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想追逐时代中导致人们焦虑的那些“刚需”,不要立马见效的灵丹妙药,而想提供对抗焦虑的“慢知识”,于是“新闻信”(newsletter)——最古老的新闻商品,成了我在信息过载、垃圾泛滥的年代中的避难所。
“土味情话”,撩的就是你们些“考研狗”!
“土味情话”是最近比较火的一个网络梗。作为网络流行语的该词,是如今网络上比较常见的梗。多用来形容那些闻者恶心听者肉麻,腻死人不偿命的,具有乡(想)土(吐)气息的恶俗情话。(网词百科)
1
我觉得你这个人不适合谈恋爱
为什么?
适合结婚
2
你最近是不是又胖了?
没有啊,为什么这么说?
那你为什么在我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了呢?
3
你属什么?
我属狗
不,你属于我
4
我在找一条路
大望路?
不是,阿一西呆路
5
你是书吧
?
越看越想睡
6
被你赞过的朋友圈,叫甜甜圈
7
甜有100钟方式:
吃糖,蛋糕,
还有每天98次的想你
8
先生,苦海无涯,
回头是我
9
这是我的手背,
这是我的脚背,
你是我的宝贝
10
我是可爱的小姑娘,你是可爱
“土味情话”梗是由来已久的“土味文化”的一个小分支,出处也是由来已久,但是开始从原本的小众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大众文化是在由于之前偶像男团竞演养成真人秀节目《偶像练习生》爆红网络,在节目花絮里面练习生土味情话大比拼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土味情话”发展经历:
下面我们“考研狗”就一起来看看“土味情话”的
学理解释~
(文末小彩蛋昂!)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它是文化领域中类似基因(gene)的复制因子。简而言之,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被“复制”,就可以称为模因。
模因有利于语言发展,而模因本身则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可见模因与语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语言模因传播速度快,其复制和模仿不是完全“克隆”,它的强弱取决于是否得到广泛认同、传播的社会时空情景及语言交际者的心理意向,与社会语用关系密切。流行语、新词汇正是具备这些特征,借助于当今发达的网络媒体被不断复制传播,成为当今社会语言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作为潜势模因的元表征信息,一旦在适当的语境和信息主体(语言使用者)的心理意向驱使下,就会激发出不同的表征内容,并得到复制和传播。因此,在KOL的号召下,众网友在效仿的同时也创造许多类似的语言模因。
戈夫曼(E·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的戏剧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原理,解析了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印象管理”过程。人们在社会的舞台中进行着系列表演,始终在不同程度上管理着自已在群体中营造的印象。
UGC与解构经典的土味文化狂欢
詹姆斯·凯瑞(JamesW.Carey)对新媒介技术的敏锐体察和文化关怀,使其同时成为了媒介环境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新媒介技术对青年亚文化表达空间的构建发挥着不同的形塑作用。在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更倾向于以文化消费的方式来消解主流文化,对抗姿态明显弱化,与主流文化达成和解越来越常见,进入了所谓的“后亚文化”阶段。
UGC(用户生产内容)难度越低,传播率越高,技术门槛的降低直接刺激了人们参与内容生产的积极性和传播广度。制作过程中,通过拼贴、挪用、戏仿主流文本符号,在重新编码解码的二次创作和多次传播中生产制造着属于自己的亚文化意义和快感,并运用新技术带来的新互动形式“网络段子”“表情包”参与狂欢。网民们编撰出一系列“土味情话”段子,并在社会化媒体中广泛传播。不仅体现在弱关系网络中,也体现在强关系网络中,甚至出现在人际互动的场域之中,不断在交流和传播中衍生出新的内容,进一步表达自我。
狂欢,是由前苏联思想家符号学家巴赫金提出的,一种节庆式、仪式化的,对日常严肃而压抑着生活的反转和颠覆。狂欢节日中,戏谑、模拟、讽刺占据了主导,在这时可以拒绝理性、否定权威。丧文化作为一种线上狂欢,是被压抑的本能在虚拟世界的释放。“土味情话”频繁出现在网络中,总是发生着一轮又一轮新的发展和传播,网民们在这场“游戏”中保持着高度的热情,编造各类“段子”,在朋友圈、微博、论坛中疯狂传播,掀起“土味”大比拼,有标题称“土味情话,总有一句撩到你”。见诸聊天室中的各种对话,也泛滥着“土味”,不管是单身狗之间,还是情侣之间,都用“土味情话”“千里姻缘一线牵”。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米德曾提出三个概念:主我、客我、自我,主我与客我的互动,形成自我,这是人内传播,也是反思活动的再现。主我与客我互动的基础则是一套社会价值体系标准或是基于个人的社会经历经验。“自我”置于社会环境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互动、对照,形成自我感知,建构共同身份,并产生认同感。
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生的一代,往往不能摆脱网络对个人的影响。“网络社会”作为新的环境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将“自我”投射于“网络社会”中。
名词链接
【土味文化】
土味文化,是伴随网络直播视频流行起来的一种网络文化,其形式和内容包括土味视频、社会摇、喊麦等,因为来自于民间,具有乡土气息被称为土味文化,但是这类文化也难免有恶俗、庸俗、无聊等特点。(百度百科)
“土味文化”的发源地绝对是快手无疑,这个饱受争议却仍有大面积受众的视频软件。5年来,悄悄坐拥3亿用户。而快手上最火爆的内容,无非是喊麦、吃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秀丑、炫富,简简单单的视频便能俘获几万几十万的点击量。这在许多快手用户眼中,无疑是成名致富的最佳捷径。底层人民对一步登天都怀有幻想,因此更爱看这种视频印证自己的幻想。
实质上,土味文化来自于民间的各种奇葩见闻、搞笑段子、庸俗。每当看到此类视频,受众更多的是一种猎奇与嘲讽态度。一方面想要一探其中庸俗愚昧的内容,另一方面更像是一种在嘲讽中得到自我满足感。如此说来,土味文化更像是在嘲讽中寻得乐趣发展起来的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1]朱思良.网络青年的“颓废”与亚文化的风格转向——基于网络“丧文化”的研究[J].东南传播,2018(02):44-47.
[2]郭金金.意义、认同与消费:一种亚文化的符号学解读[J].新闻知识,2018(01):10-13.
[3]周培树.从语言模因论看网络热词“葛优躺”及背后的“丧文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1):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