学派中也堪称名作。
这首诗的第三节,把地面上的“地动”和太空中天体的“震动”进行了对比。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天动学认为地球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天体运行轨道有九圈。“trepidation”指的是九重天或者第八重天的运行发生的变化,影响到里面的几重天才导致了春分秋分发生差错。多恩强调了他们的离别与世俗之人不同,把分别比喻成天体的偏移,这样就会让人感到神秘、重大,与凡人不同。
从诗歌的第四、五、六节可以感受到多恩推崇柏拉图式的爱情,它崇尚彼此灵魂的契合一致,却不重肉体层面的爱。他认为灵魂一旦契合一致,就会产生心灵上的契约,即使夫妻分开,精神也仍为一体,而离开的一方只是作为另外一方的延伸。多恩把他与妻子的爱情比作黄金正是利用其具有延伸性的特质,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即使外显突兀。
诗中最后三节里面的“圆规”意象是他最著名的比喻,后世的批评家和诗人提到玄学诗人运用的意象时,经常会引用到这一比喻。诗中,多恩把夫妻两个人比作圆规的两个脚,男方为动脚,女方为定脚。男方开始转动时,女方会随其前倾,且随之旋转。这个比喻巧妙地把夫妻双方相互支撑,相互理解并忠诚于对方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诗人提出“圆规”意象的同时给我们也展现了“圆”的意象,“圆”在文艺复兴时期代表的通常是圆满,所以“你坚定,我的圆圈也会准”展现的就是多恩夫妻二人之间默契的爱情。只有定脚坚定,另外一只脚才能画出完整的圆。在“圆规”的意象里面,定脚指的是女人对丈夫的忠贞,诗人就是通过忠贞给予的力量来画出完整的圆。这个比喻就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多恩对妻子的担心、关切以及忠告。
综上所述,“conceit”指的就是说理多于抒情,把不同的意象、典故、思想融合在一起。敏捷的思维活动和宗教的热忱、爱的激情融为一体。因此多恩的爱情诗歌不崇尚辞藻的修饰,且非常刚健有力,富于口语化,具有喜剧性而不是婉转柔情。
三、结束语
《别离辞·莫伤悲》这首诗是约翰·多恩的爱情诗歌代表作,具有高度浓缩的意象和奇特的比喻,使得该诗风格别具一格。通过科学的意象、理性的思维以及缜密的推理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思想。多恩喜欢用奇特的比喻,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他的诗风别具特色,意象丰富多彩,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通过深层次的分析表述情感,运用白描的手法以及口语化的用词展现强烈的情感,而不采用常见的抒情性语言来直接表白。这样的表述更能产生令人震撼的效果,更加情浓意切,久久难忘。
上文就是从多恩的诗歌创作背景,写作特点及其代表作《别离辞·莫悲伤》的赏析等方面对约翰·多恩进行的比较粗浅的分析。他的背后必定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和广袤的想象空间。“他的那路诗不是唯一可读的诗,但在那路诗里他是最可读的人。”约翰·邓恩正是凭借他别具一格的诗风,才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股力量,他势必对后世产生永恒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白锡汉.邓恩诗歌创作探源[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57.
