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樟宜机场(IATA代码:SIN,ICAO代码:WSSS,英语:SingaporeChangiAirport)是一座位于新加坡樟宜的国际机场,占地13平方公里,距离市区17.2公里。樟宜机场是新加坡主要的民用机场。樟宜机场由新加坡民航局营运,是新加坡航空、新加坡航空货运、捷达航空货运、欣丰虎航、胜安航空、捷星亚洲航空和惠旅航空的主要运营基地。此外,它亦是加鲁达印尼航空公司的枢纽。至2008年4月,樟宜机场每周共有80多家航空公司来往,提供超过4340个航班,连接超过59个国家的116个城市。樟宜机场亦为新加坡制造了超过13000个就业机会。机场启用日期为1981年,为军用/民用机场。
樟宜机场2010年度客运量达4200万人次,货运量181万吨。2010年共接待乘客16,614,377人次,比去年增加了13%,为全球第18、亚洲第8繁忙的机场,同时也位列全球第11繁忙的货运机场,处理超过1,660,851吨货物。为了吸引更多航空公司使用樟宜机场,该机场在2003年推出空运发展基金(AirHubDevelopmentFund),并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别投入2亿1000万及3亿新元以更新机场设施,而投入了17亿5000万元的3号航站楼亦在2008年1月9日启用。同时,机场也斥资2亿4000万元翻新1号及2号航站楼。
自1981年启用以来,樟宜机场以其优质服务享誉航空界,在1987年至2011年间共赢取超过360个奖项,其中在2009年赢得27个最佳奖项。樟宜机场亦会定期维护其航站楼,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全球空运需求增长趋势蔓延至新加坡,令当时新加坡两个民用机场实里达和加冷(前者在1930年至1937年为主要机场,至今仍提供有限度服务,后者则是在1937年至1955年)不胜负荷。1955年开幕的新机场巴耶利巴机场只备配一条跑道和一个小型航站楼,1970年的客运量已达到170万人次,巴耶利巴机场无力应对。
当时政府有两个提议,一是扩建现有机场,二是兴建新机场。英国航空顾问建议扩充巴耶利巴机场,增建一条跑道并扩充航站楼,该方案在1972年落实。然而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令该方案被重新评估。
考虑到机场所在地区将来可能成为都会区的一部分,新加坡政府在1975年决定建造一个新机场,选址为新加坡东部樟宜的旧称皇家空军机场的樟宜空军基地,原有的空军基地则计划更名为樟宜空军基地(西),而新机场会在空军基地的基础上填海而成,而巴耶利巴机场亦为转为军用机场。决定在樟宜兴建新机场的考量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樟宜本身靠海,机场的扩建可以通过填海来增加土地范围;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飞机在起飞的时候马上就会飞到海上,这就解决了飞机噪音对周遭巴耶利巴地区居民的影响。
首期工程共用了约13亿新元。1981年7月1日,樟宜机场正式启用,首个航班是由吉隆坡出发的新加坡航班101号班机,载着140名乘客在早上7时落地。12月29日是樟宜机场的官方启用日期,当时樟宜机场已有219家航空公司,每周有1,250个航班,连接225个国家114个城市。首年共接待了819万名乘客,200,060吨货物和63,331个航班。
机场有一套发展政策,即不断扩建使机场不会有一般机场常出现的拥挤问题,以维持高服务素质。机场原本的总体规划只是计划兴建2个航站楼,但后来却规定要长期扩建,例如留一块合适大小的土地用作兴建与2号航站楼差不多大小的3号航站楼。
随着航班数量和旅客人次不断增加,两个航站楼已经不胜负荷。1999年正式兴建3号航站楼,预计在2006年完成,花费约17.5亿新元,同时在附近兴建9层高的皇冠广场酒店。但基于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有关当局考虑到旅客量增长会放缓,故3号航站楼延迟了两年启用。3号航站楼落成典礼在2006年5月30日举行,航班测试在11月12日至1月3日进行,主要是测试地面服务系统。2008年1月9日,经过多月测试的3号航站楼正式运作,首个航班是新加坡航空,航班编号SQ1,从旧金山出发,途经香港,在11时56分到达新航站楼。而首个从3号航站楼离境的航班是新加坡航空318号班机,在13时15分出发。3号航站楼提升了机场的旅客容量,每年可处理多2200万名旅客,使机场年客量增至7000万。
