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真是个不败的主题,有了爱情,就有了精神的粮食,没有爱情,生活就像是缺少养分的空气,爱情是平淡的也是浪漫的,它就在日常的一饭一蔬一字一句之中。听说七夕就快到了,别去看那些折磨人的矫情文案,我们只给你易消化的粮食,不甜腻,不刺激,味道清淡,适合一个人静静享用。
以下这个发生在民国文人眷侣之间充满诗意的故事,让你在夜晚细细品味“从前慢”的爱情温度。
一直以来,对民国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无比矛盾的存在着:喜欢它思想开放,文化繁荣;悲伤它战火纷飞,颠沛流离。
民国,是一个才子佳人辈出的时代,无数佳作留存至今。即使是战火与硝烟,也抵挡不住才子与佳人之间所散发出的浪漫情愫,战火让这份浪漫变得更加纯粹,更加感人至深。
那一封封情书,是他们之间爱情的见证。一字、一词、一句,都透露出了浓浓的爱意,暖暖的,很熨帖。
新文学史上的四大情书经典,大家定不会陌生: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徐志摩致陆小曼的《爱眉札记》、沈从文致张兆和的《湘竹书简》和朱湘致刘霓君的《海外寄霓君》。夜深人静的夜,读一段这样的文字,感君心之缱绻。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致张兆和
“我爱你朴素,不爱你奢华。你穿上一件蓝布袍,你的眉目间就有一种特异的光彩,我看了心里就觉着无可名状的欢喜。朴素是真的高贵。你穿戴整齐的时候当然是好看,但那好看是寻常的,人人都认得的。素服时的美,有我独到的领略。”
——徐志摩致陆小曼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鲁迅致许广平
“妹妹,你的信我都好好收起,注明号码。哪封是哪天发的,哪天到,我都写得明明白白,好带回家去。我们肩并着肩的从头细看,细数这五年的离情别意。”
——朱湘致刘霓君
其实,还有一人,不同于沈从文的深情,鲁迅的温情,徐志摩的浪漫,朱湘的温柔。他的情书,真挚、有趣、动人,可谓是情书中的极品,感动了无数人。
他就是朱生豪。
这个叫朱生豪的男子,不仅极富才情,更是世上最会写情话的人。在他短短32年的生涯中,不仅用一根笔翻译了180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集》,还给妻子宋清如写下了540多封情书。
有人说:若世间的情话有十斗,那朱生豪一人,便可独占八斗了。
一见钟情,以诗为媒。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家里虽不富裕但也重视教育。1921年,朱生豪以甲级第一名的成绩从小学毕业,学霸无疑。然而,10岁的时候,家里突遭变故,母亲生病去世。两年后,父亲也去世了。他从此失去了父母的依靠,家庭的港湾。这样的变故,也让他变成了一个寡言的人。
1929年17岁的他,经校方推荐,被保送入杭州之江大学,享受奖学金,主修中国文学,以英文为副科。大学期间,他加入“之江诗社”,随后,他的才华深得教师及同学的称赞。“之江诗社”的社长夏承焘老师评价他:“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之后,就是在这里,他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的光,他的最爱——宋清如。
1911年春,宋清如出生于江苏常熟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绝对的大家闺秀,富裕的家庭为她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证。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里,她的父母早早就给她定了亲事,准备让宋清如完婚。但是她却有这一股好学的天性,几次三番向家里抗议“我不要结婚要读书”。
终于在1932年,这个从小热爱诗词,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姑娘,如愿进入之江大学。她曾说:认识我的是宋清如,不认识我的,我还是我。这样的两个人,在一次“之江诗社”的活动中相遇了。朱生豪第一次见到了宋清如,便觉得相见恨晚,他深深地被眼前的姑娘吸引了。
他对她,一见钟情。
两人的家境,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心底火光闪烁的频率是一样的。很快,他俩情愫渐生,以诗为媒,成了彼此心灵最大的慰藉。西子湖畔、六和塔下,宋清如、朱生豪因诗结缘,因缘生情,他们坠落到月下老人早已编织好的情网之中。
朱生豪很快毕业了,随即去了上海,就职世界书局。异地恋,成了摆在两人之间的一道坎,对于热恋中的他们而言,真的是“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为了一解相思之苦,朱生豪开始不断地给宋清如写信,炽烈且热忱。他写的句子,不管隔着多远的时光,都能感受到那份浓烈到似要穿透纸张飞奔而出的爱。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两天我很快活,而且骄傲。你这人,有点太不可怕。尤其是,一点也不莫名其妙。”
“我是朱生豪,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
“要是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负得哭不出来。”我爱宋清如,因为她是那么好。比她更好的人,古时候没有,以后也不会有,现在绝对再找不到,我甘心被她吃瘪。我吃力得很,祝你非常好,许我和你偎一偎脸颊。
“我爱你也许并不为什么理由,虽然可以有理由,例如你聪明,你纯洁,你可爱,你是好人等,但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你全然适合我的趣味。因此你仍知道我是自私的,故不用感激我。”
“回答我几个问题:
1、我与小猫哪个好?
2、我与宋清如哪个好?
3、我与一切哪个好?
如果你回答我比小猫比宋清如比一切好,那么我以后将不写信给你。"
"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这样的绵绵情话,没有谁能抵挡的住吧!
