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一年一度的618年中大促,终于要接近尾声了。
据统计,以往,各大电商平台普遍采用20天至30天的促销周期,但本年度,全面取消预售后,促销活动时长便有了显著延长,多数平台都将活动扩展至30多天,部分甚至超过了40天。
所以,大概能理解,为什么今年,各电商平台在大促之后不再公布GMV(商品交易总额),转而更多地强调用户参与度、订单量增长、新品发布效果或是特定类目的表现等指标。
那么,酒业618的“战报”到底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直至《华夏酒报》记者截稿之时,多数电商平台对于酒水类目的“战报”仍保持“沉默”,这一现象引发了业界的多重解读:
另一方面,业界也不乏猜测,未即时发声可能暗示了某些平台的酒水销售表现与预期存在差距,未能达到此前设定的乐观目标。
要知道,在电商竞争“卷上加卷”的趋势下,即便是轻微的数据波动,都可能在资本市场和消费者信心层面引发连锁反应,并进一步对品牌产生影响。比如,最近一直在“风口浪尖”上的茅台,受618“低价”的冲击,飞天茅台的价格不断下探至2200元左右,连带着茅台1935,也跌破800元大关,报780元/瓶。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近日,不少酒企负责人和酒商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都透露出焦虑的情绪,并形容“繁华过后,一片哀鸿”。他们纷纷表示,如今,电商平台普遍采用高端名酒作为特价引流产品的策略,已经对白酒行业的线下市场价格体系构成威胁,并引发价格混乱与市场秩序失衡。长此以往,不仅容易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真实价值认知产生偏差,同时也增加了线下渠道维护价格稳定性的难度,影响传统销售渠道的健康发展与品牌价值的积淀。
所以,这个号称消费狂欢的节日里,在投入了巨大的补贴,打了史无前例的折扣后,薅了谁的羊毛,又“革”了谁的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