由于廉价航空的崛起,使机场总体规划需要重新检视,于是兴建了一座为廉价航空公司而设的经济航班航站楼。该航站楼于2006年3月26日比邻近城市吉隆坡的一座同类型航站楼稍晚几天投入使用,并在10月31日正成启用。由私人公司JetQuay营运、2006年8月15日启用的“商务贵宾”航站楼是亚洲首个同类型航站楼,该航站楼在9月29日正式启用。
纵使兴建了新的航站楼,机场当局仍不断扩充和升级现有的航站楼。1号航站楼首个主升级计划在1995年进行,花了约1亿7千万新加坡元,后来更斥资4亿2千万新元并新增14个登机桥,该升级计划在1999年完成。2号航站楼亦在1990年启用不久后立即进行升级工程,斥资3亿3千万并新增2个登机桥,该升级计划在1996年完成。在2002年机场当局开始着手新的樟宜机场高架旅客运送车及2号航站楼升级计划,该升级计划在2006年9月13日完成,花了约2亿4000万新加坡元,升级内容包括内部装饰、玻璃外观及航站楼设计。
航站楼的进一步升级工程在2007年9月展开,斥资5000万新元重修两条跑道及旧的滑行道。3号航站楼亦在2007年进行测试,以准备在2008年正式营运。同时樟宜机场亦改善其保安系统,例如存取控制和监察系统,确保旅客的安全。2006年机场启用了一条较短的跑道,主要给樟宜空军基地(东)使用,及为不断增加的航班进行过渡。
为了迎接空中客车A380,自90年代末机场动用了6000万新元进行扩建。扩建工程包括增建19个能够停泊大飞机的停机坪,其中8个是在3号航站楼及两个货机停机坪和两个远端停机坪。除此之外,还包括行李输送带、跑道、滑行道等。2005年11月,樟宜机场成为欧洲以外首个为A380进行机场相容性测试的机场,亦成为首个以三条登机通道卸客的机场。
在2006年3月6日,交通部政务部长陈惠华告知议会机场的4号航站楼将会正式兴建,但未有进一步内容,有推测指新航站楼会在给空军专用的3号跑道旁。她亦增加了在2006年3月启用、服务了290万人次的经济航班航站楼扩建经费达一千万新元,经济航班航站楼会增加7个出境柜台和3个登机桥,使航站楼在2008年末能服务最多9家航空公司。时至今天,航站楼连接城市量由2006年的12个增加至20个,占机场交通量的10%。2012年初,新加坡正式宣布4号经济航班航站楼的扩建工程于2013年年尾展开,预计2017年落成,造价78亿港元。
樟宜机场目前有5个航站楼,1、2和3号航站楼是连接一起的,旅客可透过旅客捷运系统和高架列车,或以步行方式自由来往3个航站楼。2号航站楼内的JetQuay航站楼有自己的验票柜台等设施给商务贵宾使用。低成本航站楼位于机场南方,旅客可在2号航站楼利用免费穿梭巴士来往。5个航站楼面积总计1,045,020m2,每年能处理约6,870万名旅客,当低成本厦航在2009年初扩建完毕后,处理客量将提升至7千3百万人次。
5个航站楼能迎合不同需要的旅客,低成本航站楼主要为消费力较低的旅客服务,而1、2和3号航站楼主要为普通旅客服务,至于JetQuay航站楼主要为高尚旅客服务。
1号航站楼
1号航站楼于1981年7月1日启用,在2号航站楼启用前,1号航站楼是樟宜机场唯一的航站楼。航站楼采用H型设计,充分地利用有限的空间规划最多的登机桥。1号航站楼共有2次升级工程,首个是在1995年完成,花了1亿7千万新元,扩大了两个突码头;另外投入4亿2千万新元去增建14个登机桥,后者在1996年至1999年进行。时至今日,1号航站楼面积达280,020m2,年处理客量增加至2,100万人次。
新一期升级工程由竹中工务店负责,施工期为2008年5月至2011年,投入约5亿资金翻新整个航站楼。
2号航站楼可按停机坪编号分为4个部分,航站楼有电影院、汉堡王和为数不少的商店,航站楼中央的装饰物是一个室内花园,航站楼亦有一个室外屋顶花园及全球最大的等离子显示器。航站楼的地毯采是绿色作主色,候机室采用LCD显示器。登机前,必须通过安全检查。
3号航站楼
3号航站楼在2008年1月9日运作,使机场年处理客量增加了2,200万人次。该航站楼有28个登机桥,其中8个能处理A380,而航站楼的一些闸口是使用同一个候机室,这一点是与另外两个航站楼不同的。
3号航站楼由CPG集团设计,而它的屋顶由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航站楼内部由伍德赫德公司设计。与同区机场一样,航站楼的构造主体是玻璃,混合了“天然”特色和“温暖”色调,以平衡钢铁和玻璃那种枯燥乏味的的感觉。例如航站楼的圆柱被木包住,地板以米黄色为主;顶部有919个天窗,使使太阳光能直接照射入航站楼内;航站楼内有一个5米高的“绿墙”,该墙有爬行动物和瀑布以营造大自然感觉,同时也能调节室内温度。
