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6.11.03
1.抛弃“书本只要精读一册”的观念
2.最好并读几册书,吸收信息的效果更好
一般地,很多人不喜欢在未读完一本书以前,再阅读另一本书。理由是并读是没有效果的读法,根本就无法同时理解两本书的内容。但是整天捧着一本书,一心一意地阅读它,也不见得是很好的阅读法。例如,在客满的车内,想翻看一本巨大的百科辞典,或者厚重的法律书籍,实在很困难。同时,你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可能全部存在于一本书里面。因此,最好应用读书的TPO
,来选择内容适当的书本,同时进行阅读最有效果。例如,在早晨上班的车厢里,可阅读从早报“撕下来”的消息,到了工作场所,可阅读涉及本身工作的各种资料书本与外国的社会法等,回家后则阅读一些轻松性的小品,或者涉及象棋、围棋之类的书本……。因为,这些书都属消遣性质,阅读速度相当地快。只要能够从书籍吸取信息,就不难拓宽信息收集的范围,对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3.先看目录的话,很容易理解书的内容
有些人在阅读一本书时,未看目录,就直接阅读本文。
广场能带来良好的效率,一开始就要想到这一点。等到决定某章某节应该阅读,以及哪些不必阅读以后,就可以进入本文。在这个时候,你不必拘泥于书本的章节,可以从刊登你需要信息的那章阅读就行了。有时甚至可以从最后一章阅读。
4.重要之处,可以多读十分钟或二十分钟
5.只要弄懂一本书的“关键字”,即可迅速地理解内容
因为你身兼律师、合计师数职,必须时常阅读法律、税务,和经济方面的书籍,然而,不管从事法律、会计工作多少年,阅读了这些书籍以后,并非一下子就能融会贯通,有时必须重复阅读好多遍,再把“关键字”打上记号。
有道是良药苦口。
的记号,经过如此处置,一眼就可以把它们比较出来,因此,信息收集的效率,自然也就会随着提高。如果,你有一本准备抛弃不看的书,那就不妨使用这个方法,然后再决定是否真的无法阅读。
7.书内附上书签的话,就能够有效率地读书
8.去掉书本书套,对封皮和宣传带子,再阅读
9.与其一面阅读、一面记笔记,不如直接写在书上比较方便
10.画线可利用四色笔标示重要的程度
11.书页上角打上“□”、“○”、“△”等重要度标志以方便重读及检查
在书本的各页上角都打上“□”、“○”、“△”,以及×等的记号。这仿佛是答案用纸的评分似的。事实上,这些记号是表示该页的重要程度。在阅读时,发现重要处,都会打上“□”,认为尚重要者会打上“○”,如果只能做为参考资料则打上“△”,至于不必要者,一律打上×书本是知识的宝库,从那儿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也正是所谓“读书”的作业。打上“×”的部分,大体上都是难解的装饰语句。也可以说是作者卖弄玄虚的手段之一。只要把表示重要程度的记号,打在书页上角,重读或检查时就可以一目了然,对读书效率当然会提高不少。
12.不必要的书,不妨陆续处理掉
几乎每月都有很多新书发行。那么,欲从这么多的书本里面挑出自己必要的书,应该采取何种方法呢?
通过这两条途径看中书籍或杂志时,就可告诉办公室的职员,叮咛他购买。利用这种方式,能毫无遗漏地购买到书店容易售完的新书。
剩下的问题是处理不断增多的藏书。以杂志来说,把它阅读以后,取得了必要的信息,就已经算完成任务了。把它里面的重要信息复印下来,或者把必要部分剪贴以后,就没有阅读的必要了。
13.购买书本时,看看作者的经历、介绍等,再决定是否有阅读的价值
(1)先看作者介绍。作者介绍,通常被在封套或封底的上面。包括──作者的出生年月日、出身地、学历等所谓经历,以及到目前为止的作者实绩。你必须特别注意的是──一本书所包含的内容,是否为作者的专长。就算是赫赫有名的作者,如果他所撰写的内容,并非他的专长,一般来说,并不太可靠。又如──举出了很多似乎很有用的诀窍,如果到目前为止,作者不会以实际证明的话,那也不能相信。
例如,以法律的专门书籍来说,通常其可信度,可由作者所专长的实绩来判断。著名的刑法学者,一旦撰写刑法专门书的话,由于根据他丰富的经验及知识所写成,当然能成为一本有益的书籍。如果这位作者撰写有关民法的书籍,那就不能跟一流民法学者的著作相比较。
为了选择足以信赖的书籍,原则上,最好购买该专家所撰写的书籍。
如果你想购买一本书,却不认识该书的作者,那就别忘了看看作者介绍,那就比较容易理解该书的内容。只要把作者的大致经历、实绩放入脑海里,就能够很容易地掌握该书的内容了。
(2)必须看清楚的是书本的最后一页。这里记载该书的发行年月日,只要看清楚这一点,就知道该书有些过时的信息,根本就无法派上用场。因此,看清最后一页就不难知道,这书是否已经过时,信息是否已经失效。
14.“参考文献栏”能使你买到有益的书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利用有关书籍的“参考文献栏”。
每逢找不到想要的书籍时,虽然不直接地发生作用,仍然应购买跟它有关连的书籍,再利用它的参考文献。
例如,有一次管理者曾经调查某种股票的评价。市面上股票的专门书籍很多,不过,对那时的问题能够下评价者,实在很难找到。于是,只有选购有关的书籍,再活用它的“参考文献”栏。那一位作者在该书上撰写的东西,虽然对管理者没有帮助,可是,作者利用的参考书却有很多所要求的信息。
“参考文献”几乎都被刊载于卷末。大体上,还记着书名、作者以及出版社的名称。比较亲切的出版商,甚至还附带发行年月日,以及简单的内容介绍。有些出版社不在卷末介绍,而在文中以及栏外介绍。
16.从“入门书”学习新事物,反而会使效率转坏
每逢学习新的事物,一般人都喜欢从入门书开始。然而,这是否是很正确的做法呢?实在叫人感到怀疑?