[2]、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编者
关于《如歌的岁月》的点滴
南杉
今天聆听了各位专家对拙作的点评,受益非浅。
作为一个在经济界打滚了多年的人,以前没有感受过文学圈的氛围,今天聆听了专家们的点评,感觉到文学批评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各位专家对我的诗歌理解的都很中肯、深刻,批评也很独到、精确,将我诗歌创作的原初想法、常用的意象、缺点,都点评到了。
诗集记录了我的人生旅程
我一直是个文学爱好者,在小学、初中时就写过诗并粘贴成册,对文学一直情有独钟,像是命运中的牵挂,但真正把写诗上升到较正式的、一定的规格来对待,是从出版这本诗集开始的。
我经历了很多职业、很多地方,与同龄人相比有更多的记忆,所以我的感悟也会多一些。我毕业后分在县里工作,任基层领导,后来从湖南到北京读书。在北京毕业后我面临两个选择:回家乡继续从政;留在北京。我选择了留在北京,在国家部委工作了8年。一次偶然,给了我重组当时快倒闭的一家江苏公司的机会。在部委的工作前途是明确的,人生像是固定的格式,每天忙得像上了发条的机器,有些沉闷。从北京到了江苏经商,我经过8年的努力,使目前公司发展良好,连续多年利税进入全国企业百强。
从湖南辗转到北京,再到江苏再到上海,下海挽救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再把公司做大做强,这些都是对我本人的挑战和洗礼,是我人生中非常宝贵的经历。所以我的这些诗串起来,就是我奋斗8年来最感动、最痛苦、最开心的悲欢离合的凝结。我最青春、最美好的时光是这8年在江苏奋斗的日子,江苏是我的第二故乡。每次我从上海坐车到常州办公,经过苏州、无锡,烟雨朦朦的江南景色让我有强烈的创作冲动――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我相融。诗集就是我这8年人生的缩影。
诗集是我人生态度的体现
我的性格决定了诗集的风格
我们公司一直标榜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企业文化,上下级之间没有隔阂没有界限。公司这几年能发展这么快,主要是因为有很强的凝聚力,我们的企业文化在行业里面首屈一指。我对他人始终是真诚的,在写作中,我也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对事业、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何平衡写作与理财,赚钱与精神享受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很多人都说我精力过剩,我尝试过很多表达感情的方式,我有三大爱好:一是写歌曲,二是诗歌,三是书法。
文学创作方面,我尝试过写小说,但小说创作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痛苦而艰难,是一个灵魂出窍的过程。投入时自己会沉浸到小说中去,与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创作过程也很漫长,会影响到我的工作,所以最后我保留了诗歌创作作为我表达情感的方式。诗歌和歌曲都是瞬间灵感的爆发,抓住了灵感变成文字。我绝大部分的诗歌都是在旅途中诞生的,不会影响我正常的工作。
我较崇尚且认为评价一个人有没有前途,要看他有没有灵气,有没有别人没有的丰富想象。这就需要文学、诗歌来做支撑、铺垫。任何事都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文学,否则我们今天就是报告会了。所以我们不是刻意去把自己打造成贵族,刻意去做学问,但创造财富一定要有想象力、创造力,用文化做支撑。
【关键词】关雎;给所爱;审美风貌;对比
一、审美观念的诗性表征:爱意取题相同而情恋对象有别
然而,此时,处于异域文化中的《给所爱》,描写的却是同性之间的爱恋,即一个女诗人对另一个女子的真挚爱恋。该诗是一首献给新郎新娘的新婚颂诗,是萨福唱给一位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女学生的爱情诗,坦率地流露出一位女诗人对一名女学生的同性之爱。希腊古风时代,萨福为年轻女子开办一所学校,专门教授她们诗歌、艺术和化妆等,在她们结婚离开时送给她们满满的都是爱慕的诗歌。而这样的同性之爱,尤其是师生间的同性之爱在当时的希腊文化中非常普遍。《给所爱》的同性之爱的表达,使得这样的主题在古希腊文学和其后世艺术传统中留存很多,如若柏拉图式的爱恋一样贞洁,却无关乎性道德的规范。因而这些大胆描写爱情的诗歌不但未遭禁止反而广为传颂。
二、审美表现的形式创造:情感基调相同而抒情方式迥然
三、审美体验的音韵谱写:音画意味相同而韵律节奏相异
中西方诗歌在语言的音韵选择和形象画面的意义承载两方面,通过音画同感的方式,让音韵和画面相结合,从而赋予诗歌巨大的艺术张力,来提升诗歌的音韵美并展示诗歌的爱情主题,给读者带来多重审美感受。然而两首诗歌中差异性的音韵手法的选择,使两部作品的音韵旋律风格相去甚远。
