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高考打破“一考定终身”
-启动“单独二孩”
-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
-渐进式延迟退休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
-落户大小城市门槛“高低有别”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期待改革红利惠及全民
温州网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新起点。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的纲领性文件,回应了社会关切的民生期盼。
也正因如此,我们的老百姓,才有了更多期许。今天,温州日报推出的“三中全会民生看点的温州畅想”,正是温州市民的心声。我们选取了《决定》里的七个关键词,通过数百份的样本调查,采集群众心声,阐述民生话题,让一位位普通群众的憧憬和期许,与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架起连心桥。期待改革红利能尽早兑现,惠及全民。
-单独篇
生还是不生这是一个问题
资料照片
政策>>>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调查>>>
近七成受访者对“二孩”不积极
记者夏婕妤
研究了很久,讨论了很久,终于尘埃落定。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问号终于变成句号——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两个孩子了。
近日,记者对社会各阶层“单独”家庭进行调查,收回62份有效问卷。
本次受访者中,男女比例为30:32,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的有26人,30岁至40岁之间的有35人,40岁以上1人。其中自己是独生子女的有26人,另一半是独生子女的有25人,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11人。
虽然政策已给“单独”家庭亮起绿灯,但要不要再生一个宝宝,很多家庭都表示还要再商量商量。12人表示只要政策落实就会再要一个小孩,另有7户家庭表示已经打消了再生的念头,剩下的43户家庭不积极,态度犹豫,占69.35%。同时在另一选题“你会考虑什么时候生二胎”中,选择“政策落地即生二胎”的仅10%,很多家庭再生一个的愿望并不迫切。
“如果你选择生二胎,主要是出于什么考虑?”这是一道多选题,但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很多父母对独生子女成长的担忧和顾虑。83.87%的父母认为“一个孩子太孤单,不利于成长”,35.48%的家庭担心“独生子女有风险,担心以后成‘失独家庭’”,33.87%被调查者打算再要一个小孩是因为“父母长辈希望多子多热闹”。不少家庭希望借政策东风,实现“儿女双全”的梦想。
新政策会不会让独生子女成“抢手货”?本次调查特地设置了这道选题。结果显示,51.62%的受访者称在选择人生另一半时,不会过多计较对方是不是独生子女,能不能生二胎也无所谓。
样本>>>
政策一落实立马生“二胎”
尤先生(35岁,医生,儿子已满周岁)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可以生二胎了。还有啥好说的,政策一落地赶紧再生一个。
打从去年儿子呱呱坠地后,我和老婆就寻思着再要一个女儿才算完美。过去的一年,各种小道消息蜂拥而至,都说“单独二孩”会放开,让我每天活在希望里。现在美梦终于成真了。
我和妻子都想再要一个女儿,每天将她打扮得漂漂亮亮,一家四口出门多“炫”呀!也有人说万一再生个儿子怎么办,妻子回答如果不生,这辈子的“女儿梦”彻底无望,再生至少还有50%的希望,所以坚决要生。
看到了希望内心却纠结
陈女士(34岁,公务员,女儿已上小学)
新政策让我陷入两难,要不要再生一个,我真的很纠结。
老公家两代单传,我们的第一个小孩是个女儿,虽然公婆很疼爱她,但是我心里或多或少有些想法。我在乡镇街道工作,小有成就。去年干部公开选拔我高票当选,领导说我前途一片光明。
如果我坚持不生,又担心老公家里有想法。看得出来这次政策放开,他们是有所期待的。前几天,公婆从老家突然来访,我真怕他们开口提这事,一直惴惴不安。
生活不想变放弃要“二胎”
赵先生(34岁,个体,女儿3周岁)
我们家的意见非常一致,坚决不再生了。不仅我和老婆态度坚决,就连我们父母也非常支持。养孩子花销太大,太费精力,我们吃不消。
我女儿3周岁上幼儿园了,也不需要费太多的精力,我们周末常常举家外出旅游。对这样的生活我很满意,也很知足。回想3年前女儿刚出生时那段昏天黑地的生活,只能用不堪回首来形容,真的是养怕了。更何况现在养孩子负担很重,光保姆钱就比我工资还高,生活品质直线下降。
好不容易熬到小孩进了幼儿园,我们也算苦出头了。如果再生一个,再经历一次“万里长征”,我们实在没有这个勇气和能力了。
民声>>>
现在,我们已积极调整工作重心。加强优生优育门诊的随访,特别加强了高龄产妇的产前筛查、产前门诊、剖宫产产前评估等。我们已经做好应对这一轮生育高峰的准备。
徐约丹(市中心医院产科):我每天都在跟新生儿和产妇打交道,非常忙碌。新政策落地后,我们的工作量肯定还要加大。
现在,我们医院的过道上时常会有加床。一想到产科的医生和护士中也有不少人符合再生政策,如果她们决定再生一个小孩,我们的人手就更紧张了。不过话说回来,能再生也是福气,能帮更多的家庭圆梦,我们忙碌些也值得。
-就业篇
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广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创业将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创业意愿须扶持期待政策更给力
记者黄之宏
创业环境能否好转,创业路子能否更宽?全会激励创业的讯号能否燃起民间的激情?