就是因为“入门书”被整理成简洁的文件,只列出一般的要点,且解说往往不够充分,因此显得枯燥乏味,同时,又比较难以理解。如此一来,对于满腔热血想学习新事物的人,无疑是当头泼他一盆冷水。满腔热血,换来一盆冷水,方才萌出不久的学习欲望,立刻又烟消云散。
尤其是碰到看不懂的专门用语,以及学说以后,才萌出的兴趣炎焰,往往被泼灭。
这样,与其阅读所谓的“入门书”,不如阅读以这个问题为重点的小说,或者有关某人在这方面的传记,如此这般,扩充你兴趣的范围,效果将更为良好。
17.阅读原文书时,尽量避免频繁地翻字典
以这个问题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把哪一家书店列入目录?
除此以外,还得检查一下工作场所附近的书店,以及住宅附近的书店。如果能够不必长途跋涉地到大书店购买,而到附近的书店就能够买到的话,那是最好不过了。专门性的书店也不要漏过,像外文书中心、杂志中心、法律书中心等具有专业特色的书店。因为可以购买到一般书店所没有的东西,可说是十分难得。以律师会馆的书店来说,店铺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是一切所需要的书籍,几乎可以在那儿购买到。
19.利用录音带,以“耳朵”读书。就算是在行走,甚至躺在床上,关掉所有的灯,仍然可以读书。换句话说,只要利用录音带,以“耳朵”读书就行了。最近,不但有朗读诗词以及小说的录音带,甚至有演讲以及授课的录音带出售。在刚开始的时期,这种方式的录音带是专门提供盲人使用的。想不到这几年来,一般人对利用眼睛读铅字,似乎已经感到不新鲜了。于是,利用耳朵听的读书方式,逐渐受到多数人的青睐。
同时,因为不必使用眼睛看铅字,在黑漆一片的床上也能够读书。尤其是对白天眼睛感到疲劳,不想再使用眼睛的人来说,这种用“耳朵”的读书方式,可说是最理想不过的。只要你能够抛弃“读书必须使用眼睛”的老观念,读书的机会是很多的。令人感到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录音书籍"的数目,只占书籍总发行的极少部分而已。尤其是专门性的书籍,几乎尚未发行过。
你不仅可以录下新书的内容,就是旧书内容也照样可以录下来,如此一来,当你想查阅一度读过的书本内容时,也会感到非常地方便。
奉劝忙碌而无暇读书的各位,不妨多多利用这一招。
20.躺在床上看书,一感到困倦立刻停止,效果比较好
你一向配合TPO而阅读书籍。当然啦,其中也有就寝前阅读的书籍。
最近,诺丁汉大学的哲学教授格雷戈里·柯里(GregoryCurrie)在《纽约时报》上提到,人们不应断言文学能够提升人类品质,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读了托尔斯泰的作品或者其他经典书籍,就能让人在道德上、生活上表现的更出色」。
可实际上,还真有这样的证据。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心理学家雷蒙德·玛尔(RaymondMar)和多伦多大学已退休的认知心理学教授基思·奥特利(KeithOatley)在发表于2006年和2009年的研究报告中曾提到,经常读小说的人似乎更能理解别人,同情别人,并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即便研究者们考虑到了越是有同情心的人可能越喜欢读小说这个因素,这种联系依然存在。在2010年的一项研究中,玛尔从儿童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他们听过的故事越多,他们的「心智理论」或者是对别人意图的「心智模式」就越敏锐。
「深阅读」——与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我们应当像保护古建筑或重要的艺术品那样对其采取保护措施。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承:小说、诗歌和其他文学类型,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
在认知科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方面近期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深阅读——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这种沉浸也得益于大脑对于有着丰富细节、暗示、比喻的语言的处理方式:利用与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这种场景时相同的活跃的大脑区域创建一个心理表征。阅读有关情感状况和道德困境的文学内容也是对思维进行高强度训练的一种方法,可以激励我们对虚构的人物进行思考,甚至有研究表明,可以增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同身受的能力。
这些在我们浏览TMZ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进行的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着不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了不同的阅读技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线阅读时,读者比较容易走神,而且对于阅读体验也不够满意,就连「数字原住民」都有这样的感受。比如,英国全国读写素养信托(Britain』sNationalLiteracyTrust)上月公布了一项在32,910名8~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进行的调查结果。研究人员指出有39%的儿童和青少年每天都通过电子设备进行阅读,而每天阅读纸质内容的人数仅占28%。相较于阅读纸质书的受访者,在只通过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的受访者中,不太可能说自己非常喜欢阅读的人数是其三倍,不太可能有最喜欢的一本书的人数占其三分之一。研究还发现,比起每日都阅读纸质书或者既阅读纸质书也阅读电子书的年轻人而言,有两倍的只阅读电子书的人不太可能成为中等以上水平的读者。
想要理解为什么我们应当关心年轻人如何阅读,而不只是有没有在阅读,可以先了解一下阅读能力的形成方式。塔夫斯大学阅读和语言研究中心主任玛丽安娜·沃夫(MaryanneWolf)说过「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她写过《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一书。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会根据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成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阅读回路」的创建借用了大脑中为其他目的而形成的结构——这些回路可能很脆弱也可能很稳固,主要取决于它们的使用频率与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