《关雎》符合周礼的节数,其音韵整齐而温婉,可以说音韵如君子,斯文与品质彬彬。从音韵之美的艺术角度来看,《关雎》是一首紧凑而精致的、具有民歌特色的四言诗;每四字一行,吟诵起来都富于悠扬婉转的音乐感。尤其是文中大量使用重叠拟声词,使声音韵律的描写生动逼真,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诗歌起始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关关”这一拟声词的发音,既是鱼鹰叫声的模仿,又是重言的使用,如同民间乐队打击乐发出的器乐之音,这极大地增强了该诗语言的节奏感。同时,双声叠韵字的使用,也有效地增强了诗歌音乐的绵延韵味。如“雎鸠”、“参差”是双声,“窈窕”叠韵,“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这些语词的发音使本无拘束的爱情,获得了音韵规整的礼节,从而实现了情意、节制、音乐三者的完美契合与动态平衡。“窈窕淑女”在诗中重复了四次,“参差荇菜”重复了三次,这让诗歌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悠长,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拟声传情的生动性,表达了主人公深切的爱慕之情,给读者留下余音绕梁的审美共鸣。由此,《关雎》的这种诗歌形式的音韵谱写,对魏晋时期的骈体文和唐代的律诗形式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给所爱》是一首典型的萨福体四行诗,每四行一节诗,且前三行每行十一个音节每行五个音步,第四行半行五个音节。如“他就像//天神//一样//快乐//逍遥,他能够//一双//眼睛//盯着//你瞧,他能够//坐着//听你//絮语//叨叨,好比//音乐。”这样有韵律的诗歌听起来欢快明亮。这种富含元音的诗行被冠之于“萨福体”。萨福这种诗性地表达爱情的方式被欧洲著名诗人贺拉斯、庞德等学习运用。《给所爱》运用了首字母押韵、谐音和短句重复,尤其是希腊语连词的重复使用,让连词发音本身悠长的声音,形成一种类似吟唱仪式咒语的韵律感,音调高亢昂扬而美妙;随之诗歌爱情的倾吐也激情似火而肆意喷发。
概而言之,上述中西两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古代诗歌追求爱情的自由体验和诗歌创作的朴素的审美风貌。《诗经关雎》展示了华夏先民对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勇敢追求,奠定了中国诗歌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萨福的《给所爱》真实热烈地描摹人类纯洁自然的爱恋情感,为西方诗歌文化开创了个体化抒情的审美历程。因此,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维度,合力展示了人类情感文明和诗歌文化的多样化的审美风貌。
[1]刘毓庆.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2004,41(2):71
[2]SapphoIsBurning[M].Chicago:UofChicagoP,1997
[3]经本植.中国古典诗歌写作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174175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55
民族的阅读及思考的水平。刘扬烈先生几易其稿,认真思考撰写的《诗魂永驻·公刘诗歌创作论稿》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诗歌桃花源敞亮而幽美的豁口。驰入这个豁口,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中国著名诗人公刘拥抱生活,拥抱时代而流淌出来的诗歌运河,宽广而浩瀚,精美而深邃。
关键词:精神发育史阅读史刘扬烈诗歌桃花源公刘
在用生命和诗笔传递爱与温暖的人生旅程中,诗人虽然遭致风刀霜剑,雷劈电击的忧患,仍然含泪带笑地发出对祖国、对时代虽九死而尤未悔的深情而执着的歌吟。
(一)
文字缘,铸诗谊。刘扬烈先生作为研究生导师,年逾古稀。然而早在上个世纪的1954年秋季,当他还是一个刚刚进入大学二年级的青年学生时,公刘的诗尤如一股质朴清新的边疆之风扑面而来,使他感到新鲜而又亲切。这段诗缘,也是刘扬烈先生撰写公刘诗歌论稿的发轫与初衷。