一生两件事:译莎翁,写情书。
如:宋,清如,好人,宝贝,宋儿,好友,澄,小姐姐,澄儿,小亲亲,阿姐,傻丫头,宋姑娘,青女,我们的清如,好澄,好朋友,爱人,阿宋,亲爱的英雄,姐姐,好孩子,傻子,孩子,好好,老弟,小鬼头儿,婆婆,宋神经,宋家姐姐,挚爱的朋友,青子,二哥,小妹妹,姐,澄哥儿,如老姐,女皇陛下,澄子,宋宋,妞妞,你这个人,宋千斤,天使,心爱,蠢孩子,清如夫子,宋先生等等。
不仅对宋清如取爱称,每次的落款也让人感叹,不管文采多么斐然的男子,面对心仪的姑娘,骨子里的可爱、俏皮、天真、浪漫,便如同洪水一般势不可挡。
朱朱、厌物、你脚下的蚂蚁、黄天霸、鸭、太保阿书、吃笔者、综合牛津字典、岳飞、小三麻子、弟弟、爱丽儿、饿鬼、阿二、波顿、豆腐…
这样的一封封情书,朱生豪写得频繁。
也只有读了朱生豪的缱绻字句,才能从那天真浪漫的温柔间知道,为什么只有他能翻译好莎翁的戏剧。
翻译长卷《莎士比亚全集》,是朱生豪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带给他最多磨砺的事业,历时2年,他辛辛苦苦翻译完9部喜剧,没想到日军的炮火袭来,将他的公寓炸得支离破碎,两年的心血也化为灰烬。经历了如此巨大的打击,1938年,朱生豪又从嘉兴返回世界书局,咬牙坚持继续接下来的翻译工作。可才短短2年,日军侵占上海,朱生豪的译稿再次丢失。当时若不是宋清如来到了他身边,他恐怕很难承受如此巨大的打击。
才子佳人,柴米夫妻。
1942年,宋清如三十一岁,朱生豪三十岁。宋清如终于坦然接受内心深处的渴望,1942年5月1日,他们经过了十年爱情长跑,步入婚姻的殿堂,两人在上海完婚。
他们的婚礼,简单朴素,在婚礼上一代词宗夏承焘为朱生豪夫妇题下八个大字:才子佳人,柴米夫妻。
爱情是浪漫的,婚姻生活却是务实的。
结婚之后,朱生豪夫妇返回嘉兴定居,当时战局极为严峻,生活极其艰苦。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朱生豪依旧没放弃自己热爱的翻译事业,抱着“饭可以不吃,莎剧不可不译”的态度,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翻译事业里。
他也曾邀请妻子和自己一起翻译,宋清如以英文远不如他而拒绝,安静地站在丈夫身后,照料衣食起居,帮他校对誊抄稿件。经济紧张时,还会出去做零工赚钱。
董桥在《朱生豪夫人宋清如》一文中写道:有人准备给宋清如写一本传记,宋清如听了说:“写什么?值得吗?”问起他们的婚后生活,宋清如只有一句话:他译莎,我烧饭。一句话,是他们两年婚后生活的写照。
困顿的生活,超负荷的工作,摧垮了朱生豪原本单薄的身体,1944年,朱生豪完成了37种莎剧中31种的翻译,他遗憾自己不能完成剩下的5部半莎翁作品的翻译。
1944年12月26日,他喃喃地将妻子唤到床前,只说了句:“清如,我要去了。”带着无限的遗憾撇下了深爱的妻子和年仅一岁的儿子,撒手人寰,永远地睡去。
未竟之事,我替你完成
他的离世,带给宋清如的打击难以言表。他逝去一年后,宋清如写下如此悲怆的文字:“你的死亡,带走了我的快乐,也带走了我的悲哀。人间哪有比眼睁睁看着自己最亲爱的人由病痛而致绝命时那样更惨痛的事!痛苦撕毁了我的灵魂,煎干了我的眼泪。活着的不再是我自己,只似烧残了的灰烬,枯竭了的古泉,再爆不起火花,漾不起漪涟”。
她也想随他而去,可是,他知道,这不是他希望的。从此以后,她的人生只赶着两件事:
一是:抚养刚满周岁的儿子;
二是:替亡夫完成莎士比亚的翻译出版。
她要替朱生豪活下来,她要做他没有来得及做的事,人生的风景她要替他一一看过,只为了有一天她与他在那永恒的寂静中,她要一一说于他听。
1948年,宋清如独自完成180万字遗稿的全部整理校勘工作,写下译者介绍,交由世界书局出版。1955年到1958年,她在朱生豪弟弟的协助下,翻译完成了朱生豪未竟的五部半莎剧。那三年,她恍惚回到了“你译莎来我做饭”的岁月,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他们仿佛又天上人间“共度”了三年。
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宋清如翻译的莎剧版本,因为它们早已在内乱中遗失。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怀揣着对亡夫的爱,走过了那段孤单却丰盛的路途。
曾经,朱生豪为宋清如写道:“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我只愿意凭着这一点灵感的相通,时时带给彼此以慰藉,像流星的光辉,照耀我疲惫的梦寐,永远存一个安慰,纵然在别离的时候。”
在走过孤寂而漫长的岁月后,1997年,宋清如离开这个世界,与朱生豪分别整53年后,他们再一次在天国见到了彼此。
朱生豪故居的门口,如今树立着一座雕塑。朱生豪与宋清如彼此依偎,两人像是在凝望远方,又像是互相说着呢喃情语。他们的身体长在了一起,一如他们的灵魂紧紧相拥。
美好的爱情,总是可遇而不可求,一见钟情且终成眷属更是困难重重。朱生豪与宋清如,无疑是幸运的。他们相遇、相识、相知、相爱,最后终成眷属。虽然婚后只有两年时光,但这两年的美好,顶得上很多人的很多年。
才子佳人,柴米夫妻。这是他们婚后生活的真实写照。有生活的一地鸡毛,有诗书的浪漫文艺,平平淡淡之中充满着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