2008年1月9日,新加坡航空执行首个3号航站楼航班,航班编号为SQ001,从旧金山出发经香港,于上午11时50分到达新加坡,庆祝仪式在交通部部长兼外交部第二部长林双吉,及民航局主席廖文良主持下举行。首个从3号航站楼出发的航班是SQ318,于12时50分起飞前往伦敦。之后新加坡航空的北美(除了休士顿)、欧洲(除了莫斯科)(除了经曼谷去日本)、东亚及大洋洲航班均使用3号航站楼,而其它航班则沿用2号航站楼,成为机场首个使用多个航站楼的航空公司。
星空联盟的航空公司,包括新加坡航空在3号航站楼落成不久后迁到3号航站楼运作。2008年3月26日,4间航空公司确认会迁到3号航站楼,其中中国东方航空和联合航空已在25日晚上已经迁到3号航站楼。中国东方航空首个使用3号航站楼的航班是从上海出发的MU545,在21时26分落地,而联合航空则是从亚特兰大出发,中停芝加哥及香港,于23时10分落地的UA895航班,接着是UA803航班,从华盛顿出发中停东京,在23时53分落地。3月26日,卡达航空QR627号航班从雅加达出发,在1时20分落地,成为首个使用3号航站楼的卡达航空航班,而捷达航空9W12号航班从孟买出发,于7时25分落地。中国东方航空首个使用3号航站楼出发的航班是MU544,于0时59分出发前往上海;接着是卡达航空QR627号航班在3时4分出发前往多哈;联合航空UA896于7时18分出发经香港和芝加哥前往亚特兰大;以及捷达航空9W15号班机在9时32分出发前往清奈。搬迁行动使机场每周多了148班航班及12个目的地,即是亚特兰大、清奈、芝加哥、德里、多哈、香港、雅加达、昆明、孟买、上海、东京和华盛顿;亦使航站楼每周多了超过148班航班及年约1,100万人次。翠鸟航空亦批准使用3号航站楼即行往返清奈的航班。
民航局曾与航空公司谈判,建议它们迁至3号航站楼,但部分航空公司反映3号航站楼的一些验票处及旅客休息室只为新加坡航空服务,不对外开放,民航局澄清没有这回事。当局表示曾考虑要求航空公司迁至3号航站楼,但一直没有付诸实行。
低成本航站楼
樟宜曾经是继吉隆坡国际机场之后,亚洲第二个拥有低成本航站楼(BudgetTerminal)的机场。航站楼于2006年启用,其名称是从参与命名比赛的过万份作品中选出的。经济航班航站楼不属是机场主计划的一部分,它是机场第三个启用的航站楼,而3号航站楼则是第五个启用的航站楼。
为了提供较便宜的落地费、乘客处理费及机场税,当局尽可能减少航站楼布置、登机桥等设施,亦不设转机服务,旅客需要通过海关、拿回行李才能转机。纵使如此,航站楼仍有免税商店、餐饮服务、免费上网及手机充电服务,并设有空调。
2008年9月,低成本航站楼的扩建工程展开,历时七个月耗资1,000万新元,使年处理客运量提升至700万人次,并增加了登机闸口、检查柜台、商店及餐厅。
2012年3月1日,樟宜机场集团宣布由同年9月25日起关闭,以便进行拆卸工程改建为4号航站楼,受影响的所有航空公司的航班亦会在同日上午6时起在2号航站楼继续服务。
JetQuay航站楼
JetQuay航站楼是由专接待外国政要的VIP航站楼改装而成,目前改为商务贵宾航站楼,任何人均能使用,不论航站楼、舱级、航空公司。而验票、行李输效和海关检查则由JetQuay负责。
樟宜机场拥有高素质的服务及保安系统,自1981年启用以来,获得超过360个奖项,多次得到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及商旅所颁发的最佳机场奖项。
三个航站楼的商店及食肆总面积超过240,000m2,其中3号航站楼的零售商店总面积最大,达215,278m2。在2004年进行的升级工程,使1号和2号航站楼商店在2005年的营业额增加了13.3%,比2003年多了67.7%,工程使不少名牌商店开此在航站楼内大展拳脚,包括PRADA、古驰、宝格丽和爱马仕,而国际足球联合会官方商店亦在3号航站楼营业,而法拉利旅行社亦在3号航站楼设立首家亚洲分店。
机场的购物专区的收入超过新加坡著名购物地区乌节路,新加坡民航局有约60%收入与航空无关,30%来自商店租金。烈酒和香水是最受欢迎的产品,其次是手表和烟草。航站楼共有6个室内公园供旅客使用,美化购物区景观,每个公园均有各自不同主题,包括仙人掌、竹、赫蕉属、向日葵、蕨类植物和兰科。