据刘扬烈先生回忆,在海南岛椰树摇曳,海风阵阵的村舍里,美髯飘飘,彩衣灼灼的公刘在讨论海峡对岸台岛诗人作品的间隙,手持折扇,怀抱椰子的诗人与他同坐一条长凳上,谈起了自己年轻时用诗笔给自己的勾勒“自画像”。新时期以来,诗人的激情像火山那样喷涌着——《雨中登大雁塔》诗人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蒙蒙细雨,田野凄迷”,猛想起唐代诗人杜甫、岑参、高适、薛据,想起他们那些青苔般苍凉的诗意;《大西北一个即将成熟的神话》则是他对大西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赞歌。
刘扬烈先生追寻着诗人公刘蔓延到海外的诗的藤蔓,在多次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所播下的友谊与文化的种子。记下了《铁托墓》、《告别自由女神》、《莱辛憩园》、《月亮从东方追来》、《池畔老者》、《听茨冈人唱歌》等华章的创作主旨。当诗人歌吟着“采撷着一朵又一朵民族之花的主人”,诗人也拥抱着人类的未来,那就是“和平、友谊、进步、发展”。在公刘人生的辞典中,诗歌决不是个人命运的录和伤春语,他认为:“一个没有人格的人,肯定当不了作家。一个人格力量不够强大的,不够坚韧的作家,肯定当不了好作家。”
尤令刘扬烈先生高山仰止、击节赞赏的是:时值21岁的公刘,工资加稿酬,他的收入也相当不错。但在人欲横流,灯红酒绿,殖民地飞地的香港,公刘却不进餐馆,不去舞厅,不喝酒,可也不存钱,除粗茶淡饭和买书外,全部捐献归公,捐款于全国学联。这恐怕是今天许多人想也难于想象的吧?在刘扬烈秉笔书写诗史的场景中,我们看到了公刘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是一个活脱脱的义工形象,一个在半个世纪后仍然在精神上闪光的志愿者形象。
(二)
刘扬烈先生认为:“一开始写诗,公刘就为自己立下誓言:诗是诗人的心智,是人民的心声,诗应该为人民呼吁,为人民呐喊,他一生的诗歌可以为此作证,决不以诗做获取个人名利的资本,决不以诗做自我炫耀的工具。”刘扬烈先生还发现,年方十九岁的诗人还写下诗的宣言的姐妹篇——《火焰》,因为“诗人认定诗是火焰,能照亮人类的未来,特别是在残暴的封建专制面前,诗人必须战斗,必须义无反顾地为迎接光明而献身”。火焰,诗,唱得十分真切动人——
火焰必须呼吸空气,
正像诗人必须呼吸火焰;
这火焰练就灵感的剑,
诗人又拿剑来写他的诗篇。
诗人只会用剑,
诗人生死都在前线。
刘扬烈先生在《公刘诗歌创作论稿》第七章新时期的《诤言篇》中写道:“公刘的诗有很多至诚之言,引人注目,启人深思。这些出自内心的诤言,具有极为深刻的警示作用,值得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了公刘新时期的作品风格沉郁,在痛定思痛后,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悟富有哲理,诚如诗人邵燕祥指出:“在七八十年代之交,公刘的诗如久久潜藏的地火冒出地面,火山爆发的岩浆滚滚奔流,或写民间疾苦,或评功过是非,呼天抢地,椎心泣血,回肠荡气,振聋发馈,以诗人的全生命,全意识追问历史,震撼读者的灵魂。”透过公刘的诗行,我们也隐约看到人性、历史、命运,文明、国家、人文、政治乃至于宽容的深度思考。
在浩劫中,诗人曾身受其害,被脱下军装,发配到西北,妻子离婚,自己拖带着年幼的女儿,在大西北饥馑中艰难渡日。“由于寥廓,由于萋萋芳草满天涯/由于十二月党人,由于他们竞和恶棍一道流放关押/青海,你教我想起了西伯利亚”……在新时期,当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家民族作出新奉献的时机已经到来,所以诗人由衷地唱道:“由于心底的爱情,由于灰烬中爆发了新的火花/青海,我愿意忘掉西伯利亚”。这才是公刘的本意,是《赠人》一诗的实质和亮点。
(三)
雪莱说:诗人为时代立法;
公刘说:诗人是时代的良心。
公刘《关于现实主义诗歌的对话》,贯穿其“生命离不开土壤”,贯穿其“诗必须对人民诚实”的观念。在新世纪诗歌精神走向的探讨中,谢冕印证并鉴证了这一诗的铁律,他说:“我们对社会,对历史的发展都是要负点责任的。不管什么诗,什么地方离开了人,切断了人间烟火的关系,切断了人间疾苦关系,切断了万家欢乐和忧愁关系,诗歌就会变得很自私。不能通过诗人自己的感觉去触摸这个时代,我会觉得诗歌就是病了!”
刘扬烈先生的《诗魂永驻·公刘诗歌创作论稿》是诗歌论苑的一项有益的系统工程,也是对诗人公刘一生的创作道路和人生履程的极为公正、客观、深刻的充满敬意的诗人评传。
一、俄罗斯的诗歌与其民族习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这是千百年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有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消失,有的则在现实生活中仍为人们所遵循。如:
А.Пушкин在《小鸟》一诗里就曾提及古老的放生习俗:春天到来时,把养的鸟儿放飞以求一年的平安。
Вчужбинесвятонаблюдаю
Роднойобычайстарины:
Наволюптичкувыпускаю
Присветломпраздникевесны.
