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编年幼的无数回忆里,有一种情结,叫做“粑粑”。
不知道,外地的旅人是否喜欢那黏糊糊却略有口感的粑粑,可那应该是许多桂林人童年记忆里特别重要的部分。
◆汤圆粑粑
在官方的语言形容中,汤圆又或称元宵,然而在地方特色的设定中,汤圆就成了汤圆粑粑,简称汤圆粑。
在小编的记忆中,汤圆粑粑是没有馅的。家中的和面能手,会搓好大大的面团,然后一群人开始做粑粑,将小小一块的面团搓成圆球备用。只一个人用大勺熬煮着姜味较浓的红糖水,或许在心血来潮时也会添些甜米酒一起熬煮。最后放入汤圆粑,煮好后,大家就开吃了,那总是一派和睦喜气的景象。
这样做成的汤圆粑粑,与市场上销售的完全不同,口感劲道,又不失爽滑,味道主要附着在表层,面团保留了更多的原味。这种味道是现代机械不能替代的民间传统技艺造就的。通常,在农村里,吃满月酒时,喜欢做汤圆粑粑。然而,汤圆粑里加上馅料,体积增大,就叫做了“大肚粑”。
◆艾叶粑粑
艾叶粑粑非常有名,至少在小编的拙见中。其口感跟味道都比较清爽,吃起来甜糯有味。艾叶的滋味与柚叶的香气在口中融合,搭配上香甜的芝麻花生糖馅,曾是多少孩子的挚爱。
艾叶粑粑的制作工艺并不简单,除了传统面团的制作,艾叶必须熬煮焯水,在簸箕中揉搓,去其苦味。小编曾一度感叹,为何人类有如此智慧原本苦涩的植物,也能在食物中发挥美味的作用。
然而,艾叶粑粑的制作并没有完成,只是随着记忆的模糊,在小编的印象中略见朦胧。说实话,那与小时候的玩伴一起做艾叶粑粑的时光真得开心,若有机会那些喜爱吃艾叶粑粑的朋友应该尝试一下制作艾叶粑粑的乐趣。
在小编桂林的老家里,艾叶粑粑只要想吃都能想办法做或买,尤为凸显的是春季期间和端午期间。
◆高粱粑粑
高粱熟了,红满天。在南方这样的景象应该不多,毕竟高粱并不是南方人特别中意的农作物吧。在桂林老家里,种植高粱的人,不仅利用高粱做食材,更利用高粱穗制作农家风格的扫帚,非常好使。
高粱粑粑呈淡粉色颗粒纹路,一般参照汤圆粑粑的制作方法,口感更糯,却有颗粒分明的质感在口中。
◆狗舌粑
狗舌粑,并不是真的狗舌,所以爱狗人士不要激动。在桂林,狗舌粑应该是中元节最具代表的食物之一。俗话有“七月半,鬼敲门”。然而狗血能辟邪在民间以及许多港式鬼神片里都有描述,故小编认为狗舌粑应该是以“辟邪驱鬼”的原因命名。
其在造型上也追求形似,长而扁,外裹黑色芝麻,以甜味居多。
◆萝卜粑
在桂林荔浦,有一种萝卜粑,色白质糯,搭配白芝麻酱汁,咸味辅以葱辣作为早餐。
萝卜粑中自然有白萝卜的滋味,煎煮烹饪,分几层熟。煎时较少的,相对糯且松软。煎时稍长的,则更有嚼劲,外层香略脆。
在荔浦的早餐小摊里,或当地人常光顾的店面一般都有此类早餐。年前时候,许多人家喜欢备上一些萝卜粑,大小不一,呈圆饼形状,较厚。方便在春季期间,许多店面不营业的情况下自行切块做成早餐食用。
桂林的粑粑文化十分丰富,还得几番功夫才能细数完全,以上就介绍到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寻找制作流程,尝试制作。最好到桂林当地,在路上询问当地人哪里有买,一般都比较容易找到,然后尝尝地道的桂林粑粑。