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1.14北京
说起“京圈”很多人都所耳闻,尤其是在娱乐圈内,“京圈”更是名噪一时,
在娱乐圈内仿佛只要是从“京圈”出来的明星基本上都成为了顶流,
那么“京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呢?“京圈”是怎么来得呢?
最早创立“京圈”的核心人物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京圈”神秘的面纱,看一看“京圈”的前世今生。
其实“京圈”早期的形成,是由几位有实力的大院子弟,成立的文学创作团体。
但是这些文化人的身份都不一般,大多都有着深厚的背景,有的甚至是名门望族的后代。
深厚的家庭背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让他们在龙蛇混杂的娱乐圈内翻云覆雨。
甚至掌握着娱乐圈的生杀之权。
杨紫、关晓彤、王子文、白百合等等这些明星之所以大红大紫都是出自“京圈之手”。
“京圈”的核心人物主要是由这七个人构成的,
如果“京圈”少了这七个人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威力了。
这七个人在“京圈”里大佬级的人物,
而著名导演冯小刚并不在其中。
说起海岩,想必很多年轻的观众都没有听说过,
但是海岩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连“京圈”大佬王朔和马未都都得恭恭敬敬的叫一声大哥。
海岩出生于1954年原名吕海岩,可以说海岩一出生就已经有了别人想要拥有的一切。
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曾在文化部位居高职。
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代表作。
因为海岩父亲导演的歌剧各个都是十分的出色!
如果说海岩的父亲取得的成就已经足够大了,那么海岩的奶奶才叫真正的厉害。
海岩的奶奶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红色女特工”,
而且还是徐特立先生的弟子。
海岩的父亲也曾跟随着母亲为做了很多地下工作,传出了很多重要的情报。
而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长大后的海岩,也非常优秀。
海岩15岁当兵,退伍后进入北京公安系统任职,由于能力突出成为最年轻的处长
但是海岩并没有对现今的生活感到满足,
可能是父辈遗传的原因,也可能是有这方面的兴趣,海岩开始对写小说产生了兴趣。
这部长篇小说叫做《便衣警察》
之后这部小说被搬上了电视,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而作为原著作者的海岩也通过这部作品获得了认可,
从此海岩也步入了编剧的行业。
1994年这一年可以说是海岩事业走向顶峰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海岩和莫言、王朔、马未都,史铁生,苏童等几位文学大佬,
成立了海马影视创作中心,这也是“京圈”的早期雏形。
自从海马影视创作中心成立,出品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
例如:《海马歌舞厅》《编辑部的故事》等等。
这个工作室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而这些小说都被改编为了电视剧。
随着这些同名电视剧的热播,
海岩也成为了国内炙手可热的编剧,而海岩剧也成了当时爆火的代名词。
海岩剧也捧红很多明星,而这些明星都成了现今娱乐圈的中流砥柱
例如:佟大为、孙俪、陆毅等等。
如今的海岩已经属于隐退状态,基本上已经很少有作品问世,
但是他所取得的成就,让很多后辈为之汗颜。
说起王朔的大名想必很多人都如雷贯耳,
王朔出生于1958年,父亲参加过解放战争,是一名团长,
而母亲是一名军医。
王朔虽然是京圈中的大佬,
但是王朔却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而是从南京搬到北京的,
但是由于父亲也是部队的领导,所以住进了部队大院。
1976年为了义气,犯了错误,
他的父亲为了给王朔洗白,把王朔送到了青岛,参了军。
之后由于部队整编,王朔被派到仓库当卫生员,
王朔把自己的一部以军旅生涯为背景的小说,投到了《解放军文艺》并获得20多元的稿费。
1980年王朔退伍回家,不想甘于平凡的王朔做起了各种生意,但是结果都不是很理想。
此时的王朔感到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直到他看到一本当时非常有名的小说,
看完之后,他在心里暗暗想:我身边的故事比你们的精彩多了。
从那以后王朔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
并在月刊上发表,也正因为这部作品,王朔获得了新人文学奖。
这部作品也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硕也因此跻身到了作家的行列里。
之后王朔接连发表了很多中篇小说,而这些作品也让王朔步入了顶尖作家的行列。
1988年王朔的多部作品被搬上了荧幕,这一年的王朔也达到了自己事业的巅峰。
1989年王朔和一众作家成立海马影视创作中心,
之后推出了作品《渴望》王朔也因此彻底打响了自己的名声。
34岁的王朔已经成为全国文学界最火的作家,
同时出版社出版了王朔的文集,这也开创了我国作家出文集的先河。
这时的王朔也开始收敛锋芒,不再随意发声,而行踪也越发的低调。
直到1997年属于王朔的时代才结束。
郑小龙出生于1953年,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而郑晓龙也有着非常深厚的背景,郑晓龙的父亲是总后勤部的宣传部长。
郑晓龙的家也在大院里,小的时候王朔经常到郑晓龙家去看电影。
18岁郑晓龙依靠着父亲的人脉在河南当兵。
自小读书的郑晓龙,在这里大展拳脚,
机关里只要有需要动笔的,第一个就会想到郑晓龙。
恢复高考后,郑晓龙又考进了北大分校,毕业后郑晓龙已经到了而立之年。
之后郑晓龙被分配到北影厂工作,由于工作能力突出,成为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副主任。
想要出成绩的郑晓龙找来了王朔等人,这帮人的作品为《渴望》
这部作品在当时创下了收视奇迹,正是这部作品让郑晓龙在北视站稳了脚跟,
而王朔也因为这部作品找到了自己未来的路。
之后郑晓龙先后打造了《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甄嬛传》等多部经典的作品,
也正因为这一部部经典的作品,让郑晓龙奠定了“京圈”大佬的位置。
要说“京圈”大佬中谁的背景最为深厚,就要数叶大鹰,
他是叶挺的孙子,而叶大鹰的父亲也是一名将领。
母亲则是八一制片厂的一名演员,
而市面上军教片几乎都是八一制片厂出的。
1974年16岁的叶大鹰进厂成为了一名工人,
恢复高考后叶大鹰报考了北影。.