诗人В.Жуковский在《斯薇特兰娜》一诗中曾提到旧时姑娘们占卜爱情和命运的各种方法。还有很多习俗迄今仍为人们所信奉,如:用野瓣占卜爱情,用布谷鸟的叫声算命,听到布谷鸟叫的时候,就问布谷鸟:我还能活几年,然后数布谷鸟能叫几声。П.Хмара在自己的诗歌中就表现了这一习俗:
Двестилеткукушкамнежитьнакуковала,
Чтоменяобрадует,зналанаперед.
Нодвестилет,кукушка,ах,какжеэтомало!
俄罗斯人认为看见陨落的星星会带来幸福,于是马上闭上眼睛许愿,相信这一愿望定能实现。Н.Добронравов在诗中写道:
Звездопадзвездопад
Этоксчастьюдрузьяговорят
Мыоставимнапамятьвпалатках
Этупеснюдляновыхорлят
再比如:人们相信花楸树结的果实能预示幸福或不幸福;猫用小爪子“洗脸”预示要来客人;出生在大雪纷飞的冬天的人一定能够接受住慌乱的年代;窗外生长槭树预示家庭幸福等风俗习惯都成了诗人作诗的题材。可见,习俗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俄罗斯的诗歌与其民族的
宗教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在俄罗斯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俄罗斯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一书中写到:“在19世纪的俄罗斯文化中,宗教问题具有决定的意义。”
现在俄罗斯人主要信奉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的东正教(православие)。随着宗教的广泛传播,在俄语中涌现了大量的有关宗教人物、仪式、节日等方面的词语,如:ангел(天使)、акафист(颂歌)、бог(上帝)、владыка(大主教)、икона(圣像)、Исус(耶稣)、крест(十字架)、отец(神父、上帝)、рай(天堂)、поп(牧师)、собор(大教堂)、спаситель(救世主)、троица(上帝是圣父、圣子耶稣、圣灵三位一体的神)、творец(创世主)、Христос(基督)、эдем(伊甸园)、демон(魔鬼)等。如:
Спасительмой,Творец,Владыка!
Вещаньяустмоих,языка
ИсердцапомыслыТыблагостьювнуши!
(Е.Костров)
Естьвмиречувствонеземное:
ЕгобожественныйХристос,
Какдостояниесвятое,
Наземлюснебаперенёс.
(Н.Сатин)
进入俄语词汇的还有宗教节日和礼仪名称,如:Благовещение(圣母领报节)、Введениебогородоцывохрам(圣母进殿节)、Вознесение(十字架节)、Рождествобогородицы(圣母圣诞节)、Рождество(圣诞节)、Троица或троицындень(圣三主日)、Успениебогородицы(圣母安息节)、Покровпресвятойбогородицы(圣母节)、пасха(复活节)、великийпост(大斋戒)、заутреня(晨祷)、обедня(日祷)、вечерня(晚祷),сояельник(圣诞节的前夜)等:
Вденьтронцынкогданарод
Зеваяслушаетмолебен,
Умильнонапучокзари
Ониронялислезкитри.....
(А.Пушкин)
Тяжелешеньковздохнула
Восхищеньянеснесла
Икобеднеумерла.
Нанегоонавзглянула,
此外,《圣经》里的故事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也是作家创作的题材,如诗人И.Бродский创作的《1963年的圣诞节》,描写天使加百利预告童贞女玛利亚因圣灵感孕,所生的圣者必成为上帝的儿子,应取名耶稣。玛利亚在赶回伯利恒的途中生下耶稣,由于客店没有地方,玛利亚遂将耶稣用布包好,放在马槽里。40天后,带着耶稣回到耶路撒冷,将耶稣献给了主。
Волхвыпришли,Младенецкрепкоспал.
Звездасветилаяркоснебосвада.
...
Волхвыпришли.Младенецкрепкоспал,
Крутыесводыяслиокружали.
Кружилсясне.Клубилсябелыйпар.
ЛежалМладенец,идарылежали.