机场地勤支援服务由三家公司负责,分别为新加坡机场终站服务公司、樟宜国际机场地勤服务公司和Swissport。新加坡机场终站服务公司是新加坡航空的附属公司,占据了机场约80%的地勤服务市场。
在2000年代初期,政府决定引入额外牌照制度以增加竞争力。瑞士航空的Swissport最先赢取了有效期为10年的牌照,该牌照在2005年3月2日生效。瑞士航空被后来的瑞士国际航空取代,成为Swissport的首个客户。亚当航空在2005年选择了Swissport作为它在樟宜机场的地勤服务公司,随后欣丰虎航、西北航空、瑞士国际航空货运、泰国亚洲航空及卡迪航空都选用Swissport,而澳洲航空是Swissport以往客户。
樟宜国际机场地勤服务公司成立于1981年,由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及五家航空公司联合创办。该公司因被迪拜的德纳达集团及淡马锡控股收购而进行重组,在2005年2月以全新品牌投入市场。樟宜国际机场地勤服务公司的安检系统外判给Aetos。
新加坡工程公司和ST航空服务公司提供共五个飞机棚进行飞机维护工程,包括在1981年启用、面积达20,000m2、全球最大的飞机棚。
机场保安是隶属新加坡警察部队机场分区,协助单位(辅助警察)有包括Aetos安全管理,策安保安机构及SATS保安服务,而Aetos及SATS分别隶属于樟宜国际机场服务及新加坡航站楼服务的地面控制公司。验票柜台人员负责扫描和输送行李。2007年2月8日,新加坡民航局允许辅助警察使用机场条例执法,在7月16日开始使用该条例的Aetos是首家使用该条例的公司,接着是策安保安机构。2008年4月29日民航局签署了一条由策安保安机构提出的保安合同,策安保安机构会在樟宜机场、实里达机场、樟宜航空货运中心及新加坡空中管制中心提供机场保安服务。该合同价值3亿6000万元,有效期为五年,于2008年4月1日生效,完结后可选择续约五年。约2,200名职员参与该项目,约900名为武装辅助警察及1300名非武装辅助警察,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检查行李,机场禁区和非禁区保安及旅客身体检查。
自911恐怖袭击及成为回教祈祷团的攻击目标之一的机场以来,机场保安系统有所升级。机场巡逻队会在航站楼内巡逻,由两名士兵及一名警察组成,他们配备攻击步枪或半自动步枪,而辜加警察团亦有参与机场保安工作,主要负责转机地区的保安。这些保安经费来自2002年实施,由旅客所缴付的“旅客保安服务费”,每人8元。在2005年,樟宜机场获得“最佳机场保安奖”,成为首个美国以外地区获得该奖项的机场。
鉴于2006年跨大西洋航机恐怖袭击阴谋,使得机场更严格地对前往英美两国的旅客及其手提或寄舱行李的安全检查。
由于所有载客航班均是国际航班,所以四个主要运作中的航站楼均设有出入境检查柜台给旅客使用。新加坡航空的航班主要使用于2号和3号航站楼,而新航旗下的胜安航空、阿联联合航空、汉莎航空和一些东南亚航空公司,包括马来西亚航空、菲律宾航空和文莱皇家航空会使用2号航站楼。当其它主要航空公司正在使用1号航站楼时,中国东方航空、捷达航空、卡达航空及联合航空便会使用3号航站楼。而两家低成本航空公司宿雾太平洋航空和欣丰虎航只会使用低成本航站楼。
在2003年受到SARS打击之后的机场旅客量渐渐回升后,在2004年处理了超过3千万名旅客,破了历年纪录;而在2006年6月更创下新纪录,一个月内处理了2,980,106名旅客,比首半年增长了9.1%。而低成本航站楼在2006年10月26日,营运首半年处理了约657,000名旅客,占了机场旅客量的11.3%,比4月的9.6%有所增长,而在2006年末更处理了超过1百万名旅客。2002年中转旅客占机长总客量的17%,该40万名中转旅客的在机场以外地区的消费提供超过5百万元的收益,对当地旅游业造成一定影响。
2012年前将会有新的综合渡假村开幕及其它新加坡重要事件,而樟宜机场预计会在2012年前年客量突破五千万名,而东南亚国协实行自由航空区会使机场旅客量增加约35%。
新加坡民航局航空货运分部负责管理位于机场北部的樟宜航空货运中心。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使机场在2005年处理了1,854,610公吨的货物,比去年增长了3.3%,成为亚洲第五、全球第十大最繁忙的货运机场。虽然机场当局尝试使货运种类多样化,但由于新加坡盛产电子产品,电子零件运输成为了机场货运的重要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