虽然叶大鹰并没有考上,但是叶大鹰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因为他觉得自己在表演上是有一些天赋的。
于是他又报考了西影,并顺利的进入西影学习。
可是经过一年的学习,叶大鹰发现自己没有一点天赋。
1989年王朔邀请叶大鹰一起创作剧本,电影编剧的队伍里也有了叶大鹰的身影。
1996年电影《红樱桃》上映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这部作品也获得了很多大奖。
之后由于西影上层的变动,叶大鹰根据自身经历改编的作品没能上映。
作品黄了之后,叶大鹰决定下海经商,并和王朔一起做生意,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
现在的叶大鹰基本上已经不怎么露面了,但是他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否认的。
虽然他和叶大鹰都姓叶但是却没有一点血缘关系,只不过两人关系非常要好。
叶京的父亲也是一名老军人,曾参与过西安事变,挺进大西南等事件。
之后在公安系统中担任重要的职位。
1955年调任北京,也住在部队大院里,和王朔是上下楼的邻居。
两人一起度过了年轻的时光。
1972年叶京参军,并在部队中很多荣誉,
凭借着在部队中取得的成绩,退伍后的叶京被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
但是叶京很不适应现在的工作,提出了辞职。
辞职后的叶京和王朔一起做起了生意,但是却出了问题。
创业失败后叶京并没有气馁,拿着剩下的钱和王硕一起开起了饭馆,
没想到生意很红火。
而叶京又拿着饭馆赚到的钱,做起了别的生意,这一来二去赚了不少。
当时的叶京并没有把钱当做一回事,很快挣得钱就花完了。
而这并没有让叶京醒悟,而真正让叶京醒悟过来的是父亲的离世。
1987年叶京的父亲离世,叶京幡然醒悟,
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
叶京也凭此作品闯入了电影圈。
之后他也凭借着王朔的作品在电影圈中闯出了名头,
他曾有句名言:“拍王朔的作品谁也拍不过我,因为我和他有着相同的经历”。
2004年叶京把王朔的作品《玩的就是心跳》改编成电影,这部作品也捧红了女星白百何,
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叶京才能成为“京圈”大佬之一,
才能让王朔和冯小刚的矛盾得以化解。
说起国内著名的导演,就不得不提起赵宝刚,而赵宝刚在导演圈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赵宝刚出生于1955年,和其他的“京圈”大佬不同,赵宝刚的父辈是工人,
1971年赵宝刚进入首钢成为了一名工人,这份工作赵宝刚一干就是10年。
但是10年的翻砂工作并没有让赵宝刚忘记自己的梦想。
1980年赵宝钢进入北影导演训练班学习,经过四个月的学习,
赵宝刚进入了《四世同堂》剧组。
在这里他知道了什么叫做艺术,同时也找到了自己未来的路。
1983年赵宝刚成为了北影的一名剧务。
1989年在《渴望》开拍后,由于后期剧本出了问题,
赵宝刚主动站出来对导演说:“如果您能信得过我,后面我来带,我不要钱也不挂名。”
也正是这部作品让赵宝刚的实力和能力得到了认可。
之后赵宝刚把王朔的作品改编成了电视剧,
也因为这部电视剧让他获得了45周年佳作奖。
至此赵宝刚成为了“京圈”中的佼佼者。
马未都1955年出生,从小马未都就生活在一个军人家庭,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马未都小学都没有上完就辍学了。
这也成为了马未都心中的遗憾。
由于年代的原因,马未都年纪轻轻就在乡下插队了。
也许是马未都与生俱来的写作天赋,让他决定参加文学创作。
1981年马未都的一部作品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而且销量惊人。
那个年代的通讯并不发达,但是他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
这也让他进一步坚定了自己写作的信心。
这部作品成功后他也受邀来到《中国青年报》编辑部工作,此后发表了很多经典的作品。
最出名的就是《编辑部的故事》,而这部作品也捧红很多的明星。
2008年他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这也让他更为出名。
之后他觉得搞影视没什么意思,就把所有的心思放到了收藏的海洋中,
此后一去不复返。
“京圈”的这些大佬都和王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我们不能说王朔就是“京圈”的核心,他们相互成就了彼此。
这几个人就是“京圈”中的核心人物,之后随着“京圈”影响力的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