《圣经》里关于大力士Сомсон(参孙)的故事,以及关于“浪子回头”等故事也被作家作为题材写入诗歌中。
俄罗斯民间迷信各种鬼神,诗人П.Вяземский在《俄国的神》一诗中就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神:如богметелей、богухабов、богмучительныхдорог、богхолодных等。诗人А.Пушкин在《致家神》一诗中,也祈求家神保佑村庄、树林、花园、家人。
三、俄罗斯的诗歌与希腊罗马神话
19世纪和20世纪初,俄罗斯诗人大量引用希腊罗马神话,作为创作的素材和塑造作品的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阐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以古鉴今,以神喻人。
诗歌中经常引用的大家较为熟悉的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人与怪物名称及有关故事如:АВРОРА(罗)阿芙洛尔——朝霞之神、АГЛАЯ(希)阿戈拉娅——光明女神、ВЕНЕРА(罗,Venus)维纳斯——爱情和美的女神、КУПИТОН(罗,Cupid)丘比特,也叫阿穆尔(АМУР)——爱神等等。如:
Внезапнопостучался
УдвериКупитон,
Приятнойперервался
Вначалесамомсон.
Дианыгрудь,ланитыФлоры
Прелестны,милыедрузья!
ОднаконожкаТерпсихоры
Прелестнейчем-топляменя.
(М.Ломоносов)
又如,ЗЕВС(希,Zeuc,又叫Зевес)宙斯——奥林匹斯神系中的神王。宙斯了他的父亲提坦神,成为神和人的主宰。他的象征物是神盾、帝王权杖、鹰。克洛诺斯担心被儿子,就把诺亚生的子女全都吞到肚里。诺亚最后生宙斯时,用布裹了一块石头冒充婴儿让克洛诺斯吞下,而把宙斯暗中送到狄克忒山,用阿马尔忒亚羊奶哺育长大。诗人普希金以这一故事为题材写道:
ГдеЗевсагроммолчитгдедремлетмечзакона
Свершительтыпроклятийинадежд
Тыкроешьсяподсеньютрона
Подблескомпраздничныходежд
在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神,如战神МАРС、梦神МОРФЕЙ、命运女神ЦАРКА、死者王者之神ПЛУТОН,居住在地下的复仇女神ФУРИИ,幸福、幸运女神ФОРТУНА等等,他们都是诗人用于创作的源泉,也给人们带来遐想和美的享受。
[1]王福祥.20世纪俄罗斯诗歌选粹[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Стихотворение[M].上海平明出版社,1955.
为人立传,难;为诗人立传,更难。
而本书则采用了“以诗证人、以人解诗”的写法,人诗合一。在作者的笔下,诗歌接通了生命的血脉,浓郁的青春气息混合着生存本身的焦迫,物质的挤压,理想的幻灭,爱情的重创,追随着英雄主义的八十年代落寞的挽歌,最终隐遁在历史深邃的暗道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海子生平的立体呈现,还有命运的日晷在诗人内心投射的阴影。
这种写法,当然不是偶然的兴之所至。作者说:“我读一本诗集,必须找到这个诗人的传记。我不承认诗与人是分离的,一个没有生活理念的人,不可能有独到的诗歌;我甚至极端地认为,人比诗更重要。这也是萨特的《论艺术》把作品与经历结合起来评价的方法影响我的原因。”我想,正是这样的观念,构成了写作此书的契机。
海子的辞世,距今已经整整二十一年了,有关他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而他倾注了心血的长诗,也至今仍未获得广泛认同。另外,关于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定位也一直没有公论。阅读本书,我们可以基本了解海子的生活历程、写作过程、思想嬗变以及相互关系,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中,观照海子诗歌的写作资源;另一方面,则通过自己所擅长的诗歌技术层面的分析――这对诗人边建松来说,是多么游刃有余――他揭示了海子所倾心的农耕文明、原始主义、神秘主义,揭示了海子由文化诗与体验诗构成的两大诗歌主线,揭示了海子由“实体”到“民间主题”到“集体仪式”到“元素”的写作历程,从而揭示了海子为什么与中国现代化的母题格格不入的根源。作者认为海子是一位“文化诗人”和“生命诗人”,引人深思。
西川对作者说:“写完这本书,可以了结你的一桩心愿。”是啊,对于热爱海子的边建松来说,这本书不仅是对一个意气相投、气血相通的诗人的致敬,也是对开阔生命的礼赞和求索。
《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
作者:边建松江苏文艺出版社定价:26元
《和学生一起读诗》
作者:余文浩海天出版社出版定价:22.5元
《和学生一起读诗》是作为中学老师的诗人在中学课堂上进行新诗阅读的一种有益尝试,为拆除新诗和中学教育之间的藩篱所做的一种努力;通过作者的诗歌教育实践表明,当代诗歌是受到中学生热爱的,中学生需要接受新诗的美的熏陶和教育,青春如诗,诗如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