记者通过网络开展了题为“自主创业激励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的问卷调查,以数据聆听政策召唤下的民间愿景。
参与答卷的120位受访者来自全国20多个城市,包括41名在校生和31名应届毕业生,12.7%的受访者在待业状态,其中应届毕业生待业率较高,为22.6%。
为什么尚未就业的学生拒绝创业,有了稳定工作的职场人士却更有创业热情?因为创业需要主动性。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创业的最大吸引力源自过程的挑战性;因就业压力而考虑创业的人群仅占四成。
对创业的陌生,对困难的恐惧,更给创业热情浇了冷水。超过一半受访者担心,创业的困难会超过预期。超过6成受访者坦言并不了解创业。超三成的受访者并未接受任何创业教育培训,接受系统创业培训者则为“0”。
让更多人成为创业者,不仅需要开放环境,也需要切实解决后顾之忧。当问及哪些政策能解决创业者的燃眉之急时?启动资金与融资支持、税收优惠、场地费用扶持、教育培训等选项中,7成受访者认为税收优惠是最大“红利”,其次是教育与场地支持。在具体需求方面,超过半数人群认为减免税收、降低注册资本、提供无偿资助和贷款担保都是有效的支持方式。
民间期待很具体,激励举措如何为民间创业注入驱动力,不妨拭目以待。
缺资金,是绊脚石
吴豪(企业员工,90后)
打开手机appstore,能搜到一款名为“瑞安闲乐优惠”的应用,下载安装时却提示:“您要购买的产品已不再提供。”
这行字,是开发者吴豪的遗憾。
几个月前,吴豪停止了这款应用。这一决定,宣告了两名90后两年创业的失败。
“如果有创业基金,有系统的创业指导,我们的计划或许不会在培育期流产。”吴豪心里有很多“如果”。
2011年,吴豪和女友放弃稳定的工作,跑遍瑞安的大街小巷,用调研数据支持创业计划:把打折卡转移到移动网络,商家与消费者双赢的同时,软件供应商也能有所获益。
从蓝图到现实,烧的不仅是激情,还有钱。
注册资本10万元;场地租金,工资开销……各种开支一年达30多万元。经过半年筹备,公司开张,团队也扩至9人。2012年10月21日,他们的软件应用正式上线,二维码识别技术更申请了专利,用户迅速破百。
喜悦并没持续多久,他们便陷入资金困境。年收益最高不过20多万元,从家里要的35万元全填了进去。最后几个月,工资奖金都难以兑现。吴豪一咬牙,给创业画了休止符。
“没办法,经验不足,资金不够、策划没到位。”回到企业上班,他盼望休止不是终止:希望全会新政能给渴望创业的他们扶一把。
在瑞安举办的犬展上,林琦翰(右一)的狗再次获奖。
给支持,是强心剂
林琦翰(自主创业者,90后)
11月2日,CKURK中国罗威纳犬俱乐部的地方展首次移师瑞安,主角是来自70个城市的180只罗威纳犬。
一个县级市成功PK了上海、杭州等7个城市,拿下申办权,靠90后林琦翰一手操办。他的瑞凡犬业早已在业内名声大噪。
林琦翰爱狗,但靠养狗赚钱却另当别论。2009年,他在瑞安开辟1亩地的犬舍,从德国进口了3只罗威纳种犬。但缺乏专业知识,育种以失败告终,第一批小狗全部死亡。后来,小狗存活率提高了,销路却打不开。
从引入种犬46万元、建设犬舍40多万元,到每年的饲养费用20多万元……到了2010年,小狗在犬舍一只只长成大狗,但犬业却仍是奶不大的孩子,每天亏钱。
“我爸没说我什么,我自己心里打鼓。”林琦翰差点没熬过创业的“爬坡期”。
转机就在2010年的大赛。林琦翰带着6只小狗闯到北京丰台的体育馆。没有任何参赛经验和准备,但3到6个月组别的45只小狗里,林琦翰的小狗包揽前5名。一举成名,他的狗成了不愁嫁的女儿。
如今,林琦翰早还了父亲的投入,每年还有50多万元收益。但他的成功很难复制。“场地、政策、资金,没这些支持,我成不了。”林琦翰说。
创业应落到实处
温州大学就业处处长孙广福:创业不仅仅是口头的理念和培养,应该落到实处。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缺乏,新的激励政策能让大学生动起来,有实际创业体验,有基金支持可以激发创业热情,鼓励更多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
有了积累再创业
应届毕业生陈晨:找工作时,我从来没想过自主创业。创业前期投入太大,刚毕业的我们没有社会阅历,很容易失败。我觉得国家应该多提供就业机会,等我们有了积累,再来鼓励创业。
创业不是纸上谈兵
学生家长黄涛:毕业就创业面临太多不稳定因素和风险,家人支持是一方面,社会要形成鼓励孩子们创业的氛围,学校要有更多课程培训,让他们明白创业是怎么回事情,而不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